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为三十六计之一,也是《三国演义》中刻画诸葛亮智慧超绝的最为代表之作。但是,此诸葛亮的得意之作却是件悬疑之事,其最早的出处是裴松之所引“郭冲五事”,而注《三国志》中的其中一则故事。
据《蜀记》记载,西晋初年,扶风王司马骏(司马懿第七子)镇守关中时,与高平人司马(官职)刘宝、荥阳人长史桓隰等诸官属士大夫一起谈论诸葛亮。而谈论者多讥讽诸葛亮托身非国,又不能度德量力,力小而谋大,徒使蜀地百姓劳苦。
唯有金城人(今甘肃兰州)郭冲却不以为然,语出惊人。郭冲认为诸葛亮的权智英略,超过了管仲、晏婴(皆为春秋时期的齐国名相),只不过是功业未成罢了。而参与讨论者就更加疑惑了,于是,郭冲便陈述了诸葛亮不为人知的五件事,以证明诸葛亮的权智英略。刘宝等人便都不能再与郭冲辩驳了,据说司马骏也赞许了郭冲之言。
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的时候说道,虽然大家都很希望听到对诸葛亮的赞美之言,然而郭冲所言的五件事,却皆有可疑之处,并对其一一加以辩驳。而“空城计”就是“郭冲五事”中的第三件。
据“郭冲三事”言道:(诸葛)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司马懿)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偪,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菴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卻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裴松之的质疑观点是:其一:时间点对不上。阳平在汉中,而诸葛亮屯守阳平之时,司马懿为荆州都督,镇守宛城,而至曹真死后,才与诸葛亮在关中相抗。曹魏也的确曾有一次遣司马懿自宛城出发、经西城而西向攻蜀,却遇上大雨、道路受阻而班师。而自此以后,再无阳平交兵之事。
其二,司马懿既领二十万大军,已知诸葛亮兵少力弱,即便疑其有伏兵,又怎会轻易退却。其三,诸葛亮为人谨慎,魏延每欲分兵万余而与诸葛亮异道会於潼关,诸葛亮都不准许。诸葛亮既不许魏延分兵万余别统,而其自身又岂会轻易脱离大军,而不作防守。
裴松之认为郭冲对司马骏所言之事,乃是彰显司马懿之短,公然在司马骏的面前谈论其父(司马骏为司马懿之子)的短处,乃是理所不容之事,故而说道,司马骏也赞许郭冲之言,以增加其可信度。(郭冲五事,见载於晋朝史学家王隐所著的《蜀记》)。而从三国时期的相关人物传记来看,诸葛亮的空城计乃是子虚乌有之事。而从中可以看出,不但郭冲是位诸葛亮铁粉,记载“郭冲五事”的晋朝史学家王隐更是位诸葛亮铁粉,此两人一手炮制了闻名遐迩的“空城计”。
参考史籍:《三国志》等等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