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思想,在如今已经是不复存在了,并且事实证明,无论男女,都有追求知识的权利,并且女性也并不会比男性要差,甚至在某一些方面还是要胜过男性的。然而,像这样平等的思想,还是要等到西方的“新思想”涌入中国之后才使人们普遍地认识到的,而其转变的时代,便是在于民国。
而本篇文章所要讲述的故事,便是关于四位女性的,她们堪称是民国时期最牛的四姐妹,四人风华绝代,不仅自身有才华,还各自嫁给了才子名流,并且四人皆长寿,年龄均超过了90大关。那么,她们究竟是谁呢?
她们就是合肥张氏四姐妹!
张氏四姐妹,也称为张氏四兰,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苏州乐益女子中学的校长张冀牗的四个女儿。张氏原籍在安徽合肥,家居苏州,其祖上系清末合肥籍的淮军首领张树声。因其父母酷爱昆曲,遂特请家庭曲师为子女们拍曲,家中最有成就的是四个女儿。姐妹四人皆情系昆坛,毕生都为昆曲事业而奔走,且不遗余力。
下面便简要地讲述一下四人的故事。
大姐元和文静端庄,典型的大家闺秀。自小几个妹妹在家里演戏时,她总是出演小姐,而在大夏大学读书时,因她典雅秀美,而被封为当时的"大夏皇后"。作为人品出众、条件优越的大姐,她的追求者不少,但她最终却嫁给了传字辈名小生顾传玠。顾传玠是昆曲小生行当中的全才,无论是在苏州还是在上海演出,剧场总是"坐无隙地"、盛况空前,姐妹几人在上海读书时,常是其"座上客"。
然而,即便他多么擅长昆曲,一个出自名门的闺秀才女和一个昆曲演员之间的地位也是相当的悬殊的,使来自各方面的舆论也给他们造成了不小的精神压力。
因此,顾传玠还写信给张允和开玩笑说"一朵鲜花插在了牛屎上"。不过,他们的婚姻美满幸福。于1948年夫妇双双去台湾。可惜后来顾传玠因肝病逝于壮年,之后元和定居美国,而她不但继续学习昆曲,还以80多岁的高龄在电影《喜福会》中客串了角色。于96岁那年去世。
二姐允和是家中所有孩子中的"顽皮大王"。但她却也是所有孩子中,最为具有斗争精神的人,因此她的诗也被评价为"有风骨、有神韵,情致浓烈,富有生活情趣和哲理;既有女性作者之细腻,又透出一种阳刚气。"
并且,当其姐姐元和写信给她倾诉顾传玠的事情与顾忌时,她竟然敢于代家中长辈为姐姐做主意,并且还回信给姐姐说:"此人是不是一介之玉?如是,嫁他!”,由此也可以见得其确实是个自由奔放的人。
之后,允和嫁给了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之后的允和被调到了北京,心中有大志的她想尽其所能大干一番。然而,才不到一年的时间,"三反五反"运动就开始了,而她也被打成了老虎,遇到此时就连允和也是吓坏了。因此,她每天除了写检查,不吃不喝不睡觉,并因此而患了齿槽骨萎缩。最后,于93岁那年去世。
三妹兆和忠厚、怕羞,可能是因为她是第三个女孩子没有人娇惯,因此也习惯了在做了错事后老老实实挨罚,并且不哭也不求饶。
据允和回忆说:"小时候,有一次几姊妹分苹果吃,我吃得最快,三两下吃完,看看三妹,她正小心捧着苹果,一小口一小口仔细品尝。我一把抢过她的苹果,她刚喊了声’二姐抢---’,我一巴掌打过去,’嚷什么嚷!’她马上不作声了,嘴一瘪一瘪地要哭。”而在她长大后,便嫁给了沈从文。最后在93岁那年去世。
小四妹充和并不是跟姐姐们一同长大的,在姐姐们的印象中她总是规规矩矩,从不惹事生非。但她最后却是自作主张的,便嫁给了曾在北大教授拉丁文、德文和西洋文学的美籍德人傅汉思。在解放之前夫妇两人赴美定居,并在同一所大学任教。充和是四姐妹中最为长寿的,也是唯一一个超过百岁的。
这样说来,这合肥张氏四姐妹确实都不是一般的人,但四人的故事太多,文章篇幅有限也难以讲清四人的生活,有兴趣的话不妨查查她们各自的事迹,也是趣味良多。
参考资料:《合肥四姊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