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9年的7月,著名的陈胜和吴广起兵于大泽乡,点起灭亡大秦王朝的烽火。9月,豪杰纷起的燎原之势已经形成。刘邦起沛,项梁起吴中,也就是今天的苏州,田儋起齐。
在起兵之初,项梁的力量并不够壮大,所以他一方面稳定江东的局面,一方面冷静观察,等待恰当的时机。由于时局的变化极其迅速,4个月后,时机就来了。
陈胜自立为王,号张楚,并派兵四处出击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而他的领袖地位也得到了四方豪杰的承认和响应。他派出一个名叫召平的人去向南发展,进攻广陵,也就是今天的扬州,但是这个召平进攻扬州的努力没有成功,在遭遇挫折的时候,却传来了陈王军败和章邯即将南进的消息。面对这种困境,召平想到了项梁,于是他渡江,假称陈王的诏命,任项梁为楚国的上柱国,也就是丞相。项梁虽然并不知道召平其实是撒谎,但是这个职位却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在江东,他只是地方官长,但是做了楚国的上柱国就完全不同。召平趁机向项梁建议,渡江而西,共同灭秦。项梁及其项氏家族素有大志,马上同意,项梁觉得他所等待的时机到了,渡江而西的项氏家族从此走到了灭秦革命和权争天下的历史舞台的正中。项梁带了八千子弟兵渡江,这八千人虽然有些单薄,却是项氏家族的核心力量,他们构成反秦和灭秦的主力,却没有人能够再度回到自己出发的地方,项羽自刎乌江之前拒绝了乌江亭长要他渡江的劝说,因为八千子弟兵没有一个人回去,他无颜见江东父老,当然这是后话。
文章写到这里您也许会说,题目不是“让项羽家族陡然做大的普通女人”吗,怎么尽扯别的。别急,马上就会扯到这一点,当然,还要扯一点别的。
项梁渡江而西,选择的路线也许是秦代通常的路线,如果看地图,与我们今天的路线会有不同,我们今天也许会从苏州向北,从江阴渡江北上。但在那时,他们从苏州向西,在安徽和县一带渡江,所以江南称江东。然后再转向北上的方向。
渡江之后,向西往北,当然还要往东一点,不远处就是一个地方,安徽省的天长县,在秦代,叫做东阳县。东阳县令有一个下属,叫做陈婴,他是一个诚实、谨慎而且本分的人,在东阳有很高的声望。在天下纷起反秦,各地都争杀秦吏自立起义的时候,东阳并不落后,他们也组织起人马,杀掉了县令,可是东阳却缺少真正的领袖人物,那么选择谁来当头领呢,于是大家就都推举陈婴。陈婴还在那里推辞,众人那里管那些,就强迫陈婴来做东阳的领袖。事情也是有趣,东阳之地,在秦代人口情况如何我不得而知,但在东阳,在陈婴做领导的地方,也许是他的确非常有亲和力吧,很快就聚集了两万多人,几乎成为当时各地义军中最大的反秦队伍之一。您想啊,那时候刘邦才三四千人,连个丰邑都拿不下,项梁才八千人渡过长江。
二万人的东阳,大概自己也晓得力量壮大这一点,于是大家商量说,我们不如自己拉起旗号,称王建制。大家要立陈婴为王,并组织起“猛虎突击队”,劝陈婴不要有顾虑。当然“猛虎突击队”这几个字是我说的,史书上说是:“异军苍头特起”,也不知我理解的对不对。
陈婴的态度如何呢,他也有些动心,他不动心才怪呢,但称王是大事情,以他的谨慎不会鲁莽的,于是就回家同自己的母亲商量。他也许有恋母情结,对母亲的话是很听的。陈婴的母亲,就是我文章题目中所指的那个普通女人,而且是一个有见识的老女人。
陈婴的母亲说:“从我嫁到你们家起,就没听说过你家出过什么大人物,称王这个事,风险是很大的,成功了当然好,但是首先你面对的可能就是杀身灭族的风险,因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嘛,不如有所归属,投靠和追随一个人,成功了,可以封侯,不成功,由于不是领头的,还可以逃跑,你说我说的对不对呢?”
陈婴觉得母亲的话很有道理,恰恰在这时,项梁给陈婴来了一封信,要求合兵进击秦军,因为他的军队八千人,必竟有些单薄啊。陈婴觉得,项氏世世为楚将,不仅声名巨大,而且有所担承,也许项梁就是他的母亲所说的那个有所归属的人。于是他对自己的部将说,项氏很不简单,我们举事,就要选择一个合适的领袖,领袖选对了,灭秦就一定能够成功,我们都追随项氏吧。部属一听,陈婴自己不当头的决心很大,别人又没有这个才德,那么追随项梁真的很不错。于是这支两万人的队伍真诚地加入项梁的队伍,使项氏的力量陡然做大,成为实力最大的一支革命力量。重要的是,陈婴的做法,还产生了连锁的影响,其它的力量也纷纷仿效,加入到项梁的队伍之中。当项氏渡过淮河的时候,已经聚众六七万人,成为事实上的反秦领袖。在渡江之后,很短的时间内,没有大的战事,八千人变成六七万,陈婴功不可没。
而这一切,一个重要的条件,源于陈婴母亲的一番见解,所以说,她是使项氏陡然做大的一个普通女人。试想,如果陈婴称王,那么在项梁渡江之后,首先面对的就是陈婴这支队伍,双方发生战事的可能性极大,因为项梁在名义上是陈胜的丞相啊,由此,历史也许就要改写了。
那么后来呢,陈婴对革命有功,虽然不是大功,却也没有大过。在楚汉战争期间,由于项氏的信任,陈婴做了楚丞相,项羽失败后,他归属了刘邦,封堂邑侯。后来,韩信倒台,刘邦封自己的弟弟为楚王,陈婴给这位楚王做了二十年的国相。一切都在他母亲的预料之中。顺便说一下,汉武帝“金屋藏娇”的那个陈皇后就是陈婴的后代,那已经是他的曾孙女了。
早就发现了这个影响历史进程的小人物,觉得她了不起,后来翻《世说新语》,《贤媛》中第一位讲的就是这个女人,只是说的话与《史记》中不同,但大意还是相同的。
不知各位朋友觉得陈婴和陈母的做法是否明智,我想,他们的智慧都不是呈现在强烈的领袖意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