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论狡猾,曹操只能排第二,他比曹操还要牛三分

历史上论狡猾,曹操只能排第二,他比曹操还要牛三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918 更新时间:2024/2/4 13:15:12

但是历史上有一人,比曹操还要狡猾。这就是后梁太祖朱温。

“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

朱温也是四面都是敌人,这个情况和曹操差不多,但是朱温比曹操要狡猾。

朱温是安徽砀山县人,这里一直就是有名的地方,刘邦曾经在这里斩白蛇,陈胜安息之地也是这里。据说,朱温出生的时候,全村都在冒红光,邻居们都以为是朱家失火了,还专门用盆子接了水,冲过来救火。到了朱家才发现,原来是朱家老三出生了。

除了刚出生时出现了异象,之后朱温都挺正常的。朱家就是当时最普通的家庭,朱温的父亲叫朱五经,是村里的老师,在朱温五六岁的时候,朱五经就离世了。爸爸死了之后,朱温日子就不好过了。他跟着老妈王氏到了一个名叫刘崇的富户家里,王氏会织布,朱温就给人当童工,负责喂猪。

因为是外地来的,就是个喂猪的童工,所以朱温小时候经常被欺负。但是朱温也不是软柿子,打起架来特别凶悍,有时候也会调皮捣蛋,很快他就成了当地的混混头子,还得了一外号,叫泼朱三。

如果朱温他爹没死,没准朱温还能成个文化人,但是他爹已经走了,而且现在他和老妈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如果他不学着欺负人,那么就只有别人来欺负他的份。从这一点来看,朱温和曹操还是挺像的,曹操也是混混,只不过他是城里的混混,朱温是村里的混混罢了。

到了二十六岁,朱温做了一个改变自己一生的决定:造反。当时已经是唐朝末年了,王仙芝、黄巢的起义如火如荼的开展,还编了一支叫草军的队伍。朱温觉得起义很有前途,就加入了草军。朱温确实很有造反的潜能,且不说他打架特别狠,朱温说起道理来是一套一套的,毕竟是老师家的孩子,比起义军的大多数人都有文化。队伍里的人像是被他洗脑了一样,朱温很快就在队伍里有了名气。

朱温跟在皇朝后面,一路攻进了长安。这个时候,是黄巢最辉煌的时期,眼看着起义就要成功了,朱温竟然选择投靠唐朝。为什么朱温要在起义即将成功的时候投靠唐朝呢?一是因为黄巢搞得是家族起义,黄巢最信任的还是当初一起和他贩盐的那帮人,朱温即便再有能力,发展空间也不大。二是因为朱温觉得黄巢并不是一个能干成大事的人,黄巢虽然占据了长安,但是他并不想着消灭唐朝的剩余势力,而是奔向了前朝皇帝的墓穴,真真是见识短浅。

所以说,朱温决定投靠唐朝。但是什么时候投靠值得好好思考,投靠早了,唐朝政府并不在意,而且很容易被黄巢的军队发现,到时候朱温两边都不讨好。投靠晚了,黄巢的队伍已经失败了,就不需要招安了。于是,朱温抓住了最关键的点,奔向了唐僖宗的阵营。对于朱温的到来,唐僖宗非常开心,对朱温也很重视,直接给了朱温大将军的职位,还赐了朱温新名字——朱全忠。

后来,黄巢兵败,死在了山东。朱温留在了朝廷,开始谋划自己的未来,于是他干了一件影响自己后半辈子的事情——设计诱杀李克用。李克用是沙陀人,他的大本营在太原,是能力与实力非常强的节度使。唐朝能够拿回来,李克用的功劳很大。

当时,李克用追着黄巢,从陕西追到了山东,杀了黄巢之后,李克用准备返回太原,途中要经过汴州,而朱温就是汴州节度使。李克用到汴州,朱温请他吃饭,据说在宴会上,李克用说话不好听,于是宴会结束后,朱温就围攻了驿馆,差点送李克用去见阎罗王。

朱温看似是意气用事,但是实际上他对李克用早就起了杀心。朱温不满足现在的位置,他想要整个天下,那么李克用是必须除掉的。可惜这一次,李克用逃了出去。

李克用逃走之后,对朱温怀恨在心。但是两人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想要打仗都很难。于是,两人就开始积聚自己的势力,在这方面,朱温显然比李克用在行,他先后灭了秦宗权、朱瑾、李茂贞等等节度使,南方的势力基本上都在朱温手里。再看李克用,别说控制整个北方了,光是刘仁恭和契丹就够他受的了。

为什么两人之间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这是因为两人的能力不同。李克用本身是一员猛将,他会打仗,但是不会统帅。而朱温本身不强,但是他会统帅,也会治国,各种手段他都会,只要是能达到目的,什么手段他都能用。因此,虽然一开始李克用比朱温强,但是后来李克用就打不过朱温了。

但是朱温晚年犯了傻,他选错了接班人。朱友贞的能力一般,而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是个狠角色,朱友贞根本不是他的对手,所以后来梁晋大战中,后梁败了。

这是老人家对他的评价,老人家很喜欢读书,经常点评历史人物。

比如他曾经点评下面这些人物。

1.商纣王:商朝为什么叫商朝呢?是因为有了商品生产。这是郭沫若考证出来的。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它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周武王把他说得很坏。他的俘虏政策做得不大好,所以以后失败了。

2.秦始皇: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3.刘邦:自古以来,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刘敬劝他不要建都洛阳,要建都长安,他立刻就去长安。鸿沟划界,项羽引兵东退,他也想到长安休息,张良说,什么条约不条约,要进攻,他立刻听了张良的话,向东进。韩信要求封假齐王,刘邦说不行,张良踢了他一脚,他立刻改口说,他妈的,要封就封真齐王,何必要假的。……南北朝宋、齐、梁、陈,五代梁、唐、晋、汉、周,很有几个老粗。文的也有几个好的,如李世民。

5.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6.曹操: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7.萧衍:萧衍善摄生,食不过量,中年以后不近女人。然予智自离,小人日进,良佐自远,以致国亡,不亦宜乎。

8.杨坚:其做法“蕴藏大乱”。

9.李世民: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10.李煜:知识分子型的皇帝“没有出息”。

老人家的点评还是很到位的,没有对历史一个通盘深入的了解,是很难做些这些点评的,比如对商纣王对杨坚的点评可谓新颖又一针见血。

那老人家一般看什么历史书呢?

137年,老人家给西安发了一个电报,专门要求购买一套书:请购整个中国历史演义两部(包括各朝史的演义)。

这个书就是蔡东藩写的《历朝通俗演义》。这套书上迄两汉,下至民国,共计651万余字,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部历史小说,蔡东藩因此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老人家后来将这套《历朝通俗演义》从陕北带到北京,并置《清史通俗演义》于枕边。是老人家的枕边书。

顾颉刚先生曾说:“一般历史通俗演义,在过去也曾出版过不少,可是似乎还很少能和蔡东藩先生这一部相提并论的。”

网友评价:不得不说,能把二十四史写成这种形式,这么巨大的工程得需要多大决心,对历史得有多么的谙熟啊。单凭这一点,就不是现代人能做到的。蔡东藩正八经的科举出身,这个底蕴就更没法比了。不过看这套书,如果你把它当《三国演义》看,就错了。它名为演义,实为正史。除了一些叙述上采用虚构人物对话,其余全都有据可依。即使是虚构或者来自野史的内容,作者自己的批注里也明确标明了出处。综上,没时间和精力读二十四史的非专业人士历史爱好者,读它足够了。

另一位网友说:买这本书主要是冲着推荐里边写着老人家的枕边书去的,而且还说通俗来着。我想应该是又好又易懂的,书籍都到了很多的样子,翻开一看确实有些傻眼,从秦汉直至民国,都是一个人写的,老蔡够能白虎的。虽说文章是民国时候的白话文,对于现代人来说还是有点儿“文”,正好慢慢读,细细咀嚼。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他对历史真实的严格追求。他写历史演义,“语皆有本”,力求其主要情节均有历史记载作为根据。自然,作为“演义”,他也有虚构,特别是人物对话。但是,他很谨慎,力求符合特定历史环境和特定历史人物的性格,不敢任意编造。

所以,有读者问我有什么能够一套读懂中国史的,我一般都推荐他买这套蔡东藩写的《历朝通俗演义》。因为读它就够了,读完它,基本就算骨灰级的历史爱好者,什么历史剧乱编还有朋友瞎说历史,你基本就能判断出来。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理工大学的精装礼盒版,一共六本,为什么推荐精装本呢?因为书实在太厚了,总共六本,加起来七千页,一本就有一千多页,不是精装本的根本不好翻阅。

所以,这个版本的装帧最好,跟前面推荐的《中国大历史》是一个出版社。

想一口气读完中国历史故事的,点下面的链接参团《中国历朝通俗演义》:

更多文章

  • 曹操家族为何轰然倒塌?不是曹家无能,而是他们避不开这三大顽疾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曹家三个子女现状,曹操家族怎么灭亡,曹操为什么杀曹家

    曹操对人才的要求唯“视才而用”,说白了就是不讲究此人的出身、私人品德和曾经效忠于谁,只要他有才,并愿意为曹操所用,曹操就会根据此人才能的大小给与相匹配的官职。也正是因为曹操这种求贤若渴的胸怀和气度才使得魏国越来越强大,但曹操一死一切都改变了。一、豪门世家打破了“视才而用”的九品中正制在曹操的设计里,

  • 西汉古墓出土一“镜子”,外国人称为魔镜,专家却说:是照妖镜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西汉千年魔镜出土了吗,西汉时期魔镜出土视频,西汉魔镜

    古人的很多智慧,是现在的人所不能比拟的。即便是利用现在的科技,也未必能够还原出古人所制造出来的物品。即使能够按图索骥,根据相关的记载还原出来,想要达到原来的效果,那也是非常难的事情。因此,就有人认为这些东西或者技艺应该是外星人交给我们的祖先的,只是因为太过于先进,不被古人大量地接受和传承,然后慢慢消

  • 看汉武帝如何“制裁”富商,解决财务危机,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汉武帝主管财务,汉武帝税收手段,汉武帝打击富商大贾的措施

    汉武帝又是个事业心强的人,面对匈奴的日渐壮大,屡次进犯,寝食难安啊!毕竟河套地区的安危,直接关系到关中地区,所以汉武帝将祖宗们积累下的财产,一大部分都用去打匈奴了。谁知这一打,就是一辈子。打仗烧钱,国库很快被掏空,汉武帝一日不逼退匈奴,又属实难安。于是开始踏上了自己发家致富的道路。要说汉武帝的致富之

  • “饮马瀚海,封狼居胥”的霍去病,到底有多厉害?你可能想象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霍去病饮马瀚海指的是哪里,霍去病武力什么水平,霍去病是四大名将吗

    低头拜县吏,谁拟霍将军。——宋·林同《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霍去病 》年少有为是他,英年早逝也是他。霍去病的一生,短短23载,却是传奇无数,令人叹服。尚且是个少年郎,却在青史上留名,18岁便封侯,成为西汉的一代传奇军事家。 霍去病生于公元前140年,只是,年幼时期的他,命运却是多舛的。他的母亲是平阳公

  • 莫高窟的一幅壁画,揭示了匈奴对待王昭君的真相,让人难以直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莫高窟王昭君照片,莫高窟王昭君壁画内容,敦煌莫高窟王昭君壁画图片

    王昭君在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她没有像古代那些开疆治世的帝王将相一样,留下什么丰功伟绩,但其历史影响力却不比这些帝王将相小。她的一生不仅影响了汉朝和后世朝代对少数民族的治理政策,也为如何与少数民族和平共处树立的榜样。并且她的一生也为后世无数的文艺、音乐作品提供了素材。至今仍流传的《昭群出塞》的古曲,

  • 董宇辉的失落:李白到底是“刺客”还是“大诗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白是大唐第一刺客吗,李白个人分析,历史人物李白是刺客吗

    当工作人员提醒是游戏角色时,他解释道:“我不玩任何游戏,这就是我们俩之间的这个代沟吧,你说李白是刺客我没反应过来。”一时间他竟表现得无比失落,一副被打败的样子:“如果说我的孩子有一天长大,一提到李白说他是个刺客,我应该还挺难过的吧。这么有意思的一个历史名人,孩子却觉得他是个刺客!”看到董宇辉的失落和

  • 和珅被嘉庆赐死,他自信拿出乾隆给的保命诏书,结果里面就三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和珅被赐死前和嘉庆的一段对话,和珅的保命诏书究竟是什么,和珅死前的乾隆圣旨是确有其事吗

    在封建社会中,就有无数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屠龙少年终成恶魔,不会成为屠龙英雄,因为在见识过上流社会的繁华锦绣之后,很难在回到当初那个贫穷的地方。自宋代开始,土地兼并日渐严重,清官就逐渐减少,不再有汉代三国诸葛亮那般家中不敛财,只有薄田几亩地,几颗桑树,那样的清流名相。 和珅出身坎坷,为官路上十分精明

  • 大清亡了之后,格格们都嫁给了谁?这几位大明星,其实是皇室后裔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大清灭亡后格格们都嫁给了谁,大清灭亡后的七个格格,大清灭亡后的格格都去哪了

    在现在的清史之上,我们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清末开启的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让大清成了封建王朝最后一抹余晖,最终消亡在历史的潮流之中。谈起清朝,就不得不说起他们满族的民族特色。他们没有延续汉人王朝对皇帝儿女的称呼,将皇子称为“贝勒”,将皇女称为“格格”而并非公主。当大清灭亡之后,这些曾今的

  • 康熙第一次见到孙子乾隆,为什么惊得放下了酒杯,他发现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康熙跟乾隆的关系,康熙第一次见乾隆为什么会放酒杯,康熙和乾隆是祖孙关系吗

    那么康乾指的是什么呢?是当时在位的两个皇帝,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有些不清楚清朝历史的朋友们可能会问,他们是一对父子吗?不,事实上,他们是一对祖孙,还是一对很有缘分的祖孙。他们中间还有一位过度的皇帝,也就是给康熙朝留下的积贫积弱扫尾,给乾隆朝定下了繁盛的基础的雍正皇帝,他这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很明显被他的

  • 高平陵之变,魏国皇帝曹芳为何不宣布司马懿谋反?他不想帮曹爽?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高平陵之变魏帝曹芳为啥不起兵,高平陵之变后的曹芳,曹爽司马懿高平陵之变

    最终的结果是,曹爽这个窝囊废,居然不听桓范等人的正确建议,将皇帝移驾许昌,号召天下兵马勤王,而是选择放弃抵抗,向司马懿投降。司马懿高兴得合不拢嘴,正等着这个结果呢,于是,老谋深算、心狠手辣的司马懿大开杀戒,诬陷曹爽谋反,将曹爽及其党羽全部杀光,并诛灭三族。[var1]俗话说,虎父无犬子,曹爽作为曹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