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轻看刘邦,其实也是有原因的。据史料记载,刘邦年轻时不仅游手好闲,还贪财好色,与一帮酒肉朋友经常聚在一起吃喝玩乐。而就在刘邦当上皇帝之后,他身边的那些酒肉朋友却成为了军事大将和刘邦的左膀右臂。这是怎么回事?他们的结局又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妹夫”变“大将”
刘邦的老家在沛县,在沛县有个人靠卖肉为生,是位平平无奇的屠夫。这个人正巧娶了吕雉的妹妹,和刘邦结成了“连襟”,这个人名叫樊哙。他与刘邦的关系十分亲密,不仅因为他们的亲戚关系,二人其实也十分志趣相投,刘邦经常去樊哙家里吃喝玩乐,樊哙也并不介意。
后来刘邦与项羽争天下时,刘邦被邀请去赴宴,也就是后来大家熟知的“鸿门宴”。在这场宴会之上,刘邦的生命安全都受到了威胁,正可谓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樊哙作为刘邦的守护者,上前与项庄舞剑搏斗,甚至不惜用自己的生命营救刘邦。
待刘邦成为天下之主后,樊哙凭借着一身胆识多次率兵打仗,先是为刘邦安抚沛县,使得人心安稳;又在砀东作战时英勇过人,杀敌几十人。在走南闯北的过程中,樊哙从来都是遵守命令,没有半分抱怨。与秦军残留军队作战时樊哙也是毫不手软,这让刘邦对他更加放心,经常带他在身边。
然而正如那句话所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樊哙这个人的毛病也逐渐显露出来。因为出身市井,樊哙经常跟刘邦这个天下共主说话也是口无遮拦,让刘邦有些反感。最后刘邦卧病在床,却听得外面流言纷传说樊哙与吕后联手,待刘邦死后就夺了他的皇位,杀了戚夫人和刘如意。刘邦非常愤怒,便把樊哙给杀了。
二、狱卒萧何的华丽转变
萧何在秦朝为官时,官职比刘邦还要高一级,后来因为犯了错,被罚做了狱卒。而萧何人生的转变就从他遇见刘邦开始,和吕雉的父亲一样,萧何很早就看出刘邦的器宇不凡,于是来到他身边辅佐。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刘邦在百姓之中树立威望。
那时候因为刘邦的名声并不好,百姓并不服从。萧何主动去见沛县县令,想以县令之名邀请刘邦回来,这样会有说服力得多。县令同意了,而刘邦还在路上县令就怕自己的地位不保反悔让刘邦进沛县,萧何没办法只能再上阵,说服百姓杀掉县令,让刘邦做了沛公。
现在人们常常引用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萧何向刘邦举荐了大将韩信。如果没有韩信,刘邦可能根本赢不了项羽,何况坐上皇帝的位置。而刘邦能在后期战胜无论是兵力还是才能都比自己处于优势地位的项羽,同样也离不开萧何的帮助。一开始刘邦被项羽打得节节败退之时,若非萧何在后方给刘邦招募士兵、提供后援,刘邦怎么会没有后顾之忧。
刘邦登基之后,封萧何做了丞相。无论是在刘邦还是在天下万民的眼中,萧何都是最好的人选,他是绝对有这个才能的。而刘邦眼中萧何与其他辅佐他登基的大臣相比更是知识渊博。在刘邦数次想废掉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的时候要不是萧何出面制止,恐怕天下就要易主。刘邦死后萧何又辅佐了汉惠帝,最终积劳成疾离开人世,也算为刘邦尽心尽力了。
三、从车夫到汝阴侯
与刘邦交好的人中还有一个车夫,他叫夏侯婴。他也很早就与刘邦交好,有次与刘邦喝酒玩乐的时候不小心被刘邦误伤了,立马被有心之人上报。当时因为刘邦还是个小官,这件事情就比较严重。而夏侯婴作为受伤的一方,咬死不承认自己被刘邦所伤,为此还被鞭打,还是没有松口,可见其对于刘邦的忠心。
韩信与萧何的爱恨纠葛比较有名,但其实这位夏侯婴才是第一个发现韩信有才之人,他在韩信即将被问斩之时发现他的过人之才,并把他推荐给了萧何,萧何把人带到刘邦跟前。起初刘邦并不十分重视,后来韩信带兵打赢了项羽,刘邦才意识到韩信的将帅之才。
在刘邦打了败仗驾马车逃跑时,夏侯婴就坐上马车上为刘邦驾车。因为儿子和女儿在马车上影响前行速度,刘邦多次把自己的亲生孩子踢下马车,都被救下来。后来刘邦驾崩之后,刘盈即位,也对自己的这位“救命恩人”十分感激,封了他一个不小的官职。
与樊哙相比,之所以夏侯婴没有被杀,与他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他为人十分谨慎,绝不说会惹火上身的话,做事也很有分寸。又因为早年对于刘邦的忠心,让大家都十分尊重他。
结语:这三位大将起初都只是一位平平无奇的普通人,是刘邦慧眼识珠发现了他们的才能并予以重用。所以刘邦能夺得天下,也不是没有原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