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玄武门之变后,“太上皇”李渊的下场到底如何?你知道吗?

玄武门之变后,“太上皇”李渊的下场到底如何?你知道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324 更新时间:2024/1/8 22:28:21

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兵变,杀死了身为太子的兄长李建成和他的弟弟李元吉,在这之后更是逼着他的父亲,也就是唐高祖李渊退位,自己则登上了这大唐王朝皇帝的宝座,成为了唐太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

在这次兵变后李世民顺利登基称帝,而李渊也不得不退位当上了太上皇,那在自己的儿子强行夺走皇位后,当上太上皇的李渊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他与李世民的关系以及他晚年的生活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大唐王朝第一位皇帝退位后的故事。

其实玄武门之变的爆发有一部分原因是和李渊挂钩的,首先李世民虽然不是他的嫡长子,但是在征讨天下,建立唐朝的过程中,李世民立下了汗马功劳,基本上大大小小的战争他都参加过,可以说唐朝的天下大半是他亲手打下来的。

可眼看着唐朝建立的太子却成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自己的这个兄长虽说也没少参加征战,可在总体上来说他的功绩肯定是没有李世民多的,所以到最后让他当太子接管唐朝未来的天下,李世民怎么可能心甘情愿?

在这之后唐朝建立,李渊也登基称帝成为了唐高祖,可此时的李渊已经年近花甲之年,这也就意味着他当皇帝的日子不会太久,而按着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兄长李建成肯定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为了避免这一结局的出现,李世民也开始和李建成明争暗斗争夺皇位。

作为他们父亲的李渊自然也是知晓这一情况,不过他并未出手阻拦,或许他也感觉自己对李世民有所亏欠,也觉得他能力比较突出,更适合成为太子接管未来的唐朝,亦或许此时的他,已经没有足够强大的势力支持他去阻止两个皇子之间的争斗,所以这也就造成了后来玄武门之变的发生。

在这场兵变发生后,李渊被李世民逼宫不得不退下皇位,其实就算李世民不逼他,李渊看到李世民连自己的兄长和弟弟都残忍地杀害,甚至连他们儿子也未曾放过,这肯定会让他心生惧怕,自然也就识时务的将皇位主动让出来,毕竟此时的李世民已经被权势所蒙蔽双眼,再加上朝中的文武百官也大多数都偏向他,大势所趋下李渊也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

在这之后,李世民很快取得了唐朝的全部政权,李渊也就此成为太上皇生活在太极宫中,此时的他也就只有太上皇这个名号,手中没有任何的权利,只能过上养老的生活,而这时的李源也已经到了花甲之年,在这个年纪交出皇位,享享清福,想来也是不错的。

成为太上皇的李渊最初是继续生活在皇帝应该住太极宫内,李世民对于这样的安排也是保持默认的态度,毕竟怎么说李渊也是他的父亲,他夺取皇位的方式也不光彩,也就没有什么理由再去和自己的父亲争夺一个住所,要是真这么做的话很可能引起朝中官员的议论,对自己树立帝王的尊严和形象极为不利。

所以说在最初的几年时间中,李渊依旧生活在太极宫中,身边的妃子和婢女也是继续陪伴着她,别看此时的李渊手中没有任何实权,可生活过的还算是不错,每天不需要去担心什么国家大事,仅仅只是颐养天年,这样的生活相信是很多人都梦寐以求的。

可这样的好日子也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太极宫终究是皇上所居住的地方,李世民不可能让李渊一直住在这里,而自己一直住偏殿,这样做不符合皇家的礼仪制度,也无疑是对自己的皇帝身份充满了不自信,于是等到李世民将皇位坐稳也就开始想方设法将自己的父亲挪出太极宫,让他去住别的宫殿,自己也该享受这皇帝才拥有的住所。

可是该用什么理由好呢?总不能平白无故就把自己的父亲挪出太极宫啊!正当李世民一筹莫展时,一名叫李百药的官员看出了李世民的心思,于是便上书说太极宫中所养的宫女太多,不仅浪费财力资源,更使宫中积郁阴气,这将会带来不吉利的事情。

这个说法正好为李世民编了一个完美的理由,就这样他将李渊身旁近3000名的宫女遣散出宫,算是给李渊一个暗示,而李渊也是聪明人,知道李世民这样的做法目的为何?于是在次年李渊将自己的东西收拾好主动搬出了太极宫,看到自己父亲这样的做法,李世民也是又惊又喜,随即便把自己曾经住过的秦王府也就是弘义宫改名为大安宫,设立为李渊新的住所。

在搬到大安宫后,李渊的生活水平呈现了巨大的下滑趋势,一来是身边的宫女大部分都被李世民遣散回家了,能伺候和陪伴他的人为数不多,其次就是身为太上皇的他对于李世民来说没有任何的价值,自然也不可能过多的去照顾他,甚至很长一段时间,身为儿子的李世民都不过去给他请安,所以说这个时候的里约日子过的是比较清苦的。

日子过得清苦也就算了,就连住的地方也因为年久失修有些破破烂烂的,对于这样的情况很多朝中的大臣都看不下去了,所以其中有些臣子就上书给李世民,希望能够重新翻修一下大安宫,可李世民以太上皇的意愿:“游心道素,志存清俭”为理由,拒绝了大臣的提议。

直到后来,因为一些重要的活动或是重大的仪式,身为太上皇的李渊不得不参加,这也成为了父子两人少有的见面机会,经过了几次的交谈和沟通父子二人僵硬的关系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两人也已经放下了曾经的过往和仇怨,李世民也重新正视了自己和父亲的关系,于是在后来终于选择为其修建新的宫殿作为住所。

只可惜,还没等宫殿建成,李渊在次年便宣告病危,因病离世,享年70岁,就这样结束了他十年之久的晚年生活,临死前还不忘立下遗嘱,要求自己的葬礼一切从简,避免铺张浪费,这也给李世民省去了很多麻烦,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开支,可见此时的李渊仍然为唐朝的发展着想,确实是用心良苦。

虽然李渊在退位之后的生活并不算太好,日子过得也相对来说比较简约,但是在总体上来看也还算是比较安稳,除了一个人生活的有些孤独外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而且在那个特定的时期李渊能够得以善终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了,不像其他的一些皇帝身首异处,或者是抑郁而终,对此,屏幕前的你有什么看法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如果把汉武帝、唐太宗放到宋高宗赵构的位置上,岳飞还会死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赵构是怎么评价岳飞的,岳飞死后赵构怎么对待,历史上赵构和岳飞的关系

    简单举几个例子,汉武帝时期大将霍去病的副手赵破奴,他可以算是霍去病去世后,当时最强的骑兵军官了,因为他本人小时候曾经被掳掠到匈奴去,所以他不但精通匈奴语、熟悉草原地形,而且也善于指挥骑兵作战。霍去病队伍里的匈奴骑兵其实是赵破奴在指挥,因为霍去病本人不懂匈奴语。但是,就这么一个杰出的将领,汉武帝说杀就

  • 东晋寒门奋斗史:淝水之战成功崛起,士族统治走向没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淝水之战形势图一、 东晋社会阶层的变化东晋是在南北士族的联合下建立起来偏安于南方的政权。而这一时期政权的最大特点为分权政治。政权分别由皇帝和门阀士族共同把握。如在东晋初年,国家的实权分别掌握在琅琊王氏与皇室司马氏手中,故出现王马共天下之说。在琅琊王氏之后,东晋政权被庾氏,桓氏,谢氏等几个大士族轮流把

  • 她天生丽质,60年间被6位皇帝争抢,48岁时把李世民迷得一塌糊涂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世民最有魅力的女人,李世民的四大美人,48岁还能迷住李世民的人是谁

    萧皇后不仅出生在世家大族,而且长相出色、头脑也十分聪明,她小时候来家里求亲的人都能踏破门槛,但最后她还是嫁给了前来求亲的杨广。杨广当时只是隋文帝的次子,还并没有成为太子,后来杨广陷害了自己的太子哥哥成为了皇帝,她也就被封为了皇后。但杨广本人生性残暴,当时的天下并不安宁,于是他就被自己的手下宇文化及所

  • 陕西挖出石碑,武则天死因被揭开?儿子弑母之说不成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武则天河中埋石碑,武则天无字石碑短视频,陕西武则天墓碑上有字吗

    在定陵的陪葬墓之中,学者们发现了一块名为《唐王同皎墓志》的碑文,在这篇碑文之中明确记载了武则天的具体死因。那么问题来了,王同皎到底何许人也,为什么他的墓志铭会出现在定陵之中呢?原来王同皎是“神龙政变”的主要策划者之一,为了诛杀武三思等人的阴谋势力,他和宋之问一起紧锣密鼓的筹划了这场政变。但是宋之问明

  • 李白大半生都在游历,也没工作,到底靠什么维持生计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李白是怎么完成游历的,李白游历遇到过什么人,李白为什么15岁就开始游历

    从中可见苏轼对唐朝诗人李白的高度评价,其绝世之姿于魏晋南北朝以后极为少见。提及中国古代诗歌巅峰,莫过于唐朝,而观唐朝众多著名诗人,李太白便是个中翘楚。李白被后世众多诗人学者誉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之星,他所开创的浪漫主义诗歌对后世影响深远。生活于盛世的大唐王朝之下,李白的浪漫主义无疑是社会繁衍的产物

  • 唐太宗墓发现“尉迟恭”墓碑,研究解读后,考古家:史书错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尉迟恭的墓,尉迟恭墓内部图片,唐朝尉迟恭墓在哪里

    但是专家们在唐太宗的昭陵,发现尉迟恭的陪葬墓时,在仔细的研读尉迟恭墓碑后,发现了一件大事,考古家立刻指出其中的怪异:史书错了!这块墓碑上,篆刻的名字并不是尉迟恭,而是尉迟融。墓碑上写得清清楚楚,敬徳是尉迟融的字,所以尉迟恭的真正名字,应该是尉迟融,字敬德。原来,尉迟恭这个名字,是史书弄错了,但是尉迟

  • 贞观之治,君主贤明坐江山,治世能臣在朝堂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贞观之治在政治上的表现,贞观之治的方略,贞观之治的主要特点

    唐太宗如唐代杜佑在《通典》中所言:“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年值两钱。”可以看到正是在太宗的治理下,百姓收获颇丰,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发展,开创了后世所谓的“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出现,可以说离不开唐太宗的贤明

  • 被人当面状告谋反,房玄龄将告状人急送到太宗面前,太宗:砍头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房玄龄谋反一事,房玄龄请太宗下旨,唐太宗对房玄龄评价

    一、洞悉天下形势,选对明主的长远智慧笔者认为古代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在分析天下形势时不仅能准确无误的分析出当下的形势,还能洞若观火的分析出未来的形势。房玄龄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房玄龄出身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宦世家,曾祖房翼官居北魏镇远将军、郡守等朝廷重职。祖父房熊官居北魏掌管文书主簿之职。父

  • 李世民能够成就千古一帝,有两个关键因素,缺了哪一个都不行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李世民能算是千古一帝吗,李世民在千古一帝中能排第几名,李世民千古一帝功绩

    李世民的这个皇位,得来的可谓是十分的艰难,也凶险无比。由于太子是正宗,在和李建成的权力争斗中,被太子下过毒,造成吐血而命悬一线。如果不是发动了玄武门事变,那么两天后的昆明湖给李元吉的壮行宴上,就将是李世民的最终归宿。就在这危急关头,李世民天策府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将领尉迟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

  • 安史之乱不可避免:唐玄宗放弃初衷沉迷酒色,佞臣弄权使尽手段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安史之乱唐玄宗复位,安史之乱之后唐玄宗的结果,安史之乱唐玄宗何时返回长安

    安史之乱,叛军的进军路线玄宗“从此不早朝”我们都知道骄兵必败,骄傲使人落后。唐玄宗这样一代帝王却没能逃过骄傲情绪的腐蚀。他在开元前期尚勤于政事,当看到国家繁荣、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的景象时,伴随而来的是独特的优越感和成就感。于是,在开元中后期,唐玄宗开始安于现状,开始贪图享乐,享受着万人敬仰,左右奉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