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先秦的“名实”争论形成战国时的名辩思潮,其开端于孔子

先秦的“名实”争论形成战国时的名辩思潮,其开端于孔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378 更新时间:2024/1/16 15:39:43

《论语.子路》曰:“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云云。

虽然,他是从治理诸侯国家的角度讲的这番话;“正名”,主要指必须明确当时的社会阶层名分。但是,他提出了一个概念需要和实际相符合的哲学问题。

孔子说这件事的倾向很明确,就是主张以“名分”剪裁现实——他对春秋和战国初期的礼崩乐坏不满意。

先秦诸子中的其他诸子,有些就不同意他的意见了。

比如,管子,他主张“名生于实”。认为“名”,应当反映现实存在。比如,墨子,主张必须 “取实予名”。就是说,时代不同了,只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名”。再比如,庄子,他说:“名者,实之宾也。”什么时候,“实”都是第一位的,“名”则由其派生。还比如,荀子,他强调“制名以指实”的原则,就是要规范“名”以适应“实”。

[var1]

名实

以上这几位,尽管均是从社会变迁的角度讲述对“名实”的看法,但也都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可以这样表述,先秦时期的“名实”争论,形成战国时期以逻辑学和认识论问题为讨论内容的名辩思潮。

在这个思潮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名家”。

这个“名家”后来在国际上也很出名,还有了自己的专用名词——“Logician”——亦可翻译为“辩者”。这倒与出现于古希腊的哲学派别同步。

“名家”是战国时期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流派。这是国际上通识说法。

《汉书·艺文志》根据刘歆的概括,把先秦诸子百家归纳为“九流十家”,九流之外的一家是小说家。

“九流之中”之中,“名家”与“儒家”、“道家”、“法家”等,并列为显学“六家”。

“名家”专门讨论“正名实”,主张“控名责实,参伍不失”。主要代表人物有尹文、惠施、公孙龙以及后期墨家。

[var1]

公孙龙

有学者认为,因“名家”内部的观点并不相同,可以分为以惠施为代表的“合同异”派;以公孙龙为代表的“离坚白”派;以及“坚白相盈”的后期墨家派。

比如,《公孙龙子·名实论》说,“名”的作用是“谓实”,必须“审其名实,慎其所谓”,调整名实关系,使名实相符。他还提出“彼止于彼”、“此止于此”的“正名”原则。

史籍载,公孙龙善于辩论,辩题中包括:“天与地卑,山与泽平”,他论证了高和低是相对的;“今日适越而昔来”,论证了今昔具有相对性 “飞鸟之影未尝动也”,以运动的间断性抹杀其连续性;“白马非马”,揭示个别和一般的差异;“离坚白”,把差异绝对化,否认对立的同一,以感官的不同功能和思维的抽象作用,论证“坚白自离自藏”,等等。

[var1]

惠施

惠施“合同异”理论大致如下——他认为,天地万物从“至大无外”的“大一”(无限大),到“至小无内”的“小一”(无限小),是普遍联系的一个整体。从共性的意义上说,“万物毕同”(都是物)。从个性的意义上说,“万物毕异”(都是不同的物)。这是两个极端的“同异”,称“大同异”。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是无数大类和小类的同异,称“小同异”。宇宙有矛盾性(“南方无穷而有穷")。事物瞬息万变(“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事物、概念有相对性、流动性,例如,“天下之中央”可以是“燕之北”,也可以是“越之南”。

学者们认为,“名家”这种兼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辩论术的学说,在百家争鸣中堪称独树一帜,刺激了中国古代哲学宇宙观、认识论、逻辑学和方法论的发展。

秦汉以后,儒学独尊,“名家”随名辩思潮衰落而消匿。“名家”的著作,现存《公孙龙子》。其余皆佚。《邓析子》、《尹文子》当为后人伪托。但从史籍中,可看到名家的各种评介。

更多文章

  • 三皇五帝的传说在战国时才出现,是中国史前文明的代表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三皇五帝考古资料,三皇厉害还是五帝厉害,三皇定国五帝开疆全文

    “三皇五帝”是远古时期人类最早的统治者和主宰宇宙万物的神的总称。《说文解字》中:“皇”的本义是“始王天下者”;《字汇》:“帝,天之神也”。三皇“三皇”有六种说法:(1)天皇、地皇、人皇,(2)天皇、地皇、泰皇,(3)伏羲、女娲、神农,(4)伏羲、神农、祝融,(5)伏羲、神农、共工,(6)燧人、伏羲、

  • 鲁国虽然没有成为“战国七雄”,却坚持到战国后期才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国时期鲁国历代国君,战国鲁国是怎么灭亡的,战国鲁国发展现状

    [var1]首先,根据《左传》、《史记》等史料的记载,顷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后七年(前249年)鲁顷公死于柯(今山东东阿),鲁国绝祀。在战国后期,鲁国是被楚国所消灭的。对于鲁国来说,之所以能坚持到战国末期,原因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鲁国人才辈出,帮

  • 齐桓公因天时地利人和成就霸业,晚年放纵奸佞而去世两月无人过问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齐桓公的悲惨下场,为什么齐桓公能成就霸业,齐桓公生平经历

    但也许正是因为上述矛盾而真实的特质,齐桓公更值得我们研究;他的成与败,对我们当代人更具借鉴意义。严格来说,齐桓公并不是一个模范君王,他贪玩、嗜酒、好色,某些方面的癖好、行为极其荒唐,不仅跟上古圣君尧、舜、禹八竿子打不着,甚至连后世君主的中上标准都达不到。但齐桓公却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他的成功,

  • 魏武卒的建立需要强大的国家实力,魏国衰落后武卒再难重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魏国武卒制度,魏国武卒为什么厉害,魏国的崛起与衰落

    不幸的是,这三大要素都是可以被复制、替代的,甚至后来者还能具备后发优势。随着魏国的全面衰落、其它诸侯国的崛起,以及魏武卒体系本身的顽疾,这支军队走向没落成了历史的必然。当初吴起设立魏武卒,是对春秋军制的划时代变革。春秋时期的军队主要有三部分人组成:士、农民、奴隶。“士”最早指的不是读书人,而是手执武

  • 在秦国出生、长大、为相邦的芈启,为什么要叛秦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芈启叛秦入楚原因,芈启历史简介,芈启叛秦对吗

    芈启就是大秦相邦——昌平君熊启。这个相邦就是后来的相国,刘邦成为皇帝后,“邦”字就是汉太祖刘邦的专属,谁用就是严重侵权,叫犯上大不敬,这就是避讳。考考您,大汉第一任相国是谁?什么?萧何?不是,正确答案是韩信。可不是韩王信哦。相国等于相邦,但丞相却不等于相邦。丞相是汉初相国、秦朝相邦的下属。芈启是秦国

  • 圣人孔子是谁?为何带学生周游列国,游历了哪些国家?有何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孔子周游列国带了多少人,孔子是如何周游列国的,孔子周游列国故事概括

    [var1] 孔子读书相当用功。当时,读书人都学“六艺”——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和计算。孔子对“六艺”样样精通。他办事认真,早年曾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从没出过差错。后来,他又做了管理牧业的小官,牛羊产量没有下降过。中年以后,孔子还做过鲁国的中都宰、司空,最高时曾做到鲁国执掌刑狱的司寇。不到三

  •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真的是六十多岁才当国君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故事,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的霸主吗,春秋五霸之晋文公介绍

    [var1]但奇怪的是,中国史书对于晋文公重耳的年龄却存在差异很大的两种记载:《史记》记载重耳离开晋国流亡的时候已经年逾四十了,直到六十多岁的时候才回国继位,快七十岁时才当上霸主。[var1]而《左传》、《国语》则记载重耳离开晋国流亡的时候只有二十岁出头,四十多岁时回国继位,快五十岁时当上了天下霸主

  • 机智的范蠡:只要我跑得够快,勾践就收拾不了我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范蠡看出勾践为人阴险,范蠡和谁一起辅佐勾践,范蠡在灭吴国时与勾践对话

    [var1]范蠡的出身是神秘的。人们只知他是楚地人,却不知他祖上有哪位名人,也不知他的出生年月。《越绝书》和《会稽典录》作为地方文献,虽记载范蠡早年自称地位卑贱,还佯装癫狂,但也说不清他有什么具体经历。[var1]至于范蠡如何离开楚国而前往越国为官,结合以上两本古籍我们可以梳理出大致经过。一开始,范

  • 朱坤明:嫪毐希望用自己和赵姬的感情取代秦王嬴政,当然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var1]赵姬能歌善舞,所以得到了大商人吕不韦的欢心,吕不韦不甘心仅仅做一个商人,就把所有的宝都压在嬴异人的身上,他非常了解嬴异人的兴趣爱好,所以就把自己喜欢的人献给嬴异人。赵姬嫁给了嬴异人就应该安分守己,好好做自己的王后,太后,但是因为嬴异人的英年早逝,所以他又和吕不韦有了来往。吕不韦为了自己的

  • 李牧为何惹怒赵王被召回?赵王为何又请李牧复出?李牧是否同意?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牧怎么被赵王发现,李牧经历几代赵王,李牧是否护送赵王会盟

    新任将领到职一年多,每当匈奴兵来犯,他都命令部队出战,往往受挫失利,损失伤亡惨重,使边境地区不能按时耕种、放牧。[var1]于是赵王又请李牧复出,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一再恳请,李牧提出:“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赵王答应了他。李牧再次到边境后,仍按原来的规约行事。几年当中,匈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