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如果不死的话,朱棣的造反会成功吗?

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如果不死的话,朱棣的造反会成功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105 更新时间:2024/1/15 19:24:30

@翻开历史书

一起回到大明朝的岁月里去看一看、瞅一瞅!

1402年7月,大明朝发生了一件大事情。这件事情彻底的改变了朱元璋的设想、也彻底的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这一年的七月十六日,也就是明朝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朱棣经过三年多的靖难之役终于杀回来了。朱棣在南京奉天殿继皇帝位,后世称为:永乐大帝。

我们先把整个朱老四(朱棣)得到大位的简历跟大家汇报一下,让大家对整个历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公元1392年,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重点培养的接班人: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也许是太爱这个儿子了,居然确定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子了。

这一招引起了很多朱元璋儿子们的不满,朱老四估计当时是:心如刀绞般的疼痛,这也是为他后来的造反埋下了最大的伏笔。

1398年,一代雄主、一代传奇帝王——朱元璋去世了。我想说,虽然对朱元璋的评价有争议,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朱元璋强大的能力。他开局一个碗,居然能够问鼎天下,试问纵观五千年历史有几人能如此。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了。公元1398年,朱棣号称根据皇明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朱老四发兵开了——靖难之役。

这场持续三年多的夺大位之战,最后以朱老四的胜利告终——1402年六月,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后世称为:永乐大帝。

以上就是:朱棣夺大位的整个过程了。

下面我们开始分析两个问题:一是,朱棣夺大位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呢?二是,为什么说朱标没死的话,朱棣连半毛钱机会都没有呢?

朱棣之所以能够夺得皇位,那是有几个缺一不可的条件的

古代所有的事情也就算起兵造反获利最丰厚、但是风险也是最高的。一般失败以后不光本人要被凌迟、那还是要被诛灭九族的。不得不说,这是一件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工作了。

朱棣既然起兵反朱允炆,我想他一定是经过仔细考虑、反复权衡了利弊的。这很好理解:要是一点成功性都没有的话,我想朱棣也不会去起兵、也不会去造朱允炆的反了。

我们一起来从本质上分析一下:朱棣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哪里呢?

关键因素之一:朱棣当时没有退路了

一个人只有被逼到绝路的时候才会绝地反击的。退一步说,如果朱棣能够开开心心的在北京继续当他的燕王,继续享受人生的话,估计朱棣也没有必要去反了。

朱允炆即位以后由于内心充满了恐惧感,没办法:当时他的很多叔叔都手握重兵、富甲一方了。

这里插一句:朱元璋当时的政策有点想当然,他觉得把朱家子孙派往边关,然后他们就会不遗余力的去拱卫老朱家的江山了。

朱允炆即位以后执行的第一个大的政策就是:削藩。那么手握重兵、实力很强的朱棣也就必然在名单之列了。朱允炆的削藩政策那是雷厉风行的存在,不到一年时间,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了。

朱棣一看情况很危险了,自己不反也不行了,要么就是成为待宰的羔羊、要么还可能问鼎九五。无路可退之下,朱棣选择了后者。

不得不说是:朱棣之所以造反,很大一部分是被朱允炆的这个不靠谱的政策给逼反的。

关键因素之二:当时实力的天平已经完全偏向了朱棣了

朱元璋这个人啥都好就有一点不好,在后期的时候患上了:权力恐惧综合征了。他一天到晚总觉得:有人要害朕、有人想夺大明朝的江山。

于是乎,朱元璋举起了屠刀几乎把开国功臣全杀了,无数优秀的将领和谋士倒在了朱元璋的屠刀之下。朱元璋最爱的儿子、钦定的接班人朱标死了以后,朱元璋的屠刀又再一次义无反顾的举了起来。

其实根本原因只有一个:杀第一批功臣良将是为了朱标扫平障碍;朱标死后,朱元璋举起屠刀那是为了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更加彻底的扫除障碍了。

蓝玉剧照

这样一来,当朱棣造反的时候,大明朝已经无将可用了。朱允炆后期不得不派出,耿炳文、李景隆这样的二流选手上场了。我就问大家一句:如果蓝玉还在的话,朱老四还能如此嚣张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当年蓝玉在捕鱼儿海之战中,一鼓作气将北元政权覆灭,俘虏了7万余人,牲畜15万余头。捷报传到朱元璋这里的时候,老朱将蓝玉比作为卫青霍去病

反观朱棣这边,他长期在边关作战,实力那自然是不可小觑的。朱棣手中还有一支无比强大的军队:朵颜三卫,这支军队那都是亡命之徒,战斗力无比的凶悍。总之,朱老四无论是军队实力还是个人能力那都是杠杠的。

大家还不要忘了一点:朱棣造反的时候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其中还有其他的藩王。这些藩王也是没有办法,不起来反抗就会被朱允炆无情的宰掉了。

有些藩王们即使不和朱棣一起反叛,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没有像朱元璋想的那样:拼死保卫朱允炆。他们变成了骑墙派、坐山观虎斗了。

关键因素三:主少国疑、师出有名

历朝历代凡是要起来造反之人必然需要找一个借口、要找一个理由的。没有正当的理由,也就没有合法性的,这玩意没有的话:谁愿意跟你一起干、又去忽悠谁来加入呢?

朱允炆当时即位的时候只有仅仅22岁,不光年龄小而且这位子也是有争议的。

按照一般的传统、按照老祖宗几千年的规矩:老子死了那应该是儿子来继位的。可是朱元璋死了以后,儿子还有一大堆,怎么也不能让孙子朱允炆继位撒。

当时朱棣起兵的理由是:“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说白了就是:朱棣的意思是:朱允炆不靠谱、朝中有各种奸逆等等。

不过朱棣也没有把话说死,他的理由也不是要杀了朱允炆,而是要清君侧的。这样看来,朱棣起兵之初,也不敢把杀朱允炆挂在嘴边的。毕竟这样说合法性就不足了。

以上就是朱棣能够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了:一是,背水一战不反不行了;二是,朱允炆的实力已经没有朱棣强了;三是,朱棣找到了正当理由。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说朱标如果在世的话,朱棣就不可能成功呢?

我们先来看看:朱标是谁,朱元璋到底有多喜欢这个儿子吧:

朱标生于1355年,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嫡长子。当时老朱江山还未定、还在打仗中,可是得报后,朱元璋兴奋地在当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由此可见,朱元璋对这个儿子有多喜爱了吧!

再来说说,朱标这个身份意味着什么就不用我说了吧:又是长子、又是嫡子。朱老四最后实在是没办法,就是篡改历史也要把自己变成——马皇后的嫡子,由此可见古代身份的重要性了。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金陵称帝了,就在这一年朱标被立为皇太子。大家没有看错,朱元璋在一即位的时候就把朱标变成接班人了,当时朱标只有13岁。

朱元璋对朱标的教育和培养那是极其重视的,选拔了一大批功勋道德老成者兼领东宫,辅导太子,例如: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冯胜这些人都曾经是朱标的老师。朱元璋在外面征战的时候,国内的事情都是朱标负责的——监国者是也。

朱标这个人的为人也很不错和老朱一点都不一样的,据史料记载:每次老朱要杀功臣的时候,朱标就会出来劝阻的,例如:有次朱元璋要杀朱标的老师宋濂,当时只有两个人敢出来顶撞和反驳老朱,那就是:马皇后和朱标了。

这样一来,朱标当时在大明朝的名声比朱元璋都好。朱元璋有一次实在没有办法了,才拿出一根带刺的棍子让朱标去抓。这意思很简单,那就是说:我帮你把刺都拔掉、你才能更好地继位。

总之一句胡,朱标当时是老朱心中、整个大明朝心中都是最靠谱的接班人了。

反观朱棣就有点无语了,1360年朱棣出生于应天府(南京)。当时由于朱元璋要去攻打陈友谅,军情紧急,朱元璋甚至对这个儿子都来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线指挥作战了。

后面的事情更加无语了,朱元璋一忙就忘了有这个儿子的存在了。一直到1367年的时候,朱元璋才给这个不太重视的四儿子取名字:朱棣。这也就是说,朱棣一直到七周岁该上幼儿园了,才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名字。

1380年的时候,朱元璋就让朱棣到北京去了——就藩。这也清楚明白地告诉朱棣:皇位你就别想了,你就老老实实帮助你大哥守住边关就行了。

说完了朱标和朱棣的出生情况、享受的待遇情况以及老朱对他们的印象和定位以后。我们一起来用最简单的语言分析一下:为什么说朱标在位的话,朱棣半毛钱希望都没有呢?

原因一:朱标在位的时候,朱棣凭什么造反呢?

前面说过了,造反一是需要实力;二是需要个理由的。可是朱标在位的时候,朱棣这两样东西都没有。

朱标是朱元璋早就定下的合法继承人、培养了很多年的继承人,大明皇从上到下都知道的继承人。朱标是嫡长子、是老朱和马皇后所生的儿子、又是老朱的第一个儿子。我想就靠着这个身份在这里、朱棣就毫无机会了。

退一万步说,朱棣真的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造反的话,又有谁愿意跟着朱棣混呢?我个人估计,朱棣自己心中都有点笔数了,还是老老实实的当燕王比较靠谱。

再来看一看实力对比的问题:朱标死了以后,朱元璋干了一件大事——搞了蓝玉案。朱元璋又一次把屠刀砍向了大明朝的精英集团,目的是为了朱允炆的继位扫平道路。

大家也许并不知道的是:朱标和蓝玉那关系是杠杠的,按现在的话说叫做“闺蜜”。我想朱元璋也就没必要去杀蓝玉们了,这些人都在的话,朱棣还有胜算吗?

朱标活着的话,朱棣即师出无名又实力不济,那还反个毛线。

原因二:朱标在世的话,削藩这工作可以慢慢来

朱棣之所以要反,很大一部分是被朱允炆逼的,那么朱允炆为什么要急于削藩呢?原因很简单:一是,年纪轻轻手段和能力都欠缺,听了不该听的建议而已;二是,自己的资历太浅了,害怕叔叔们群起而攻之。

朱标在世的话,这两个问题都不存在了。朱标是钦定的、培养了很多年的接班人。从朱标的所作所为来看的话,这哥们也不是个“傻白甜”、那是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即使朱标要削藩的话,也会采取“温水煮青蛙”、拉一个打一个的战术。估计先把朱棣孤立起来,然后再灭之。

话说回来,朱标有着无与伦比的合法性,对待削藩这个事完全可以不用着急的。

即使朱标要削藩的话,估计也会发生这样的一幕。朱标当着朱棣的面说:“今个没别的,就是要削藩,还就打你这里开始,你看中不中?”

朱棣连个疑问都不会带的,跟着就答上一句:“中!哥说啥?咱还能有个不同意的,无所谓,现在俺就卷铺盖卷回南京。”

以上就是我分析的:朱标在世的时候,朱棣连半毛钱的机会都没有的。核心原因只有两个:一是,朱棣没有理由和实力造反;二是,大概率也不会发生削藩的情况,即使发生了朱棣也会老老实实地被削的。

最后我想说,古代藩王造反成功的概率是很小、很小的。如果朱标在世的话,朱棣在天时、地利、人和上面都是完全不占有优势的——毫无胜算可言。按照朱老四的精明劲头来看的话,他也不会干这个傻事的。

更多文章

  • 为何只有十万兵力的成吉思汗敢攻打拥有百万兵力的金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成吉思汗二次攻打金国,成吉思汗与金国决战,成吉思汗攻打金国死伤多少兵

    其实这成吉思汗的军事指挥才能是在战争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在统一漠北的战争当中,成吉思汗并没有表现出特别杰出的军事才能,十三翼之战的惨败,就足以证明他指挥并不高明,但是他善于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在统一蒙古诸部战争的后期,成吉思汗的战术思想日渐成熟,在伐金的时候,成吉思汗针对金朝的实际情况,采取了消

  • 朱元璋为何杀刘伯温,大明第一谋士的传奇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人称大明第一谋士。刘伯温少年聪慧,机智好学。是闻名乡里的神童。自创阅读奇法,可一目七行。十二岁便考中秀才,十四岁进入府学学习。一部春秋经墨读两遍便可背诵如流,老师暗称他为奇才。十七岁时,离开府学,师从名士郑复初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他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通。上知天文

  • 李自成不收税不纳粮,那农民军吃什么喝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自成个人生活,李自成对百姓好吗,李自成是英雄还是罪人

    还十分重视部队中的炮兵,工兵等专业技术兵种的发展,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是开天辟地式的。上图_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但是,不让百姓纳粮,农民军的补给从何而来?首先,李自成的主要财源,就是占领各地的富商们。明朝后期,财富割据相当严重,那些富商们,动不动就有上千万两银子。明朝本

  • 在攻克洛阳后,李自成威名大震,看到眼前的福王,他将如何处置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自成攻破西安杀福王,李自成杀过福王吗,李自成和福王的故事

    为弥补朱常询的“损失”,神宗与郑妃就千方百计满足福王的其它要求。宫中财物、庄田、盐税、茶税,只要福王开口,神宗无不满口应允。故而朱常询分封时间短而财富却甲于天下。尽管福王府金银财物堆积如山,福王仍是贪鄙吝啬,不肯发一粒米、一两银子赈济灾民。府墙外的百姓连草根树皮都吃不上,城上的军兵鬼马鸠面,饿得东倒

  • 1938年朱元璋逝世,同年浙江出生一男婴,51年后为大明续命200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元璋之死真相,朱元璋生前简介,朱元璋死亡真相大揭秘

    “他”带着历史的使命,在十几年之后,成为了那个拯救国家的人,朱元璋与于谦,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轮回”之事。一个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一个是相声皇后,怎么可能会有轮回之事呢?其实不然,此于谦非彼于谦,这个于谦乃明朝的大功臣,对于大明王朝来说有着救国的功劳。为什么说两个人是历史的轮回,不单单是因为两个人的出生

  • 宋朝的时候,华山周边的老百姓不纳粮不交税 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山宋刘已经批下来了吗,自古华山不纳粮,宋朝没有国粮吗

    宋朝建立之后,官员到陕西华阴县华山周围一带,征粮征税去了,这里的老百姓拒绝缴纳钱粮税款,官员说这里是大宋地界,大宋的子民都有上交皇粮国税的任务,老百姓说这里不属于宋朝管理,我们自治。官员一听火冒三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几个刁民焉敢反我大宋?官员问你们有什么凭证,老百姓们拿出地契,官员一看,下面有

  • 李世民敢于向李渊造反,为何朱棣却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李世民敢反李渊朱棣不敢反朱元璋,朱元璋与李世民的综合实力评价,朱棣vs朱元璋

    李世民在李渊活着的时候就直接发动玄武门之变,将太子李建成杀掉,从而逼宫李渊退位,可是朱棣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丝毫没有任何动作,一直到朱元璋把皇位交给孙子朱允炆之后,朱棣才行动起来,为何李世民敢于向李渊造反,朱棣却不敢呢?朱棣缺少造反动机一个人想要去做一件事情,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有做这件事情的动机,朱棣

  • 南宋陈元桂:虽是文官,不输武将,忠心为国,战死沙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不久后,朝廷升陈元珪任临江军知府。此地靠近前线,十分危险,家族中的人都劝他转任他地,陈元桂缺说:“我年少苦读十年,知道忠君,忠于朝廷,死于战场,是我此生所愿。如果一个人碌碌无为,死于饥荒,死于疾病,死于盗贼,那还不如坚守国土,战死沙场,这样才是光明正大啊。”家族的人说你是文官,何必如此。陈元珪直言为

  • 上下五千年,三皇五帝,甲骨文发现百余年,先辈如何知晓远古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三皇与五帝,三皇五帝文史常识,中国古代甲骨文发掘

    时人认为中华历史可追溯至三皇五帝,大概拥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现代得以流行这一说法是源于《上下五千年》——一本流传广的历史通俗读物,由林汉达和曹余章先后编著。盘古开天辟地作为始祖传说暂且不谈,三皇五帝又有何人呢?最原始的定义应当为一个称号,远古三皇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又称泰皇氏),远古五方上帝有东

  • 每个王朝都有安身立命的本钱,统治中国500余年的商朝的终极武器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一分钟看懂商朝历史,商朝的军事建设,商朝有哪些武器

    商朝的五兴五衰商朝从商汤建国开始,经历了五次兴盛和五次衰败,最终在商纣王那里灭亡。一盛一衰。商汤建国到太甲治国,为一盛。从太庚到雍己,为一衰。对应的是第1至14位帝王。二盛二衰。太戊时,为二盛。从中丁到河亶甲为,为二衰。对应第15位至第18位帝王。三盛三衰。祖乙时,为三盛。从祖辛到阳甲,为三衰。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