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在我国古人总结的各类思想综合当中,孔子和庄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两个学派,当时儒学达到了巅峰,就在孔孟之道的传递下到现在还在影响着我们后人,都知道什么叫孝,什么叫礼,什么叫忠,因此我们国家作为礼仪之邦,对于外来人士都十分的大度友好,这在唐朝时期就可以看得出来,唐朝发展空前绝后,当时周边各国都前来学习唐朝文化,唐朝的统治者也都十分的欢迎。
[var1]
因此,就是长时间受到了儒学的教化,我们中国的传统思想也十分的严重,男权主导的社会下,很多约束条条框框也就产生了,对于这些礼教,古人是十分重视的,大家对这句话都很熟悉,而且这句话到我们现在也都经常用到,可是却没有古代那么重视了,这句话就是“男女授受不亲”,我们就来说一下这句话真正的含义。这句话是出自《孟子·离娄上》,原话是男女授受不亲,礼也。意思就是男女之间是不可以直接接触和说话的,就像有的电视剧当中,女人和男人见面必须隔着一层纱,或者戴着头纱言谈,这都是为了限制男女之间的交往。
[var1]
毕竟在古代来说,女子的名声看得比命还重要,这样的约束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女人的名声,但是到了我们现代,早已经是开放思想,对于这些礼数也没了那么多的斤斤计较,但是这句话还有下一句,基本没啥人听过,嫂溺援之以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很简单就是嫂子如果溺水了一定要救出来,这就和上句话矛盾了,毕竟男女可是不能接触的,就在当时,孟子还因为这件事和别人争辩过。
[var1]
当时有个叫淳于髡的问孟子,嫂子掉到水里,难道要小叔子用手去拉吗?孟子回答,如果要是眼睁睁看着嫂子在水里不去拉的话,和猛兽有什么区别,男女之间不能直接接触这是礼仪,但是嫂子掉到水里,去救她,这是通权达变。因此这个对话的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学会变通,不可以一句话就否定了全部,人命关天的事情,何必用来计较这么多?
[var1]
当然,古人的这两句俗语,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的确,男女之间的交往还是要注意分寸的,毕竟过多的接触会让人感觉到不自在,尤其是结了婚的人,如果过多的接触势必会影响到家庭,这对于大家来说都是不利的,而对于下半句,我想不管是什么样的境地,遇到这种事情,谁都会去救的把。
[var1]
大家觉得有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