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魁父、黄父,“父”多为都城后缀?试论春秋都邑为何多以“父”名

魁父、黄父,“父”多为都城后缀?试论春秋都邑为何多以“父”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63 更新时间:2024/2/5 5:31:50

[var1]

乱世出人才,战乱的环境变相给中国化生长的机会,甚至春秋孕育文化的环境自由度达到了后人难以匹敌的高度。遍地花开的文化呈现欣喜景象,但也受到中国未统一的限制影响了语言系统的特征,这些特征一直到如今都在保持作用。

一、春秋时期:文化肆意成长的年代

春秋战国时期的衔接阶段对于当时的文人而言是精神可以得到满足的“盛世”,正是因为各国的统治者将注意力都放置在战争上,所以并没有空关注自己国内的思想文化的发展,又因为各国之间人员流动的频繁,所以各家学派有机会到各个地方传播自己的思想。

[var1]

时至今日,我们的官方语言倡导各地人民使用普通话,但是不同地区的人们更喜欢自己的家乡语言。联系地方语言的不同,试想一下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国家的人们是怎样交流的呢?

文字统一要将时间后推到秦始皇一统天下,这也意味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人们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即便互相交流频繁,但是在未能达成统一共识的情况下,文化差异也肯定会让人们之间的交流和认知有所差异。

以“父”作为文化差异的代表,不同于如今现代人们对“父”的定义,“父”字在春秋战国时期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那时的人们往往在都邑取名上习惯使用“父”,例如“黄父”、“夷城父”,打眼一看以为指的是长辈,实际上说的是当时的某座都城。

[var1]

尽管对于现代文化而言,这样的取名用词实在变扭,但是考察当时的各种书籍以后却能够发现彼时的许多文学著作都能够为“父”正名,它被当作城市的用法十分频繁。《春秋》当中曾经有一段记录过鲁定公时期的文字:建成莒父和霄,这句话的重点在于莒父的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称呼我们认为的首都为都邑,《春秋》中的这句话结合背景点名莒父是当时鲁国的都邑。除此以外,《左传》中也曾经提到过:晋人将鲁宣公拘留,在黄父结盟。黄父是当时晋地的都邑,鲁国晋地都使用“父”来作为都邑城市的取名,这让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测“父”是否就是都邑的存在。

[var1]

二、多字一义:父的分身

如今坐在教室当中接受文化熏陶的学生在文言文中稍稍费心就能够认识到假借字的存在,这种字的读法和含义都与它自身不一样,往往老师在解释的时候也会引起一众学生的疑惑,几个字的意思都表示同一个意思,古人为要这么麻烦?

“父”字也有很多分身,好比如《淮南鸿烈•俶真训》中的“块阜之山,无丈之财”提到“块阜”,《太平御览》中的“魁父之山,无营宇之财”说到的“魁父”,唐人使用这段话时说到的“魁府”都指的是一处地方。

[var1]

引起这样的差别要和各地方口音有关,所以倒不是古人不嫌麻烦,而是如普通话到了四川自带“椒盐感”一般,大家的口音改变了地方的用词读法。按照古人发音书籍的指示,“父”字和“阜”字符合三、五发音的习惯,两者便可以想通,后来人们就把二者视作一意。

尽管各地口音不同,但在都邑取名的时候却十分统一。除去上文提到的鲁国和晋地,楚国也是如此。《左传》当中有记载:陂水经过郢城之南,往东北流去,名叫水。又有东北一路水,名叫湖水注入。

这段话虽然通篇并没有提到水的问题,但是重点落在了三水的流,按照古文参照,文中提到的陂水、杨水和湖水都是三流聚一流向荒谷。东边的荒谷在其东岸有冶父,这里出现的冶父也是楚国的。

[var1]

不过比起皇帝定都的方式,楚国的这一城池用的是蛮横的方式,据说冶父是从陈国的手里抢来的。此外,因为各国的文笔习惯不同,冶父还有别的名字。《春秋传》中所记载的内容与冶父相符合,但是《左传》中的记载还有不同。

鲁昭公时代记载楚国公子迁许国于夷地,这里的夷地指的也是城父。因为同时出现两个城父,所以后代学者也提出过区分的理论:认可楚国有两个城父,从陈国手中拿来的是夷城父。另一个城父为北城父。

[var1]

纵观我们翻看古文典籍,也需要时间理解明白古人的意思,那么对于当时时代下生产力不高,文化传播条件有限的人们来说,传播文化最快的方式可能就是口耳相传。用文字记载对文人行得通,但对普通人民而言实在行不通。

三、选择父为都邑之名的原因

春秋时期虽然提供了文化飞速发展的好机会,但是毕竟也只是带给了文化传播不受限制的环境,技术不如当今的时代,传播也只能够依仗一张嘴的力量。社会信息流动不够覆盖性的同时,我们还会发现文化的传播在不同地域的面前也受到了限制。

古代对发声有韵律的区分,好比上文中提到的“阜”和“父”之间就可以互通。不过最终将“父”确定为都城后缀的原因还是引起人们的思考,父为何成为大家心照不宣代表都邑的名词呢?

[var1]

各国君在选择都邑的时候十分讲究,这其中的讲究首先考虑都邑所在的地理位置。无论古今,城市的选择依仗于地形,都邑所在的位置要包容一定的人口,所以面积一定要广阔。

除此以外,当时的人们居住习惯喜欢土山的南面,向阳但是并不潮湿的地方。古人的智慧在此时充分发挥出来,风向所朝的位置通过自然山坡抵挡能够减少对自身的干扰。曾经在《说文解字》中提到过象形词,前有山的解释,后有阜的解释。

山是依仗大山的形状,阜指的是大陆,两者比较起来,后者缺少石头。虽然形状相同,但是构成完全不同。此时的解释已经赋予二字有一定的相近意义,按照声韵的说法,两者的韵也十分相同。

[var1]

意义相同,韵声也相同,因此后者多喜欢用“阜”来命名。前文已然介绍过“阜”和“父”之间本来就具有三、五声相通的特点,所以久而久之各自完全可以表达同一个意思。《春秋》当中曾经提到过“齐侯、卫侯、郑游速会于安甫”,其中提到的“安甫”可以被写作“安父”、“安甫”或者“安丘”。

种种看来,如今令我们感到疑惑不解的各种通假字和多字同义的现象并不是古人可以制造出来的文字游戏,属实受限于当时的文化交流不便加上文字不统一的现象才出现了这么多的意思。

按照这个逻辑,三尺讲台下的学生懵懂学习的通假字也很有可能是古人的“错别字”,想到这里也会令人莞尔一笑。古人虽然受到文化传播方式限制,但还能想到用声韵来分别各自的文字。

[var1]

这也能够说明古人的智慧,尽管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在后期被约束为以儒家文化为尊,但是也确定了在后期几千年文化当中的底蕴。哪怕时至当今,我们依然在默默遵循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传统。

四、结语

比起因为文字发展不够成熟导致通假字遍地的春秋时代,如今的互联网技术以及文字统一是我们能够普遍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工具。从秦朝开始,中国才结束分散的局面,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让儒家文化差点灰飞烟灭,但是意识超前的人们拼死保住了文化的烟火。

从那以后的中国凝聚在一起,我们确实不可能再看到当初那般高度的文化自由,但是也获得了足够强的民族凝聚力。

[var1]

正是因为中国上下十几亿人口都对同一种文化表示认可,我们才能够在不同的地方方言当中找到彼此的认可感。“父”字的通用和多种含义是春秋文化的一种代表,它使我们看到了古人的文化智慧。

如今的世界今非昔比,官方统一文字的使用,我们除了地方文化以外也在统一接受主流汉字。不同于春秋时期的文化限制,如今的我们有各种工具来统一认识,甚至凭借互联网技术做到忽视空间和时间限制进行沟通。南来北往的文人不用舟车劳顿,一封邮件发出就能够得到远在地球另一边的人们回信。

[var1]

细细对比之下,我们才对人类文明进步有了真实的触感,也更庆幸自己的祖先有如此强大的毅力。我们可以为自己的技术骄傲,但也一定要谨记这一切的开始源自古人不辞辛劳地坚持。

五、参考文献

《春秋》

《左传》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韩国学者为证明孔子是韩国人,亮出3大“铁证”,我方仅回应了2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韩国人对孔子的评价,韩国称孔子是韩国的是真的吗,韩国和孔子有什么关系

    韩国在整个国际社会当中,有这么一个外号,叫做“偷国”,这是因为韩国自身没有什么历史,因此会剽窃他国历史充实己身,而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就是中国。时至今日,韩国民众还一直坚称汉服、泡菜乃至筷子之类的我国文化遗产,都是韩国发明的,让无数国人听了之后都无不愤怒。而更无耻的是,在韩国不仅仅只有民众如此认为,韩

  • 鸭绿江发现蔺相如戈,揭秦国灭赵缺失真相,专家:重大历史课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在韩国覆灭后第二年,秦军在王翦统率下向赵国发起猛攻,最终邯郸城破,赵王迁被俘。但赵公子嘉却率其宗数百人逃亡代地,被立为代王。[var1]所以,赵国虽然是秦灭韩后第二个进攻目标,但直到公元前222年燕国灭亡,秦将王贲“还攻代,虏代王嘉”,赵国的残余军事力量才算彻底覆灭。因此,司马迁明确将“秦既虏迁,赵

  • 最终一统三国的司马懿,在三国前期谋略值能排多少,在魏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司马懿十大谋略,司马懿是怎么样统一三国的,司马懿谋略到底多厉害

    [var1] 司马懿是非常特殊的人,至少在曹魏阵营中他比较特殊。爱读三国的朋友能够发现,在鼎立的三国时代,魏蜀吴三方的风格迥异:曹魏出将才,经常涌现出那些即能冲锋陷阵,又能领兵攻守的人物,比如张辽、曹仁、张郃、夏侯渊这些人;东吴出帅才,阵前厮杀的不多,但运筹帷幄的不少,像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些人

  • 最终“灭六国”彻底实现华夏统一,是汉武帝完成的,而不是秦始皇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秦始皇灭六国的过程,秦始皇灭六国真实案例,秦始皇统治六国是哪几个国家

    很明显,所谓的“六国”根本没有被消灭。“六国”(齐楚燕韩赵魏)的复辟和分裂力量,生命力极为顽强,实际成为了华夏统一进程的对抗者和颠覆者。也就是说,只有从根源上消灭六国的复辟力量,才能谈得上华夏的真正统一。这不仅包括版图形式,也包括古代国民的国族认同。[var1] 秦始皇的统一,一度遭到破坏 从战国后

  • 魏国谋士献一条毒计,兵不血刃灭了蜀吴,如今却成美国“杀手锏”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魏蜀吴谋士大比拼,魏国的谋士有多厉害,魏国的重要谋士

    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当今宜先文后武。”贾诩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一位鬼才,人称“毒士”,以算无遗策著称,听贾诩话的人,无往不利;不听贾诩话的人,往往要吃大亏。贾诩谋略与诸葛亮不同,诸葛亮背着沉重的责任,做事免不了瞻前顾后;但贾诩始终冷眼旁观,以最清醒的姿态为主公献计。[va

  • 韩非为什么得不到秦王嬴政的重用?是谁害死了他 是不是李斯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韩非之死是李斯所害吗,韩非是什么时候进入秦国的,历史上的韩非和嬴政是什么关系

    [var1]郑国渠疲秦的计划,韩王派了一位水利专家郑国去秦国,然后劝说秦王嬴政兴修水利,让秦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修渠,然后就无力东出了。秦王嬴政很快就发现了这个阴谋,就把郑国给抓起来了,秦王大怒要杀死郑国。郑国却不慌不忙的对秦王嬴政说:“大王,兴修水利虽然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水利工程修好后,会

  • 魏国李悝变法:真正意义上的法家文明肇始!战国首强的崛起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国时期李悝变法主要内容,魏国李悝变法哪一年,李悝变法的原因和效果

    不论是文化作者还是历史作者,都会给出各自的答案。但其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中华文明的变法文明和求变图强的潮流,四大文明古国当中绝无仅有。其实一提到新政变法,我们往往想到的是商鞅变法以及封建时代的正如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等。但是若论过去,恐怕连夏商周时期的禹刑,汤刑,礼乐制度的构建,管仲改革,其实都

  • 雍正王朝:臣子们为何不愿臣服雍正?管仲的这句话给出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管仲对雍正的评价,雍正王朝到底是谁走漏了风声,雍正王朝的成功之谜

    [var1]皇子时代,反对他的人已经不少胤禛一登场,就展现出铁面无私的个性,还被人冠以“冷面王”的称号。人都愿意与热情的人打成一片,就是像老八那种,但会对胤禛那种敬而远之。胤禛也不怕得罪人,黄河发大水,他跑到户部去清查账底。户部在胤禩的管理下,钱被百官给借走,账本就乱得一塌糊涂,你胤禛一查,不是揭了

  • 魏国人才培训基地-西河学派:承于儒家,如何助魏国成战国首霸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西河学派位置,战国时期魏国西河学堂,战国七雄魏国的人才

    魏文侯春秋战国乱悠悠,皇图霸业几时休,谈及春秋战国,人们的第一印象大多都是一个字“乱”。天下征战,生灵涂炭是诗句之乱,礼崩乐坏人心不古是秩序之乱,百家争鸣,学派纷纭是思想之乱。大乱世必有大霸业,无论是战国七雄亦或是春秋五霸,都是一时之赢家。今天谈一谈战国七雄当中魏国人才培训基地——西河学派,如何助魏

  • 韩国学者晒出3大证据,扬言孔子是韩国人,网友看后笑出了声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韩国说孔子是韩国的是真的吗,韩国人对孔子有什么评价,韩国专家谈孔子

    孔子,山东曲阜人,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孔子在生前曾熟读百家经史,后来又周游列国看遍天下风貌,将读万卷书跟行万里路相结合,最终创立了儒家学说。而儒家自汉代以后,就成为了我国最主要的思想,对我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极其深远。因此,孔子也被后人奉为“大成至圣先师”,得到了无数中国人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