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氏的得志给晋朝一个无法抹去的羞耻,而诸葛瞻也并非无能之辈

司马氏的得志给晋朝一个无法抹去的羞耻,而诸葛瞻也并非无能之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387 更新时间:2024/1/6 5:44:01

从史书中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在某些时期,那些无视规则、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坏人”,往往比那些遵守规则、循规蹈矩的老实人表现得更“出色”。

三国时期的诸葛家族和司马氏就是这种情况:身在强大的魏国、无视君臣之道、玩弄权术登峰造极的司马氏家族权势滔天,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个个显得像人中龙凤;而身在弱小蜀汉,且循规蹈矩、恪守君臣之道的诸葛家族最终沦为了输家,为国战死的诸葛瞻父子甚至被人视为“草包”。

这种看法显然是错误的。司马家族与诸葛家族的不同境遇属于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是一种悲哀。

诸葛瞻被人视为志大才疏,也许是因为他输给了邓艾

景元四年(263年),曹魏发起了对蜀汉政权的全面进攻,钟会与姜维在正面相持之际,邓艾帅奇兵偷渡阴平,突袭江油,蜀汉守将马邈投降。获此消息,时任蜀汉行都护卫将军兼平尚书事的诸葛瞻率诸军前来抵御。

诸葛瞻抵达涪县后按兵不前,尚书郎黄崇劝他离开城池、占据险要,把邓艾堵在平原之外,但诸葛瞻犹豫再三没有采纳。

邓艾

这就给了邓艾长驱直入的机会。在获悉前锋被击败后,诸葛瞻退守绵竹;随后邓艾写信劝降,诸葛瞻大怒,杀掉使者、率军与对方决战。

起初魏军处于下风,邓艾之子邓忠甚至打起了退堂鼓;随后在邓艾的胁迫下,无路可退的魏军拿出了玩命的架势,这才获得了胜利。诸葛瞻当场战死,他的儿子诸葛尚叹息:“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随后也冲入敌阵、慷慨赴死。

如果以此就断言诸葛瞻是个“志大才疏的草包”,显然有失公允。

正史中对诸葛瞻的记载不多,不过在他八岁时,诸葛亮就曾在写给哥哥诸葛瑾的信里提过:“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天资聪慧,再加上有诸葛亮这样出色的父亲教导,成年后的诸葛瞻自然不会差,史书称他擅长书画、记忆力惊人。

才思敏捷的诸葛瞻深受蜀汉军民的喜爱,再加上人们怀念诸葛亮,更是把这份尊重转移到了他的身上;以至于每当朝廷颁布了好的措施后,即使跟诸葛瞻没啥关系,人们也纷纷把这功劳算成他的。久而久之,诸葛瞻名声远播,远远超过了他的真实才能。

但这只能说明说明蜀汉百姓对诸葛家族发自内心的爱戴,诸葛瞻本人压根没有一丝一毫“志大才疏”的苗头。

诸葛瞻

诸葛瞻的为人如何,其实不难推测,看他的父亲就知道了。

诸葛亮在世时,终其一生兢兢业业、殚精竭虑,严于律己、公平公正,他看人用人,向来注重品德超过才能。依靠这种为人处事风格,他给蜀汉留下了一份政治遗产:朝廷的军政人才中,忠厚稳重者居多,狡猾激进者罕见。

由此也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蜀汉朝廷极少出现那种觊觎权力、以下犯上的野心家,大多是忠君体国之辈;但在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好的后果:除了外来的姜维外,其他文武大都是循规蹈矩、缺乏进取精神的厚道人。因此,这也让国力原本就远远处于下风的蜀汉彻底失去了逆袭的可能。

而从诸葛瞻父子身上就能发现上述影子:面对突然袭击的邓艾,诸葛瞻采取了保守的思路;而当形势危急、无力回天时,父子俩却也毫不畏惧地从容就义、战死沙场。

其实从诸葛尚临死前的叹息,就能看出他们与司马氏父子的区别。

诸葛尚自责自己家没能除掉黄皓,导致国家败亡。但在实际上,当时的蜀汉政权没人能做到这一点。

甘露三年(258年),宦官黄皓开始干预政事,其后一步步越发肆无忌惮,让一向四平八稳的蜀汉政治日益败坏。景元三年(262年),考虑姜维连年北伐,劳师动众却收效甚微,黄皓试图夺取他的权力;姜维得知后,抢先上书刘禅、请求处死黄皓,但未被采纳;刘禅还表示黄皓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而已,不值得姜维如此生气,其后甚至还让黄皓向姜维谢罪。

姜维

此后,姜维担心在朝中被黄皓构陷,于是前去沓中屯田。第二年,在探知钟会将大举进攻时,姜维曾上书朝廷、请求早做准备,但刘禅轻信黄皓之言,没有当回事,导致满朝文武也都被蒙在鼓里,这才让曹魏军队顺利得手。

诸葛尚临死前的自责,指的就是这件事。从理论上来说,诸葛父子想要除掉黄皓,不外乎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像姜维那样,劝说刘禅“亲贤臣、远小人”。不过他们不是诸葛亮,刘禅不可能听从;第二,设计、做局陷害黄皓,让他在刘禅面前失宠。但这种阴谋、权术之类的套路他们显然干不来;第三、直接动手清君侧,杀掉黄皓及其党羽。严格来说,这属于政变,蜀汉政权没人干的出这种事。

但这种难题,若是放在司马氏父子那里压根不叫事。杀掉皇帝的宠臣算什么?人家司马昭能直接派人当众砍死当朝皇帝曹髦!也就是凭借这种无视规则伦理、不屑君臣尊卑的作风,司马氏才能一步步大权在握,最终篡夺了曹魏江山。

司马昭

那么,能据此认为司马昭是“人中龙虎”、诸葛瞻是“草包”吗?答案不消说。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氏的得志,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得位不正,注定了西晋会在历史上留下耻辱的一笔;后来东晋南渡,明帝和王导他们聊天就谈到这件事了。《世说新语》记载:“王导、温峤俱见明帝,帝问温前世所以得天下之由。温未答。顷,王曰:‘温峤年少未谙,臣为陛下陈之。’王乃具叙宣王创业之始,诛夷名族,宠树同己。及文王之末,高贵乡公事。宣王创业,诛曹爽,任蒋济之流者是也。高贵乡公之事,已见上。明帝闻之,覆面箸床曰:‘若如公言,祚安得长!’”《晋书》也有类似记载:“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及平公孙文懿,大行杀戮。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既而竟迁魏鼎云。明帝时,王导侍坐。帝问前世所以得天下,导乃陈帝创业之始,用文帝末高贵乡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迹其猜忍,盖有符于狼顾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心怀敬畏、恪守封建道德伦理的诸葛家族,虽然没能改变蜀汉政权的命运,仍配得上后世敬仰。

显然,诸葛家族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更多文章

  • 史思明曾打败唐朝众多名将,但被儿子弑杀前却不断向其求情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史思明差点灭了唐朝吗,史思明的个人资料,史思明屯兵于河清

    留守期间,起先,史思明犹如战神,席卷整个河北,荡平了河北拥护唐朝的所有势力。但到了次年的二月,当李光弼率军从山西东出井陉关,进入河北后。他就风光不再了。第一战,他们战于常山,史思明惨败。被迫退守藁城(现在的石家庄藁城区)。第二战,郭子仪也来了。郭、李二人联手再次大败史思明,打得史思明连退几百里。放弃

  • 乞活军在北方的抵抗为东晋争取了安全的外部环境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东晋时期的北方,东晋会统一北方吗,东晋怎么抵御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

    不得不离开的并州永兴元年(304年),匈奴人刘渊建立汉赵政权。此时身为皇室宗亲的并州刺史司马腾得知此事后在未做好准备的情况下派遣并州大将聂玄率军攻打刘渊。西晋的内乱耗尽了晋军精锐,两方人马在大陵展开激战,结果晋军惨败。司马腾在得知战报之后,惊恐万分,这时又恰逢并州闹饥荒,百姓颗粒无收,城中已无余粮可

  • 西晋不承认蜀汉的正统地位,东晋时习凿齿为尊蜀汉而编造正统授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蜀汉西晋的关系,西晋为什么能灭蜀汉,蜀汉灭亡西晋建立地图

    晋朝不承认刘备是皇帝。史实证据就是《三国志》中,记载刘备事迹的史书体裁是“列传”,而不是“本纪”。所谓“本纪”和“列传”,通俗地说,前者记述皇帝的事迹,后者记述诸侯或名人事迹。刘备驾崩后没享受到“本纪”待遇,这就可以说明晋朝不承认他是皇帝。至于晋朝官方为什么不承认刘备是皇帝,原因有二。第一,成王败寇

  • 武则天对内平叛较为顺利,但在对外战争中则败绩不断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武则天对外战争十战九败,武则天美图100张,武则天怎么玩才最厉害

    然而,到了唐高宗的皇后,一代女帝武则天执政后,唐朝的国土面积却出现了大幅度缩水。历朝历代,从大的方面分,战争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对内平叛,一种是对外征伐。唐朝也不例外。武则天执政时期也出现了很多战事,但在这些战争中,武则天却也是丧师失地,接二连三丢失领土。对内平叛武则天虽由皇后一步步临朝称制,到最后称

  • 唐玄宗令宦官监视节度使使宦官逐步拥有兵权,甚至妄行废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玄宗的兵权,唐玄宗时期有宦官当权吗,唐朝后期宦官专权

    但是到了唐玄宗时代,宦官的定位,第一次出现了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原因,则是因为在唐玄宗时代,唐朝的军事制度开始变了。在唐朝初期,唐朝基本执行府兵制的军事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兵农合一。国家要打仗了,直接从地方募集士兵,然后带到前线去打仗。而如果前线没有战争了,就直接把这些军队解散,让士兵们回家种地。这种

  • 唐朝时俸禄是由百官凭符、牒到相关部门领取,一般按季度发放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从九品俸禄,唐朝士兵一年的俸禄,唐朝官员俸禄等级

    那么朝廷会如何将俸禄发到全国各地的官员手中呢?实际上不同时期是有不同方式操作的。春秋战国之前,官员的俸禄比较单纯,就是田邑,各级官员都有自己的土地,这就是他们的收入。随着时代的进步,战国时期就开始出现了另一种俸禄形式,即实物俸禄,它是作为土地的一个补充出现的。到了汉朝就开始出现了货币形式的俸禄。实物

  • 五代十国的混乱使人印象深刻,故使人感觉唐宋之间相隔数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宋五代十国太混乱,唐宋五代资料,隋唐五代又十国全文

    唐天祐四年(907年),朱温接受唐哀帝李柷禅让,建立后梁,立国289年的唐朝灭亡,这是五代十国的开始。中国历史上有两段特殊的时期,一是五胡十六国,二是五代十国。西晋开国不过才二十多年,便因为八王之乱,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下,致使中原板荡,百姓流离失所,大小政权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是自中国第一个统一政权秦

  • 魏晋隋唐时已出现行尚书台,但只是临时机构,元朝正式设置行省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元朝行省制度确立的背景,元朝的驿站与行省,元朝行省制度二元制指什么

    王袆在《送申巡检之官序》中记载:“至正十一年,海内多故,天子命勋旧大臣行中书省以镇外服,且以为去朝廷远,事有机速,不可律于常制禀命而行。凡军旅、钱粮、铨选之事,一听其便宜行之。”王袆是明朝官吏,学者。生于至治二年(1322年),死于洪武七年(1374年)。元末曾隐居山中。他的这段话点出了行省制的一些

  • 西域先后出现四个高昌国但均为汉人建立,唐朝为争夺西域将其消灭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虽然地处西域,可高昌国的建立者却都是汉人,这是很特别的。中原的南北朝时代,北魏人麴嘉成为了新的高昌国王,开始了麴氏高昌王朝,在四代高昌王权之中,麴氏高昌维持的时间,也是最久的一个。隋朝时期,高昌曾出兵帮助隋朝进攻高句丽,唐朝初期,高昌国王前往长安朝贡,然而后来高昌与西突厥联盟,太宗派兵征伐,在贞观十

  • 如果没有李自成会怎么样 明朝还会不会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当时的明朝已经岌岌可危了,首先一部分应该是朝廷的内部原因,当时明朝后期的皇帝基本上都很荒淫无道,有喜欢道教的,还有沉溺于美色的,最让人不能忍的是明熹宗朱由校,他居然喜欢做木工,当木匠。在当时封建时代,皇帝就是一个国家的主心骨,皇帝勤政爱民了那么百姓的生活才会美好,才没有人反对统治,但是你看看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