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汉王朝:赵飞燕被牵连出局,冯昭仪被诬陷自鸩

大汉王朝:赵飞燕被牵连出局,冯昭仪被诬陷自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230 更新时间:2024/3/11 21:12:59

先是掖庭狱丞籍武见赵合德屡毙皇儿,很是不忍。尝与掖庭令吾丘遵密商,拟即告发。无奈官卑职小,反恐多言惹祸,因致迁延。吾丘遵又复病殁,籍武更孤掌难鸣,只得作罢。到了哀帝嗣位,合德自杀,籍武尚然生存,不妨稍露宫中秘情,辗转流传。被司隶校尉解光闻悉,正好扳倒赵家外戚,使傅太后独擅尊荣。当下拜本进去,追劾赵昭仪忍心辣手,曾害死成帝嗣子两人,不但中宫女史曹宫等,冤死莫明,此外,后宫得孕,统被赵昭仪用药堕胎。赵昭仪惧罪自尽,未彰显戮,同产家属,尚得尊贵如恒,国法何在?应请穷究正法。照此奏议,连赵太后亦不能免辜,赵钦等更不消说得。哀帝因自己入嗣曾得赵太后调护,厚惠未忘,仅将赵钦等夺爵,免为庶人充戍辽西。赵太后不被干连,算是万幸。斯时,朝廷已经改元,号为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三公中缺少一人,朝臣多推荐光禄大夫傅喜,于是拜傅喜为大司马封高武侯。郎中令冷褒,黄门郎段犹见傅喜得列三公,傅氏威权益盛,乐得凑机献媚。上言共皇太后与共皇后,不宜再加定陶二字,所有车马衣服,皆应称皇,并宜为共皇立庙京师。哀帝即将原奏发落,诏令群臣集议可否,群臣都随口赞成。独大司空师丹,首出抗议,大略如后:古时圣王制礼,取法于天,故尊卑之礼明,则人伦之序正,人伦之序正,则乾坤得其位,而阴阳顺其节。今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以定陶为号者,母从子,妻从夫之义也。欲立官置吏,车服与太皇太后相埒,非所以明尊无二上之义也。定陶共皇号谥,前已定议,不得复改。礼,父为士,子为天子,祭以天子,其尸服以士之服,子无爵父之义,尊父母也。为人后者为之子,故为所后服斩衰三年,而降其父母为朞服,明尊本祖而重正统也。孝成皇帝圣恩深远故为共皇立后,奉承宗祀。今共皇长为一国太祖,万世不毁,恩义已备。陛下既继体先帝,持重大宗,承宗庙天地社稷之祀,义不可复奉定陶共皇,祭入其庙。今欲立庙于京师,而使臣下祭之,是无主也。又亲尽当毁,空去一国太祖不堕之祀,而就无主当毁不正之礼,非所以尊厚共皇也。臣丹谨议。

照这议论,原是至公至正,不可移易,丞相孔光,极力赞同,就是大司马傅喜,也以为师丹言甚是,应该如议。独傅太后及傅晏、傅商等,共恨师丹,兼及孔光、傅喜,统欲把他捽去。第一着先从师丹下手,探得师丹奏草,由属吏私下抄出,传示外人,当即据事奏弹,劾他不敬。里面复有傅太后主张,迫令哀帝下诏,免师丹官职,削夺侯封。给事中申咸,博士炔钦,联名上奏,称师丹经行无比,怀忠敢谏,奏草漏泄,咎在簿书,与霹丹无与。今乃因此贬黜,恐失众心。那知诏书批斥,反将申咸、炔钦贬秩二等。尚书令唐林看不过去,复疏称师丹罪甚微,受罚太重,中外人士,统说是宜复师丹爵邑,使奉朝请,愿陛下加恩师丹、傅喜俯洽众心。哀帝乃复赐师丹关内侯,食邑三百户,特擢京兆尹朱博为大司空。朱博原任栎阳长安诸县令,累迁冀州刺史,琅琊太守,专用权术驾驭吏民,相率畏服。嗣奉召为光禄大夫,迁授廷尉,朱博恐为属吏所欺,故意召集属吏,取出累年积案,意欲判断,多与原判相符。属吏见他明察,不敢相欺,隔了一年得擢为后将军,坐党红阳侯王立,免官归里。哀帝复征为光禄大夫使任京兆尹。适值傅氏用事,要想联络几个廷臣,作为羽翼,遂由孔乡侯傅晏,与朱博往来,结为知交,至师丹罢免,便引朱博为大司空。朱博平时专重私情,不务大体,此次与傅晏交好,也是这般行为,从此位置益高,声名反减,居然变做傅家走狗了。

傅太后既除去师丹,便要排斥孔光,因思孔光当日曾请立中山王刘兴为嗣,刘兴已病死,刘兴母冯昭仪尚存。从前为了挡熊一事,留下惭恨,未曾报复,现已大权在手,不但内除孔丞相,还要外除冯昭仪。也是冯昭仪命数该终,一不加防,被他诬成逆案,致令一位著名贤妃,舍生就死,遗恨千秋。实是可惜!

原来中山王刘兴,自增封食邑后,得病即亡。王妃冯氏,就是刘兴舅宜乡侯冯参女儿,生下二女,却无子嗣。刘兴乃另纳卫姬,得产一男,取名箕子,承袭王封。箕子年幼丧父,并且多病,医家号为肝厥症,不时发作,每发辄手足拘挛,指甲皆青,连嘴唇亦皆变色。冯昭仪只此一孙,当然怜爱,因见他病根不断,医药难痊,没奈何祷祀神祗,希图禳解。哀帝闻箕子有疾,特遣中郎谒者张由带同医士,前往诊治。既至中山,冯昭仪依礼接待,并不怠慢。张由素有疯病,留居数日,见医士调治未愈,不由得惹动愁烦,引起旧恙。喧呶了一两天,竟命从人收拾行装,匆匆回都,入朝复命。哀帝问及刘箕子病愈否,张由答言未痊。恼动哀帝怒意,叱令退出。另遣尚书责问,诘他何故速归?张由连碰钉子,倒将神志吓清,疯病好了一大半,暗想自己病得糊涂,无端遽返,若没有回话手本,定要坐罪。事到其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乃即捏词作答,只说中山王太后冯氏,私下嘱令巫觋,咒诅皇上及傅太后,事关机密,所以匆匆回报。尚书得了口供慌忙入宫告知。哀帝尚未着急,傅太后已怒不可遏,亟召御史丁玄入内,嘱咐数语,叫他速往中山,尽法究办。丁玄是共皇后丁氏侄儿与傅氏互相连结,奉命即往。一到中山,就将宫中吏役,以及冯氏子弟拘系狱中,统共得百余人。由丁玄逐日提讯,好几天不得头绪,无从复奏。傅太后待了旬日,未见丁玄回音,再遣中谒者史立,与丞相长史大鸿胪丞,同往审讯。史立星夜就道,驰至中山,先与丁玄晤谈。丁玄因不得供词,未免皱着眉头,对史立叹息。史立却暗暗嘲笑,以为这般美差,可望封侯,乃丁玄如此没用,让我来占功劳,真是富贵逼人,非常侥幸。想到此处,跃跃欲试。当日提齐案卷升堂鞫讯,一班案中人犯,挨次听审,平白地如何招供,自然一齐呼冤。史立不分皂白,专用严刑拷讯,连毙数人,尚无供词。史立也觉为难,情急智生,竟令诸人一齐退下,独将男巫刘吾提入,用了种种骗吓手段,教他推到冯昭仪身上,供称咒诅是实。刘吾竟为所赚,依言书供。史立得此供词,再将冯昭仪之妹冯习,及寡弟妇君之,提到堂上,硬指她与冯昭仪通谋,冯习不禁怒起,开口骂史立,史立动了懊恼,喝令左右动刑,笞杖交下。一介弱妇,如何熬受得起,当堂毙命。史立见冯习死去,也觉着忙,因冯习是冯昭仪妹子,比不得寻常吏役,处死无妨,当下命将君之返系狱中;想了多少时候,得着一计,遂去召入医士徐遂成,与他密谈一番,嘱令承认。徐遂成是经张由带去,未曾回京,此次受了史立嘱托,便出作证人,依嘱诬供道:“冯习与君之曾对我密语云:‘武帝有名医修氏,医好帝疾,赏赐不过二千万。今闻主上多病,汝在京想亦入治,就使治愈,也不得封侯,不如药死主上使中山王代为皇帝,汝定可得侯封了!’”史立听他说罢佯作不信,经徐遂成指天誓日,决非虚诬。史立越觉有词可借,竟唤出冯昭仪面加责问,冯昭仪怎肯诬服,自然与史立对辩。史立冷笑道:“从前挺身挡熊,自甘拚死,勇敢何如?今日何这般胆怯呢!”冯昭仪听了方才省悟,遂不屑与辩,愤然还宫。顾语左右道:“挡熊乃前朝事,且是宫中语言,史立如何得晓?这定是内廷有人陷我!我知道了,一死便罢!”语中已指傅太后。当即仰药自尽。

史立已将冯昭仪咒诅谋逆等情谎词奏报,有司即请诛冯昭仪。哀帝还觉不忍,只下诏废为庶人,徙居云阳宫,那知冯昭仪已死,史立第二次奏报,又复到来。哀帝以冯昭仪自尽,在未废前,仍命用王太后礼安葬,一面召冯参入诣廷尉。冯参少通尚书,前为黄门郎,宿卫十余年,严肃有威,就是王氏五侯,亦尝见惮;后来以王舅封侯,得奉朝请。此次无辜被陷,不肯受辱,遂仰天叹道:“冯参父子兄弟皆备大位,身至封侯。今坐被恶名,死何足惜!但恨地下对不住先人。”说至此,竟拔剑自刎。弟妇君之,与冯习夫及子,皆被株连,或自尽或被戮,共死十七人。冯参女为中山王刘兴妃,免为庶人,与冯氏宗族徙归故郡。

(本篇完)

更多文章

  • 曹操不但不杀汉献帝,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他打的什么算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曹操真的破坏了汉献帝的后代吗,曹操敢杀汉献帝吗,曹操为啥要杀汉献帝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军起,诸侯割据,百姓水深火热,可以说东汉末年是历史上最混乱的一个时代之一,汉灵帝是一个窝囊的皇帝,那个时候何皇后和他弟弟何进把持着朝政,什么事情何进都要参一腿。这不王美人也就是后来汉献帝刘协的母亲,非常惧怕何皇后,但是何皇后不会因为你害怕忍让而放过她,在王美人生了皇子刘协之后

  • 曹丕将“三国第一美女”甄宓赐死后,为何还在她嘴里塞满秽物?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甄宓死后曹丕性情大变,历史上曹丕赐死甄宓,三国历史甄宓

    既不施脂,也不敷粉,发髻高耸如云,长眉弯曲细长,红唇鲜润,牙齿洁白,一双善于顾盼的闪亮的眼睛,两个面颊下甜甜的酒窝。她姿态优雅妩媚,举止温文娴静,情态柔美和顺,语辞得体可人。” ——《洛神赋》白话文甄宓是三国时期第一美女,被认为是曹植笔下《洛神赋》的原型。通过洛神赋中的描述我们不难想象甄宓的美貌。然

  • 汉武帝为何要行立子杀母的残忍之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汉武帝立子杀母的影响,武帝为什么要立子杀母,汉武帝首开立子杀母先例

    立子杀母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出现有其必然性,最早出现在汉武帝身上,只是必然性之中的偶然性。孝道并非起源于孔子和儒教,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甚至更早。孝道遵从的是对父母的顺从,即便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也不能例外,不仅不能例外,还要身体力行,作为天下表率。但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的郡县社会,执行的是家天下政治制度

  • 揭秘鸿门宴项羽不杀刘邦之谜:假想敌另有其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项羽鸿门宴为什么放走刘邦,项羽为什么没在鸿门宴杀了刘邦,项羽鸿门宴不杀刘邦原因

    当然,我们先来看下为何会有这场饭局。《史记》交待的很清楚:“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简单点讲,当时的情况就是项羽和刘邦兵分两路攻秦,楚怀王为了尽早取得战果,采取了激励机制,也就是“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当然,结果就是“沛公(刘邦)先破秦入咸阳”。可就是这个先入咸阳,刘邦的处境就变得尴尬

  • 老板是否重用,不看你的位置而是看是否信任你。赵云一生便是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老板重用之前的考验,老板不重用的三大征兆,如果老板不重用你表现在哪里

    我们常称赵云为常胜将军,我倒认为赵云称为“关键将军”更符合赵云的历史地位。长坂坡乱军之中救下阿斗,汉中之战独自断后杀穿曹营......我们可以从赵云的谥号中,看看蜀汉人对赵云的印象:“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一个温和、贤能,做事有条不紊,又能平定祸乱的人,这也是对

  • 土耳其为何认匈奴当祖先?还称其陆军前身是:冒顿单于“鸣镝军”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土耳其跟匈奴有什么关系,土耳其和匈奴,土耳其人与匈奴的关系

    然而这些游牧民族在中华文明发展的长河中,不是因为内部纷争自我败亡,就是被中原文明依靠强大的经济基础慢慢消灭,更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不知不觉间被“同化”。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这些曾经让人望而生畏的“马背政权”大多烟消云散,早已融入各个文明之中。匈奴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从春秋战国时起就与中原文明一路

  • 假如刘备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三国历史将会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备夷陵之战赢了会怎样,三国夷陵之战刘备为什么会失败,夷陵之战刘备有可能获胜吗

    蜀汉出师不利,张飞在和刘备合兵前因打骂士卒被杀。夷陵之战的惨败让新生的蜀汉政权元气大伤,国内的叛乱也此起彼伏。三国鼎立的态势才算真正稳定下来,因为。那么假若刘备能够在夷陵之战中获胜的话三国的态势又是如何的呢?刘备作为蜀汉的帝王深知天下形势,无论是卧龙先生的隆中对还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荆州都是绕不过去或者

  • 匈奴写下战书:“天心取米”,汉朝小吏每字添一笔,匈奴被吓退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匈奴,人们首先想到的都是汉武帝时期,毕竟汉武帝时期的卫青和霍去病两位将军实在太过出名,尤其是霍去病的战绩,以现在的角度来看,简直就像一本爽文小说,年纪轻轻就征战匈奴,还屡战屡胜,甚至打到了匈奴的大本营中,只不过这样的天才人物却英年早逝。网友们都戏称霍去病就是上天派来拯救汉朝的,任务完成了他就回去

  • 三国时期,至死都没出山的两位顶级谋士,智谋不逊诸葛亮、司马懿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三国最顶级的十大谋士,三国中被人忽略的顶级谋士,三国最厉害的10位谋士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传达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无论是《红楼梦》,还是《水浒传》《西游记》,他们传达的都是直白的智慧,但《三国演义》不一样。这本书传达的是战争与争斗、逐鹿天下,但天下自古就只有一个王,所以势必需要谋略与智慧的彰显。诚如人们所见,三国里面的智慧代表就是诸葛亮。诸葛亮也因为在蜀国的谋划中,因为

  • 三国“猛人”孙坚的崛起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国猛将孙坚,三国孙坚在长沙留下的足迹,三国孙坚是怎么崛起的

    孙坚不是世家出身,也不像刘备一个拥有一个皇族的姓,不过他从小就胆量惊人。才十几岁的他和父亲一起坐船在钱塘江附近遇到海盗胡玉等人在岸上分刚刚劫道商人的财物。此时孙坚坐的这艘船的司机就不敢开了。遇到海盗避之不及是正常人的思维。结果不知道孙坚是怎么劝说船家让自己上岸的,这点没有记载。孙坚一上岸就拿着刀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