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藩之乱中,为何耿精忠率先向康熙投降?敢造反却不敢造到底?

三藩之乱中,为何耿精忠率先向康熙投降?敢造反却不敢造到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460 更新时间:2024/2/5 2:44:59

我们都知道造反历代是政治重罪,任何一个君王都不可能轻易放过那些造反的大臣,在此情况下,耿精忠为何还是要向康熙投降呢?其实简单来说就三个原因:一是耿精忠首鼠两端,对清廷始终抱有幻想;二是他内部人心不齐,部下不愿意为他卖死命;三是他腹背受敌,受到了清军的重点关照,难以坚持。

首鼠两端公元1673年11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口号,正式起兵造反。吴三桂起兵后,起初只有他一藩造反,另外两藩,耿精忠和尚可喜都没参加。

当时尚可喜不愿意造反,对吴三桂的行为非常抵制。耿精忠倒是想造反,但他对吴三桂没信心,想再等一等,看看时势再说。也就是先看看吴三桂的战斗力再说。

五个月后,耿精忠见吴三桂势大,俨然有割据半壁江山之势。如果他再不起兵,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论功行赏也轮不到他。于是他就在1674年3月,在福州抓了福建总督范承谟(范文程之子)及幕僚50余人,响应吴三桂,正式造反。(起先没杀范承谟,后来是投降之前为了灭口,毁灭自己主动造反的证据才杀的)

所以,其实从耿精忠观望之后再造反这就个行为就可以看出,他对造反的态度是带有首鼠两端心态的。他始终都在拿吴三桂当挡箭牌,吴强则帮吴,清强则助清,对反清一事的态度不如吴三桂那么决绝。也就是没有吴三桂看得那么透彻。他到死都没明白,他在康熙眼里就是砧板上的肉,缺少跟清军玩命的勇气。

人心不齐耿精忠造反后,一时间东南沿海震动,清军在对付吴三桂的同时不得不分兵耿精忠。这对于当时节节败退的清军来说,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局面。而对于吴三桂来说,清军分兵,他就可以趁机进军江西,打通与耿精忠的陆路。待江西拿下后,他们两个可以携手北上,攻克清廷的江浙财赋重地,与清朝划江而治。

至于尚可喜,到时候广东被四面包围,不信那个老家伙还不起兵。不过吴三桂的计划虽然很好,但清朝毕竟坐拥北方中原大片土地,实力还是远超吴三桂和耿精忠的。所以清军在稳定了颓势后,康熙很快就布置了反攻方案。

这个方案具体来说就是:先在南线稳住吴三桂的主力,然后集中兵力向西北的王辅臣发动猛攻。当王辅臣被围困于平凉城后,吴三桂就得派兵去救他。这样一来,他就没有多余的兵力与耿精忠就无法在江西会和了。

当时,耿精忠通过扩张,手上有十万人。但是这些人都是草台班子,战斗力不行,打家劫舍却很在行。耿精忠靠这些人,连个浙江都拿不下来。并且,吴三桂的军队对他是非常忠诚的,一心一意的为吴大帅卖命。而耿精忠的军队对他忠诚度不够,从上到下都是看在可以抢钱抢粮的份上才支持耿精忠造反的。

所以后来当吴三桂援救王辅臣的两路援军都被清军击退,吴的机动兵力不足,被迫放弃与耿精忠会师于江西的计划后。耿精忠的手下就起了异心,想把耿精忠推出去当大伙的替死鬼。比如,耿精忠当时的亲信徐文焕就已经暗投了清军,他重兵在握,随时打算降清。

腹背受敌耿精忠北上受阻后,吴三桂派人走海路联络台湾的郑经,希望他能沿海路北上,偷袭东北或浙江,给耿精忠创造机会。然而,由于耿精忠造反后,兵力比以前扩充了好几倍,瞧不起郑经,想吞了郑经。因而郑经就拒绝了吴三桂的建议,自作主张的进攻福建沿海,抄耿精忠的后庭。

按郑经的设想,耿精忠、吴三桂、康熙大麻子都不是好东西。他谁都信不过。与其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不如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趁福建兵力空虚之际,先抢地盘。当时耿精忠的主力在浙江与清军对峙,郑经此时偷袭福建,毫无疑问的让耿精忠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有被腰斩的危险。

康熙当时收到了耿、郑内讧的奏报,遂即调整部署,调安亲王岳乐、康亲王杰书、贝子傅喇塔、浙江总督李之芳,集中江南清军主力猛攻耿精忠。按康熙的设想,耿精忠实力偏弱,而且此时又腹背受敌,拿下他,不成问题。

这个时候,若是郑经还有一点理智,他就应该援助耿精忠,最起码也应该停止进攻。毕竟他和耿精忠都是弱者,两弱相斗,最后得利的只能是清廷。

然而郑经偏偏就要打耿精忠,而耿精忠也偏偏敌视郑经。于是耿精忠就在北有清军,南有郑经,再加上他本来就首鼠两端,对康熙抱有幻想(认为自己对大清有功,康熙不会杀他)的情况下,向清军开城投降了。

投降之后的命运耿精忠投降后,因为有吴三桂的存在,康熙要拿耿精忠做榜样,就没杀他,而是让他继续坐镇福建。而耿精忠心里也没谱,就袒身露体的率文武官员出城迎降,并请仍留靖南王爵,想以征剿灭郑经军,以功赎罪。

康熙当时要对付吴三桂,就准了耿精忠,让他继续带兵。后来,耿精忠率兵挫败郑军。接着又进军粤东潮州,打败尚之信的军队,康熙趁机就把耿精忠留在了潮州。

再后来,吴三桂病死,耿精忠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康熙遂即就找了割据借口,诏耿精忠入觐,以负恩谋反罪革去其王爵,交司法审理。最后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康熙同意了明珠的上奏,以耿精忠负恩谋反,罪过大于尚之信为由,将他凌迟处死。横竖是个死,既然耿精忠决心造反,就应该知道康熙不可能放过自己,倒不如造反造到底。

亲,如果对这篇文章满意的话,点赞收藏以便查阅资料所需喲~

更多文章

  • 他自称多尔衮十世孙,至今不减辫子,为保皇族血统,拒不对外通婚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多尔衮十世孙孙子,多尔衮没有儿子哪来的十世孙,多尔衮十世子孙 全视频

    首先我们要知道,清朝如果是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那么总历时为296年。如果从皇太极改国号算起,那么总共历时为276年。要从清兵1644年入关开始算起则总历时为268年。但是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算起,总之在1912年2月12日这一天,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下诏退位了,清朝正式的宣告了灭亡。尽管溥仪还在日本

  • 皇太极“猝死”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没想到竟然和肥胖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皇太极死因真相揭秘,江山风雨情皇太极猝死,孝庄秘史皇太极猝死

    一个人活在世上,有悲欢离合有生死离别,谁都逃不过,即使你是贵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再伟大的皇帝都难逃一死,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建立了大清朝的皇太极,关于皇太极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探究的地方就比如皇太极的死亡,公元1643年9月21日晚9点,大清国的开国皇帝皇太极在沈阳故宫清宁宫突然驾崩,《清实录·太宗文皇帝实

  • 孟子所说“男女授受不亲”,其实还有下半句更经典,却十人九不知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俗语男女授受不亲下半句,孟子关于交友的句子

    [var1]当然除了这些之外,在我国古人总结的各类思想综合当中,孔子和庄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两个学派,当时儒学达到了巅峰,就在孔孟之道的传递下到现在还在影响着我们后人,都知道什么叫孝,什么叫礼,什么叫忠,因此我们国家作为礼仪之邦,对于外来人士都十分的大度友好,这在唐朝时期就可以看得出来,唐朝发展空

  • 郭开:战国晚期头号奸臣,先后陷害两位盖世名将,导致赵国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赵国郭开最后的下场,赵国重臣郭开,郭开和赵国奸臣的关系

    我们今天的主人公郭开可谓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名人,说他出名倒不是因为他对赵国的局势做出了多大的贡献,而是在他的势力下,多位赵国将领惨遭毒手,而赵国的灭亡也与郭开有着不可分的关系。[var1] 打压老将廉颇 说起廉颇,大家对他的印象最多的还是与蔺相如的相爱相杀,廉颇这个人虽然有些个人的英雄主义脾气,但也为

  • 《山海经》中到底有什么?使纪晓岚要下令销毁它,专家们讲出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纪晓岚为什么下令销毁山海经,纪晓岚为啥要毁掉山海经,纪晓岚销毁过山海经吗

    在中国的发展史上,文化向来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人对于文化也格外的重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百家思想的争鸣,呈现出一片文化繁荣的景象。到了秦始皇统治时期,法家文化占据主要地位,儒家文化反而受到压迫甚至毁灭。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时代对于文化的态度不一,但共同点都是在时代大背景的影响下,古代的文化竞

  • 桂陵之战时,庞涓已被齐国生擒,孙膑为何不杀他?其实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孙膑与庞涓下场,孙膑打败庞涓后去了哪里,庞涓在桂陵失败的主要原因

    说到鬼谷子,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他是一位身怀旷世绝学、智慧超群、精通百家学问的智者,他的徒弟众多,并且都取得一定的建树,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他的两个得意弟子孙膑和庞涓。在桂陵之战时,庞涓已被齐国生擒,但孙膑为何不杀他呢?孙膑与庞涓本来是同窗,都是鬼谷子坐下的弟子,但孙膑的才能高出庞涓一筹,让本来应该有

  • 为行刺他先阉割了自己,后世对他的评价远超荆轲,但结局令人泪奔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荆轲为什么没有行刺成功,行刺之人为何选择荆轲,荆轲在行刺之前做了哪些准备

    [var1]·对比荆轲他才是真正的侠肝义胆荆轲,恐怕是我国文化里最有名、也最富传奇色彩的一位正面英雄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就是有了一点属于自己的思考能力。这时,很多人再次翻开课本,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怀疑和疑问。[var1]荆轲原本最擅长的是写诗和做赋,之前也没听说他有过

  • 为何我们多数人对古代的战争印象都源自春秋?那时人是傻?还是义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对古代战争的认识,古代人对待战争的态度,古代人怎么看待战争

    [var1]·春秋时期的战争如果把战国时期的诸侯比做狂喝滥赌的市井流氓,那么春秋时期的诸侯,就是一个个翩翩君子。我们当我们耻笑宋襄公非要等敌军渡过河,摆好阵,再迎敌作战时,很多人不知道,这在当时是很受尊重的,也是当时战争中大家共同认可的游戏规则。[var1]基于物质条件和精神世界的限制,春秋时的领主

  • “渑池之会”的后续如何?赵国付出的代价太惨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赵国楚国秦国渑池之会,渑池是在秦国还是赵国,渑池之会的故事

    [var1] 只是,这赵惠文王还是忌惮秦国的,知道这秦国不是好惹的,正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所以也一直不敢去,最后,只好找到了自己信赖的大臣蔺相如一同前往。这一次的会面可谓是“险象迭生”,还要斗智斗勇。 [var1] 席间,这秦王想着压一压这赵王,显示一下自己的威严,于是便对这赵王说:"寡人窃闻赵

  • 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元稹:我不是这个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元稹夫妻百事哀,元稹经典佳句,贫贱夫妻百事哀释义

    很多人就纳闷了,这不是一句俗语吗?怎么会是诗句呢?还是一句情诗?它的确是一句情诗。其实这句诗是和白居易齐名的一个诗人元稹写的,并称为“元白”。那之所以把他们两个人一起并列,抛开成就和地位来看,风格差不多,都是写情诗的高手。比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诗很多人听过,但可能不知道作者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