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晋庾亮导致苏峻之乱,是庾亮的失误,还是有意为之?

东晋庾亮导致苏峻之乱,是庾亮的失误,还是有意为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677 更新时间:2024/2/1 9:32:35

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同样认为庾亮能执政,只是因为外戚的身份,他的治国才能却很普通。

但是随着阅历的增多,再次读完庾亮的一生,发现庾亮更多的是无奈吧。

若仅仅只看苏峻之乱,庾亮的政治手段确实“低劣”。但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还得看他所处的背景。

从庾亮整个人生经历来说,苏峻之乱后,庾亮却是获益最多的那一个。

苏峻之乱发生在庾亮执政之初,我们先了解庾亮死后东晋朝堂的变局,就能看出庾亮的影响。

庾亮死后,东晋朝堂发生了什么?

说庾亮之前,我们来说一说对东晋影响巨大的桓温,桓温是东晋中期的一霸,他灭成汉主张北伐,打破了东晋只想“蜗居”江东的局势。

他的儿子桓玄更是亲自为东晋敲响了丧钟。

但桓玄最初是怎么起步的?

庾亮死后,他的弟弟庾翼代替他镇守武昌,为荆州刺史。荆州刺史虽是东晋的官职,但却能在庾氏家族内部交替,可见庾氏的权势之大。

但是当庾翼死后,庾氏权势虽然大,但缺少一个领军人物。这时是东晋中枢拿回荆州统治权的最佳时机。

东晋中枢朝堂虽然不想再让庾氏掌控着荆州,但庾氏在荆州经营数十年,早已根深蒂固。得有一个“强力”的人才能接管荆州的权力。

这时何充举荐桓温为荆州刺史,认为他能制衡庾氏。

桓温确实手段了得,拿回了荆州统治权,但他没有交回给东晋朝廷,而是收为己有。

东晋朝堂虽然收缴了庾氏的权柄,却将权柄交给了一个更年轻,更有“野心”的人。

《资治通鉴·晋纪十九》庾翼既卒,朝议皆以诸庾世在西籓,人情所安,宜依翼所请,以庾爰之代其任。何充曰:“……桓温英略过人,有文武器干。西夏之任,无出温者。”议者又曰:“庾爰之肯避温乎?如令阻兵,耻惧不浅。”充曰:“温足以制之,诸君勿忧。”

等到桓温吸收了荆州势力之后,便出兵灭掉成汉,在东晋的朝堂威望甚至超过了当初的庾亮。这时候,中枢朝堂的大人们又开始想法压制桓温来了。

这就是东晋中枢朝堂的一贯手法,兴邦立国不行,玩弄权力个顶个的一把好手。是得找人压制桓温,不过找谁呢?

这时候会稽王司马昱说了:殷浩可以。

《资治通鉴·晋纪二十》温既灭蜀,威名大振,朝廷惮之。会稽王昱以扬州刺史殷浩有盛名,朝野推服,乃引为心膂,与参综朝权,欲以抗温。

这个殷浩又是从哪冒出来的?

庾亮在荆州的时候一手提拔起来的。饶了一圈,用来压制庾氏的桓温,又得借助庾氏提拔的殷浩,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

《资治通鉴·晋纪十六》六月,侃疾笃,上表逊位。乙卯,薨于樊谿。加平西将军庾亮征西将军、假节、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领江、豫、荆三州刺史,镇武昌。

《资治通鉴·晋纪十八》加平西将军庾亮征西将军、假节、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领江、豫、荆三州刺史,镇武昌。亮辟殷浩为记室参军。

可惜,殷浩不是桓温的对手,虽然有东晋中枢的支持,仍然被桓温逼死。

东晋中枢失去了压制桓温的最后手段,只能看着“自己”曾经扶植起来的人,变成了东晋的第一权臣。

都说桓温为了积攒镇压东晋的威望,才不断开北伐。

但反过来是不是也成立?桓温为了减少东晋中枢对自己的阻力,才不断“专权”,好让自己可以安心北伐。

历史真的说的清吗?

庾亮执政前,东晋发生了什么?

那么在庾亮执政前,东晋又发生了什么?

庾亮执政时期,是东晋第三位皇帝司马衍登基的时候。在司马衍之前的晋元帝司马睿,晋明帝司马绍,可以说过得都比较“窝囊”。

明为皇帝,但大权却不在自己的手里。因为司马睿能立足江东,乃至最后当上皇帝,琅邪的王氏兄弟出力不小。

在当时甚至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司马睿登基的时候,别的大臣都站立两旁,偏偏要王导陪他坐下,这份荣誉历史上有几个大臣得到过?

《晋书·王导传》及帝登尊号,百官陪列,命导升御床共坐。

王敦是王导的堂兄,也是上文说到王氏兄弟中的那个“兄”。

王导在司马睿的朝堂中枢当执政官,王敦则出镇地方执掌兵权。兄弟俩一外一内、一文一武,占据了东晋的最高权柄。

王敦最初是因讨伐杜弢,升为镇东将军之后,才一步步占据了建康的上游,掌控了荆州、江州的军政大权。

随着权力越来越大,王敦的野心也越来越大。

王敦有时望着建康,会想着:我是不是也能试试当个皇帝?

朝里朝外都是世家掌权,司马睿会没有想法吗?他当然有。

于是他扶持刁协、刘隗来排挤世家,希望能重振皇权。但是他小看了世家反击的手段。

王敦以刁、刘二人“奸佞谄媚,谗陷忠良,蛊惑圣听,扰乱朝政”,兵锋直指建康。

当王敦借着诛除刁协、刘隗的名义,进军建康的时候,朝堂中枢的世家什么反应?我们从温峤对周顗的话中,就能推断出世家的态度。

温峤对周顗说:“大将军此举似有所在,当无滥?”

王敦是为了清除世家的敌人刘隗、刁协,我们(世家)干脆别管王敦了。

在刘隗、刁协的态度上,世家与王敦利益是一致的。世家也想除掉刘刁二人。

世家们集体和稀泥,对王敦采取不抵抗的态度,让王敦轻易攻破了建康。司马睿也因此郁郁而终。

王敦能攻占建康,以为全靠的自己的能力,于是便想着再进一步。但这时候他遭到了朝堂中世家的联合反对——大家一起掌权才是东晋该有的局面,你王敦不要想独霸朝堂哦。

王敦发现自己受到世家的“排挤”,在建康难有作为,便离开了建康回归了武昌。

当王敦最后想用武力来获取权力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曾经轻易拿下的建康,却连门都进不去了。

王敦前后两次进攻,只因为少了世家的参与,结局便有了天地之别。

世家对王敦的纵容与对抗,这一切都被庾亮看在眼里。

王敦的兴盛与败亡,背后都有世家的操纵。

庾亮上台——经过考虑,东晋皇帝还是选择了相信外戚

东晋第三位皇帝,晋成帝司马衍即位的时候才6岁,这是虚岁。

《资治通鉴》上记录司马衍“生五年矣”,也就是说。

这么小的孩子,如何在东晋朝堂那样“群狼环饲”的环境中生存?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成帝的父亲晋明帝司马绍,便设定了长达七人的辅政名单:

帝(司马绍)引太宰羕、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壸(音同捆)、车骑将军郗鉴、护军将军庾亮、领军将军陆晔、丹杨尹温峤,并受遗诏辅太子。(《资治通鉴·晋纪十五》)

司马羕是为了“平衡”王导,但仅靠司马羕压不住王导。毕竟司马睿都需要礼让的王氏,哪是一个司马氏宗王能对付的?哪怕王氏的声望,在王敦之乱后,受到影响,但王氏依然是庞然大物。

夺取王氏权力的关键是太后庾氏。因此在魏晋之后,东晋再次出现了太后临朝的景象,这是为庾亮掌权做铺垫。

《资治通鉴·晋纪十五》九月,癸卯,太后临朝称制。以司徒导录尚书事,与中书令庾亮、尚书令卞壸参辅朝政,然事之大要皆决于亮。

虽然同为辅政,但大事庾亮说了算。

庾亮掌权后,便开始整肃朝堂,但庾亮除了外戚的身份,威望不足,面对世家难以服众。

曹操当初虽然是汉室实际上的掌权者,但他能一下子当上魏王吗?还不是靠着战功一点点刷威望,然后逐步升上去的。

庾亮以前根本没什么拿的出手的功绩,却一下当上了东晋的最高执政官,其他人自然会有想法。

若庾亮与王导的执政理念一样,没准还能获得世家的“认同”,但决定做出一番事业的庾亮,怎么会学王导呢。

王敦之乱前一直是王导执政,我们先来看看史书上是怎么对比王导与庾亮执政“效果”的:

王导辅政,以宽和得众。及庾亮用事,任法裁物,颇失人心。(《资治通鉴·晋纪十五》)

王导所谓的“宽和”,换句话说就是对世家的“违法乱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因为王导想要的是联合世家共同掌控东晋朝堂,他王导当众世家的代言人以及联络人。

王导维护的是世家的利益。

对世家来说,更不愿意上头有个人管着自己。在朝堂上有王导提自己说话,自己呢又能在外面“逍遥快活”,谁不高兴?这便是王导能够“得众”的原因。

庾亮却不一样,他想要挽救东晋的颓势。那么首先便需要整肃朝纲,让东晋这个政治机器运转起来。

庾亮首先做的便是明法令,打击世家子弟的“违法乱纪”现象。

这对东晋是好事,但对世家就不一样了。世家们不想要东晋强大,只想自己过得逍遥就行了。

庾亮会借着辅助大权,惩处一些人,希望能够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但庾亮也得罪了世家,遭到了世家的抵制。

于是庾亮的“任法裁物”,便会“颇失人心”。

王导不作为,却获得了人心。庾亮明法令,整顿朝堂,却失去了人心。

这难道不是东晋政治的讽刺?

庾亮认识到了世家势力的顽固,仅靠他自己难有作为,他得另想他法。

庾亮不是办法的办法:建筑已经腐朽,不如推倒重建

庾亮的办法便是历阳内史苏峻,这个流民出身的将领。

庾亮之所以选择苏峻是因为历阳这个地方太重要了。历阳可以直达建康,是建康东北方向上江北的唯一屏障,失去历阳,建康北方便少了一道关键的屏障。

当年曹丕率军到达历阳,吓得孙权赶紧上书问发生了什么事,以为曹丕要灭东吴呢。(当时孙权对魏称臣)

因此历阳必须掌控在东晋自己的手里。

当庾亮准备对付苏峻的时候,整个东晋朝堂都在劝说庾亮:你这样做会将苏峻逼反的。

若苏峻在别的地方也就罢了,他处在一个随时能够威胁都城的地方,难道继续放任他做大?不趁着他弱小的时候除掉,等苏峻实力强大了,真难说谁来对付谁了。

《资治通鉴·晋纪十五》亮言于朝曰:“峻狼子野心,终必为乱。今日征之,纵不顺命,为祸犹浅;若复经年,不可复制,犹七国之于汉也。”

庾亮逼反苏峻,除了历阳的原因外还有借苏峻清除建康世家的想法。

庾亮目睹了王敦的兴盛与败亡,看出了世家在其中的手段。面对建康顽固的势力,庾亮束手无策。

只有战争才是洗牌的最佳手段。

若苏峻能应诏入朝,那么庾亮就有了个有兵权的帮手。

若苏峻反叛进攻建康,那么庾亮就借机削弱世家。

至于苏峻会不会因此做大的问题,庾亮从来没有担心过。王敦以世家的身份,经营荆州数年仍然以失败而告终。

流民出身的苏峻,实力又怎么能比得上王敦的荆州兵?

(荆州西方有成汉,北方有前、后赵,是东晋对外的主战场,因此荆州兵也是东晋初年最精锐的士兵)

至于北方的异族,更不用担心了。这时候前赵刘曜与后赵石勒正打得难解难分,正是庾亮以实行自己计划的好机会。

苏峻即将作乱的时候,温峤想要回兵支援庾亮,却被庾亮拒绝了。

因为温峤是庾亮在外的依靠,是庾亮在乱后重掌政权的希望。

庾亮劝说温峤的借口是防范陶侃,防止陶侃趁机作乱。但庾亮奔出建康后,首先就是与温峤一起找到陶侃,让他为盟主一起出兵讨伐苏峻。

若庾亮真的防范陶侃,他会去向陶侃求助?

《资治通鉴·晋纪十五》温峤闻之,即欲帅众下卫建康,三吴亦欲起义兵;亮并不听,而报峤书曰:“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晋书·陶侃传》峤固请之,因推为盟主

有了陶侃等人的帮助,苏峻之乱很快就平息下去了。庾亮以自己导致苏峻之乱为借口,将自己放逐,借机离开了东晋中枢。

因为这时候的庾亮已经想明白了,朝堂那是尔虞我诈、政权夺利的地方,若想有所作为得去地方执掌军权。

当时陶侃在的荆州,那么庾亮没法去,便去了离荆州不远的宣城。

《资治通鉴·晋纪十六》亮乃求外镇自效,出为都督豫州、扬州之江西、宣城诸军事、豫州刺史,领宣城内史,镇芜湖。

当陶侃死后,离荆州最近的庾亮便自然而然的接过了陶侃的荆州刺史,入主荆州。

庾亮自公元334年后便一直经营荆州,希望能以此为基地实行北伐。

公元339年,后赵石勒病死,正是东晋北伐的大好机会。

庾亮虽然跳脱了东晋中枢的权力倾轧,在地方上有着绝对的统治力。但若要北伐得有粮草,仅依靠荆州一地是不足以支撑庾亮整个北伐行动的。

庾亮得取得朝堂的同意。但当时整个东晋的环境是不支持北伐的,世家的脑子里总是想着,只要安安稳稳的呆在江东就好,北伐什么的不稀罕。

就这样,在庾亮与东晋中枢朝堂“争论”的时候,后赵石虎上台,迅速稳定了后赵混乱的局势,渡过了石勒刚死时候的动荡。

东晋失去了北伐的最佳机会。

不仅如此,石虎为了转移后赵内部的注意力(因为他是篡权上位),于是主动攻击东晋。

公元339年9月,石虎攻破东晋邾城,东晋名将毛宝战死。

庾亮不仅失去了北伐的最佳实际,还损失了毛宝这样的大将。

庾亮因此而暗恨自己,在憋屈中去世了。

庾亮去世前,也许会想着:这破世家,这破世道。

结语

庾亮想要有所作为,但他不足以打破世家的垄断。

哪怕在庾亮后面上台的桓温,有着灭国之威仍被世家击退,抱憾而终。

只有经历了后期桓玄之乱,世家受到致命的打击。刘裕才趁机走上台前。等到刘裕灭南燕、灭后秦,取得两次北伐胜利,距离庾亮去世已经过去60多年了。

更多文章

  • 安史之乱的真相,只因安禄山不想成为棋子,接受必死的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安史之乱安禄山简介,安史之乱第一年安禄山就死了,安禄山与安史之乱的故事

    (安史之乱)唐玄宗手中的“刀”作为开创了大唐盛世,开元盛世的男人,他主宰了大唐的江山整整四十余载,他能够爬上最高的位置。他亲眼见证了自己的皇祖母,大周朝的开创者,武则天是如何被逼迫退位的,更是联合了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隆政变”。将韦后诛杀,之后更是亲手解决了自己曾经的盟友,自己的亲姑姑太平公

  • 扬州发现隋炀帝萧后墓,专家从中取出“黑疙瘩”,八百天后成国宝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作为隋朝最有名的皇帝,隋炀帝杨广的墓却看起来比较寒酸,墓室统共也就二三十平米的样子,里面的陪葬品也不算特别多,这与隋炀帝生前的奢华做派有很大差异。其实这个原因不难想象,因为隋炀帝是亡国皇帝,他死后葬哪里并不是他自己能说了算的。据历史记载,隋炀帝的埋骨地多次变换位置,最后还是李渊做主迁到了“雷塘

  • 晋朝的两位诸葛亮铁粉,一手炮制了闻名遐迩的“空城计”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空城计,为三十六计之一,也是《三国演义》中刻画诸葛亮智慧超绝的最为代表之作。但是,此诸葛亮的得意之作却是件悬疑之事,其最早的出处是裴松之所引“郭冲五事”,而注《三国志》中的其中一则故事。据《蜀记》记载,西晋初年,扶风王司马骏(司马懿第七子)镇守关中时,与高平人司马(官职)刘宝、荥阳人长史桓隰等诸官属

  • 宰相给李勣之孙写信,唯有“青鹅”二字,武则天:此人留不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绩为什么支持武则天,武则天威胁李绩,李绩孙子

    在这三个人中,唐中宗李显是话语权最弱的那个人,武则天临朝称制,而裴炎将政事堂迁到了中书省,成为宰相之首。不过或许是李显太过年轻,在他刚刚登基不久,他就试图摆脱武则天的控制,所以他急于培植自己的力量,皇后韦氏的母族就成为他的选择,他想让韦后的父亲韦玄贞做侍中,又想让乳母的儿子成为五品大员。裴炎作为顾命

  • 开创“开元之治”的风流帝王唐玄宗,却是痴情儿,竟然与儿媳相爱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开元时期的唐玄宗有多强大,唐玄宗开元,开元初唐玄宗的治国措施

    引言大唐江山两百多年的基业,从唐高祖李渊开国以来,前期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且,之后相继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虽然唐朝后期由于一系列的失误,造成了宦官专政,阉人掌握朝堂,将近百年。亦不可否认,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富庶的国家,曾经的大唐是多少文人墨客手中的江湖梦。而唐玄宗作为“开元盛世

  • 性情耿直,不畏权贵的狄仁杰,为啥被称为“东方的福尔摩斯”?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狄仁杰与东方福尔摩斯的历史,历史上真正的狄仁杰,狄仁杰最大的特点

    唐高宗李治非常宠信左司郎王本立。王本立仗着有皇帝的宠信,不但剥削百姓、欺压官员,还嚣张跋扈,但是因为皇帝的关系,官员们都不愿意和他作对,只是尽可能地躲着这人。正直的狄仁杰看不惯王本立这种小人得志的样子,所以暗中搜罗他的作恶证据,整理之后,向高宗上书揭发王本立。没想到,看到人证物证据摆在自己面前,高宗

  • 才华横溢,号称诗圣的杜甫,为何一生落魄没当过大官?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杜甫为何被称为诗圣,诗圣杜甫有多强,后人怎么评价诗圣杜甫

    杜甫,字子美,712年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杜甫才华横溢,一生创作了大量现实主义诗作,被称为“诗史”。杜甫本人则与“诗仙”李白相提并论,被称为“诗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杜甫和李白,代表着唐朝诗歌的最高成就。唐朝是一个诗人很吃香的时代,许多诗人都做了高官。“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官至吏部侍

  • 对唐太宗有微词的看过来,看历代帝王如何评价他?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对唐太宗的评价,历代帝王怎么评价唐太宗,评价唐太宗的十大技巧

    听见别人说唐太宗李世民如何如何,也跟着说他并没有那么伟大。如果李建成当了皇帝也不比他差,甚至他儿子高宗的成就也不在他之下。个人认为,这些观点都可以存在,一家之言无可厚非,谁都有说话评价的权利。对李世民最无聊的评价就是“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怎么不说他还是个书法家和武术家?一人眼里有一

  • 揭秘上官婉儿为何甘心侍奉灭族仇人武则天?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宫学馆制度进一步完善,皇宫中专设掖廷局管理宫女名籍及日常事务,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工桑养蚕,会其课业”,局中有宫教博士专管教育,教习宫人书算等等课程。宫廷中的典籍乐舞棋画资料非常丰富,绝非民间可比,宫人只要锐意向学,成才的机会是非常大的。而且宫人学有所成也能有所进益。除了有可能引起皇帝的注意进入

  • 揭秘唐太宗的死亡之谜,你不知道的一代明君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王立群讲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事迹

    但是,这样一位盛世明君,仅仅活了五十岁就挂了,他到底死于何病呢?《旧唐书》中谈到李世民之死,只有这短短几句,语焉不详:四月己亥,幸翠微宫。五月戊午,太子詹事、英国公李绩为叠州都督。辛酉,开府仪同三司、卫国公李靖薨。己巳,上崩于含风殿,年五十二。一说,死于痢疾。据史料记载,公元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