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山海经》中到底有什么?使纪晓岚要下令销毁它,专家们讲出原因

《山海经》中到底有什么?使纪晓岚要下令销毁它,专家们讲出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892 更新时间:2023/12/13 23:10:59

在中国的发展史上,文化向来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人对于文化也格外的重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百家思想的争鸣,呈现出一片文化繁荣的景象。到了秦始皇统治时期,法家文化占据主要地位,儒家文化反而受到压迫甚至毁灭。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时代对于文化的态度不一,但共同点都是在时代大背景的影响下,古代的文化竞相呈现出精彩的一面。

[var1]

一. 古人以统治者为尊

在中国古代,统治者向来占据主导地位,任何事情都以统治者的思想为核心,无论是朝廷官员还是人民百姓,都是以统治者为尊,按照统治者的态度来行事。这一点其实体现在各个方面,无论是经济还是科技,甚至是文化方面,都是以统治者为主。宋朝的建立源自于陈桥兵变,然而自赵匡胤以这样的方式建立宋朝之后,深知武将会给朝廷带来多大的影响。因此,宋朝压制武将的发展,反而大力提拔文官,就是希望文官的地位可以约束武将。

[var1]

以此类推,每个时代的发展也总是如此,就像在文化方面,秦始皇注重法家而轻视儒家,儒家文化在秦朝就无法得到推广,甚至还因为焚书坑儒的政策而大受打压。然而,反观汉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进而得到汉武帝的赞同,儒家文化便在这一时期发展到巅峰。所以文化能否在古代保持长久的发展,最后都在统治者的一念之间。就像清朝时期著名的官员纪晓岚对待《山海经》的态度,作为我国古代的文学著作,《山海经》中到底有什么?使纪晓岚要下令销毁它,并且不准其出现在民间的各个角落。后来,专家们讲出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时代的问题。

[var1]

二. 志怪小说《山海经》

对于《山海经》,想必人们都不陌生,这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本有名的文学著作,同样也是一本志怪小说。志怪小说与普通的文学著作不一样,普通的文学著作或是抒情,或是议论,又或是用勾勒出的几个人物形象来描绘出时代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下的矛盾。志怪小说其实并没有这么复杂,或许其中也能够体现出时代的特点,但是它是从一个魔幻的角度入手,勾勒出一些让人们充满想象的形象,拥有神力的女娲,能够射日的后羿,他们皆是出自于《山海经》当中。

[var1]

除却这些勾勒出来的人物,在这些人物身上也同样拥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女娲能够补天,后羿能够射日,精卫能够填海。这些形象无一不是正面的,他让看过《山海经》的人会一直沉浸在故事当中,舍不得离去,也舍不得放弃如此精彩的故事。而在《山海经》当中,虽然大部分都是以想象为主,但其中关于一些地理以及景物的描写,却又是写实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还让纪晓岚下定决心销毁《山海经》,不论这本著作多么珍贵,都决不能出现在当时那个时代下。

[var1]

三. 销毁《山海经》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清朝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让国家与人民陷入了自满而又愚昧的境地,最后直到受到外敌的入侵才彻底看清事实真相。同样,因为这样一个政策的存在,才让纪晓岚面对《山海经》时惶恐不已,更是深知如果让这本书成为民间的谈资,最后国家的政策定然会倾覆。首先,是因为《山海经》当中描绘了太多关于中国的地理事物,虽然这些地理事物是借助于一个想象的故事描绘出来的,但如果有心人真的去研究,就会发现这些都是现实当中存在的。

[var1]

一旦这本书流落到海外,外国人也自然可以通过《山海经》推断出来中国的物产,到时势必会引起外国人的兴趣,他们也会争相来到中国。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纪晓岚担心中国人会受到诱惑,因为在这本书中还有不少关于外国的事物。虽然中国人并不清楚这些事物是否真实存在,但人总是有好奇之心的,谁也无法预料到人们是否会因为书中的这些事物,就有着去国外寻找的想法。虽然清朝的确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但如果所有的民众都一拥而上,全体呼吁着去海外,那么清政府也没有任何的阻拦之力。

为了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纪晓岚自然是第一时间就下令将《山海经》全部销毁,这也就是为何纪晓岚的态度如此坚决了。

参考资料:《山海经》

更多文章

  • 桂陵之战时,庞涓已被齐国生擒,孙膑为何不杀他?其实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孙膑与庞涓下场,孙膑打败庞涓后去了哪里,庞涓在桂陵失败的主要原因

    说到鬼谷子,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他是一位身怀旷世绝学、智慧超群、精通百家学问的智者,他的徒弟众多,并且都取得一定的建树,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他的两个得意弟子孙膑和庞涓。在桂陵之战时,庞涓已被齐国生擒,但孙膑为何不杀他呢?孙膑与庞涓本来是同窗,都是鬼谷子坐下的弟子,但孙膑的才能高出庞涓一筹,让本来应该有

  • 为行刺他先阉割了自己,后世对他的评价远超荆轲,但结局令人泪奔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荆轲为什么没有行刺成功,行刺之人为何选择荆轲,荆轲在行刺之前做了哪些准备

    [var1]·对比荆轲他才是真正的侠肝义胆荆轲,恐怕是我国文化里最有名、也最富传奇色彩的一位正面英雄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就是有了一点属于自己的思考能力。这时,很多人再次翻开课本,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怀疑和疑问。[var1]荆轲原本最擅长的是写诗和做赋,之前也没听说他有过

  • 为何我们多数人对古代的战争印象都源自春秋?那时人是傻?还是义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对古代战争的认识,古代人对待战争的态度,古代人怎么看待战争

    [var1]·春秋时期的战争如果把战国时期的诸侯比做狂喝滥赌的市井流氓,那么春秋时期的诸侯,就是一个个翩翩君子。我们当我们耻笑宋襄公非要等敌军渡过河,摆好阵,再迎敌作战时,很多人不知道,这在当时是很受尊重的,也是当时战争中大家共同认可的游戏规则。[var1]基于物质条件和精神世界的限制,春秋时的领主

  • “渑池之会”的后续如何?赵国付出的代价太惨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赵国楚国秦国渑池之会,渑池是在秦国还是赵国,渑池之会的故事

    [var1] 只是,这赵惠文王还是忌惮秦国的,知道这秦国不是好惹的,正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所以也一直不敢去,最后,只好找到了自己信赖的大臣蔺相如一同前往。这一次的会面可谓是“险象迭生”,还要斗智斗勇。 [var1] 席间,这秦王想着压一压这赵王,显示一下自己的威严,于是便对这赵王说:"寡人窃闻赵

  • 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元稹:我不是这个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元稹夫妻百事哀,元稹经典佳句,贫贱夫妻百事哀释义

    很多人就纳闷了,这不是一句俗语吗?怎么会是诗句呢?还是一句情诗?它的确是一句情诗。其实这句诗是和白居易齐名的一个诗人元稹写的,并称为“元白”。那之所以把他们两个人一起并列,抛开成就和地位来看,风格差不多,都是写情诗的高手。比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诗很多人听过,但可能不知道作者是他

  • 两宋军事上的孱弱,为何总要和唐朝扯上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朝和宋朝军事实力,两宋为什么能存在300多年,唐朝和宋朝谁的军事力量大

    由此可见,两宋三百年并不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存在。相反,在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两宋甚至要超越盛唐时期。可即便如此,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两宋在军事上,却一直十分孱弱。终两宋三百年的历史中,宋朝一直都在独自面对,来自于北方游牧、渔猎民族所带来的强大压力。而因为宋朝失去了对燕云地区控制,更是使得游牧民族的

  • 李世民说过:“嫡子死,立嫡孙,”那为何没有把皇位传给嫡孙?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李世民对待嫡子和庶子的态度,李世民为何独宠嫡子,李世民嫡子庶子待遇不同

    朱元璋就是遵循“嫡子死,立嫡孙,”这句话的典型例子。朱元璋的嫡长子是朱标,朱标从小被朱元璋寄予厚望,悉心培养,在朱元璋登基以后,也立马把朱标册封为皇太子,正式确定了朱标接班人的地位,并让朱标参与朝政,得到锻炼,但可惜朱标早死。在朱标死后,朱元璋直接把朱标的嫡长子朱允文册封为皇太孙,随后继承皇位,跳过

  • 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不能再次崛起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为什么不行了,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不能崛起,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为什么缓不过来

    安史之乱前,唐朝已经发展了一百三十多年,经济文化极度繁荣,为何八年战乱就令两个甲子的努力付诸东流?要说清这个问题,必须要论述一下安史之乱的影响。安史之乱使大唐从极度繁荣转入每况愈下的状态。安史之乱前,唐朝威服四海,万国来朝,中央治下突厥、回纥、沙陀、契丹、吐谷【yu】浑等各族和平相处、安居乐业,各藩

  • 李白到底姓什么?他为何每次做官结局都那么惨?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白是哪里人,李白最好诗十首,李白几时入宫做官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作者:唐代李白这是李白在得到皇帝召见时挥毫之作,其兴奋程度仿佛一个孩子。当然这首诗里面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有一定的阶级歧视,但在古代,就是

  • 李世民让390死囚回家探亲,约定次年秋后问斩,为何死囚会回来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世民释放的390名死囚后来回来吗,李世民与死囚之约是真的吗,李世民释放多少死囚

    李世民放390名死囚到家探亲,但次年秋天要自觉回来,后来怎么样?这些死囚后来又全部都准时回来了。为何会准时回来?因为唐太李世民的仁德深入人心,这些死囚犯也被感动了。这件事情被很多人称赞,也被欧阳修记载在《纵囚论》中: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