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于谦之死是一种必然,朱祁镇也无力改变

于谦之死是一种必然,朱祁镇也无力改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545 更新时间:2024/1/22 10:23:54

于谦 (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杭州府钱塘人,他是明朝著名的铮臣,还是一个民族英雄。

当时的朱皇帝是朱祁镇,大明第六位皇帝。在杨士奇杨溥等人辅佐的时候,这个小皇帝说了也不算,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政绩”还算不错,说白了,是那几个老头子干的不错。

等轮到这个朱皇帝能拍板决策时,他很快就原形毕露,甚至惹下了弥天的大祸。

1449年,年轻的糊涂蛋朱祁镇,在自己最宠信的大太监王振怂恿下,他居然突发奇想,要向所有人证明自己的军事才能,竟然下旨要御驾亲征,目标是蒙古瓦刺部。

很快,明朝就筹集了数十万的军队,以太监王振作为前军统帅,旌旗招展、遮天蔽日地出发了。

瓦剌的统帅也先久经战阵,一贯的能征善战,当他听说大明王朝数十万军队前来,本来还有些忌惮。再仔细一打听,竟然是太监挂帅,他立即就放心的笑了。

王振带着朱祁镇到了战场逛了一阵,没有发现蒙古主力,只得掉头回家。本来,退路早就是提前预计好的,沿途的护卫和补给都已备妥。

不过,大太监王振竟然提议改道,从自己老家经过,说白了就是想显摆显摆。而昏庸的朱祁镇,竟然不顾军国大义,直接答应了。就是这次改道,直接造成了土木堡之变的爆发。

明军大军走得不紧不慢,不急不躁,很快刘备蒙古人追上。没费多大功夫,大明军队就损失惨重。不仅如此,甚至就连大老板朱祁镇也被围在了土木堡这个地方并被生擒活捉了,这就是“土木堡之变”。

当老板被瓦剌俘获的消息传回到北京时,满朝文武都傻眼了。因为,历史上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这可咋办?

大家开始唧唧喳喳,议论纷纷,有要主张南逃的,有要主张投降的。只有于谦,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朝廷固守北京城,履行“天子守国门”的箴言。

同时,为了防范蒙古人要挟,于谦出于公心而力推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要他紧急登基称帝,以便降低朱祁镇这个俘虏的谈判价码。

客观来讲,于谦这么做无可厚非,利国利民,唯独不利于朱祁镇本人。但是,或许于谦在这件事上太积极了,为自己的人生悲剧埋下了重大隐患。

新帝虽然登基了,但瓦刺的军事威胁却还没有彻底消除。在统一内部的各种声音后,于谦积极备战,开展了积极的京师保卫战。

在于谦的指挥下,瓦剌军队连续攻击数日都无所战果,而且粮草不济,抢夺颇丰。眼看破城无望,不能继续扩大战果,只得撤退回家。

于谦一看蒙古人撤了,下令守军出城追击,一鼓作气将也先同学赶到了塞外。当然,也有人认为是送到了塞外,因为也先并没有恋战。

瓦刺虽说撤退,可也还是要给明朝找点儿麻烦,哪能让你于谦如此的顺心呢。于是,他们把朱祁镇这个大麻烦和大棒槌,直接扔回给了明王朝。定时炸弹留下,你们明朝自己拆除吧。

这下可就尴尬了,谁都以为自己的前任老板必定光荣殉职了,甚至连祭奠他的稿子都已经写好了。可是,现在这货居然被放了回来。

顿时,大明王朝就有了两个皇帝,而且都姓朱。这可咋整?

朱祁镇虽然昏庸,而且二逼,但人家是名正言顺的皇帝,现在“光荣”归来;而朱祁钰,在坚守北京的过程中,他起到了积极的象征作用,最大限度维护了大明王朝的安危。

面对这个两难的抉择,于谦又旗帜鲜明的表态,支持朱祁钰继续当皇帝。而对朱祁镇,他主张尊为太上皇。

本来,事情发展到现在应该算是解决了。等个十年八年,等新皇帝的势力大了,地位稳了;等太上皇的势力小了,心态平了,也就能完成安稳过度了。

可是!变故又出现了!

1457年,朱祁钰年纪轻轻竟然会病重不起,而且他的独子也在此前离世。这下复杂了,在石亨、徐有贞等人暗中联络下,突然发动了“夺门之变”,把太上皇朱祁镇给翻了出来,重新拥上岗当皇帝。

朱祁镇重新上岗后,第一件事就是翻旧账,但凡被他认为是“朱祁钰的人 ”,有的被贬,有的被撤,有的被杀。

唯独,对于这个于谦,他有些难以处置。朱祁镇想到,杀他吧,他是英雄,人家刚帮老朱家打跑了也先;不杀他吧,毕竟是他率先扶持了朱祁钰上位,事后还逼迫自己当太上皇。

于是,朱祁镇先把于谦关了起来,想先看看朝臣各种于谦自己的反应再定夺。要是,于谦能够诚心悔过,上疏请罪,或许朱祁镇还能饶了他。最起码,肯定不会杀他,定夺也就是罢职回家了。

但是,于谦这哥们太过于耿直,或者还有些愚直,他待在狱中一言不发,每天该吃就吃,该睡就睡。这下,可把朱祁镇给气坏了。

而且,夺门之变的有功之臣,石亨、徐有贞等人多次要求严惩于谦,否则政变就显得师出无名。

在这两方面作用下,朱祁镇尽管不情愿,但还是将于谦问罪致死。

就是这样一位有功于国家的民族英雄,被狭隘的皇帝朱祁镇给处死了。

更多文章

  • 为什么很少有人拍元朝的电视剧?不是不拍,而是不敢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为何不敢拍元朝电视剧,元朝电视剧大全排行榜,元朝灭亡电视剧大全

    既然中国历史上元朝的社会背景如此强大,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中很多影视剧导演或者编剧并不愿意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元朝的社会背景上呢?是因为现代人对于元朝统治者们所建立的功勋并不是太了解,还是有其他原因?1271年,元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1次以少数民族统一全中国的朝代,所以对于后代人的历史学

  • 为什么宋真宗之后再无帝王“封禅”?连乾隆帝都特别强调只是祭祀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怎么描述宋真宗封禅大典,宋真宗凭什么泰山封禅,宋真宗最后一次封禅

    洗刷耻辱,真宗封禅其实封禅是一种神圣的祭祀活动,这项活动的起源非常早,甚至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不过史料明确有关封禅最早的记载是秦始皇,当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举行了次封禅大典,至此以后,这项祭祀活动就被视作了古代帝王最高的荣誉奖,也因此封禅被历代帝王所喜,秦始皇之后,封禅的帝王有汉武帝等等,最后直到

  • 为什么武松听说宋江被毒死后并不伤心,只是冷冷说出六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我相信大家对武松的印象还是非常深刻的,他非常的正直,而且武功也很高强,非常的重义气,那他为什么在得知宋江被毒死之后,却没有表现出任何伤心的地方呢?宋江跟武松是非常好的兄弟,按道理来说他应该是会感到很悲伤的,那他为什么一点悲伤的感觉都没有,而且还说了六个字:一切都结束了。也许有些人觉得武松可能会有些冷

  • 交趾省:明朝历史上短命的一个省,存在仅仅20余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代交趾在哪里,交趾属于明朝吗,明朝时的交趾是现在哪里

    朱棣听完陈天平的陈述后,内心纳闷,安南国现在的掌权者胡氏不是说,因为安南国原来国王的后人绝后,自己才以外甥的身份被群臣推举为帝,改陈朝为胡朝,并得到了大明皇帝的册封,这边怎么又冒出来一个陈朝皇族的后裔?为防有诈,朱棣决定让在南京城的安南使团见见这个安南国前朝的皇族后裔。当朱棣将陈天平带到朝堂之上后,

  • 他们明明是失败者,老百姓很佩服,有一位让朱元璋嫉妒得直骂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对老百姓到底多好,朱元璋反腐完整版,朱元璋手下最有能力的三个人

    第一位就是张士诚。张士诚原本是江浙一带的盐商,后来因为官府的剥削,张士诚忍无可忍,十八位同行一同起义,号称十八条扁担起义,而张士诚就是领袖。张士诚为人十分豪迈,邻里之间有困难的,张士诚都会帮一帮。所以说,他的个人魅力很强大,也是很适合做领袖的一个人。起义之后,张士诚先攻占了高邮,在这称王。当时的江浙

  • 为何明朝四分之一的皇帝被人害死?这背后藏有什么秘密?真相在此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明朝被太监害死的皇帝,明朝有多少位被严重忽略的皇帝,明朝皇帝为何要作死把自己灭亡

    ·八分之一的皇帝死于落水曾经看过一部古装剧,演的是李卫的故事。从最初的九子夺嫡,到后来的河道、盐道,以及后来涉及了三省七十二道的海上走私案,把整个大清官场的黑幕通过喜剧的方式演绎得淋漓尽致。作者为何要说这些呢?因为这些事情在明朝同样存在,而且比清代更严重。明朝有两位皇帝死于“因落水而感冒”,一个是天

  • 从历史来看,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谁对文学贡献最高?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王安石苏轼司马光知乎,司马光苏轼王安石是哪个皇帝,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谁能当宰相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

  • 为什么从宋朝开始,百姓不再有尚武精神,都不想当兵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朝为什么不尚武了,尚武最后的下场,宋朝的兵很弱吗

    从中华文明诞生之初开始,百姓都比较崇尚武力。我们看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就知道了,他们都是佩剑的。而且孔子也是武文双全的,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这七十二贤者就是六艺都精通的,而六艺里就有驾车、射箭这两项。也就是说当时的文人都是崇尚武力的。宋朝之前的唐朝有边塞诗人,这些人就常年在外打仗。李白除了会

  • 为何宋代皇帝画像千篇一律,西夏帝王画像却如此逼真?答案很好笑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宋代皇帝画像坐姿,西夏各帝王画像,西夏皇帝的真实画像

    其实西夏是个很会经营的国家,只不过它所处的位置太偏僻,才鲜为人知。没有像同时期的辽国和金国那样让我们了如指掌,更没有像突厥和蒙古那样如雷贯耳。西夏国跟中国内地的渊源很深,早在唐代跟内地就扯上了关系。那时候西夏的根据地在青藏高原,党项人是他们的祖先,后来青藏高原上还有一个政权吐蕃日渐强大,一山不容二虎

  • 为了减少贪污腐败,朱元璋铸币时加一个字,解决了大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贪财是万恶之源”,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在试图解决贪官污吏的现象。虽然无论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根除贪官,但在有效的治理下,还是有一定的成效的。比如在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就对贪污腐败现象极度仇视,他对贪官的打击极其严苛,并为此做出了不少的努力。为减少贪污推行大写数字有次,朱元璋在核查地方账目时,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