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历史史料,我们知道刘禅是在263年投降的,去世于271年。所以刘禅在曹魏生活了8年,其的主要阶段主要有下面几个阶段。
一
首先在邓艾打在城门时,刘禅坚决投降的意志比谁都强烈,他似乎把自己的君位看做了一个累赘。在这个时候,蜀国的将领没有坐以待毙,姜维曾经给刘禅带去信息,自己会对魏军来一遭釜底抽薪,夺兵反正,实现复国。而且之后,魏国大乱了邓艾被抓了起来,钟会的部下造反,而且又杀了钟会,这时候,整个魏军乱成一锅粥,群龙无首。
在这之后,没有人管刘禅,你想想也是,谁还有那个时间,倘若这个时候刘禅脱逃掉,把蜀国的将士重新组织起来,也绝对不是没有可能的。
可是,这时候,刘禅在干嘛呢?他在认认真真的等着,等着去魏国都城洛阳,
终于,费劲千辛万苦到了到了洛阳,之后的待遇还是不错的,司马昭给了很大的恩惠,《三国志》记载:“(刘禅)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那些跟随刘禅投降过来的蜀国大臣,司马昭也给予了他们很高的待遇。
二
之后就是刘禅的魏国生活的开始,刘禅到达魏国后,真正在史书上对他的记载并不多。毕竟他作为一个亡国皇帝,其后也没有什么大事还会发生,也不适宜对他的事迹进行大肆张扬。在《汉晋春秋》记载了一个故事,就是大家熟知的“乐不思蜀”。
要知道末代皇帝,无论如何,大家都还是十分提防的,虽然已经退下来,但是害怕末代皇帝会利用自己的身份闹事。或者末代皇帝不闹事,其他人借末代皇帝的名声闹事,一句话——留着就是个祸害,所以,这些皇帝,之后,死的颇多。刘禅刚到洛阳的时候,司马昭从安定旧蜀国的人心,保持旧蜀国境内太平的角度,对刘禅进行了分封。
所以,司马昭搞了一出“颇思蜀否”的戏。某日,司马昭在宫中设宴,特意邀请了蜀汉投降过来的旧人,并且安排乐队演奏蜀中的乐曲。不少蜀汉的旧臣面对此情此景,都感到十分的悲伤,于是纷纷掩面哭泣。反观刘禅,他却看得津津有味,没有一点难过的样子,偶尔还会发出笑声。司马昭特意问他道:“颇思蜀否?”刘禅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蜀汉旧臣郤正听到刘禅说出这句话,便趁着上厕所的空隙跟刘禅说,“陛下,如果待会司马昭还这样问的话,您就先注视着宫殿的上方,然后闭目深思一会,最后睁开眼认真说道:‘先人的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可以保陛下您一命,希望您能照做。”刘禅采纳了。
果不其然,宴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司马超又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按旧臣郤正的话学了一遍,司马昭接着说,“诶,这怎么像是郤正说话的口气,是他教你的吗?”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或许正是因为刘禅的憨样,才使得司马昭等人觉得刘禅不足为虑,没有杀他的必要。
后来人在这时,对刘禅是真的傻还是假傻,说法不一,但是,今天我们不讨论这件事。不管如何,我们知道刘禅在蜀国玩的还是十分开心的,想不想家还是可能有一点的,但是此时,我们的“安乐公”玩得很安乐。
刘禅在魏国安享了8年太平日子,安然去世。司马昭并没有动他,刘禅的那些儿子,除了太子在钟会叛乱中被杀,五子刘谌有骨气,自杀殉国外,其余子女都跟着刘禅去了魏国,不过,司马家族统一天下后的“八王之乱”的内讧,这让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内迁,爆发“永嘉之乱”。西晋灭亡。而刘禅的那些儿子们,也基本上在永嘉之乱中被杀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