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柏举之战”吴国五战五胜,性格急躁的夫概背后应该有高人指点

“柏举之战”吴国五战五胜,性格急躁的夫概背后应该有高人指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319 更新时间:2023/12/18 9:01:27

夫概从楚国令尹囊瓦临阵脱逃的行为中,看出了他是胆小怕事之辈,因为楚国将领和士兵都不想为国捐躯,所以楚军不足为惧。在夫概看来,如果派出少许精兵立马快攻过去,这些贪生怕死之辈一定会逃跑,之后吴军再以主力部队为后盾进攻,就可以轻松地取得胜利。

[var1]

《东周列国·春秋篇》吴王阖闾剧照

犹记得,“鸡父之战”中吴国公子光就用过类似的战术——先用罪犯打乱楚军阵型,最终克楚取得大胜。夫概此时的策略,真是“兄弟所见略同”,但是吴王阖闾并没有同意夫概的计策。

不过,因为夫概急于建功,所以他举出“臣义而行,不待命”的例子。此言就像孙子所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一样的坚决。夫概如此自信,或许其背后是有人支持的。

夫概说完“今日我死,楚可入也”,就率军独自前进,可见他叛逆急躁的性格。他先以士兵五千攻击囊瓦的军队,使得囊瓦与士兵四处奔逃,楚军大乱,吴国得到了暂时的胜利。令尹囊瓦并没有兵败自尽,反而逃到了郑国

《左传》云:“吴从楚师,及清发,将击之。”

吴国继续追击楚军。在楚军溃逃渡水之际,夫概又有了新的想法和策略。他提出“困兽犹斗”——人在危险的环境中,会激发出潜在的本能,可能会产生破釜沉舟的决心。

正如夫概所言,现如今的动物实验证明,动物在危机时刻会激发出肾上腺素,往往都会刺激其本身的潜能。所以,假如楚军尚未渡河,吴国便出击,就会导致楚人拼死一战,那么吴国的胜算就会大大降低。

在夫概看来,如果等一半以上的楚军渡过河之后再袭击,必然能使楚军放下紧张的心情,因为楚国的将士们一旦发现可以安全渡河,就会产生苟且偷安的心态。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渡过河就代表自己安全了,其行军速度也会不由自主地慢下来,心态也会比较放松。此时吴军再一鼓作气进攻,就有相当大的把握。

[var1]

《春秋左氏传》

吴军按照夫概的策略去做,果然取得了成功:已经渡过河的楚军,见到没有吴军的追击,此时他们的肚子也饿了,便停下来生火煮饭,结果追击在后、等待多时的吴军发起了攻击,让楚军连一口饭都还来不及吃,就又疲于奔命了。

楚国的士兵们为了逃命,只好放下手中的食物,继续空着肚子逃跑。反观吴军,他们赶走了楚军之后,到达楚国的扎营地点,就把楚国的粮食吃掉了。吃饱喝足之后,再继续追击。

当年晋、楚两国之间的“城濮之战”和“鄢陵之战”时,晋军也曾进入楚国军营,吃楚国粮食。吴国此时又旧事重演,他们连续追击了五场,气势如虹地直接攻到了楚国的国都——郢。

《吕氏春秋》云:“吴阖闾选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为前陈。五战五胜遂有郢”。

夫概作为急先锋,吴国大军随他而战。此时,吴王阖闾并未依照军法处罚夫概不听将令的行为,他看出夫概大有可为,就将军事行动继续下去,亲自率领主力部队扫荡楚军,最终得到了空前的大胜利。

[var1]

《东周列国·春秋篇》晋国战车剧照

由此看来,夫概在此战中的战术是相当正确的。我们都知道,入郢之后,夫概曾发起过自立为王的行动,最终以失利告终。从夫概冲动的性格和无脑自立的事例,可以看出他的缺陷。那么,追溯吴军之前的战术,夫概怎么会耐得住性子、等待楚军渡河过半后才发起攻击呢?

在笔者看来,夫概应该是有高人在旁指导。吴王阖闾的本意是不愿意冲锋的,所以这个人并不是阖闾。有一个人,他的复仇之心十分迫切,那就是伍子胥

伍子胥曾经向吴王阖闾推荐了刺客,间接地帮助吴王阖闾刺杀了吴王僚,而此时夫概自立为王的心思,或许早就被伍子胥猜中了。夫概或许也想效仿自己兄长自立为王,只不过没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伍子胥此时复仇心切,只想尽一切力量去攻击楚国,而吴王阖闾本没有打算入郢,他也在观望中,但伍子胥就等不及了。所以夫概的计谋,想必也是伍子胥在背后指点的。

[var1]

《东周列国·春秋篇》伍子胥剧照

军事家孙武在这一场战役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夫概背后的人,也可能是孙武。笔者总结出四点:

一、《孙子·始计第一》提出“道、天、地、将、法”,之前夫概口中的“囊瓦不仁”,说明他知道楚国军队上下不同心,而囊瓦确实为将不仁,致使楚国无道,“道”和“将”皆不利于楚,此时正好是吴国大胜的良机。

二、《孙子·地形第十》云:“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这番话和夫概违背君命,坚持冲锋的理念相同,孙子自己也曾经使用过。

三、战争中,夫概趁着楚军渡水一半才袭击,正好在《孙子·行军第九》——“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不谋而合,只是借夫概之口说明了原因,表述得更加完整。

四、《孙子·虚实第六》:“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孙子提出敌军松懈之际,正是出战的时刻。

可见,“柏举之战”吴国之所以能够成功,伍子胥和孙武应该是出了相当多力气的。吴国有两位军事大神相助,楚国兵败的结局,自然是可以预料到的。

更多文章

  • 从吴王寿梦的外交计划中,可以看出吴国想要融合进中原的诚意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吴王寿梦简介,吴国灭楚吴王做了什么,吴王寿梦是吴国第几任国君

    会盟可以暂时停止纷争,如弭兵之盟。但当会盟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也会引发战争。战争结束时,盟主仍然会举行会盟,以达成协议。也正因如此,成为盟主的国家便有了话语权。春秋时期战争频仍,且周天子王权旁落,由诸侯争先会盟的激烈程度就可以看出端倪。从这些会盟中,也可以观察出各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var1]诸

  • 庞涓在魏国得势以后,为何没有斩草除根,直接将孙膑杀掉?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孙膑和庞涓的真实历史,孙膑杀了庞涓后去哪里了,庞涓与孙膑

    [var1]回头来看,没有直接杀死孙膑,是庞涓的一大败笔。那么,心狠手辣的庞涓,既然如此嫉恨孙膑,选择暗害于他,为何不斩草除根,直接将孙膑杀掉呢,难道是因为恻隐之心和同窗之情吗?我们不能说完全没有这个因素,抛开和孙膑的冤仇,庞涓不是一位性格残暴的人,在魏国军中,士兵将领们对庞涓十分尊敬,往往会为他视

  • 曹叡:矛盾中的魏国皇帝,没杀司马懿是他最大的失误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曹叡死在了司马懿背上,曹叡当皇帝多亏了司马懿吗,曹叡司马懿关系

    甄氏与曹植的故事,在民间被传得沸沸扬扬。但是这仅仅是民间故事,当不得真,没有证据证明甄氏与曹植之间有过男女私情。不过甄氏原来是袁绍的儿媳妇,想当年曹丕可是在攻破冀州后,从父亲手中抢来了甄氏,最开始的时候,曹丕对甄氏还是非常好的。只不过花无百日红,后来的曹丕宠爱汉献帝的两个女儿以及郭美人,甄氏失宠并颇

  • 楚国逐渐衰弱,吴国方兴未艾;楚国不思进取,吴国君臣一心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楚国为什么灭不掉吴国,楚国被吴国打败的原因,战国吴国与楚国

    年幼而势弱的楚昭王,又恰逢立志图霸的雄主阖闾;楚国有贪婪暴戾的令尹囊瓦,而吴国有一代雄杰伍子胥、孙武。吴国“入郢之战”,其背景是吴国君臣一心,国力强盛相对于楚国的奢靡,令尹亦不进取,渐进地让吴国取得大胜。[var1]《东周列国·春秋篇》伍子胥剧照楚昭王得位的过程,先就受到了囊瓦的阻挠,从中可以得知,

  • 战国四名将,谁能与白起一战?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国名将白起简历,战国最厉害的名将是李牧还是白起,战国时期抗韩名将白起

    这几句话说的是,战国时期四个能征善战的四位名将。千字文这东西,要求的标准是字不能重复。所以在介绍战国史的时候,很可能就挑了这几个字出来,把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并列,后人再把这四个人叫作战国四大名将。我个人其实是同意这种说法的。虽然千字文误打误撞,但找出来的这四个人确实都是十分合适的“战国四大名将”人选。

  • “柏举之战”起因——楚国囊瓦贪婪、晋国见死不救、吴国拔刀相助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晋国吴国,关于柏举之战的资料,吴国和柏举之战

    此乃“天相”。另一边,自吴王阖闾即位后,吴人不断侵楚,吴王阖闾在伍子胥的建议下,在作战中基本都是到达楚国边境之后,等到楚军来救,然后就打道回府——“吴师还”,他们并不和楚国正面作战。不仅如此,吴王阖闾还讨伐了越国,借此稳定了自己的后方,其后开始积极谋划破楚。此乃“人事”。由此可见,楚强吴弱的局面,马

  • 春秋末期形势:晋国很忙、吴国走下坡、楚国逐渐复苏将面临混乱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楚国晋国,春秋时期晋国与吴国谁强,春秋期的晋国和吴国

    晋国在春秋晚期,从楚昭王十九年起晋国大乱,起先范氏、中行氏联合攻打赵氏。随后,韩氏、魏氏、知氏又以晋侯之命,联合讨伐范氏和中行氏,二氏退保朝歌。齐国、郑国等支持范氏,齐国以粟千车接济范氏,郑国以武力护送。结果在铁地被赵氏击败。此后,赵简子又连续击败范氏和中行氏,二氏被迫出逃。楚惠王三十一年,知氏、赵

  • 都是名相,诸葛亮为何自比管仲不比萧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诸葛亮和管仲,诸葛亮和管仲乐毅名气谁大,诸葛亮与管仲什么关系

    先说管仲,作为齐桓公称霸的最得力助手,实际上管仲完全掌管了军国大事,齐桓公基本上就是负责吃喝玩乐,偶尔出去耀武扬威的外交一下。齐国的政治、军事、经济这三个国家最重要的职能均由管仲负责,并且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他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而管

  • 郭淮:料敌准确多立战功的三国时期魏国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曹魏名将郭淮,郭淮个人简介,司马懿郭淮

    老规矩,先说说家谱。郭淮字伯济,太原(并州)阳曲人。他爷爷叫郭全,曾任汗大司农,父亲郭缊,历任雁门太守。郭淮也算是个世家出身吧。后举孝廉,为平原府丞。后曹操讨张鲁他也算个跟班的参加了,不过没留下记载。后来曹操留征西将军夏侯渊守汉中,以郭淮为军司马。建安二十三年,刘备攻阳平关,当时守将夏侯渊与刘备抗衡

  • 灭了后赵的冉闵,他所建立的魏国到底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冉闵和后赵是什么关系,冉闵在后赵身份地位如何,魏国被谁灭

    赞美的姑且不说,讨厌冉闵的持有一个观点,他们认为冉魏国小命短,根本没有能力实现赞美者说的那些丰功伟绩。冉魏国祚有多长,国土面积到底又有多大?[var1]冉魏没建立前的后赵疆域,周边的代国铁佛算是后赵藩属这里根据史料记载,我们去探讨一下公元350年初,冉闵废掉后赵皇帝石鉴,在邺城建立了冉魏政权;公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