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吴王寿梦的外交计划中,可以看出吴国想要融合进中原的诚意

从吴王寿梦的外交计划中,可以看出吴国想要融合进中原的诚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45 更新时间:2023/12/18 0:53:48

会盟可以暂时停止纷争,如弭兵之盟。但当会盟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也会引发战争。战争结束时,盟主仍然会举行会盟,以达成协议。也正因如此,成为盟主的国家便有了话语权。

春秋时期战争频仍,且周天子王权旁落,由诸侯争先会盟的激烈程度就可以看出端倪。从这些会盟中,也可以观察出各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var1]

诸侯会盟

吴、楚两国在春秋时期早期,也是有和平共处的记录的。在齐、楚争霸时期,他们共同与齐国为敌,《管子》中有吴国人伐榖的记载。

齐桓公五年,吴国人曾偷袭齐国榖城,为了恐吓吴国,并让他们停止进攻,齐桓公曾攻打到吴国,占据瓜分了吴国一半的土地。

从此吴国成为楚国的附庸。《左传》云:“楚灭舒蓼,盟吴、越而还。”楚国灭掉了舒蓼国。楚庄王有逐鹿中原、称霸于诸侯的企图,他先拉拢了东边的小国,以南方为势力据点,集结南方之力与北方的晋国集团对抗。舒蓼不服楚国,楚国灭之,并往更东方与吴、越结盟,楚庄王一方面巩固着南方的局势,另一面则讨伐陈国,为中原霸业布局。

由此可见,这段时期由于楚庄王称霸,所以楚强吴弱的形势是十分明朗的。直到晋国向吴国提供军事援助,才一扫吴国以往卑微弱小的形象,局势也为之改观。

[var1]

《东周列国·春秋篇》齐桓公剧照

鲁成公七年,申公巫臣因为一己私怨,奔逃至晋国,并且心存报复,遂经过晋景公同意出使吴国,打破了吴楚联盟。晋国采取联吴制楚之策略,自此“蛮夷属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

晋、吴两国的地理位置距离遥远,如果他们之间要联系,必然要打通莒国。成公八年,晋侯使申公巫臣入吴,假道于莒,作为两国交通的要道。

在申公巫臣的一连串规划下,晋国开始邀请吴国参加会盟。正因如此,才有了“蒲地之盟”。在成公九年,晋国将鲁国的“汶阳之田”交给齐国,“诸侯二于晋”。晋人害怕这种情势持续发展,便开了“蒲地之盟”,以寻“马陵之盟”。

从季文子与范文子的对话——“德则不竞,寻盟何为?”中可以看出,这一次“蒲地之盟”以失败而告终。晋国虽然邀请吴国加盟,然而,吴国却没有参与。

[var1]

《东周列国·春秋篇》楚庄王剧照

晋国方面并未放弃,于是在成公十五年开启了“钟离之盟”,终于“始通吴也”。但是这一次会盟并非是君主会盟,可见会盟的等级并不高。

晋国十分看重吴国扰楚的功效,于襄公三年举行“鸡泽之盟”,并且又向吴国发出了邀请。晋国看到了吴国的实力,因为这一年春天楚国主动出击伐吴,但最终吴军不仅击败了楚军,还占领了楚国城邑。然而,同年夏天晋国会盟于鸡泽,吴国又没来。

“蒲地之盟”和“鸡泽之盟”,吴国两次都没有来,中间的“钟离之盟”也不是高级别的会盟,由此可见,这个时候的吴国,他们对中原诸侯国和外交事务仍旧没有信心,他们也无法判断如果依附晋国是否会影响自身的权益。而中原诸侯们因为吴国地处蛮夷之地,就草率地认为吴国是蛮夷之邦,他们对吴国也不重视。

但晋国却心如明镜,他们知道吴国的重要性,所以才不断地派遣使者与吴国交好,数次邀请吴国会盟。

《吴越春秋》云:“寿梦以巫臣子狐庸为相,任以国政。”此事展现出吴国对外交方面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因此才提拔狐庸的官位。我们都知道,狐庸是晋国申公巫臣的儿子,由此可以看出吴国联合晋国的念头,在进一步地加深。

襄公十年,晋国举行“柤地之盟”。这一次,吴王寿梦亲自出马,他想借此机会了解目前吴国在诸侯眼中的地位。吴王寿梦在位的倒数第二年,还在为吴国进行外交方面的努力。两年之后,吴王寿梦就去世了,他“临于周庙”。

[var1]

《春秋左氏传》

《左传》中记载:“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迩庙。”

这就证明了吴国与周王室的血缘关系不容抹去,吴国更有谦让不居位的美名,虽然他们曾被视为蛮夷,但仍然有王族后代的血统优势。

吴王寿梦的外交计划,让中原诸侯们从根本上接纳了吴国,也开始重视吴国。他也是《左传》中记载的唯一一位“临于周庙”的吴王。吴王寿梦亲自参与“柤地之盟”,成就了“临于周庙”这件大事,提醒后世子孙不忘其本,更看出吴国企图融合中原、与诸侯协调的诚意。

更多文章

  • 庞涓在魏国得势以后,为何没有斩草除根,直接将孙膑杀掉?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孙膑和庞涓的真实历史,孙膑杀了庞涓后去哪里了,庞涓与孙膑

    [var1]回头来看,没有直接杀死孙膑,是庞涓的一大败笔。那么,心狠手辣的庞涓,既然如此嫉恨孙膑,选择暗害于他,为何不斩草除根,直接将孙膑杀掉呢,难道是因为恻隐之心和同窗之情吗?我们不能说完全没有这个因素,抛开和孙膑的冤仇,庞涓不是一位性格残暴的人,在魏国军中,士兵将领们对庞涓十分尊敬,往往会为他视

  • 曹叡:矛盾中的魏国皇帝,没杀司马懿是他最大的失误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曹叡死在了司马懿背上,曹叡当皇帝多亏了司马懿吗,曹叡司马懿关系

    甄氏与曹植的故事,在民间被传得沸沸扬扬。但是这仅仅是民间故事,当不得真,没有证据证明甄氏与曹植之间有过男女私情。不过甄氏原来是袁绍的儿媳妇,想当年曹丕可是在攻破冀州后,从父亲手中抢来了甄氏,最开始的时候,曹丕对甄氏还是非常好的。只不过花无百日红,后来的曹丕宠爱汉献帝的两个女儿以及郭美人,甄氏失宠并颇

  • 楚国逐渐衰弱,吴国方兴未艾;楚国不思进取,吴国君臣一心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楚国为什么灭不掉吴国,楚国被吴国打败的原因,战国吴国与楚国

    年幼而势弱的楚昭王,又恰逢立志图霸的雄主阖闾;楚国有贪婪暴戾的令尹囊瓦,而吴国有一代雄杰伍子胥、孙武。吴国“入郢之战”,其背景是吴国君臣一心,国力强盛相对于楚国的奢靡,令尹亦不进取,渐进地让吴国取得大胜。[var1]《东周列国·春秋篇》伍子胥剧照楚昭王得位的过程,先就受到了囊瓦的阻挠,从中可以得知,

  • 战国四名将,谁能与白起一战?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国名将白起简历,战国最厉害的名将是李牧还是白起,战国时期抗韩名将白起

    这几句话说的是,战国时期四个能征善战的四位名将。千字文这东西,要求的标准是字不能重复。所以在介绍战国史的时候,很可能就挑了这几个字出来,把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并列,后人再把这四个人叫作战国四大名将。我个人其实是同意这种说法的。虽然千字文误打误撞,但找出来的这四个人确实都是十分合适的“战国四大名将”人选。

  • “柏举之战”起因——楚国囊瓦贪婪、晋国见死不救、吴国拔刀相助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晋国吴国,关于柏举之战的资料,吴国和柏举之战

    此乃“天相”。另一边,自吴王阖闾即位后,吴人不断侵楚,吴王阖闾在伍子胥的建议下,在作战中基本都是到达楚国边境之后,等到楚军来救,然后就打道回府——“吴师还”,他们并不和楚国正面作战。不仅如此,吴王阖闾还讨伐了越国,借此稳定了自己的后方,其后开始积极谋划破楚。此乃“人事”。由此可见,楚强吴弱的局面,马

  • 春秋末期形势:晋国很忙、吴国走下坡、楚国逐渐复苏将面临混乱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楚国晋国,春秋时期晋国与吴国谁强,春秋期的晋国和吴国

    晋国在春秋晚期,从楚昭王十九年起晋国大乱,起先范氏、中行氏联合攻打赵氏。随后,韩氏、魏氏、知氏又以晋侯之命,联合讨伐范氏和中行氏,二氏退保朝歌。齐国、郑国等支持范氏,齐国以粟千车接济范氏,郑国以武力护送。结果在铁地被赵氏击败。此后,赵简子又连续击败范氏和中行氏,二氏被迫出逃。楚惠王三十一年,知氏、赵

  • 都是名相,诸葛亮为何自比管仲不比萧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诸葛亮和管仲,诸葛亮和管仲乐毅名气谁大,诸葛亮与管仲什么关系

    先说管仲,作为齐桓公称霸的最得力助手,实际上管仲完全掌管了军国大事,齐桓公基本上就是负责吃喝玩乐,偶尔出去耀武扬威的外交一下。齐国的政治、军事、经济这三个国家最重要的职能均由管仲负责,并且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他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而管

  • 郭淮:料敌准确多立战功的三国时期魏国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曹魏名将郭淮,郭淮个人简介,司马懿郭淮

    老规矩,先说说家谱。郭淮字伯济,太原(并州)阳曲人。他爷爷叫郭全,曾任汗大司农,父亲郭缊,历任雁门太守。郭淮也算是个世家出身吧。后举孝廉,为平原府丞。后曹操讨张鲁他也算个跟班的参加了,不过没留下记载。后来曹操留征西将军夏侯渊守汉中,以郭淮为军司马。建安二十三年,刘备攻阳平关,当时守将夏侯渊与刘备抗衡

  • 灭了后赵的冉闵,他所建立的魏国到底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冉闵和后赵是什么关系,冉闵在后赵身份地位如何,魏国被谁灭

    赞美的姑且不说,讨厌冉闵的持有一个观点,他们认为冉魏国小命短,根本没有能力实现赞美者说的那些丰功伟绩。冉魏国祚有多长,国土面积到底又有多大?[var1]冉魏没建立前的后赵疆域,周边的代国铁佛算是后赵藩属这里根据史料记载,我们去探讨一下公元350年初,冉闵废掉后赵皇帝石鉴,在邺城建立了冉魏政权;公元3

  • 此人雄才伟略,他若不死,统一六国的未必会是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秦国统一六国的功臣有哪些,秦国谈统一六国,带领秦国统一六国的主要将领

    [var1]自三家分晋之后,和魏国相比,赵国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因为赵国隐患不少,不仅要面对北方游牧民族三胡持续不断的侵扰,国土还被中山国隔断,加上赵国前几任国君战略不明确过多的投入到中原争霸之中,到赵武灵王继位之时,甚至是他在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赵国可以说是积疲日久,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实力在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