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普拥立赵匡胤登基有功,又解决了藩镇之祸,为何却被罢相了?

赵普拥立赵匡胤登基有功,又解决了藩镇之祸,为何却被罢相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550 更新时间:2024/1/22 5:05:18

赵普,字则平,洛阳人。后周时成为赵匡胤的幕僚,参与谋划了陈桥兵变,拥立太祖有功。宋初,担任枢密使,宰相,为大宋制定了先南后北,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是宋初杰出的政治家。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智立天子

赵普的先祖,曾居住在幽州。后唐时由于连年不断的战争,自祖父起,全家离开常山前往洛阳谋生。后周世宗继位后,结交了永兴节度使刘词,成为他的幕僚,后来刘词去世,临终之时非常欣赏他的才华,不忍将他埋没,于是便将其推荐给了朝廷。

公元956年,后周大将赵匡胤攻下滁州,并受封担任了当地的军事判官。适逢赵匡胤的父亲卧病在床,期间赵普朝夕看护,给予了良好的照顾,正是这样的机缘,赵普认识了未来大宋的开国皇帝。他们一见如故,关系日益亲密。

有一次,赵匡胤抓到一百多名盗贼,准备全部处死,赵普觉得其中有许多无辜之人也被牵连,建议赵匡胤重新 提审。

结果,果然有很多被冤枉的人,知道这件事情后,赵匡胤对赵普更加信任和尊重。赵匡胤被封为节度使后,为了增强自己的势力,第一时间也上表把赵普推荐为节度推官。

959,世宗病逝,继位的柴宗年仅7岁,赵匡胤加紧安排起从这位7岁孩童手里夺权的布置,他的幕僚之间彼此配合默契,让一切显得顺水推舟一样。

960年正月,后周王室正在庆贺新春佳节之际,从北方传来急报,说北汉联合契丹部落入侵边关。后周的执政大臣们没有验证战报的真伪,仓促让赵匡胤带兵应敌。

两天后,赵匡胤带兵北上,赵普与赵光义随行,两军会合于距离京城20里远的陈桥驿。

入夜后,在后周大营的军帐内,几位将军密谋商议“如今柴宗皇帝年幼,我等将士即使战死边关也不会受到任何的奖赏,不如拥立禁军统领赵点检为新主,我等皆为开国功臣啊”于是达成一致意见,连夜闯入赵光义和赵普的大营,抽刀高呼“今日我等一定要拥赵点检为新主不可”。

赵普看到军心所归,暗暗高兴。吩咐众人安定军心,待明日便可见分晓。同时也将消息快马传回京城守将石守信和王审埼。天色发白的时候,兵变的消息也被可以传到全军,这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难得的机遇,众人彻夜难眠,拥到赵匡胤的大帐四周。

赵匡胤假借昨夜饮酒,对所有事情全然不知,手握兵权的几位将军见状,还未等赵匡胤再次开口,便一拥而上,七手八脚的为他披上象征王权的黄袍,俯身叩拜,大呼万岁。

之后挥兵回师。赵匡胤一家也被赵普安排到一个叫定力院的寺庙重兵把守,大军一到,石守信开城 迎接至崇元殿,黄昏时分,举行了禅让仪式,赵点检成了宋太祖,赵普也从一介谋士,成了大宋的宰相。

相才独运

一次太祖问计于赵普,我想让天下止戈,安定长久,有什么计策吗?赵普回答天下分崩离析,没有别的原因,都是因为藩镇割据势力强大,臣强君弱。只有夺取他们手中的兵权,节制他们的钱谷,收编他们的精兵良将为自己所用,天下自然安定。

赵普以陈桥兵变为例,暗示石守信等几位高级将领是目前最大的威胁,他们举兵更大的原因是能够从中得利,很难担保以后不会做出同样的事情,不得不防。宋太祖听后如梦初醒,连连点头,于是先从改编禁军开始稳固自己的皇位。

在赵普的策划下,中国历史上出现了 杯酒释兵权的现象 ,这是一次高明的政治艺术,兵不血刃便解决了长期以来不断兵变改朝换代的祸根,许多高级将领被分为节度使只有俸禄没有实权,一切都归中央统辖。

权臣失势

从宋太祖得到政权,到平定南方,赵普作为手下的第一谋臣,太祖事无巨细,都会和他商议。

赵普出身小吏,学问方面和许多文士相比,差得太多。尤其是在担任宰相之后,太祖经常劝告他学习,而他也很努力,每次下朝后都深锁书房,仅凭一部论语便举一反三,才思日益精进。赵普深受信任,同时也敢于坚持己见。

有一次赵普向太祖推荐了一个官员,太祖没有答应,于是一连三天连续上奏,太祖一怒之下撕了他的奏章,而他不慌不忙捡起来拼接好后再次呈了上去,太祖最终答应了他。又一次在推荐官员时,他当面指责太祖,选官不能任凭自己的喜好决定,太祖气愤离去,赵普于是守在殿外等候,直到太祖气消之后又答应了他的请求。

赵普任职宰相十年之久,这不免引来有心攀附之人,各种礼品更是司空见惯。

一次有人自称送来十坛家乡的海产,赵普没有留意便放在客厅,宋太祖也随之而来,听说有海产也想看一看,刚一打开,在场的人都惊讶不已,这哪里是海产,满满十坛的金子呀。太祖一直担心官员收受贿赂,滥用职权。

这种情况下,赵普自然十分惶恐,俯身请罪,请求明察。太祖脸色阴沉说:“人家给你,你收下便是,这大宋的天下人家都以为是你们说了算”。(《宋史》:帝叹曰:"受之无妨,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尔!")

后来,又有人告发赵普,私自贩卖木材,建造府邸;收受贿赂;包庇手下官员的违法行迹……

《宋史》:会雷有粼击登闻鼓,讼堂后官胡赞、李可度受赇骫法及刘伟伪作摄牒得官,王洞尝纳赂可度,赵孚授西川官称疾不上,皆普庇之。

赵普为赵匡胤登基称帝、削弱藩镇割据,实现国家一统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他以权谋私,纵容手下违纪的行为又使得自己俨然成为了新的“恶龙”。

在心里早有隔阂的情况下,同年八月,赵普被罢免了宰相的职位。

在太宗时期,虽然得到用,但再也不复赵匡胤时期独宠的权势。

更多文章

  • 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如果不死的话,朱棣的造反会成功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如果太子朱标不死朱棣还会反吗,朱标不死朱棣能得到天下吗,朱标不死朱棣还敢造反吗

    @翻开历史书一起回到大明朝的岁月里去看一看、瞅一瞅!1402年7月,大明朝发生了一件大事情。这件事情彻底的改变了朱元璋的设想、也彻底的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这一年的七月十六日,也就是明朝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朱棣经过三年多的靖难之役终于杀回来了。朱棣在南京奉天殿继皇帝位,后世称为:永乐大帝。我们先把整

  • 为何只有十万兵力的成吉思汗敢攻打拥有百万兵力的金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成吉思汗二次攻打金国,成吉思汗与金国决战,成吉思汗攻打金国死伤多少兵

    其实这成吉思汗的军事指挥才能是在战争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在统一漠北的战争当中,成吉思汗并没有表现出特别杰出的军事才能,十三翼之战的惨败,就足以证明他指挥并不高明,但是他善于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在统一蒙古诸部战争的后期,成吉思汗的战术思想日渐成熟,在伐金的时候,成吉思汗针对金朝的实际情况,采取了消

  • 朱元璋为何杀刘伯温,大明第一谋士的传奇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人称大明第一谋士。刘伯温少年聪慧,机智好学。是闻名乡里的神童。自创阅读奇法,可一目七行。十二岁便考中秀才,十四岁进入府学学习。一部春秋经墨读两遍便可背诵如流,老师暗称他为奇才。十七岁时,离开府学,师从名士郑复初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他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通。上知天文

  • 李自成不收税不纳粮,那农民军吃什么喝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自成个人生活,李自成对百姓好吗,李自成是英雄还是罪人

    还十分重视部队中的炮兵,工兵等专业技术兵种的发展,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是开天辟地式的。上图_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但是,不让百姓纳粮,农民军的补给从何而来?首先,李自成的主要财源,就是占领各地的富商们。明朝后期,财富割据相当严重,那些富商们,动不动就有上千万两银子。明朝本

  • 在攻克洛阳后,李自成威名大震,看到眼前的福王,他将如何处置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自成攻破西安杀福王,李自成杀过福王吗,李自成和福王的故事

    为弥补朱常询的“损失”,神宗与郑妃就千方百计满足福王的其它要求。宫中财物、庄田、盐税、茶税,只要福王开口,神宗无不满口应允。故而朱常询分封时间短而财富却甲于天下。尽管福王府金银财物堆积如山,福王仍是贪鄙吝啬,不肯发一粒米、一两银子赈济灾民。府墙外的百姓连草根树皮都吃不上,城上的军兵鬼马鸠面,饿得东倒

  • 1938年朱元璋逝世,同年浙江出生一男婴,51年后为大明续命200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元璋之死真相,朱元璋生前简介,朱元璋死亡真相大揭秘

    “他”带着历史的使命,在十几年之后,成为了那个拯救国家的人,朱元璋与于谦,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轮回”之事。一个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一个是相声皇后,怎么可能会有轮回之事呢?其实不然,此于谦非彼于谦,这个于谦乃明朝的大功臣,对于大明王朝来说有着救国的功劳。为什么说两个人是历史的轮回,不单单是因为两个人的出生

  • 宋朝的时候,华山周边的老百姓不纳粮不交税 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山宋刘已经批下来了吗,自古华山不纳粮,宋朝没有国粮吗

    宋朝建立之后,官员到陕西华阴县华山周围一带,征粮征税去了,这里的老百姓拒绝缴纳钱粮税款,官员说这里是大宋地界,大宋的子民都有上交皇粮国税的任务,老百姓说这里不属于宋朝管理,我们自治。官员一听火冒三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几个刁民焉敢反我大宋?官员问你们有什么凭证,老百姓们拿出地契,官员一看,下面有

  • 李世民敢于向李渊造反,为何朱棣却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李世民敢反李渊朱棣不敢反朱元璋,朱元璋与李世民的综合实力评价,朱棣vs朱元璋

    李世民在李渊活着的时候就直接发动玄武门之变,将太子李建成杀掉,从而逼宫李渊退位,可是朱棣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丝毫没有任何动作,一直到朱元璋把皇位交给孙子朱允炆之后,朱棣才行动起来,为何李世民敢于向李渊造反,朱棣却不敢呢?朱棣缺少造反动机一个人想要去做一件事情,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有做这件事情的动机,朱棣

  • 南宋陈元桂:虽是文官,不输武将,忠心为国,战死沙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不久后,朝廷升陈元珪任临江军知府。此地靠近前线,十分危险,家族中的人都劝他转任他地,陈元桂缺说:“我年少苦读十年,知道忠君,忠于朝廷,死于战场,是我此生所愿。如果一个人碌碌无为,死于饥荒,死于疾病,死于盗贼,那还不如坚守国土,战死沙场,这样才是光明正大啊。”家族的人说你是文官,何必如此。陈元珪直言为

  • 上下五千年,三皇五帝,甲骨文发现百余年,先辈如何知晓远古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三皇与五帝,三皇五帝文史常识,中国古代甲骨文发掘

    时人认为中华历史可追溯至三皇五帝,大概拥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现代得以流行这一说法是源于《上下五千年》——一本流传广的历史通俗读物,由林汉达和曹余章先后编著。盘古开天辟地作为始祖传说暂且不谈,三皇五帝又有何人呢?最原始的定义应当为一个称号,远古三皇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又称泰皇氏),远古五方上帝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