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言之,让任何一个人代入到康熙这个角色里,都会拿下扳倒鳌拜,因为在后期鳌拜的行为完全已经逾越了君臣伦理,尊卑秩序。他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潜伏在康熙的身边,谁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爆炸,康熙不知道,鳌拜自己也不知道。
所以不能说鳌拜不愿取代康熙,实际情形是鳌拜已经走在取代康熙的道路上。
鳌拜向“权臣”的转变——鳌拜的资历和功劳就不多说,那是从皇太极时代就开始鞍前马后的一个人,又是清朝的开国功臣之一。顺治帝福临驾崩后,任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个人为辅政大臣,两个原因促使鳌拜走上了专权的道路:
康熙过于年幼,即位时才八岁;四大辅臣内部矛盾重重,内斗严重;我们都知道,在君主专制时代最害怕的就是君主过于年幼,倘若朝廷中没有强而有力的大臣支持皇帝,那么很容易导致权臣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所以明朝发生土木堡之变以后,为了避免“主少国疑”的不利局面,才让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出来做皇帝。
四大辅臣的身份虽然都是辅佐康熙,但本身也勾心斗角。苏克萨哈自成一体,索尼等人都瞧不起他,鳌拜和索尼虽然是姻亲,但是政见不合经常闹矛盾,遏必隆这个人选择了依附于资历最老,功勋最大的鳌拜。
因此这种局面无疑造成了由于皇帝年幼,辅臣内部陷入权力内斗,因为康熙太小,既没有自己的势力,也没有什么政治经验可以制衡这些人。基本上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康熙就是一个空架子,朝政大权都被这四个人把握,为了独揽大权,那么四大辅臣自然要一争高下了。
最后的结果是,索尼早早的撒手人寰,苏克萨哈直接被强势的鳌拜扳倒处死,还有一个无足轻重的遏必隆选择依附鳌拜,这个时候的鳌拜可以说是权倾朝野。
虽未谋反,但已如同谋反——不能说鳌拜因为在生前没有表现出谋反的迹象,就说他没有谋反的心思,毕竟脑袋长在人家脖子上,谁也不知道他想些什么。不过,从鳌拜的行为上并不难看出,他虽然并未透露出谋反的心思,但是他的行为已经如同谋反。
例子:矫诏杀大臣起初,鳌拜是镶黄旗出身,苏克萨哈是正白旗出身。为了打击苏克萨哈,康熙五年时鳌拜要求将自己的镶黄旗土地和苏克萨哈的正白旗土地进行对换,这件事自然遭到苏克萨哈的反对,也是在鳌拜的意料之中。
但当时还有三个大臣也站出来反对鳌拜的换地行为,这让鳌拜十分震怒,这三位就是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其中巡抚王登联还向康熙上表《圈地疏》,陈述圈地的种种弊端。鳌拜随即以“纷更妄奏”对这三位大臣进行治罪,判处死刑。
当时康熙找到其他三位辅臣商讨意见,索尼和遏必隆不愿得罪鳌拜,因此选择附和,苏克萨哈不愿惹火烧身,保持了沉默。康熙见此,扔没有同意鳌拜的意见,下诏惩罚三人各鞭打一百而已,但鳌拜竟然直接矫诏将三位大臣杀死,并且强行和苏克萨哈进行换地。
这种行为恐怕是任何统治者都无法忍受的吧?
例子:无人臣礼除了完全无视康熙这个皇帝的存在,康熙也并不把康熙当成一个皇帝来对待,他还以为康熙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当初他扳倒苏克萨哈时,要求康熙对苏克萨哈处以极刑,但是康熙不同意,这一年是康熙六年(1667)。
索尼病死,在临死前请求康熙仿造顺治皇帝14岁亲政的先例,于是在这一年康熙亲政。但亲政后的康熙对鳌拜仍然不具备威胁力,不过鳌拜则显得有些疯狂。鳌拜罗列了苏克萨哈24条罪款,要求康熙对他判处凌迟等极刑。
鳌拜为什么一定要打击苏克萨哈呢?
因为当时苏克萨哈见康熙亲政,于是提出一个请求说应该解除自己辅臣的身份,索尼已经病逝,苏克萨哈都这么说了,鳌拜等人自然也应该解除辅臣身份。但是鳌拜不愿意,所以这才要急于处死苏克萨哈。
鼇拜以苏克萨哈与相抗,憾滋甚。鼇拜日益骄恣,苏克萨哈居常怏怏。康熙六年,上亲政,加恩辅臣。越日,苏克萨哈奏乞守先帝陵寝,庶得保全馀生。有旨诘问,鼇拜与其党大学士班布尔善等遂诬以怨望,不欲归政,构罪状二十四款,以大逆论——《清史稿·鳌拜列传》
对于鳌拜的建议,康熙最初是不同意的,但鳌拜是怎么表现的呢?
叫做“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意思就是在康熙面前把袖子挽起,以示威权,强行要求康熙同意。这个举动不得了,完全没有了君臣伦理,尊卑礼仪,康熙不同意,鳌拜便强行施压逼迫康熙同意,迫于鳌拜当前的威势,所以只能暂避锋芒。
苏克萨哈因此被满门抄斩,那么试问,面对这样一位强势的,犹如一颗定时炸弹一样的大臣,有哪个皇帝可以容忍他的存在,其虽未谋反,但行为已经等同谋反,因此鳌拜必须死是注定的事情,这在任何时代都是注定的结果。
亲,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实用的话,点赞收藏以便查阅资料所需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