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硕鼠硕鼠,无食我鼠”,要说世界上最不招人喜欢的就是老鼠了。它们十分可恨,传播鼠疫,破坏庄稼;它们十分可怜,几乎万物皆可杀。今天,我将具体为大家讲述老鼠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
据考古学家统计,老鼠在我国的最早的历史记载源于商朝,商朝人刻甲骨占卜,来预测每年的鼠患发生情况。老鼠最早出现在我国南方,尤其以广东为主,品种比较多,繁殖力也很强,给当时的中国人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鼠疫就开始在中国流行,又被称为鼠疮和鼠瘘,造成的死亡率十分的高。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开始养很多比较凶的动物来抓捕老鼠。除了猫之外,老鼠们在春秋战国时期要担心的天敌还有狗。
《吕氏春秋》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齐有善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喜欢驯化猎犬来帮忙捕鼠,不过遇到猎犬不习惯抓鼠的时候,主人可以用夹板枷住猎犬的后脚来驯化它们,久而久之,猎犬自然就喜欢抓老鼠了。
[var1]
资料图
正因为老鼠如此令人讨厌,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人们喜欢君子之风,所以在抨击辱骂别人的时候就常常用老鼠等不受欢迎的动物来借代对方,真的是骂人不吐脏字。春秋战国时期的卫国和魏国都曾经因为统治者的过分腐败,导致官员们也上行下效,盘剥百姓,惹得当时的人在《诗经》中不断用老鼠来创作抨击统治者的民歌。
本文开头提到的《硕鼠》就是源自魏国的民歌,用来叱骂魏国当时的统治者横征暴敛,压榨百姓的恶行。而在《相鼠》中,卫国人则用"相鼠有皮,人而无仪。"来讽刺自己国家的国君贪图享乐,寡廉鲜耻的无耻形象。人们在表达心中的伤悲时,总要提到鼠,常说鼠思泣血。用来比喻因强暴侵凌引起的争讼时也要提到鼠,哀叹“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表达心中对不公对待的痛苦。
除此之外,春秋战国时,人们还经常在故事里引入老鼠,表达对以次充好的人的抨击。当时的郑国人称没有打磨的石头叫璞,没有风干的老鼠叫朴。当时有个以次充好的奸商,竟然用死老鼠冒充璞玉,结果被笑掉大牙。所以成语返璞归真不能写成返朴归真,因为死老鼠是不能放在成语里赞美别的。
当然了,世界上有不喜欢老鼠的人自然也有因为老鼠而重获新生的人。大约在战国末期,东土有1万多人移民到了于阗河下游。在迁徙的途中,他们分成了两派,屡次发生争执,都希望经过争执得到更大的权利。后来,受老鼠的影响,两派人重新组成了新的团队,并建立了于阗国,也给中国历史留下了一段神话。
[var1]
资料图
除了用老鼠赞美新生,在春秋战国的历史上,还有武将用老鼠的习性作比较,阐述自己的意见的。公元前269年,秦国和韩国在韩国的阏与展开了激烈的交战,赵惠文王听说了这件事,就召集群臣商议,是否要营救韩国。赵惠文王先是询问廉颇,廉颇认为赵国距离韩国道路遥远,地势狭窄险要,实在难以帮助。赵惠文王有点不悦,转而去问乐乘, 结果乐乘也是这么回答的,这让赵惠文王觉得特别生气,思来想去,他决定询问马服君赵奢,结果赵奢的回答很让赵惠文王满意,他直言即便秦国强大而韩国弱小,也应该去救韩国,即使韩国退却,但是赵军英勇必定能战败秦军。如果不救,韩国受损之后就是赵国。就好像两只老鼠在狭窄的道路里打架,最勇敢的一定能赢。赵惠文王一听,心中大喜,派赵奢前去对抗秦国军队,果然获得了胜利,并且拿走了原本属于韩国的阏与之地,可谓名利双收。
在春秋战国的历史上,有一位名人曾经因为受到老鼠的启发而最终获得了高位,这个人就是李斯。李斯年轻的时候,是楚国上蔡的一名小吏,有一天他看到宿舍厕所里的老鼠经常吃一些不洁之物,一靠近人类和狗就特别害怕。又想到粮仓里也有老鼠,它们吃仓中积攒的粟米,住得十分宽敞,不用担心人和老鼠的抓捕,心里十分感慨,一个人是否得志就像这两种老鼠一样有天壤之别,自己在这里做小吏和厕所里的老鼠有什么区别,还不如一展抱负,做仓中老鼠,再不畏惧被欺凌羞辱。于是他拜荀子为师,来到秦国,最后果然一展抱负。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