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一
首先,根据《史记》、《左传》等史料的记载,春秋中期,在晋国和楚国争霸的过程中,晋国还在崤之战等战役中重创秦国大军,促使秦国无法东进中原。当然,在崤之战后,晋国和秦国之间的战争和较量不断。在晋国君主晋景公在位时,楚国击败晋国,从晋国手中夺取了中原霸主的地位。在晋国相对衰落的背景下,秦国君主齐桓公决定趁机领兵东进,攻入晋国,进抵辅氏(今陕西大荔东)。与此相对应,当时的晋国正在忙于和赤狄、潞氏作战,对于秦国大军的进攻,暂时还没有获得相应的消息。
[var1]
二
根据史料记载,在攻灭潞氏之狄后,晋景公下令在稷(今山西稷山南)集结大军,并且使灭亡于潞氏的黎国(今山西黎城东北)复国。不过,在得知秦国大军进攻到辅氏(今陕西大荔东)的消息后,晋景公下令晋军回师西进,抗击来犯之敌。在此基础上,晋国大军进驻距辅氏不远的雒(今陕西大荔东南)。由此,辅氏之战正式爆发了。在辅氏之战中,晋国大将魏颗与秦国大将杜回相遇,杜回不用车马,率惯战者数百人“下砍马足,上劈甲将”,一时间无人可挡。
[var1]
三
对于勇猛无双的秦国大将杜回,魏颗在青草坡设伏将杜回诱致此地,展开大战,正在难分难解之际,杜回忽然一步一跌,魏颗突然见一老人“将青草一路挽结,以攀杜回之足”。在此基础上,秦国大将杜回立即摔倒在地,从而被魏颗所俘。在主将被俘获后,秦国大军立即失去了指挥,从而在被晋国大军击溃。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魏颗俘获杜回这一事件,还诞生了一个成语典故——结草衔环(结草报恩),旧时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后世用结草衔环代指报恩。在辅氏之战中,魏颗因为活捉了秦国大将杜回,被晋国君主封于令狐(今山西临猗)。
[var1]
四
最后,总的来说,对于辅氏之战中,以晋国获胜而告终。在秦国大将杜回被俘获后,秦桓公被迫率军撤走。值得注意的是,如同战国时期的河西之战,秦国虽然屡次失败,但是其不会放弃东进中原的目标。根据《史记》、《左传》等史料的记载,周简王八年(公元前578年),秦国再次努力,准备联合狄、楚国共同进攻晋国。晋国得知后,先发制人,当时在位的君主晋厉公亲率主力及齐、鲁、宋、卫、郑、曹、邾、滕联军攻秦,深入关中,在麻隧(今陕西泾阳北)击败秦军后撤回。在麻隧之战中后,秦国因为实力受损,所以在春秋时期暂时对晋国没有太大的威胁了。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