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赵括生活的年代,纸还没有被发明出来。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的看法,是后世的人意淫出来的。其实,在赵括那个时期,少年成名的人很多,比如说孙子,现在人读《孙子兵法》的时候,就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年轻人写成的兵书,当时的孙子,根本也没有什么赫赫战绩,但就凭一本兵书做敲门砖,也成为了统军的大将。
[var1]
对廉颇而言,秦国千里出征,为的便是建立功勋,这份迫切与赵国的松散形成鲜明的对比,以这样的士兵,即便能够击退秦军,损伤将是难以承受!坚守不出,即便秦国能取胜,可保赵国元气不损伤!打和谈判,至少也处于有利的态势,如果运气好,秦国断粮,防守反击取得胜利,不仅可以吞并上党之地,还能削弱秦国!
[var1]
长平之战,秦军60万,而赵军总共出动45万,而且还廉颇的接连大败损失了5万,到赵括手里是40万,在兵力上赵括是吃亏的,但是问题不算很大,因为是主要任务是防守。战后,秦国60万大军人损失过半,也就是至少30万,而赵括战死后,赵军投降了20多万,也就是战死了不到20万。
其实,赵括在坚守的时候已经军中缺粮很久了,面对缺粮的情况之下,赵括领导的军队并没有哗变,这能看出二个问题,一是赵军训练有素,二是赵括带兵其实是有能力和实力的。
[var1]
真正决战到失败时的过程可以看出,40万大军无粮草的情况下,突围次数之多,士兵无降,给秦国予以重创,也可以看出赵括也是一员名将,只是身不逢时,偏生于赵弱于秦,而必须一战的时期。所以赵括的“纸上谈兵”或许仅是正史野史中的一方史话罢了,更或许是战败的赵国君臣的背黑锅者。这从战败后,赵孝成王依然善待其后人可以看出。若真无能战败,那时是要株九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