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项羽灭秦后,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而是效仿西周分封治国

项羽灭秦后,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而是效仿西周分封治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59 更新时间:2024/2/6 4:56:22

秦帝国为了镇压农民起义,赦免所有骊山囚徒,临时组建70万大军平息各地叛乱,秦将章邯率领这支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屡战屡胜,并且在一个晚上偷袭项梁的军队,项梁战死。

随后,章邯率领军队北上与王离的20万大军会和攻打赵国,赵王无力抵抗退守巨鹿。此时天下各诸侯看透了形势,如果秦王朝不灭,自己还是会被扫地出门,于是燕国、魏国、齐国纷纷派兵增援赵王,楚怀王也派出一支军队,这支军队的副统帅就是项羽

虽然各地援兵已经赶来,但是他们驻扎在原地不敢主动向秦军发动攻击,只有项羽不怕死,他杀掉胆怯不敢向前的主将宋义,自己率领楚军渡过漳水与秦军决一死战,大败秦军主力军于巨鹿,秦国名存实亡。

随后,项羽率军西进,进入关中后,烧杀抢掠,放火烧城,杀秦王子婴,整个咸阳城变成一片废墟,项羽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他极度仇秦,他的爷爷和叔父都是死于暴秦之手,项羽占领咸阳后分封18位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

西周时期采用的分封制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受封人员与君王血缘关系的远近进行分封,第二是根据功劳大小分封,项羽采取的是因功而封侯。由于项羽的失封和错封导致一些对分封不满的人起事反楚,那么项羽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呢?这样不是更省事?

一、楚汉时期涌现裂土封王的思想热潮

众所周知,刘邦手下有位军事天才韩信,刘邦如果没有韩信难以统一天下,就在韩信灭魏、赵、齐和降燕以后,便上书刘邦,以齐国政治局面仍然比较动荡和齐国南邻楚国为由,希望刘邦封自己为代理齐王,这样便对齐国有利。在韩信看来自己替刘邦南征北战,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刘邦理应裂土封王。

还有黥布,黥布是项羽手下的一员大将,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封他为九江王,后来黥布跟项羽不和,刘邦就想趁机挖墙脚,便开始拉拢黥布,黥布可是楚汉时期有名的武将。

据《史记》记载,刘邦劝黥布叛楚归汉之时,提出只要黥布愿意归汉,他将封黥布为淮南王。而且刘邦还给黥布分析利害关系,他说:“项羽不信任你,我对你可是十足的信任”。黥布听后便背叛项羽归顺刘邦,由此可见在黥布心目中裂土封王有多重要。

在秦汉时期涌现出一股强烈的裂土封王的思想热潮,在那个年代谁不想要一块土地呢?领土代表身份,这就是项羽不能随心所欲做皇帝的客观原因。

二、项羽不想背负“负约”的恶名

据《史记》记载,楚怀王派项羽、刘邦灭秦之时,就曾相约先入关中者为关中王,刘邦先入关中,按照先前的约定,刘邦应当被封为关中王。但是关中之地可是秦国的发祥地,而且易守难攻,从战国时期开始就有“四塞之国”之称,项羽不想让刘邦留在关中,又不想背负“负约”的恶名。于是项羽把刘邦封在巴、蜀之地(今四川),项羽以巴蜀之地先前属于秦国的统辖范围为由,诈称巴蜀也是关中之地。秦帝国统治时期,巴蜀为罪犯和被贬官员的流放之地,巴蜀地势险要且经济落后,犹如蛮荒之地。

从先秦时期到楚汉,背信弃义一直是比较严重的政治失误,如果项羽违背之前的约定,便会失信于天下,项羽连封王都有所顾虑,所以他不可能废除分封制。

三、项羽是个恋旧的人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进入咸阳后烧杀掠夺,将秦帝国宫殿烧毁殆尽后,准备带着金银珠宝和美女前往江东,有人劝诫项羽,关中之地易守难攻,是历代帝王成就霸业之地,也是建都的首选之地。项羽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意思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富贵了,不回到自己的故乡,就好像穿着绫罗绸缎在夜间行走一样,没人看见。这就是衣锦还乡的由来,所以说项羽要衣锦还乡,他是不可能在关中称帝的。

四、项羽仇秦心理严重

项羽有严重的仇秦心理,项羽攻克襄城后,坑杀所有的军民,巨鹿之战坑杀20万降军。项羽入关后将秦王子婴杀害,将秦朝宫殿烧毁,只要跟秦朝有关的他都不放过。项羽的仇秦心理已经蒙蔽了他的双眼,因为项羽的祖父和叔父都死于秦将之手,他怀有强烈的仇秦心理。所以说项羽不可能继续沿用秦帝国的帝制,他甚至把秦帝国建立的郡县制一律废除,采用传统的分封制。

刘邦也曾想过实行分封制,连分封用的印玺都准备好了,却遭到张良的强烈反对,后来刘邦将印玺销毁。刘邦最后采取的战略是,攻一个诸侯国,灭一个诸侯国,然后建立郡县制,最后天下诸侯国几乎全部被刘邦所灭。但是项羽却不是这样,他在处理君王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与刘邦是截然不同的,所以项羽只能称霸,而刘邦却能称帝。

更多文章

  • 秦始皇为什么不愿继续用分封制?而改为郡县制?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秦始皇实行的是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秦始皇为什么用郡县制不用分封制,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建立了郡县制

    而这些都是分封制带来的结果,所以到了秦朝肯定不能在这么搞下去,郡县制就这么诞生了。但原因肯定没有那么简单,郡县制也不见得有多么好,该叛乱还是叛乱,地方反抗中央也不是什么新鲜事。郡县制的产生固然是因为分封制存在的弊端,但本质原因还是统治者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春秋国时代是学术思想大爆炸的年代,我们现在的文

  • 为何说玄武门之变是李渊一手缔造的?其中有太多秘密,已鲜为人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渊对玄武门之变的态度,李渊为什么会有玄武门之变,李渊为什么没能控制玄武门之变

    ·猪一样的队友为何说玄武门之变和李渊的发展史有关,这还要从隋末之乱开始说起。作为太原镇守的李渊,本来是杨广家的亲戚。但在权力的诱惑下,还有什么亲情可言呢!李渊起兵时很迷茫,并没有长远的计划。在军阀混战的年代,谁能保证自己能笑到最后呢。而李渊的手下,多数是太原的地方官,家里老婆孩子都在太原,他们最大的

  • 为何说唐朝的科举是“豪门贵族”内部的科举?难怪唐之后再无贵族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朝科举制度的特点,唐朝初期科举是什么,唐朝初期的科举是怎样的

    ·为何说唐朝的科举是唐朝贵族内部之间的科举为了抑制门阀历代统治者都费尽了脑筋,但在2000年的封建王朝中却一直消除不了,其本质原因就是皇帝自身就是帝国中最大的地主,他怎么又能控制住他人的增长呢?曹操时期为了重视人才搞过“唯才是举”,曹操不讲究这个人的出身和品行,只要求这个人有真本事就行了。但曹魏政权

  • 宰相写下“青鹅”二字被诛,群臣不解,武则天怒道:把字拆开来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武则天训斥群臣,武则天用锥子降伏烈马,武则天整理奏折

    “谨言慎行,方能保命。”的确如此,在古代,有很多的能人志士,可能就会因为一句话说错而丢了官位,没了性命。而在现代,也有很多人因为口无遮拦而犯下大错。“言多必失”一直是一个不变的真理。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更是有很多因为说错话而丢失性命的故事。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有一个宰相写下了“青鹅”二字,看似简单

  • 李世民让390名死囚返家探亲,命秋后归来执行处死,结局让人意外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世民释放的390名死囚后来回来吗,李世民为何对死囚犯心生怜悯,李世民死亡之谜大全

    话说,自李家拿下了天下,李世民与李建成的帝位之争一直就没有停下过。面对李建成的各种逼迫,李世民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直接策划并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先发制人斩杀李建成、李元吉二人,夺得了皇位。称帝后的李世民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得民心者才能让整个国家稳定,因此励精图治。大唐的“贞观之治”就

  • 小学生读到“铁杵磨成针”提问:我不信李白这么傻,老师直接懵掉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美女老师讲解李白,李白铁杵磨成针故事100字,小学生对李白的评价

    没错,在李白传世的作品中,他的这些性格特点都表现的非常鲜明,可是最近,我一位老师朋友却告诉我一件事,大慧觉得十分有趣。朋友在小学教4年级,按照课标要求,当时要给学生们讲述著名的历史典故《铁杵成针》。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一课是非常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没想到的是,在课堂上突然有一名学生发问:“李白真的有这么

  • 李唐的创立,并不全是李世民的功劳,史书埋没了一个人的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记录唐李世民一举一动的史书,记载李世民事迹的史书,李唐简介

    虽然李渊并不知道在自己死后儿子如何来评价自己,但是他也顾不上那么多了,慢慢地他闭上了眼睛,离开了人世。谈及唐王朝,很多历史爱好者就会想到一代女皇武则天、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很少有人会提及李唐的创立者李渊,甚至有人认为他胸无大志,能够坐上皇位,完全是他儿子李世民的功劳。我们今天去西安不难发现李世民、

  • 李世民4位夫人,两个是犯人出身,他们竟给李世民带来一生的心病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世民一共有几个妃子,李世民一生几位皇后,李世民的四妃谁最厉害

    众所周知,在唐太宗年间,其后宫以贵淑德贤四个序号,作为正一品夫人的封号。因此,在李世民的后宫之中,一共有四位夫人,然而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四位夫人之中,竟然有两个是犯人出身。究其原因,是因早期李世民还不是皇帝之时,对于妻妾的要求之在乎容貌,而其他的一概不管,因此在李世民也就有着不少的犯人作为自己的妾

  • 能成为武则天最信任的人,上官婉儿的实力到底有多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上官婉儿对武则天忠心吗,武则天为什么愿意重用上官婉儿,上官婉儿跟武则天有关系吗

    也因此一旦有女子跳出这个圈子,打破枷锁,那就是极其吸人眼光的存在,而且即使是到了现在,还有许多人记得这些女子。比如上官婉儿。大家知道她的一生有多么跌宕起伏吗?图片:上官婉儿剧照也许提起古代那些最是放浪形骸的女子,很多人都会想起武则天,毕竟她可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登上帝位的女人,几千年来只有她这么一个

  •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为什么看不起王勃?这个人太浮躁了,我不喜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杨炯王勃,王勃与杨炯谁的水平高,王勃杨炯关系怎么样

    这个骈文就是指以四字句、六字句的句子工整对仗的写文章,譬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骈文的典范,你看它的句子都是很工整对仗的,有一种形式美。四个人在唐朝初年都很出名,人一出名,旁观的好事者自然想要给他们排一个名次。《新唐书》记载了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