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东汉变三国赖刘焉?精神垮了才是主因

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东汉变三国赖刘焉?精神垮了才是主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552 更新时间:2023/12/15 8:56:57

因此,面对风云变幻、难以预测的世界,我们更应当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如同中国历代史家孜孜以求的目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从古到今,人类社会虽然不断文明化,但实质上仍被丛林法则所左右;任何一个王朝的覆灭,时常源于自身的衰弱。但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另类:汉朝。

所谓“强汉盛唐”,汉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成功的大一统封建政权,曾经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强大的多民族国家。即使在它覆灭时,仍旧具备让周边政权不敢觊觎的强大实力。“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成了古代史的一个传奇。

那么,两汉既然持续强盛,为何却分崩离析、步入了影响深远的三国状态呢?

有人认为,刘焉是东汉分裂为三国的罪魁祸首,个人认为这一说法言过其实。刘焉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加速的作用。

东汉中后段在西北地区战事频繁,到了汉灵帝后期更是多灾多难。公元184年,张角通过“太平道”、以宗教迷信的方式,在八州、二十八郡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西北的凉州,也再度爆发了西羌反叛,那时的汉廷可谓内外交困。

到了公元185年,卢植朱儁皇甫嵩一度成功剿灭义军,但西北方向却愈演愈烈,公元187年,韩遂拥兵十多万,席卷凉州、进围陇西。下一年,黄巾军余部也在河北地区卷土重来,匈奴屠各部也在并州起事、刺史张懿战死。

危机重重之下,时任太常(九卿之一,掌宗庙礼仪)的宗室刘焉向汉灵帝提出了这么个主意:“刺史权小威轻,应该提高权柄、让德高望重的重臣前去担任”。

朝廷没有其他选项,故而接受了这一提议,刘焉任益州牧,另外两位宗室刘虞为幽州牧、刘表为荆州牧。《资治通鉴》称:“州任之重,自此而始”。由于益州、荆州后来都成为一方诸侯,所以有些朋友把这一事件视作东汉分裂的开端。

但问题来了。

其一,在历史上,分权并不意味着分裂。以地方拱卫中央,是许多王朝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人们称赞周王朝“粲焉可观,封建亲贤,并为列国......故得卜世之祚克昌,卜年之基惟永”;指责秦朝“枝叶微弱,宗祏孤危,内无社稷之臣,外阙藩维之助。事不师古,二世而灭。”西汉初期,中央朝廷依托七个同宗诸侯国,有效避免了重蹈秦朝的覆辙。为啥偏偏东汉提高地方官的权力就会导致分裂?

其二,现实中,那些最初的分裂力量并非外派的朝廷重臣。公元190年春,袁绍就带着各路诸侯,河内太守王匡、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他们名为讨董、实为养寇自重。又两年后,董卓死,凉州军事力量溃散,黄巾起义也早已被扑灭,各路人马非但没有同心协力支持皇室,反而或明或暗自立门户,正式拉开了东汉分崩离析的大幕。

根据上述时间线,如果说刘焉的提议是罪魁祸首,就意味着不到两年的时间,这些人就纷纷离心离德。这很不合理,情绪变化、形成战略、付诸行动,按理说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为何如此迅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真正的问题出在平时——东汉朝廷的精神层面出现了大问题。

西汉初期,朝廷由三股力量组成:宗室、功臣与外戚,宗室即拥有封地的藩王,功臣如周勃、陈平,外戚最典型的莫过于吕氏,三者互相制衡。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推行大创改,权力中枢分为中朝、外朝。前者即皇室,代表是大司马大将军;后者即官僚群体,领袖是宰相。后来,这一体系演化成了外戚与士大夫两大集团,最终出身外戚的王莽在儒生的支持下篡夺了权力。

而相较于西汉,东汉的皇室极为“孱弱”,因此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政治生态:外戚、宦官长期占据政治舞台中央。

如下表所示,东汉皇帝大多年幼,且寿命较短,必然导致皇权暗弱不堪。为了维持统治,通常采用“太/皇后临朝”的模式,如汉和帝与窦太后、汉殇帝与邓太后、汉顺帝与梁皇后、汉桓帝与窦皇后.......

太/皇后大多缺乏治国才能,首先考虑向自己娘家寻找帮手,由此涌现了众多大圈在握的外戚,如“燕然勒功”的窦宪、“跋扈将军”梁冀。他们权势之嚣张,甚至敢毒杀皇帝。

而随着皇帝逐渐成年,不满权柄落于舅家之手,但鉴于和文官集团距离较远,他们眼中最可靠的力量自然是身边的宦官。汉和帝联合郑众废除窦宪,汉桓帝依靠五名宦官铲除梁冀,由此拉开了宦官势力专权跋扈的序幕。“五侯”、“十常侍”,这样的称呼,充分体现了东汉宦官参政现象之严重。

在另一方面,由于两汉高度推崇经学,民间士族代代研究儒学,由此形成了众多经学世家,他们也被称为“名士”。通过东汉的地方察举、公府征辟两大制度,士人们得以进入政权体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但是,他们却成了的外戚、宦官混战的直接受害者。起先,文官群体参与政治,必然要与外戚集团合作;但随着原外戚力量被清除,他们随之成了宦官势力的打击对象。而身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基本考虑支持身边的“亲信”宦官,于是便形成了一个“反动”的事物:党锢。

公元166年,河南尹李膺处死违法的张成之子;而张成为宦官党羽,于是宦官集团诬告李膺等士大夫、太学生、地方儒生“共为部党,诽讪朝廷”,桓帝下令逮捕了二百余名士大夫,最终下令将他们“禁锢终身”,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之祸。

而后来汉灵帝期间,又爆发了第二次党锢之祸,牵涉人员六七百名。在腐朽朝政的打压下,士大夫集团的政治理想无法通过现有朝廷付诸实践,离心力逐渐形成。而当时的地方官僚体系,给这种离心力提供了现成的出口。

东汉地方行政长官权力的扩大,其实源于汉光武帝时期。

两汉州有州牧(刺史)、郡有太守。西汉末期,州长官“刺史”被改为州牧,俸禄为二千石,跟朝廷里的公卿差不多的,按其权力极为有限:他们没有固定办公地点,每年巡查管辖区域,年底入朝向提交报告;但这份报告会先行由三公审阅、核查,其后才按章奖惩。

东汉建立后,也许是吸取公卿权力过大影响政权安定的教训,他改州牧为刺史,让他们固定地点办公,年底也不需要入朝汇报,更不需经过三公、而是直达皇帝本人。由此一来,刺史的实际权力大为提高。

刺史监督的对象是郡守,这些人主持一郡的人事、财政乃至军事,而且还可以长期担任。久而久之,他们仿佛先秦时期的诸侯一般,形成了自己稳固的权力体系。郡守与郡里官员之间的关系,已经渐如君臣;除非被上调到中央,许多官员终生在一个郡服务,他们心目中只有地方、没有朝廷,有的官员称太守为“府君”、当地为“本朝”,甚至愿意为之付出性命。(一个地方官员的墓碑上就写着“本朝察孝,贡器帝廷”的墓志铭)。

东汉后期,这种两重君主的观念逐渐愈演愈烈。比如年轻时的公孙瓒,曾在太守刘君手下当郡吏;刘君犯事被贬日南,公孙瓒不离不弃陪同前往,临行前在父亲墓前辞别:“昔为人子,今为人臣,送守日南,恐不得归,便当长辞。”

当这种风气已经成型,大势自然不可挽回。董卓死后,以前祸害东汉朝廷的一切因素看似都被消除——西北边患已成过去,农民起被镇压,外戚、宦官早被杀光,权臣也已消除,皇帝本人也非昏君,大汉理应再次迎来中兴。然而,作为政权骨干力量的士大夫群体已经对此时的大一统政权失去了耐心与忠诚,他们几乎悉数选择支持那些大大小小地方政权,军阀割据由此成型,三国乱世到来。

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大厦的倾覆往往源自根基不稳,帝国的覆灭时常源于人心涣散。由此可见,相对于“硬指标”的国家实力,人心这一“软指标”同样重要。

更多文章

  • 刘邦白手起家,身边都是酒肉朋友,为何起义后都成了军事人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邦是白手起家么,刘邦简历及生平,刘邦怎么从白手起家做到开国皇帝

    有人轻看刘邦,其实也是有原因的。据史料记载,刘邦年轻时不仅游手好闲,还贪财好色,与一帮酒肉朋友经常聚在一起吃喝玩乐。而就在刘邦当上皇帝之后,他身边的那些酒肉朋友却成为了军事大将和刘邦的左膀右臂。这是怎么回事?他们的结局又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一、“妹夫”变“大将”刘邦的老家在沛县,在沛县有

  • 蒙恬的一句遗言,被曹操奉为座右铭,时常哭着念给妻妾儿子们听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曹操的一首《观沧海》,更是中小学生必背诗词。其实除了《观沧海》之外,曹操还有很多文章也非常出色,文采甚至不亚于诸葛亮的《出师表》。《述志令》大概是曹操一生写过最重要的一篇文章了,这篇文章相当于是曹操的半个自传,非常有历史价值。曹操在这篇文章之中详细地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同时也回顾了自己的半生。后人如果

  • 汉哀帝刘欣,西汉最被低估的阜帝,他的能力远不止此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欣之死,刘欣最新任命公示,43岁刘欣照片

    其中,西汉倒数第二位皇帝汉哀帝刘欣,在位时西汉王朝就已经摇摇欲坠了。历史上对于这位皇帝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然而却是贬低的评论居多。其实我国历史上的这位皇帝,是西汉最被低估的一位皇帝,他的能力是远远不止于此的。刘欣的即位之旅,可以说是相当轻松,甚至可以说是捡了个皇位。刘欣的父亲并不是皇帝,而是在自己封

  • 韩信临死前,大喊3个字,如今已成年轻人的“口头禅”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韩信临死一句经典的话,韩信临终时说的话,韩信临死的真相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是刘邦对韩信的评价,身为皇帝能够如此认同手下的将军才能实属不易,而韩信也确实是个有本事之人,从寂寂无名的小卒到统领百万兵马的大将军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事情,成为了咸鱼翻身的经典案例,他用自己的实力证明是个难得的人才,就连项羽都是他的手下败将,难怪被人誉为“兵

  • 秦始皇的所谓遗诏,究竟有没有篡改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始皇遗诏真的改了吗,秦始皇死后有遗诏吗,秦始皇遗诏是什么

    遗诏被篡改,可能并非史实。虽然《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但是要记住的是,这样一个篡改诏书的行为,如果成立的话,那也自始至终只有胡亥、李斯和赵高知道,又是怎么流传出来的呢?胡亥网上有朋友提到的李斯泄漏,最终引发其被赵高杀死,也有些问题。李斯之死其实还是权力斗争,从史料层面没看到李斯泄漏所谓篡改一事。事实

  • 魏蜀吴征战不休,为什么司马懿会是最终赢家?司马懿有两大绝技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以前的司马懿vs现在的司马懿,司马懿如何打过司马懿,司马懿可以灭蜀吞吴吗

    三国时期是历史上一段大乱世,这一时期天下大乱,出现了征战四方的局面。战争无疑是残酷的,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东汉末年,先是黄巾军起义,其次董卓之乱,到了之后经历了赤壁之战,就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万万想不到的是,魏蜀吴征战不休,最终的赢家却是司马懿。曹操、孙权和刘备征战多年,以及他们的后人也是如此,

  • 此人本是明朝大臣,曾被皇帝处以杖刑,百年后曾孙带清军杀入皇宫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的杖刑,历史上真实的明朝大臣,明朝最硬气的大臣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明朝是一个很特别的朝代,明朝皇帝从不求和、割地、赔款,这就是所谓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与之相对的是,明朝历代皇帝基本也都性格鲜明,给后世众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曾为乞丐的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只娶一位妻子的明孝宗朱祐樘,还有沉迷于木工活的明熹宗朱由校。▲明熹宗朱由校蜡像当然,还有

  • 关羽之勇罕有敌手,却唯独被此“亡命之徒”吓退,岳飞都为他修庙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关羽与岳飞,关羽的武力到底有多强,关羽真实武力有多高

    而在三国时期,还有一位既有关羽之勇武,又有诸葛亮之谋略的人物,却因着墨不多而鲜为人知。他就是甘宁。少年时期的甘宁,全然就是一派绿林好汉的作风,行侠仗义,行事只问自己心中痛快不痛快。总之,是一个能夜止小儿啼哭的刺头。关键是甘宁还特别在意着装,最爱穿颜色艳丽的衣服,还挂着铃铛,由此被称为锦衣贼。走起路来

  • 蔡京高俅会报复宋江林冲秦明雷横,为何不会找鲁智深武松的麻烦?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武松杀高俅蔡京是真的吗,蔡京高俅是什么关系,蔡京和宋江谁厉害

    在梁山一百单八将中,很多人都抱着这样的想法:只要接受昏君奸臣扔在地上并踩了一脚的嗟来之食,就可以将过去的罪恶一笔勾销,从此跟奸臣们并肩携手,一起过上没羞没臊的富贵生活。但是睿智的读者诸君肯定会有这样的观点:如果奸臣们不对梁山好汉展开疯狂报复,那他们就不配当奸臣了。即使是忠臣,也会知道以德报怨不是美德

  • 让人无限诟病的郑和下西洋,朱棣雄才大略,这么做有他的战略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郑和下西洋朱棣经典语录霸气十足,郑和给朱棣带来什么,朱棣怎么评价郑和的

    曾经有一位来自中国的和平使者,他高扬着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的旗帜。这是六百多年前人类波澜壮阔的远航,他七下西洋的壮举成为世界永远的记忆;这也是六百多年来中国的光荣与梦想,他所率领的船队成为西洋永不磨灭的风景。这个人就是六百多年前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支持他下西洋的主要皇帝便是永乐大帝朱棣。这个事情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