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对人才的要求唯“视才而用”,说白了就是不讲究此人的出身、私人品德和曾经效忠于谁,只要他有才,并愿意为曹操所用,曹操就会根据此人才能的大小给与相匹配的官职。也正是因为曹操这种求贤若渴的胸怀和气度才使得魏国越来越强大,但曹操一死一切都改变了。
一、豪门世家打破了“视才而用”的九品中正制
在曹操的设计里,一个人哪怕是人品很坏的市井流氓,只要他有足够的才干,并能将他的才干发挥到帝国的稳定上来,曹操都会授予这个人官职。
为此,曹操专门为之设计了“九品中正制”。但随着曹操的病故,接班人曹丕对人才筛选的首要条件居然是其诗词歌赋和个人的修为品德。曹丕作为我国古代文学评论家的鼻祖,他的思想是没错,但错就错在他和他的子孙没考虑这样操作的后果是什么。
在那个时代,什么人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去读书和修行呢,当然是豪门贵族了。
加上曹丕为了魏国的政权稳固,将皇室子弟和跟随自己老爹打江山的那些望族都分封成了世袭爵位。
这样一来,寒门子弟即便是再有能力也进入不了帝国的上层。
皇族和豪门贵族不但垄断了朝中几乎所有的重要官职,甚至连“九品中正制”也成了摆设。
寒门子弟和小贵族阶层即便侥幸进入了仕途,无论他们多有才华,他们如何努力,这些人就因为出身问题最多做到五品官职。
而那些豪门贵族和皇室家族的子弟,即便他们才华平平也能顺利进入帝国的最高管理层。
这就造成了有才能的人上不去,没才能的纨绔子弟却高高在上,这就彻底打破了曹操当年的设想。
当魏国的下层官员看不到晋升的希望时,在有限的范围内报复性地假公济私成了他们在仕途生涯中的唯一动力。
除了人性的贪婪,这些低级官员也企图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为他们的子孙积攒下足够多的资本,让其子孙后代通过这些资本运作成为新的权贵,从而实现阶级跨越。
于是乎,魏国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就是上层管理者没本事,下层有本事的人却没处可使,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二、皇室自身的贪婪和自私
其实聪明的读者会发现,上面所提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当然在曹丕所代表的皇室自己了。
为了最大限度的将权力聚焦在自己的手里,曹丕企图通过加封皇子和名门望族的方式来达到帝国的顶层稳固。
但正如建造高楼一样,上面建的再牢固,地基打不稳,又有什么用呢?
而曹丕所代表的不是广大人民的利益,而是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这不仅惹毛了人数更为众多的小地主阶级,也让魏国子民日子也越来越苦。
曹家皇室和名门望族不但手握重权还拥有着帝国内最优质的资源,在古代那个土地是最大不动产的时代,这些个大贵族利用手里的权力拼命地进行土地兼并。
这不但让很多魏国的子民失去了土地,从而变成了没有立锥之地的流民,连小地主阶层也成了大贵族嘴里的鱼食。
贵族们整天山珍海味地吃,却让黎民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在这些豺狼虎豹的贪婪和逼迫下,魏国的江山能稳固吗?
三、真正推翻魏国的依然是贵族
面对越来越尾大不掉的贵族曹家真的就没想过改革吗?非也,他们不但想了,而且做了,奈何已经太晚了。
从曹操开始,曹家所建立的势力都是一种大家族之间的联盟体,只不过曹操是老大而已。
曹操之所以发明“九品中正制”就是为了打破这种贵族间相互合作的关系,想通过选拔有才能的人替代下来这些个贵族势力。
如果曹操能再活50年,我想他一定能做到。奈何曹操一死,到了曹丕和曹丕的后人掌权后,他们已经没法控制这些贵族了。
像司马懿这样有着军功的大家族难道曹家不想除之而后快吗?奈何曹家必须要依靠这些贵族,否则,他就“当不了这个局长”。
也就是说,作为军事和政治强人,曹操活着时可以凭借着其强大的人格魅力和军事才能压制住各大军事家族。
而作为接班人的曹丕,两次攻打吴国都以失败告终,他不得不仰仗老爹留下来的军事贵族家庭来维持自己的地位,他又有什么能力去铲除这些大贵族呢?
到了曹丕死后,魏国看似姓曹,其实背后是由多个大家族妥协操盘后的结果。
这样的历史渊源有着极大的延续性,即便是魏国灭了之后,司马家族最后的阵亡依然和门阀势力是分不开的。
在2000年的帝国时代中,像魏晋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即便到了明朝时代,朱元璋狠下心来几乎杀光了和他一起创业的所有老哥们儿,看看朱元璋的子孙后来还不是被文官集团玩弄于股掌之间吗?
而所谓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帝制时代不过是一句笑话。
在2000年的王朝更替中,几乎全部都是大家族之间在你争我夺,而穷苦底层最渴望的是他们赶快打,打完分出个高低胜负后我们才能过上太平日子。
当我们看完魏国的衰亡史之后你会发现,富不过三代这个词用在古代是再合适不过了。曹家的衰败不能全部归罪于曹操的后人,曹操自己也有很大的责任。
一个帝国想要长治久安,不能什么事都要优先考虑皇室和贵族们的利益,还要给平民留一口饭吃才行。
而曹家以及后来的司马家,他们什么时候考虑过子民的感受呢?这才是他们快速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