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桂陵之战时,庞涓已被齐国生擒,孙膑为何不杀他?其实原因很简单

桂陵之战时,庞涓已被齐国生擒,孙膑为何不杀他?其实原因很简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918 更新时间:2023/12/30 11:50:37

说到鬼谷子,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他是一位身怀旷世绝学、智慧超群、精通百家学问的智者,他的徒弟众多,并且都取得一定的建树,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他的两个得意弟子孙膑庞涓。在桂陵之战时,庞涓已被齐国生擒,但孙膑为何不杀他呢?

孙膑与庞涓本来是同窗,都是鬼谷子坐下的弟子,但孙膑的才能高出庞涓一筹,让本来应该有着纯真同学感情的庞涓,为此而长了一颗善妒的心。

[var1]

庞涓“毕业”后到魏国做了将军,他怕孙膑超过自己,便以“安排工作”的名义把孙膑骗到了魏国,同时派人监视孙膑的行踪。之后庞涓找机会给孙膑捏造了一个罪名,把孙膑脸上刺了字,又砍了他的双足,想使孙膑从此销声匿迹。

只是孙膑的名声过于响亮,那可是鬼谷子的得意弟子,怎能就此被埋没于世呢?恰好遇到齐国的使者出使魏国,知道孙膑注定不会是一个平凡角色,便偷偷地将他运到了齐国。

到了齐国的孙膑因为“赛马”一事得到田忌的格外赏识,成为了齐国大将田忌的心腹门客。虽然孙膑表面看起来得到了一个不错的现状,但他与庞涓的“梁子”却是结下了,黥刑之仇、膑刑之恨让孙膑对庞涓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此生不共戴天也不过如此吧!

[var1]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并夺取了两处城池,卫国与魏国本是同盟,对于赵国的行为魏国深表不满,并直接派兵攻打赵国首都邯郸。

此时的赵国慌了手脚,急忙联系自己的盟友齐国与楚国。齐国的齐威王听了段干朋的建议,趁魏国攻破邯郸后再救援赵国,这样同时削弱了两国的势力。

齐国兵分两路,一路围攻魏国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孙膑率领救赵,本来齐威王想让孙膑为主将,但孙膑以身体残疾为由拒绝,齐威王便让孙膑为军师,辅助主将田忌为其出谋划策。

[var1]

得到重用的孙膑自然不会错过如此极佳的报仇机会,当庞涓率领大军拿下邯郸进攻卫国时,在孙膑的建议下避免了和魏国的主力军队交战,他认为魏国现在主力军队在此,国内必定空虚,直捣魏国首都大梁迫使魏国撤军,赵国自然得救。

于是上演了一出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一面派出轻装战车,直捣魏国首都大梁的城郊,激怒庞涓迫使其率军回援;一面派出少数部队佯装与庞涓的部队交战,故作示弱使其轻敌。庞涓果然丢掉辎重,昼夜兼程回救大梁,结果中了孙膑在桂陵设的埋伏,一举擒获庞涓。

孙子曰:“请遣轻车西驰梁郊,以怒其气。分卒而从之,示之寡。”于是为之。庞子果弃其辎重,兼趣舍而至。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而擒庞涓。见《孙膑兵法·擒庞涓》。

[var1]

桂陵之战让孙膑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仇人庞涓也被生擒,正所谓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但为何孙膑没有杀他,反而放了他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当然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凡事都要以“国”字当先,在面对有关国家利益的时候,不得不放弃一些个人的恩怨。这时的齐王并不想与魏国结下太多的恩怨,便派人放了庞涓,想必孙膑看着庞涓离去的背影时,必然是钢牙咬得“咯咯”作响。

只是命运似乎对孙膑有着格外的眷顾,让孙膑终于等来了再次报仇的机会,事隔十三年后爆发了有名的“马陵之战”,孙膑故伎重施,再次采用了“围魏救赵”的战术,让庞涓又处于疲于奔命之中。

[var1]

最后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见《史记》。孙膑终于报了仇,从历史记载来看,庞涓死得特不甘心,但成王败寇,如果当初庞涓不那么“善妒”,也许历史就是另一番局面了吧。

参考资料:《孙膑兵法》《史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为行刺他先阉割了自己,后世对他的评价远超荆轲,但结局令人泪奔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荆轲为什么没有行刺成功,行刺之人为何选择荆轲,荆轲在行刺之前做了哪些准备

    [var1]·对比荆轲他才是真正的侠肝义胆荆轲,恐怕是我国文化里最有名、也最富传奇色彩的一位正面英雄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就是有了一点属于自己的思考能力。这时,很多人再次翻开课本,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怀疑和疑问。[var1]荆轲原本最擅长的是写诗和做赋,之前也没听说他有过

  • 为何我们多数人对古代的战争印象都源自春秋?那时人是傻?还是义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对古代战争的认识,古代人对待战争的态度,古代人怎么看待战争

    [var1]·春秋时期的战争如果把战国时期的诸侯比做狂喝滥赌的市井流氓,那么春秋时期的诸侯,就是一个个翩翩君子。我们当我们耻笑宋襄公非要等敌军渡过河,摆好阵,再迎敌作战时,很多人不知道,这在当时是很受尊重的,也是当时战争中大家共同认可的游戏规则。[var1]基于物质条件和精神世界的限制,春秋时的领主

  • “渑池之会”的后续如何?赵国付出的代价太惨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赵国楚国秦国渑池之会,渑池是在秦国还是赵国,渑池之会的故事

    [var1] 只是,这赵惠文王还是忌惮秦国的,知道这秦国不是好惹的,正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所以也一直不敢去,最后,只好找到了自己信赖的大臣蔺相如一同前往。这一次的会面可谓是“险象迭生”,还要斗智斗勇。 [var1] 席间,这秦王想着压一压这赵王,显示一下自己的威严,于是便对这赵王说:"寡人窃闻赵

  • 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元稹:我不是这个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元稹夫妻百事哀,元稹经典佳句,贫贱夫妻百事哀释义

    很多人就纳闷了,这不是一句俗语吗?怎么会是诗句呢?还是一句情诗?它的确是一句情诗。其实这句诗是和白居易齐名的一个诗人元稹写的,并称为“元白”。那之所以把他们两个人一起并列,抛开成就和地位来看,风格差不多,都是写情诗的高手。比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诗很多人听过,但可能不知道作者是他

  • 两宋军事上的孱弱,为何总要和唐朝扯上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朝和宋朝军事实力,两宋为什么能存在300多年,唐朝和宋朝谁的军事力量大

    由此可见,两宋三百年并不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存在。相反,在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两宋甚至要超越盛唐时期。可即便如此,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两宋在军事上,却一直十分孱弱。终两宋三百年的历史中,宋朝一直都在独自面对,来自于北方游牧、渔猎民族所带来的强大压力。而因为宋朝失去了对燕云地区控制,更是使得游牧民族的

  • 李世民说过:“嫡子死,立嫡孙,”那为何没有把皇位传给嫡孙?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李世民对待嫡子和庶子的态度,李世民为何独宠嫡子,李世民嫡子庶子待遇不同

    朱元璋就是遵循“嫡子死,立嫡孙,”这句话的典型例子。朱元璋的嫡长子是朱标,朱标从小被朱元璋寄予厚望,悉心培养,在朱元璋登基以后,也立马把朱标册封为皇太子,正式确定了朱标接班人的地位,并让朱标参与朝政,得到锻炼,但可惜朱标早死。在朱标死后,朱元璋直接把朱标的嫡长子朱允文册封为皇太孙,随后继承皇位,跳过

  • 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不能再次崛起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为什么不行了,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不能崛起,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为什么缓不过来

    安史之乱前,唐朝已经发展了一百三十多年,经济文化极度繁荣,为何八年战乱就令两个甲子的努力付诸东流?要说清这个问题,必须要论述一下安史之乱的影响。安史之乱使大唐从极度繁荣转入每况愈下的状态。安史之乱前,唐朝威服四海,万国来朝,中央治下突厥、回纥、沙陀、契丹、吐谷【yu】浑等各族和平相处、安居乐业,各藩

  • 李白到底姓什么?他为何每次做官结局都那么惨?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白是哪里人,李白最好诗十首,李白几时入宫做官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作者:唐代李白这是李白在得到皇帝召见时挥毫之作,其兴奋程度仿佛一个孩子。当然这首诗里面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有一定的阶级歧视,但在古代,就是

  • 李世民让390死囚回家探亲,约定次年秋后问斩,为何死囚会回来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世民释放的390名死囚后来回来吗,李世民与死囚之约是真的吗,李世民释放多少死囚

    李世民放390名死囚到家探亲,但次年秋天要自觉回来,后来怎么样?这些死囚后来又全部都准时回来了。为何会准时回来?因为唐太李世民的仁德深入人心,这些死囚犯也被感动了。这件事情被很多人称赞,也被欧阳修记载在《纵囚论》中: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 杜甫的亲爷爷,为了保住性命,只能在武则天面前翩翩起舞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杜甫的爷爷,杜甫的祖父有多厉害,关于杜甫的资料

    才华横溢的杜审言,得到了武则天的召见。武则天准备授予杜审言官职,就问他:“朕要重用你,你高兴吗?”杜审言为了表示感谢,在武则天面前翩翩起舞。此事典出《新唐书.文艺上.杜审言传》,原文是:“武后召审言,将用之,问曰:‘卿喜否?’审言蹈舞谢。”武则天影视形象,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小时候读《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