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浅谈清朝文字狱,死了七十多人的明史案到底是因何爆发的?

浅谈清朝文字狱,死了七十多人的明史案到底是因何爆发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845 更新时间:2024/1/31 11:00:52

说起文字狱,很多人认为是清朝特有的一种制度,但其实文字狱在清朝之前就早已出现.最早的文字也可以追溯到汉朝,但是真正形成文字狱概念的是在明朝,我们都知道古代是一个君主集权统治的封建社会,类似于文字狱这种对思想进行高度统一的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出现过许多次,那像这种文字狱制度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这要从苏轼说起。

我们知道在宋代历史中,曾经发生过一次非常大的政治变革,当时的宋代刚刚经过了王安石变法,因为王安石变法的原因朝廷分为了两个党派,一个就是坚持变法的王安石一派,一个就是保守的司马光一派。

每一次历史上的变革都会发生这种类似的党派纷争,清朝末年慈禧与光绪帝也是如此,北宋的王安石一派和司马光一派两党之间因为自己的利益纠纷和不同的政治理想内斗的非常厉害,当时的苏轼是属于守旧派的,内心比较传统,坚持伦理道德的苏轼对于新政的态度是非常反对的。他曾经多次在自己的诗文作品中表现出对新政的不满。在当时那个年代里苏轼在举朝上下的文人心目中都有着崇高的地位。

他的一言一行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如果有苏轼在一直明确反对,这对于王安石一派实行变法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阻碍,所以变法派就开始针对苏轼想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因为当时明神宗对于变法还是非常支持的。所以对于变法派的一些所作所为都表示默许,其中就包括御史台官员对苏轼的诗文作品中下功夫,在字里行间想要为苏轼罗织罪名。因为这些人的刻意为之没过多久,苏轼的罪名就出炉了就是——谤讪新政”。

这个时候御史台的那些人每天起来就开始在苏轼的作品里鸡蛋里挑骨头,希望以苏轼的作品为突破口将他拉下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一顿曲解之下苏轼的罪名坐实,还将反对派与苏轼有来往的一干官员全部牵扯进来。这一下直接将自己的对手守旧派的主要人物一网打尽,后来虽然曹太后与王安石不断地向皇帝求情,终于在苏轼入狱四个月以后将它放的出来,但是这个时候的苏轼被连降,下放到了黄州流放琼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从乌台诗案开始,文字狱这一概念正式走进老百姓的生活,而真正让文字狱在历史上形成一种制度,并且因为文字狱而死是在明朝的时候,明朝有一个李贽。

这个人算是中国历史文化中,一直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洗脑下的一股清流,此人做事很小的时候就与人不同,从不受儒家腐朽思想的影响。反对孔孟的“君子之治”而提倡“至人之治”,反对儒家的道德伦理至上而提倡社会功利最先,直接把封建统治阶层用以愚民的核心价值观全盘否定。

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一思想让李贽成为了明朝的思想罪犯,李贽这个人,不仅想法独特性格还特别要强耿直,所以得罪了许多人,在李贽76岁的时候,礼部给事中张问达经首辅沈一贯的授意,上奏神宗,攻讦李贽。最终李贽被以“敢倡乱道,妄言欺世”的罪名逮捕入狱,心高气傲的他被这等无赖的罪名逮捕入狱以后,内心十分不甘,没多久就被逼自尽,他的作品也尽数被销毁。

李贽一案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体现出了明朝朝堂之上的歹毒险恶,这个事件也是清朝文字狱的先河,不仅如此,明朝的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想要谋朝篡位,于是他就找来了一位在当时非常有社会影响力的方孝孺帮他写登基诏书,方孝孺认为朱棣这个人谋朝篡位不是什么好人,所以不愿意帮他,结果被株连九族,朱棣杀了他全家还不甘心,让所有私藏有方孝孺的诗词的人全部处死,这件事件在历史上的影响是非常恶劣的而延续到了清朝。

清朝最大的一起文字与案件就是明史案,这个案件的主人公叫做庄廷珑。庄廷珑是浙江湖州人,家里挺有钱的,最大的梦想就是想写一部明史名流于世,于是就到处奔波,一直听到有人告诉他说他的同乡朱国桢活着的时候写了一本明史,朱国桢死后这部著作没有完成,也没有刻印,朱国桢的家人听说庄廷珑想要写一部明史,于是便将朱国桢的手稿卖给了庄廷珑。

庄廷珑拿到这份手稿以后,那是喜形于色,特别开心,他在这份手稿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又补写了一些历史事迹,就刻印发行了,但是却没有想到,当时的统治者对于文字狱是多么的敏感,在这本名史之中有许多明着斥责清朝的语言。

这个时候就有一个别有用心的小人知县吴之荣,看上了这份手稿能够带给他利益价值,大家都知道庄廷珑是远近出名的大富豪,看到这本书以后,不仅可以敲诈庄廷珑一笔钱财,甚至还可以靠着这本书加官进爵。

于是他就拿着这本书,到庄廷珑家里敲诈,没想到庄廷珑家里对他的行为不予理睬,一分钱都没拿到的吴之荣,一气之下,便把这一本书向上级高发,一传十十传百,一直传到了督学胡尚衡那里。中国有句古话,有钱能使鬼推磨,当时的胡尚衡拿了庄廷珑的一笔钱财,便将这件事情压了下来,只是把书中一些不当的字眼稍加修改。

没想到这样的结果,让吴之荣更是怒火攻心,一气之下拿着初版告到了北京,这下子事情闹大了。刑部立马立案追究,掀起了文字狱,可当时的庄廷珑已经去世,与这本书有关的所有人的都被诛了九族。

原来的礼部侍郎李令哲就为这本书作序,没想到他自己遭殃,还株连了4个儿子,当时的主审官实在是可怜这家人,于是看见他的小儿子才年满16岁,被让他在口供中说小一岁,这样就可以不用处死只需要充军便可,没想到这个小儿子偏偏还是个好汉他说到“父兄俱死,不忍独生”!到最后也没有改口供,一家人就这么死了,在明史案中,一共牵连了70余人,这些人大多数都被处死,极少数人被发配充军。

明史案在整个清朝历史中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明史案爆发以后,清朝的文字狱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鼎盛时期,在康熙到乾隆年间,规模较大,影响较深的文字与类似于明史案这种的就发生了10多起,有数万人在文字狱中遇难,无数的清朝学者知名鸿儒,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牵连,有的被诛灭九族,有的被发配冲军举朝上下,人心惶惶,一直到清朝灭亡,文字狱的身影都依旧存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三藩之乱中,为何耿精忠率先向康熙投降?敢造反却不敢造到底?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康熙平定三藩的策略,三藩之乱耿精忠为何会率先投降,康熙对待三藩问题采取的措施

    我们都知道造反历代是政治重罪,任何一个君王都不可能轻易放过那些造反的大臣,在此情况下,耿精忠为何还是要向康熙投降呢?其实简单来说就三个原因:一是耿精忠首鼠两端,对清廷始终抱有幻想;二是他内部人心不齐,部下不愿意为他卖死命;三是他腹背受敌,受到了清军的重点关照,难以坚持。首鼠两端公元1673年11月,

  • 他自称多尔衮十世孙,至今不减辫子,为保皇族血统,拒不对外通婚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多尔衮十世孙孙子,多尔衮没有儿子哪来的十世孙,多尔衮十世子孙 全视频

    首先我们要知道,清朝如果是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那么总历时为296年。如果从皇太极改国号算起,那么总共历时为276年。要从清兵1644年入关开始算起则总历时为268年。但是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算起,总之在1912年2月12日这一天,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下诏退位了,清朝正式的宣告了灭亡。尽管溥仪还在日本

  • 皇太极“猝死”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没想到竟然和肥胖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皇太极死因真相揭秘,江山风雨情皇太极猝死,孝庄秘史皇太极猝死

    一个人活在世上,有悲欢离合有生死离别,谁都逃不过,即使你是贵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再伟大的皇帝都难逃一死,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建立了大清朝的皇太极,关于皇太极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探究的地方就比如皇太极的死亡,公元1643年9月21日晚9点,大清国的开国皇帝皇太极在沈阳故宫清宁宫突然驾崩,《清实录·太宗文皇帝实

  • 孟子所说“男女授受不亲”,其实还有下半句更经典,却十人九不知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俗语男女授受不亲下半句,孟子关于交友的句子

    [var1]当然除了这些之外,在我国古人总结的各类思想综合当中,孔子和庄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两个学派,当时儒学达到了巅峰,就在孔孟之道的传递下到现在还在影响着我们后人,都知道什么叫孝,什么叫礼,什么叫忠,因此我们国家作为礼仪之邦,对于外来人士都十分的大度友好,这在唐朝时期就可以看得出来,唐朝发展空

  • 郭开:战国晚期头号奸臣,先后陷害两位盖世名将,导致赵国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赵国郭开最后的下场,赵国重臣郭开,郭开和赵国奸臣的关系

    我们今天的主人公郭开可谓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名人,说他出名倒不是因为他对赵国的局势做出了多大的贡献,而是在他的势力下,多位赵国将领惨遭毒手,而赵国的灭亡也与郭开有着不可分的关系。[var1] 打压老将廉颇 说起廉颇,大家对他的印象最多的还是与蔺相如的相爱相杀,廉颇这个人虽然有些个人的英雄主义脾气,但也为

  • 《山海经》中到底有什么?使纪晓岚要下令销毁它,专家们讲出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纪晓岚为什么下令销毁山海经,纪晓岚为啥要毁掉山海经,纪晓岚销毁过山海经吗

    在中国的发展史上,文化向来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人对于文化也格外的重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百家思想的争鸣,呈现出一片文化繁荣的景象。到了秦始皇统治时期,法家文化占据主要地位,儒家文化反而受到压迫甚至毁灭。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时代对于文化的态度不一,但共同点都是在时代大背景的影响下,古代的文化竞

  • 桂陵之战时,庞涓已被齐国生擒,孙膑为何不杀他?其实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孙膑与庞涓下场,孙膑打败庞涓后去了哪里,庞涓在桂陵失败的主要原因

    说到鬼谷子,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他是一位身怀旷世绝学、智慧超群、精通百家学问的智者,他的徒弟众多,并且都取得一定的建树,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他的两个得意弟子孙膑和庞涓。在桂陵之战时,庞涓已被齐国生擒,但孙膑为何不杀他呢?孙膑与庞涓本来是同窗,都是鬼谷子坐下的弟子,但孙膑的才能高出庞涓一筹,让本来应该有

  • 为行刺他先阉割了自己,后世对他的评价远超荆轲,但结局令人泪奔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荆轲为什么没有行刺成功,行刺之人为何选择荆轲,荆轲在行刺之前做了哪些准备

    [var1]·对比荆轲他才是真正的侠肝义胆荆轲,恐怕是我国文化里最有名、也最富传奇色彩的一位正面英雄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就是有了一点属于自己的思考能力。这时,很多人再次翻开课本,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怀疑和疑问。[var1]荆轲原本最擅长的是写诗和做赋,之前也没听说他有过

  • 为何我们多数人对古代的战争印象都源自春秋?那时人是傻?还是义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对古代战争的认识,古代人对待战争的态度,古代人怎么看待战争

    [var1]·春秋时期的战争如果把战国时期的诸侯比做狂喝滥赌的市井流氓,那么春秋时期的诸侯,就是一个个翩翩君子。我们当我们耻笑宋襄公非要等敌军渡过河,摆好阵,再迎敌作战时,很多人不知道,这在当时是很受尊重的,也是当时战争中大家共同认可的游戏规则。[var1]基于物质条件和精神世界的限制,春秋时的领主

  • “渑池之会”的后续如何?赵国付出的代价太惨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赵国楚国秦国渑池之会,渑池是在秦国还是赵国,渑池之会的故事

    [var1] 只是,这赵惠文王还是忌惮秦国的,知道这秦国不是好惹的,正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所以也一直不敢去,最后,只好找到了自己信赖的大臣蔺相如一同前往。这一次的会面可谓是“险象迭生”,还要斗智斗勇。 [var1] 席间,这秦王想着压一压这赵王,显示一下自己的威严,于是便对这赵王说:"寡人窃闻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