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面对荆轲秦王为何不以剑挡?嬴政:像《大秦赋》那样佩剑我先砍他

面对荆轲秦王为何不以剑挡?嬴政:像《大秦赋》那样佩剑我先砍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708 更新时间:2024/2/5 5:18:16

编者按:近期,热播电视剧《大秦赋》宣告完结。那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刺杀——荆轲刺秦,也再次被搬上了荧屏。于是大家又看到了那经典的一幕:荆轲在拿匕首刺秦王嬴政的时候被躲开,秦王想拔剑反击却拔不出来。那么,有个堪称老生常谈的话题又要被说一下了。秦王为啥拔不出剑来?

[var1]

秦王嬴政为啥拔不出剑来?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许多读者都知道,那就是剑太长了。春秋早期的中国青铜剑,即使像越王勾践剑那样的,也不过五十厘米长。所以,如果秦王拿的是这种五十厘米长的青铜剑自然一下子就拔出来了。然后春秋后期出现青铜长剑,比如类似吴王光剑,就达到九十厘米。考古学家在兵马俑坑发现的秦国青铜剑,就将近一米长。随之而来的是,铁剑也出现了。在战国时期,中碳钢铁剑甚至高碳钢铁剑开始出现。燕下都铁剑剑刃的硬度经过检测发现,相当于越王勾践剑的两倍还多,之前由于兵马俑坑的发掘,许多的学者认为秦人不装备铁剑。但是随着考古的新发现,这种观点被打破。冷研之前的文章中也提过,在陕西凤翔高庄的秦墓中就出土了5把铁长剑,形制相同,尖锋,两面刃,体很长,扁平茎,无首。其中一把通长105、茎长21、剑身宽3.2厘米。所以有新观点认为,兵马俑坑中所谓的青铜长剑其实是铁剑模型。

[var1]

▲凤翔高庄秦剑

[var1]

▲宜昌前坪秦墓出土铁剑

相对于易碎的青铜长剑,比如吴王光剑摔断过、安徽博物馆也发生过青铜剑摔碎的事,铁剑显然更受欢迎。所以当时的秦王所用佩剑应该是铁剑。而且在中国的古典时代,身份越高,越喜欢用大宝剑。从御者铜像来推断,当时有长度超过一米的铁剑。而秦王作为BOSS级别的人物,他的佩剑要考虑符合身份,高端大气上档次。所以秦王的佩剑长度可能要超过一米,甚至可能达到120cm。但铁剑虽然长而且坚固,可长剑本身用着不方便。所以面对拿着匕首的荆轲的时候,秦王显得非常狼狈。因为剑太长了。根本来不及拔出来。有人会说,把剑拿起来,然后平着拔,不就一下子拿出来了吗?虽然想法很好,但是这就涉及到第二个原因。那就是春秋战国时的佩剑安装方式。这里《大秦帝国》系列电视剧,就出现了一个历史细节上的硬伤。

[var1]

这硬伤在第二部的开头就出现了,那就是主人公佩剑方式不对。大家可以从截图里看,这剑明显是挂上去的,也就是那种悬挂式佩剑法。但是这种佩剑法在春秋战国并不是主流。这种悬挂法,当时主要流行在北方系统的曲刃剑还有环首刀中。那么,当时的主流佩剑方式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看下面这张图:

这是根据一些考古发掘中一些俑绘制的。这些佩剑基本都在人物的腰带上。乍看一下是插在腰带里的。但是实际上,剑鞘上还有个零部件,如果觉得这种图不够清晰的话,看看下图:

[var1]

这个青铜人像是曾侯乙墓出土的,仔细看在剑鞘上有个突出的物件。这个物件叫璏(zhi),《说文》的解释是:“剑鼻玉也”。下面这个就是一个玉剑璏,以前玩古玉收藏的经常掏到类似的器物,开始的时候,大家不知道只是干啥用的,后来发现这个经常出现在佩剑的剑鞘上,而且不少玉剑璏上,有用动物胶和纤维片粘合跟捆扎的痕迹。当然剑璏不全是玉的,因为玉剑璏主要是高级贵族用,而一般人的有木的、有皮革的、还有铜的。

[var1]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以确定这个物件是

挂剑

用的,但是如何安装还有争议。就像《大秦赋》里就出现了错误。虽然把剑璏安装在剑鞘上弄对了,但是却把剑璏别在了腰带上。

[var1]

▲玉剑璏

[var1]

[var1]

[var1]

[var1]

▲《大秦赋》截图

这种观点主要是因为发现一些一头长一头短的剑璏,以为剑璏是别在腰带上的。其实不是,如果真是这种方式佩剑,那么秦王可以轻松把剑拿出来

。得益于俑坑里高度写实的作品。让我们知道安装剑璏的剑是如何佩戴的。

[var1]

▲小田绘制

上图是根据秦始皇陵附近陪葬坑出土的驭手像画的,读者可以看到驭手的佩剑很长,然后驭手腰上其实有两圈带子,下面那圈带子穿过剑璏。带子的松紧可以根据佩剑者的喜好来确定,如果是礼仪性佩剑,多半会把带子弄的紧一些防止来回晃动。

[var1]

接下来我们回到《史记》原文: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

立拔

。当时秦王一下子挣断了自己的袖子然后拔剑。当时秦王的状态类似于底下这张图剑佩戴在侧身,这也是春秋以来的习惯。但是呢春秋时的青铜剑长度才五十厘米左右,佩戴在侧身拔剑很容易,而且那时候也很少看到那种专用剑带。但是长剑就不行了,这种状态下拔剑需要时间还需要空间。更要命的是因为剑固定在在腰带上的,要想把剑平着拔出来,就得把腰带解开,但是解开剑带扣也需要时间。

[var1]

[var1]

[var1]

所以像上面蓝忘机和无名大侠那种拔剑还是不要想了,剑鞘根本没时间取下来。因此,当时能拔剑的范围非常有限,空间根本不够,荆轲也不会留给秦王时间。当时的景象,很可能像老电影里那种,秦王绕柱子跑,而荆轲在后面狂追。虽然有点搞笑但是很真实。

[var1]

当时的大臣也都吓蒙圈了,不少人只能赤手的空拳阻拦,而殿外的卫士没有诏命不得进殿。《大秦赋》里有个细节不错,双方都没穿鞋。因为秦汉时期甚至到魏晋都得脱鞋进屋。所以大臣想把鞋脱下来砸荆轲都很难,然后秦王的剑滑到腰后面。这个在电影和电视剧里都出现过。最后医官夏无且用他的药囊砸荆轲。这下争取了时间,然后左右乃曰:“王负剑。”这下才把那个长剑拔出来。

[var1]

电视剧里,佩剑已经滑到了后背,这里的王负剑不是把剑背到背上而是像驭手那样拔剑,那样空间就大很多了。所以秦王把剑拔出来,荆轲也就悲剧了。从荆轲受伤情况来看,荆轲被砍得起不来。左大腿被砍断,说明这把剑做工不错,就是拔起来费事。

[var1]

冷研之前发过古代佩剑方式考证的文章,也提到这种剑璏佩剑法还有双附耳悬挂式佩剑法,以及背带式跟斜跨式佩剑。只是剑璏佩剑法后来消失了,不少文章认为消失的原因是不方便骑马。写到这里大家可以发现,用剑璏法佩剑在佩戴长剑时很不方便。这也可能是使得这种佩剑方式消失的原因。

[var1]

▲北朝环首刀

另外,大约是在南北朝时,受中亚西亚影响双附耳悬挂法开始流行,这种是在剑鞘上设置两个附耳,通过绳子和带子连接在吊带的铜环上。这样骑马方便,摘取也不会太费劲。许多壁画上的北朝或者唐朝武士,乃至直到明清也是这种佩戴法,具体方式参考下图。

[var1]

▲双附耳悬挂法

[var1]

▲维京人剑

但是不能说剑璏法一定不如双附耳悬挂法,这种方法佩剑不容易掉也不容易歪,也不会导致剑或者刀晃晃悠悠的影响跑步,而且腰带怎么说,也比那种细绳或者细带子坚固吧?而且这种方法流行的时候正好剑也不是很长,只能说在长剑开始出现后,这种佩剑方式逐渐有点不合适了。

[var1]

▲背肩带佩剑

[var1]

▲斜跨式

[var1]

▲古罗马士兵斜跨佩剑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双尾猫

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更多文章

  • 魁父、黄父,“父”多为都城后缀?试论春秋都邑为何多以“父”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var1]乱世出人才,战乱的环境变相给中国文化生长的机会,甚至春秋孕育文化的环境自由度达到了后人难以匹敌的高度。遍地花开的文化呈现欣喜景象,但也受到中国未统一的限制影响了语言系统的特征,这些特征一直到如今都在保持作用。一、春秋时期:文化肆意成长的年代春秋战国时期的衔接阶段对于当时的文人而言是精神可

  • 韩国学者为证明孔子是韩国人,亮出3大“铁证”,我方仅回应了2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韩国人对孔子的评价,韩国称孔子是韩国的是真的吗,韩国和孔子有什么关系

    韩国在整个国际社会当中,有这么一个外号,叫做“偷国”,这是因为韩国自身没有什么历史,因此会剽窃他国历史充实己身,而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就是中国。时至今日,韩国民众还一直坚称汉服、泡菜乃至筷子之类的我国文化遗产,都是韩国发明的,让无数国人听了之后都无不愤怒。而更无耻的是,在韩国不仅仅只有民众如此认为,韩

  • 鸭绿江发现蔺相如戈,揭秦国灭赵缺失真相,专家:重大历史课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在韩国覆灭后第二年,秦军在王翦统率下向赵国发起猛攻,最终邯郸城破,赵王迁被俘。但赵公子嘉却率其宗数百人逃亡代地,被立为代王。[var1]所以,赵国虽然是秦灭韩后第二个进攻目标,但直到公元前222年燕国灭亡,秦将王贲“还攻代,虏代王嘉”,赵国的残余军事力量才算彻底覆灭。因此,司马迁明确将“秦既虏迁,赵

  • 最终一统三国的司马懿,在三国前期谋略值能排多少,在魏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司马懿十大谋略,司马懿是怎么样统一三国的,司马懿谋略到底多厉害

    [var1] 司马懿是非常特殊的人,至少在曹魏阵营中他比较特殊。爱读三国的朋友能够发现,在鼎立的三国时代,魏蜀吴三方的风格迥异:曹魏出将才,经常涌现出那些即能冲锋陷阵,又能领兵攻守的人物,比如张辽、曹仁、张郃、夏侯渊这些人;东吴出帅才,阵前厮杀的不多,但运筹帷幄的不少,像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些人

  • 最终“灭六国”彻底实现华夏统一,是汉武帝完成的,而不是秦始皇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秦始皇灭六国的过程,秦始皇灭六国真实案例,秦始皇统治六国是哪几个国家

    很明显,所谓的“六国”根本没有被消灭。“六国”(齐楚燕韩赵魏)的复辟和分裂力量,生命力极为顽强,实际成为了华夏统一进程的对抗者和颠覆者。也就是说,只有从根源上消灭六国的复辟力量,才能谈得上华夏的真正统一。这不仅包括版图形式,也包括古代国民的国族认同。[var1] 秦始皇的统一,一度遭到破坏 从战国后

  • 魏国谋士献一条毒计,兵不血刃灭了蜀吴,如今却成美国“杀手锏”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魏蜀吴谋士大比拼,魏国的谋士有多厉害,魏国的重要谋士

    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当今宜先文后武。”贾诩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一位鬼才,人称“毒士”,以算无遗策著称,听贾诩话的人,无往不利;不听贾诩话的人,往往要吃大亏。贾诩谋略与诸葛亮不同,诸葛亮背着沉重的责任,做事免不了瞻前顾后;但贾诩始终冷眼旁观,以最清醒的姿态为主公献计。[va

  • 韩非为什么得不到秦王嬴政的重用?是谁害死了他 是不是李斯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韩非之死是李斯所害吗,韩非是什么时候进入秦国的,历史上的韩非和嬴政是什么关系

    [var1]郑国渠疲秦的计划,韩王派了一位水利专家郑国去秦国,然后劝说秦王嬴政兴修水利,让秦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修渠,然后就无力东出了。秦王嬴政很快就发现了这个阴谋,就把郑国给抓起来了,秦王大怒要杀死郑国。郑国却不慌不忙的对秦王嬴政说:“大王,兴修水利虽然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水利工程修好后,会

  • 魏国李悝变法:真正意义上的法家文明肇始!战国首强的崛起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国时期李悝变法主要内容,魏国李悝变法哪一年,李悝变法的原因和效果

    不论是文化作者还是历史作者,都会给出各自的答案。但其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中华文明的变法文明和求变图强的潮流,四大文明古国当中绝无仅有。其实一提到新政变法,我们往往想到的是商鞅变法以及封建时代的正如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等。但是若论过去,恐怕连夏商周时期的禹刑,汤刑,礼乐制度的构建,管仲改革,其实都

  • 雍正王朝:臣子们为何不愿臣服雍正?管仲的这句话给出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管仲对雍正的评价,雍正王朝到底是谁走漏了风声,雍正王朝的成功之谜

    [var1]皇子时代,反对他的人已经不少胤禛一登场,就展现出铁面无私的个性,还被人冠以“冷面王”的称号。人都愿意与热情的人打成一片,就是像老八那种,但会对胤禛那种敬而远之。胤禛也不怕得罪人,黄河发大水,他跑到户部去清查账底。户部在胤禩的管理下,钱被百官给借走,账本就乱得一塌糊涂,你胤禛一查,不是揭了

  • 魏国人才培训基地-西河学派:承于儒家,如何助魏国成战国首霸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西河学派位置,战国时期魏国西河学堂,战国七雄魏国的人才

    魏文侯春秋战国乱悠悠,皇图霸业几时休,谈及春秋战国,人们的第一印象大多都是一个字“乱”。天下征战,生灵涂炭是诗句之乱,礼崩乐坏人心不古是秩序之乱,百家争鸣,学派纷纭是思想之乱。大乱世必有大霸业,无论是战国七雄亦或是春秋五霸,都是一时之赢家。今天谈一谈战国七雄当中魏国人才培训基地——西河学派,如何助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