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可见苏轼对唐朝诗人李白的高度评价,其绝世之姿于魏晋南北朝以后极为少见。提及中国古代诗歌巅峰,莫过于唐朝,而观唐朝众多著名诗人,李太白便是个中翘楚。
李白被后世众多诗人学者誉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之星,他所开创的浪漫主义诗歌对后世影响深远。生活于盛世的大唐王朝之下,李白的浪漫主义无疑是社会繁衍的产物。但,比之同时期的诗人,他的浪漫主义之中还显露着山河壮阔的大气,这样独特的情感来源便是李白一生所游之山川大河。
自古以来,身在世俗,想要这样的浪漫是难以实现的,纵有一身闲暇,没有钱财之物作为支撑是无法实现的。那么李白快意一生究竟来源于何呢?
一、仕途不畅,纵情山水之间
古代之中,人人想要考取功名,一征官途,建功立业,一身才华抱负的李白自然不例外,那么李白为何有大量闲暇的时间呢?
年二十五岁的李白离开了家乡蜀地,开始游历四方。李白固然是才华横溢的,注定了他的心气也是高于常人的。尽管他的初心便是追求仕途,但他却始终不愿意主动去追逐这些名利,他想要的是得到别人的赏识,而去举荐他。
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靠自己的能力,更要能够抓住机会,没有机会,能力再突出也终究无法为世人所知。李白之所以一直没有入仕便是因为他从不为自己去争取这个机会,直到41岁时,他才因道士吴筠的举荐而被李白召至长安,并供奉于翰林。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少有如意的。李白的才华成就了他官场之路的开始,却也止步了他的仕途理想。唐玄宗启用了李白,确实对李白的才华报以欣赏。可唐玄宗的欣赏也只是止于文学方面的欣赏,于是李白成为了皇帝的文学侍从。
这对于常人来说,也是难遇的机会,但是心高气傲的李白却非如此认为,他出仕并非是成为一个供皇帝取乐的文学侍从。
现实的困境让李白的梦想开始破灭了,而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更加磨灭了李白的仕途之心。事实上,以李白的自傲之心,便早已注定了他是无法适应充满黑暗的官场生活的。后来的发展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在短短的三年以后,李白便因为不少权贵而最终被赐金放还。
自此之后,李白开始了继续游历的生活,也更加专心致注于诗歌写作,留下来大量名传千古的诗篇。这些诗篇所蕴含的便是他一生浏览的地域,粗略统计共10余个省市,200多个城镇。可见其游历的名山大川之多,这也让后世人更加好奇,既没有入仕也没有从商的李白,差旅费究竟源自于何方?
二、钱从何而来?并非商贾之子
人生自始,钱财名利若非来源于父辈的积累,可能便是源自其自身后天的努力。上文已经提到了,李白没有入仕没有从商,那么他是有父辈的扶持吗?事实上,历史上关于李白的身世一直都是各有差异的。不少人有人认为李白祖父辈从事于工商业,故而李白应该是商贾之子,家中有钱财资助。
但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李白一生都没有经商,大部分的游历名山大川,也是在他与妻子许氏结婚之后,依靠许家资财才实现的。而在许氏故去后,李白的游历生活有了困难,更多是依靠友人或者权贵的资助接济的。
古人对家乡都是有归属感的,在晚年时尤为强烈,这一点从大多数官员到晚年时就告老还乡便可看出来了。李白从出蜀地之后,几乎都在外游历,而到了晚年时,他也却依旧辗转各地,四处漂泊,甚至最后草草安葬于异乡。
若是李白真的家境殷实,又如何会是如此结局呢?
可见李白的父母祖父辈从事工商业的的可能性并不大,极为可能是一般的平民家庭。
因此,李白的钱财应该是来源后天的。在唐代时期的诗人,能够有几种获取报酬的方式。其一是官职俸禄,其二是权贵人家的馈赠,其三则是写碑铭序文等的收入,还有一个是耕作收入。
然而李白的性格中有着睥睨一切的傲气,对于后面的几种方式,尤其是权贵的馈赠,这样受人好处而产生低人一等感受的,他大都是不屑为之的,因而可见他并没有靠自己的能力得来收入的。
不过能够肯定的是,那三年的官场生活并非完全没有好处,至少为他带来了一笔不小的资财。在史书中,曾有李白“帝赐金放还”,可知李白在离开朝廷时,是得到了唐玄宗赏赐的一笔钱财的,这便是李白钱财的第一个来源,其以皇家的手笔来看,数量应当是少不了的。
三、妻子的支持,坚固的后盾
钱如流水,花光是早晚的事,李白大半生的游历生活自然不可能单单只靠这一笔财富。李白的第二个钱财来源便是他的妻子许氏。许氏是湖北人,彼时的李白因为其才华横溢而故宰相的许圉师看中了,从而李白招赘许家的孙婿,且从此安家于湖北安陆。
在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会中,男子是少有入赘的,除非是男方家庭条件要落后于女方许多。李白之所以不是迎娶,而是选择了“招赘”婚姻形式,便印证了前文所说的,李白并非家中富贵之人。
唐代之时沿袭秦汉的赘婿政策,男方入赘者可于女方家生活三年,在三年后便可带着妻子回家,且还能分到女方的家财。从李白在湖北安陆生活十余年的经历来看,李白依靠许家的生活应该是不错的,自然也就能够提供他游历山川的差旅费了。
即便是在许氏去世后,他再娶的妻子也是唐朝宰相这般的门楣,他的妻子是宗楚客的孙女宗氏。这样的婚姻同样能够为他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和遨游山水的资本。李白自然也就不需要为柴米油盐担心,诗歌中的豪情壮志便也不难理解了。
小结
在古代社会中,士农工商的等级明显,故而何人不想要出仕入官,既有名,又有利。纵然是李白这般心高气傲,不畏世俗之人终归是渴望建功立业的,但奈何官场之路犹如梦中月,终究是有醒来的一天。
在李白满怀壮志入仕伊始,不过三年,他终于是幻灭了心中的理想。于是他留下了心中的万古长愁,只带着破碎的心独自离开我长安。
而彼时的李白虽然失望至极,因为他大半生的理想幻灭了,但生性浪漫狂妄的李白在离开之时依旧能够大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壮语,为自己的官场生活画上了句号。这样的心气、作为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呢?黯然神伤者有之,愤懑痛苦有之,但如李白这般潇洒的想必是少之又少的。
事实上,李白之所以游遍四海,所寻找的不过是心中的慰藉。入仕时已是41岁,而离开官场时更是已到了人生暮年。
人生已经过去大半,但他却依然是一事无成,他心中的悲痛又如何与人述说呢?再高的期望,失望也就越大,任凭李白这般心高气傲的人,也是无法难以平淡的。寄情山水又何尝不是他对自己的人生的苦楚诉说呢?
参考资料:《书黄子思诗集后》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