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灭秦战争中,刘邦和项羽谁才是真正的英雄

灭秦战争中,刘邦和项羽谁才是真正的英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67 更新时间:2024/2/4 10:46:42

这一年。刘邦48周岁,项羽24岁,宋义估计和刘邦差不多岁数。随着项梁的战死,项羽和吕臣的兵权被剥夺,只有个长安侯的称号。还没有刘邦武安侯的称号响亮,至少武安是每个战士的心中的巅峰存在。

刘邦开始自己独立创业的道路,那战争是一个行云流水。我们上一篇文章讲了,这次主要讲宋义这一路。宋义是个自我感觉良好的统帅,特别是在定陶准确的预测了项梁的失败,在楚地那是个眼高于顶,感觉天下无敌手的存在。九月带兵去救援赵国巨鹿,十月到达安阳(山东曹县东)停军不前,这一停就是46天。项羽等不及找宋义说:“秦军围困赵军形势紧急,应火速领兵渡黄河,如此由楚军在外攻击,赵军在内接应,打败秦军就是一定的了!”宋义道:“不对。要拍打叮咬牛身的大虻虫,而不可以消灭牛毛中的小虮虱。现在秦军攻赵,秦军打胜了,军队就会疲惫,我们即可乘秦军疲惫之机发起进攻;秦军打输了,我们就率军擂鼓西进,这样便必定能够攻克秦了。所以不如先让秦、赵两军相斗。身披铠甲、手持锐利的武器冲锋陷阵,我不如你;但运筹帷幄、制定策略,你却不如我。”因此在军中下达命令说崐:“凡是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倔强不服从指挥的人,一律处斩!”

宋义说的有道理吗?其实就当时的战场情况,宋义这话是没有错的,也最稳妥。估计孙膑老先生来了也挑不出错。但是话是看什么人在什么角度看问题,因为通向罗马的路从来就不是一条。就看你如何看待这问题。为了和齐国更好的联盟,也许也为了给自己多一条后路。宋义送孩子宋襄去齐国为官,并且亲自离营护送。

这就给了项羽以串联的机会,在宋义离开的这段时间,项羽串联大家道:“本当合力攻秦,却长久地滞留不前。而今年本来收成就不好,百姓贫困,士兵吃的是蔬菜拌杂豆子,军中没有存粮,宋义竟还要设酒宴盛会宾客,不领兵渡黄河,我们应该进军赵地,取用赵地的粮食作军粮,与赵军合力击秦,却说什么‘乘秦军疲惫之机发动进攻’。以秦的强盛攻打新建立的赵,势必战胜。赵被攻占,秦军便将更加强大,哪里还会有疲惫的机会可乘!况且我军新近刚刚吃了败仗,楚王坐立不安,集中起全国的兵力交付给宋义,国家安危,在此一举。宋义现在不体恤士兵,而去屈从于一己私利,不是以国家为重的忠臣啊!”。

当宋义回到大营时,大营以变天了,项羽的串联取得了大家的同意。于是,项羽进入宋义的大帐斩杀了宋义,再次取得了军队的领导权,然后回报楚怀王。然后向北进军,路上联合齐国田安的救援部队,一起临近漳河。

巨鹿现在是什么情况呢?章邯加入赵地的战争,打败了正在和长城军团交战的赵国陈余部队,占领邯郸。然后迁邯郸之民众到河内,拆毁了邯郸城。长城军团苏角和涉间军团尾随陈余进军到巨鹿城,陈余在城北,秦军在城南,张耳和赵王在城内。各个国家的救兵来到后紧靠着陈余的军营驻军。秦军分为两个军团,长城军团苏角,涉间和新到的王离,攻击巨鹿。章邯军团负责后勤补给,还有拆迁邯郸,负责打援。为了减少运粮的威胁,修筑甬道来运粮。

秦军这一段时间的战略战术很有意思,我感觉不到那个用兵老辣的章邯了。先是顿兵于坚城巨鹿,然后是修甬道这样的工事来保护粮食后勤。而且没有和长城军团合并攻击巨鹿,其实这就是那支偏师刘邦的作用,刘邦现在正在准备截断秦军后勤物资的大动脉广阳道,河内广阳道是秦帝国交通的主干道,这条道上邯郸是赵国故都,安阳是魏国要地,沿道由河内渡过黄河进入三川,直接连接帝国的东西交通大动脉——三川东海道。而现在就是刘邦在九月章邯向赵地进攻的同时,打败了留守保护广阳道的王离和东郡军团,所以才有十月,章邯军“破邯郸”;刘邦军“攻破东郡尉及王离军于成武南”。

王离的败退,向章邯靠拢,使秦军的后勤大动脉广阳道有随时被截断的危险。刘邦一看宋义没有配合进军,就在东郡和三川郡游击,这让章邯感觉很难受。如果追击刘邦,北上赵地的战略目的就会试一场空,而且会使聚集在巨鹿的各国联军有围歼长城军团的可能,如果北上和长城军团联合攻击巨鹿,那广阳道和东海三川道会被刘邦截断,所以才有这样的困局。

项羽解决了宋义,平息了内部矛盾,向巨鹿进攻,更让章邯的局面尴尬,于是章邯希望二十万长城军团能在巨鹿取得胜利,这样才能盘活整个战场的态势。项羽于十二月进军到漳河,过了河就会加入到巨鹿之战的泥潭。各个国家的救援部队都不敢出战,于是项羽试探性地派出两支部队,由英布和蒲将军各带领一万人,进攻甬道。这样既可以避免和秦军正面的大规模决战,又可以试探秦军的应对方针,来看长城军团和章邯军团的反应。

这种试探是致命的,因为长达数十公里的甬道就是随时可以进攻的目标,秦军防不胜防,秦军根本做不出正确的反应。而且由于巨鹿聚集着各国十数万的救援部队,而且还要攻城,数十里甬道到处是可以进攻的地方,英布和蒲将军游记在甬道各处,破坏甬道,竟然断绝了长城军团的粮食,而数十里的甬道根本无法全面防守。史书记载,王离军乏食。

项羽敏感地看出了秦军的尴尬处境,于是渡过漳河,破釜沉舟。每个人自带三天的口粮,向秦军杀去,据史书记载,项羽分兵数队,连续出击,三天之内,大战九次,击败长城军团保护甬道的苏角军团,斩杀苏角。并且挡住了章邯派来救援的部队,苏角的死给了秦军很大的振动,章邯向后方基地棘原(河北平乡县南)退去。准备整军再战。但是,巨鹿的战争形势发生改变,一看秦军败退,各个国家的救援部队都加入对围城长城军团的攻击,王离军团和涉间军团被围歼,王离被俘虏,涉间放火自焚。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记述道,“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诸侯军乃敢击围钜鹿秦军,遂虏王离。涉间自杀。《资治通鉴》里记载,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章邯引兵却。诸侯兵乃敢进击秦军,遂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自烧杀。

这里首先要说明项羽对战场敏感的战机把握,在长城军团没有粮食的时间,渡河作战,本来背后靠河,这就是兵法中的绝地,但是项羽用破釜沉舟来告诉楚军,我们只有三天的时间,不胜则死,因为没有退路。在英布和蒲将军游击战突然转变为大规模的连续作战,秦军被这样的战术打晕了,当章邯发现战术有问题,要整理军队后再改变战术时,已经晚了。诸侯军队在项羽军团的带头作用下,痛打落水狗,秦军没有粮食,又被围攻,在巨鹿围城的部队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公元前208年十二月项羽解了巨鹿之围,于是在公元前207年二月集合诸侯的联军,进军漳河北岸与章邯军团相隔漳河对持,章邯军团驻守棘原。这个时候。刘邦又出来捣乱,公元前207年二月,遇彭越,合攻昌邑,久攻不下,引兵西行,留彭越于该地。过高阳(河南杞县西)袭击陈留,得到大批辎重给养。郦食其和其第郦商带领4000人来投。就是说,刘邦乘着章邯处境尴尬的时候,袭击昌邑不成,就袭击了陈留,攻取了秦国的一个后方物资重地。

章邯抓狂了,章邯的失败,引起了秦王朝的重视,于是朝廷来人表示了对战败的不满。项羽对于章邯这样老辣的对手也是小心翼翼,但是刘邦的动作给了项羽迪,于是项羽让赵军申阳部、司马卬部从上党郡南下,攻入河内郡,直抵黄河北岸,要切断章邯的退路。赵国将领司马卬和申阳不负众望,先后南下攻克了河内和河南郡,切断了章邯的退路。

章邯现在感到了恐惧,派司马欣回咸阳搬救兵。司马欣回到咸阳的时候,咸阳正是一片政治血雨腥风,左右丞相李斯和冯去疾,将军冯劫,一大帮政府主要官员下狱,准备处死,整个秦王朝的中心处于人心惶惶,无组织状态。赵高忙着政治权力斗争,根本顾不上搭理司马欣。司马欣也被帝都的血雨腥风吓坏了,每天风声鹤唳,总感觉下一刻屠刀就会落在自己头上。这时候发生一件事,彻底吓破了司马欣的胆。

三月,刘邦攻开封不下,击败秦赵贲军,于是在白马(河南滑县东)击败秦军杨熊军,追击继续在曲遇(河南中牟县)再次击溃杨熊军,杨熊退守荥阳。(杨熊被胡亥以战败处斩)《史记·高祖本纪》:“西与秦将杨熊战白马,又战曲遇东,大破之。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秦王朝斩杀了因为和起义军作战失败的杨熊。司马欣再也不敢在咸阳待下去了,跑回了章邯军中(如果赵高要杀司马欣,司马欣一定不敢回军队,一道命令就可要司马欣的命,可见,史书上司马欣所言在咸阳的遭遇都是他一面之词,司马欣根本没见到赵高,赵高也许根本就不知道司马欣来过咸阳,再说,对于赵高要杀司马欣,一道命令即可,杨熊的官职大不大,就在这时候被杀,所以司马欣说了谎话,)

杨熊的死不只是吓坏了司马欣,同时吓坏的还有章邯。司马欣逃回棘原后,向章邯汇报了咸阳之行的情况,“赵高用事於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於死。愿将军孰计之。”陈余也在劝降信中说,秦朝廷的政治环境恶劣,专杀有功的大将军,而现在赵高又打算拿你当替罪羊,来承担形势不利的责任,你在外时间久了,跟朝中的大臣多有隔阂,所以你现在自身难保,不管能不能取胜,都要被朝廷杀掉,不如转身和我们一起入关灭秦,到时还能称王。

章邯这个时候,思想有些松动,于是开始和项羽接触,商量投降的事,但是项羽却有自己的想法。在和谈的同时,突然出兵攻击了章邯,派蒲将军紧急渡过漳河,从三户津要斩断秦军南退之路,但是章邯留一部分与蒲将军战斗,大军向汙水退却。章邯不想把事情搞得太僵,于是派人再次重申了投降的意思,退到洹水安营。项羽见秦军短时间之内不可能解决,于是同意投降。

客观地讲,项羽虽与秦军在巨鹿之战后的相持,将三十万秦军主力牢牢拖在了黄河以北数月而不能动弹,可以说直接为刘邦西进关中创造了条件,反过来说,巨鹿城下溃败后,章邯如果放弃棘原,及时收缩,将三十万大军撤到黄河以南,在乱局之中,保住关中是没有问题的,到那时,很可能就又回到了战国七雄的局面了,但历史永远没有假设,只有我辈的一声叹息。

面对刘邦不断西进的威胁,秦二世责让章邯尽快决战,好回师荥阳一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破解双方相持的死局,章邯迫切需要援军来打破这种战场上的均势局面,同时,赵国的司马卬和申阳,已绕过了棘原南下,占领了河内郡和河南,完成了对棘原秦军的战略包围,这也给章邯造成了极大的恐慌但是,即使是这个时候,章邯也有回师关中,改变战局的机会,但是杨熊的死让章邯不敢靠近关中,李斯和冯去疾的遭遇更是断了章邯的后路,历史就是这样。

公元前207年七月,项羽与章邯期殷虚,章邯等已降,与盟,以邯为雍王。八月,以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为秦军上将军,带领秦军为前锋,向关中挺进。九月,子婴为秦王,杀赵高。十月秦王子婴投降刘邦,秦国灭亡。这一月,项羽才带领诸侯联军四十万,到达河南新安。十一月,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只有章邯,司马欣、董翳身免。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是文人们美化的。新安这地方,至今都没有出土所谓大规模的尸体坑,历史记载,项羽到达霸上时,兵力四十万,号称百万,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难道项羽坑杀了二十万,又招收了二十万军队。可是文人们只是愿意相信自己所愿意相信的,哪怕是谎言。

并且到达新安时,秦王朝已经灭亡了。史书记载,秦军商议密谋造反的理由竟然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项羽坑秦卒时,秦朝已灭亡一个多月了,新安距函谷关七十多公里,至此尚不知秦王朝覆灭的信息,实在不可理解。何况秦军跟从诸侯入关,很难想象其竟然期望诸侯灭秦。另外项羽汇聚四十万大军,一路势如破竹,离函谷关只有三天行程了,秦军竟然认为联军无法入关灭秦。这本来就是个智商摩擦大地的谎言,能在历史书上流传千年,也真是怪谈。

我们在历史的缝隙中找到几位亲历者,一位就是和刘邦在开封交过手的赵贲。这位将军在联军过开封时进入联军序列,项羽分封后,是留守咸阳的军事首领。在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后,还有和刘邦交战的记录。史记里有记载,大家可以一查便明白。

(曹参)【因击赵贲、内史保军,破之。东取咸阳,更名曰新城。】

(周勃)【击赵贲、内史保於咸阳】,最。

(樊哙)【攻赵贲】,下郿、槐里、柳中、咸阳

还有一位亲历者就是吕马童,项羽自刎前曾经赠头颅给吕马童,原因是吕马童是故人,看来彼此比较熟悉。而《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吕马童:“以郎中骑将汉王元年从起好畤,以司马击龙且,复共斩项羽,侯,千五百户”也就是说吕马童在刘邦定三秦的时候以秦军骑兵将领的身份投靠刘邦。可见吕马童为故秦骑兵将领(刘邦手下骑兵基本以秦骑兵为基础组建的),而和项羽打过交道,推测只能是章邯的部下,所以和项羽有过一段时间的接触。

还有章邯手下的军队,一部分是秦军,一部分是刑徒工匠,还有部分奴隶之子,也不全是秦人。而且章邯已经封王,秦军独立成军在前开路。项羽坑杀这支成分复杂的部队有何意义,文人们说。项羽新安坑杀秦军,注定要失去江山。难道他们不知道刘邦攻下武关,也进行过屠城吗?屠杀军人和屠杀老百姓谁更可恨。

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项羽带领着四十万大军,在新安坑杀了二十万,然后又变成四十万进入关中。刘邦准备在函谷关闭关据守,项羽大怒,立刻派英布攻下函谷关,进军鸿门,准备和刘邦决一死战。刘邦一看,项羽四十万大军,自己十余万,而且自己理亏在先,同是楚怀王的军队,在函谷关闭关据守,有些不地道。于是亲自来到项羽这里赔礼道歉。双方回想了一下共同战斗的岁月,缅怀了一下战死的同胞兄弟,然后展望了一下未来,刘邦表示,要以项羽为中心。会谈在和平的气氛中结束。所谓司马迁那惊心动魄的鸿门宴,其实只是个传奇故事。项羽连杀叔叔项梁的仇人章邯都能待之以诚,何况是同在一个战壕里的刘邦。司马迁写的出卖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左司马。在楚制里,相当于副司令,这样一个高级官员,历史上就是在鸿门宴中跑了一次龙套,其余时间都没有记载,可能吗?有人如果愿意相信鸿门宴真实发生过,可以相信,我不做第二次辩解。

和五十岁的刘邦比起来,项羽吃的饭也许都没有刘邦吃的盐多,鸿门宴后,刘邦,项羽进行了和解,刘邦主动把分封的权力交给了项羽。项羽很高兴,自我感觉老子天下第一。但是分封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人的欲望是没有尽头的,无论你如何公正,都有感觉不公平的,何况阅历浅薄的项羽,根本看不透人心,刘邦所谓的谦让,其实就是把项羽架在火上烤。

有没有功劳,先不能亏待了脸熟的,不然咋见面。我们看看项羽的分封,就知道项羽的不成熟,和未来是如何失去天下的,刘邦先进入关中,灭秦的时候,大家还在河南讨论新安坑杀悬案呢?应该功劳最大,可是有过据守函谷关,独霸秦国疆土的动机,所以功过相抵。把巴蜀和汉中分封给刘邦,为汉王,关中地区一分为三,跟随入关的三名秦国降将,章邯封雍王、司马欣封塞王、董翳封翟王。刘邦野心最大,把粮仓巴蜀给了刘邦,然后把进攻的跳板汉中也给了刘邦。这是什么神逻辑?历代只要守住汉中,巴蜀就不可能闹出啥动静,可见项羽对于地理形势之弱智。

将齐地一分为三,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迁原齐王田市为胶东王,反而齐地最强实力派田荣不予封王。这不是挑事吗?将赵地一分为二,封赵将张耳为常山王,原来的赵王赵歇为代王,反而赵国最强大实力派陈余不予封王。这项羽是不是政治弱智?将燕地一分为二,封燕将臧荼为燕王,原来的燕王韩广为辽东王;我燕王派军队支援你项羽,没想到我的燕王被取代了,你项羽还是人吗?将韩地一分为二,封原赵将申阳为河南王,韩王韩成如旧。辛辛苦苦灭了秦国,我韩王成了半壁江山,你说一心扶持韩王的张良都骂了项羽一夜的娘。

将魏地一分为三,封依附楚国的魏王魏豹为西魏王,原赵将司马昂为殷王,将魏国东部膏腴之地尽数划入自己直辖版图,反而魏国实力派彭越不予封王;我估计彭越这一辈子和项羽战斗原因就是这。楚将共敖为临江王,管辖南郡、黔中,长沙(战国时楚国丢失给秦国的故土);将当时占据了原楚国南部大片土地的“蕃君”吴芮的领地一分为二,封吴芮为衡山王,将自己部将同时也是吴芮女婿的英布,封为九江王;项羽划给自己直辖的西楚国,即所谓的“彭梁九郡”,远不止是他起家的江东吴越故地,还包括了原楚怀王占据的楚国土地,原魏国东部大片土地,以及威慑中原和关中的战略要地南阳郡,楚怀王升级为义帝,天下共主。

项羽,一个二十六岁的年轻人,将自己的不成熟表现的淋漓至尽。分封完毕,实力派刘邦,实力派田荣,实力派陈余,实力派彭越,都成了项羽这一辈子的敌人,齐王田市,赵王歇,燕王韩广,韩王韩成,魏王魏豹,都对项羽有怨恨,项羽由天下的英雄变成人民的公敌。刘邦看着得意的项羽,面带伤感,暗自心喜。他知道秦亡了,但是这天下争夺才刚刚开始。但是最有能力成为他对手的项羽已经不可能成为自己可怕的竞争者,因为恨他的人太多,我又能排到老几。

更多文章

  • 不抵抗的刘禅投降曹魏之后,在魏国的晚年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禅投降魏国能活多久,刘禅投降魏国后的下场,刘禅投降魏国吗

    结合历史史料,我们知道刘禅是在263年投降的,去世于271年。所以刘禅在曹魏生活了8年,其的主要阶段主要有下面几个阶段。一首先在邓艾打在城门时,刘禅坚决投降的意志比谁都强烈,他似乎把自己的君位看做了一个累赘。在这个时候,蜀国的将领没有坐以待毙,姜维曾经给刘禅带去信息,自己会对魏军来一遭釜底抽薪,夺兵

  • 为什么汉武帝害怕窦太后?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窦太后和汉武帝的关系,汉武帝如何反击窦太后,真实窦太后对汉武帝好吗

    汉武帝要是不能让窦太后满意,甚至被废也不是不可能,只是汉武帝是窦太后扶持起来的,也是窦家联姻的对象,只要他听话,自然不会废了他。好在汉武帝比较懂事,知道不是窦太后的对手,只能熬死老太后,然后自己掌权。所以,汉武帝当然怕窦太后啊,帝王家没有亲情,只有权利争夺,自己的命运掌控在太后手里,能不怕嘛?其次,

  • 此人拥有雄兵百万,本可以大败曹操,却因为这场战役而丢了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汉灵帝死后,叛贼董卓专权挟天子而令诸侯,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痛恨,为了匡扶汉室(话是这么说,但在那个王朝颠覆,群雄并起的年代,都有着各自的小九九),消灭董卓,18个诸侯国集结为一军共同推选袁绍为盟主主管此次大战,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袁绍的影响力还是相当大的。虽然此次大围剿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对于袁绍来说

  • 曹操与张绣有杀子灭将之仇,若张绣复投曹操会是什么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张绣杀曹操的原因,曹操夫人张绣吻戏,新三国曹操张绣

    不能不说张绣此人不但头脑清楚,而且眼光也非常远大,有勇有谋。张济虽然已死,但张济接管军队后势力仍然很大,刘表便想拉拢。张济在审时度势之后,决定接受收编,被刘表安排据守宛城。自此,张济一时却成了香饽饽,这当时的大腕们都开始对全百般拉拢。公元197年,曹操率军南征,张绣遂投降了曹操。但因曹操强占了张济的

  • “挟天子以令诸侯”大家一定认为是曹操开的先河,其实另有其人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全过程,挟天子以令诸侯跟曹操的关系,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什么时候结束

    春秋战国时期,周幽王被杀死后,周平王在祖父和其他人的支持下成为新统治者,而此刻的旧都已经不成样子了,而且时不时还会受到西戎的威胁,这就是为什么周平王决定搬到洛邑。但是失去大本营,到达洛邑,他再没有控制以前诸侯的权威。他所能控制的地方,就只有洛邑周边的几亩土地,当时,周平王只不过是名义上的统治者,一些

  • 从曹魏妥协,九品中正制上台的那一刻开始,曹魏就输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曹魏九品中正制的特点,曹魏时九品是最高的还是最低的,曹魏时期是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

    曹叡作为统治者,更是求稳不求乱。浮华案自然而然。类似事件即孙吴(张温事)、蜀汉(来敏事)或者说后汉(党锢事)都是典型。退一步说,清谈(清议)之风是祸患,那也要追责到后汉了。玄学风气更多是威胁统治思想和建安老臣的地位,而非腐化。不过曹魏后期那帮人就是西晋的开国元勋,西晋元勋有帮人也的确是腐败堕落,这个

  • 此人心狠毒辣被人不耻,70岁时改变了三国历史走向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三国中改变历史走向的三个小人物,三国历史上最狠的人,三国历史上不忠诚的将领的下场

    此人名叫司马懿,出生于179年。司马家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世代都是东汉的要臣。当时社会风气,高贵门第的名士看不上当权的军阀不愿意出仕,像刘巴这样的名士就不愿意在蜀国做官。《魏略》记载:晋宣帝好学,曹洪自以麄疏,欲屈自辅帝,帝耻往访,乃托病拄杖。洪恨之,以语太祖,太祖辟帝,乃投杖而应命也。

  • 曹操是如何用人的,一度形成天下归心的局面?总结起来只有四点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曹操说宁愿负天下不愿天下人负我,曹操统一天下了吗,曹操吞吐天下之志视频

    曹操的用人之道在于了解人性的弱点,同时能够揣摩每个人的心思。其用人之术主要有四个特点,这四个特点看出了曹操的宽容、大度、机敏、深沉、真诚等等。首先是知人善任;这其中包括了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曹操要能从众多人中分辨出哪些人是可以得以重用的人才?第二要清楚地知道这些人才各自所具备的才能和特点有哪些?第三

  • 曹操是怎样的人?曹操究竟是不是奸雄?或者是英雄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曹操是奸雄还是枭雄呢,曹操是怎样成为乱世奸雄的,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代奸雄吗

    曹操仕途的前期本意也是想做个好官的,他也多次放弃为官的道路,只是朝廷多次召唤他,重新点燃了曹操内心的斗志。后来,董卓叛乱,他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并且倡议天下群雄起而共伐之,他才正式走到了政治的风口浪尖上。此后,曹操发展自己的势力,逐渐形成曹魏政权,在三国鼎立和各种政治势力厮杀的过程中,曹操

  • 曹操忌惮夺其兵权,若重用此人的话,三国归魏也不是没有可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曹操对兵权的控制,曹操掌控兵权和将领的关系,曹操重用人才的小故事

    在影视剧《三国演义》中,名将朱灵的出场仅仅有两次,而且都是简单的一笔带过,第一次是出现在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里,在这一章节中,曹操和刘备一个是乱世枭雄,言谈举止之中唯我独尊的霸气处处流露;一个是末路英雄韬光养晦之意不得不处处小心。也许是这两个主角人物的光环太过耀眼,以至于这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