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不进则退,忘战必危:哪些原因使得秦国走上了变法强国之路?

不进则退,忘战必危:哪些原因使得秦国走上了变法强国之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649 更新时间:2024/1/18 18:53:17

与戎人相接,秦人靠着不屈的血性一步步占据脚跟,“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祠白帝”。百年盛衰,秦人暴霜露、斩荆棘,在秦穆公时得以向西“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然而在争霸道路上,秦国却屡次不敌高速发展的邻居晋国,哪怕秦穆公之后欲继父祖之余烈,向晋挑战,与楚靠拢,却难得一胜,而晋楚弭兵后,秦国更是得不到助力,“向东不能出崤函,争南不能及巴蜀”。在“三家分晋”后,秦国面对曾经的晋国卿族之一的魏也难得一胜,魏文侯李悝为相,变法图强,又拜吴起为将,侵吞秦河西之地,若再不变法图强,秦国危矣。 一、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var1]

战国变法并非秦国一家,甚至商鞅变法可以说是“大器晚成”,同时期的还有齐国邹忌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等等,其中魏国的变法经历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三代,可谓是十分成熟。李悝在魏国的变法,给各国带来了变革的福音,在看到魏国“小霸”于列强后,各国纷纷效仿,激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变法,李悝变法成就了魏国的腾飞,也成为不久的将来,诸多变法家奔走列国,进行变法图强的内容范本,同时促进了魏文侯的称霸大业,为魏国百年霸业奠定基础。

[var1]

在李悝、吴起的影响下,商鞅成为变法的大家,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公叔痤有知人之明,他把商鞅留在身边,“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是因为公叔痤不想早早推荐能够影响自己位置的商鞅,而死前推荐则能博个知人善用的好名声。然而公叔痤还是小看了魏惠王的“目中无人”,魏惠王既不听之任之,也不打算杀之,而商鞅得知“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后,辗转来到秦国面见孝公,将魏国制霸的武器转手相赠,帮助秦国奠定霸业基础。 二、忍辱负重,励精图治

[var1]

就在三家分晋后,魏国在魏文侯的带领下国势蒸蒸日上,反观秦国却陷入旷日持久的争权斗争中。从秦厉共公身亡后,其子秦躁公嬴欣、秦怀公嬴封先后继位,但大权旁落,秦国开始一蹶不振。周威烈王十一年(前415),秦灵公去世,秦简公嬴悼子在重臣的帮助下夺得君位,为防止不测,年仅十岁的秦灵公之子嬴师隰被迫流亡魏国,这一躲就是二十九年。秦简公在位时就在政治、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但还是改变不了秦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秦简公抱憾而终,子秦后惠公即位,屡次攻魏不得,阴晋之战,秦后献公起五十万秦卒欲与魏决一死战,但还是被吴起和五万魏武卒击败,秦国在魏国的攻势下岌岌可危,随后即位的秦出公才两岁,朝政由其母把持,然而出公之母任用外戚和宦官,为了笼络人心而大肆封赏,使秦国的国库空虚,不得不加重税率以增加国库收入,在她执政下,“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潜伏在外二十九年的嬴师隰决心改变秦国积贫积弱的局面,产生夺回君位、实行新政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

[var1]

嬴师隰在魏二十九年,见证了魏文侯开的百年盛世,偷学了不少经验,在魏文侯、魏武侯面前,嬴师隰恭顺有加,一副亲魏嘴脸,但他的心里无时不刻都想着向魏国挑战,收复河西。眼看秦国再次乱了起来,魏武侯决定帮助嬴师隰夺得君位,建立一个亲魏政权,来对付蹦跶很欢的赵韩,尽管归心似箭,但嬴师隰却拒绝了,想起秦国的困顿低落与魏国的蓬勃发展而形成的鲜明对比,嬴师隰不愿意做有损秦国利益的事,谢绝了魏武侯“好意”的护送,双方立下誓言,嬴师隰保证在魏武侯在世时不与魏国为敌,魏武侯听出此话的弦外之音,对此十分不爽。夺得君位后,嬴师隰埋头改革,根本不在乎外面打成什么样子,在经过十九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秦国慢慢摘掉了“贫困帽”,国内各阶层请战的呼声越来越高,而秦献公嬴师隰不战则已,一战就打败了威胁周天子的韩、魏,秦人大振,在魏武侯,嬴师隰知道曾经的誓言可以不作数了,而秦国东出是必然,于是嬴师隰发兵攻魏,秦将章蟜于石门大破魏军,斩首八万,压在秦国和嬴师隰心中的这块大石头终于可以落下了。嬴师隰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告诉儿子秦孝公嬴渠梁:秦要强,必变法。 三、不进则退,忘战必危

[var1]

为了打开局面,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变法,邹忌“请谨毋离前”,“请谨事左右”,“请自附于万民”,“请谨择君子,毋杂小人其间”,“请谨修法律而督奸吏”,使齐国大治,成为东方大国。李悝凭借废除世袭,招募贤才;废除传统的井田制,采取“尽地力之教”的策略;建立完备的魏国法律《法经》;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四项策略,开创了魏国霸业。吴起逃到楚国,得到楚悼王全力支持,楚国迅速崛起;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赵国掌握了一支闻名天下的骑兵,还因此灭了时常挑选挑衅的中山国,还“向西边林胡、楼烦用兵,到达云中、九原”,赵国一跃而上,成为除秦国外国力最强的国家。申不害相韩十五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使得韩国在列强包围下依然相安无事,“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反观在变法上毫无建设的燕国,成了七雄中最弱的,只能靠着间谍游说来苟延残喘。 在内忧外患下,秦国不得不实行变法,正是有了魏国这个前车之鉴,秦国的变法才能顺利推行。但变法代表了流血,带来了阵痛,一个阶层的崛起必然会分割老贵族们的利益,而倡导者更是成为众矢之的。李悝、申不害虽然得以善终,但变法不过是昙花一现,魏国一败再败,霸权不复,韩国成为秦灭六国中第一个被干掉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多么威风潇洒,却饿死行宫内;吴起、商鞅都免不了车裂肢解之刑,成为君王的牺牲品,只不过秦国比较幸运,楚肃王借机清扫了旧贵族势力,但将吴起变法视作敝帚,秦惠文王则留下了商鞅变法的成果,使得秦国迎来鼎盛。

更多文章

  • 马希萼、马希崇短暂的统治和楚国的末日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马希崇事件,历史上的马希萼,马希崇60集视频

    马希萼之前几乎丧命,这时候好不容易苦尽甘来,就开始报复过去反对自己的人,并终日纵酒享乐,军国大事都交给了当初的内应也是自己的胞弟马希崇。马希崇也不是靠谱人,全凭自己的好恶胡闹。先前内乱导致府库的钱都没了,这两兄弟就抢百姓的钱犒劳士兵,结果士兵还是因为分钱不均怀恨,即使随马希萼从朗州打来的从龙功臣也不

  • 秦王、晋王、魏王以及蜀王,哪个更尊贵一些呢?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秦王和蜀王,秦王和魏王的关系,魏王与秦王谁尊贵

    事实上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仅需要了解王爵的情况,还需要了解一些比较特殊的历史事件方可,下边我就结合历史事件和大家一起研究一下这个问题。[var1]王爵的产生分封这个概念是在周朝时期才出现的,在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之后,为了对功臣进行奖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本来应该周武王完成这件事,可惜他建国两年

  • 赵国坐拥数万骑兵军团,为何仍是打不过秦国?两千字看懂赵国骑兵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赵国为啥打不过秦国,赵国与秦国实力,赵国的兵马有多厉害

    [var1]不管是战法战术,还是武器装备,亦或者是大家对于骑兵的理解,都远比不上后世那些让人闻风丧胆的骑兵军团。比如赫赫有名的蒙古铁骑,或者清朝的八旗精锐,在骑兵的运用上面,就远不是两千多年前的赵国,能够比拟的。另外,最重要的是,赵国和秦国的几场大战,主战场都不是平原,地形相对复杂。在这种情况下,骑

  • 2000年前,谁在助秦始皇制造“黑科技”?没一统六国才不正常?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始皇的三大神器,秦始皇最强黑科技,秦始皇黑科技有多厉害

    [var1]但是鲜为人知的是,秦始皇之所以能够一统六国,离不开三样本不该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黑科技。那么,是谁在帮助秦始皇研究制造这些“黑科技”?或者说,秦始皇本人有没有可能是穿越者?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黑科技”从古至今,科技都是第一生产力。谁能最先掌握更先进的科技密码,谁就更有可能率先实现脱颖而出。在

  • 秦国一统天下之谜:《史记》中司马迁曾4次提到,一个神秘的预言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秦国统一的预言,司马迁对秦朝的预言,司马迁怎么评价秦国

    [var1]其中记载了秦朝统一天下的传说——一个神秘的预言:“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那么,这个预言具体是指什么呢?荒蛮之地建王国秦朝作为中国封建历史的开端,它的建立和发展都具有非凡的意义。[var1]秦始皇扫六合、平天下,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依靠的不只是他自己的文

  • 聊聊春秋时期的晋国的族内婚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春秋时期晋国,晋国联姻列表,晋国的形成史

    晋是唐叔虞的封国,唐叔虞是武王之子、成王之弟,故《左传》有:“邘、晋、应、韩,武之穆也。”那么,晋国显然属于根正苗红。就是这个根正苗红的晋国,却是不遵守“同姓不婚”制度的典型,并且在当时也是常常遭人非议的,如郑子产曾就晋平公的病发表过如下言论:“侨又闻之,内官不及同姓,其生不殖,美先尽矣,则相生疾,

  • 吴国首任丞相孙邵,史书中为何没有他的传记?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孙邵的后人,三国孙邵简介,孙邵有没有当过东吴丞相

    [var1]北海士人,历仕孔融、刘繇孙邵是谁?恐怕许多熟悉三国的人也需要时间来想一下,因为此人在小说中从未出现过,而在正史中,这个人的记载也只有片言只语,加上裴注,一共也只有五处。可说起这人的职位来,在东吴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是东吴的首任丞相。[var1]孙邵,字长绪,北海国人,早年曾担任汉末文

  • 赵括最后的荣光:断粮46天拒降,突围5次不屈,冲锋路上视死如归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赵括是怎样死的,真实的赵括有多强,赵括的具体情况

    在梦境中,赵孝成王穿着左右两种不同颜色的衣服,乘着一条飞龙,可是这飞龙还没有起飞便落在了地上,然后看到了堆积如山的金玉。[var1]赵孝成王醒来之后,对这个梦一直耿耿于怀,他认为一定是上天要警示他什么,其实这也不能怪赵孝成王迷信,毕竟当时的人对玄学都比较敬畏,甚至宫中还有专门占卜的官员。于是,赵孝成

  • 乾隆最长寿的儿子,因身体缺陷无缘皇位,活到87岁,一生独爱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这位皇子就是乾隆的第八个儿子永璇,母亲是淑嘉皇贵妃金氏,当时淑嘉皇贵妃颇受皇帝的宠爱,连生了好几个皇子,但永璇生下就有一个缺陷,那就是坡脚,因而永璇从小就知道自己是不会当皇帝的。后来又发生了两个嫡长子去世,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去世的事情,打消了皇帝“立嫡不立贤”的念头,在乾隆第三次决定秘密立储时,考虑到

  • 乾隆登基后,平反了诸多被雍正打压的叔伯,为何不愿平反其大伯?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客观来说,胤禔名声实在太差,其他几位被赦免罪名的尚且还有着一丝余党支撑,胤禔却早就变成了一个''光杆司令'',通俗来讲就是有着皇子的命,却没有其他皇子的智商。康熙太子尚未被废时胤禔便和八爷党来往过密,他的亲生母亲惠妃正是老八的养母,康熙在厌恶八爷党争的同时也顺带着厌恶起这个草包大儿子来。按照蒙古的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