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原创赵匡胤为了优待柴氏子孙,特赐予丹书铁卷?赵匡胤:我没有那么傻

原创赵匡胤为了优待柴氏子孙,特赐予丹书铁卷?赵匡胤:我没有那么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064 更新时间:2024/2/8 21:17:12

提起柴进,很多读者最先想到就是柴进喜好结识天下英雄,不错这也是柴进的一大特点。但是要说柴进最看重、最宝贵的东西,那一定就是“丹书铁卷”无疑了,而且柴进也正是因为有御赐的“丹书铁券”护身,所以才敢明目张胆地收留天下好汉,到自己的庄上躲避官府的追捕(像武松林冲等都曾被柴进所救)。

▲柴进

在《水浒传》中,因为柴进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子孙。赵匡胤也是因为自己发动陈桥兵变,夺了柴家的皇位过意不去,所以就赐给柴氏子孙“丹书铁券”护身,以表达自己对柴家的愧疚之情。

但是如果宋太祖赵匡胤,真的这样明目张胆的将赦免范围很大的“丹书铁券”赐给柴氏子孙。这就会产生一个很大的问题,首先柴氏子孙会因为“丹书铁券”的免罪功能,柴氏子孙就相当于跳出了国家法律约束带范围之外了。

▲柴氏子孙

假如柴氏子孙凭借着“丹书铁券”的庇护,去做一些危害宋朝社会安定的事情,而触犯到了法律。那么赵匡胤以及之后的各代皇帝如何处理?对于柴氏子孙是按照法律严惩,还是要考虑“丹书铁券”给予免罪处理?

所以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就不免有着矛盾。一向聪明的宋太祖,这样做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其实历史上也的确有关于宋太祖赵匡胤,对柴氏子孙给予“优待”的记载。

▲宋太祖赵匡胤

根据叶梦得的《避暑录话》中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北宋之后。曾秘密的命工匠镌刻了一个誓碑,并放在太庙的一间密室中。除了祭祀和皇帝继位之外,平时不可以随便打开这间密室。

也就是说,能进入这间密室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而且誓碑上面的内容,除了皇帝之外没有人知道,直到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后,金人在打开密室之后,誓碑上面的内容才被人了解,碑文一共有三条。

▲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其一: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只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其二: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其三: 子孙有渝此事者,天必殛之。

可见在誓碑上的这三条内容中,只有第一条是与柴氏子孙有关的。其中也的确能看出,宋太祖赵匡胤对柴氏子孙的想要特别优待的想法。就像如果柴氏子孙犯了普通的罪,则不能对他们实行刑法。即便他们犯的是谋逆大罪,也不能将他们拉到大街上去斩首,而是将他们在狱中赐死。

▲柴大官人

虽然誓碑上面的内容,几乎与“丹书铁券”的作用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从赵匡胤对誓碑的制作,以及誓碑的使用方式可见,整个过程都是秘密进行的。似乎生怕别人知道,所以从赵匡胤的这个行为就可以判定,柴进的“丹书铁券”在真实的历史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首先,宋太祖赵匡胤想要优待柴氏子孙这不假,但同时他也是一国之君,他也要维护整个国家的安定。所以他不太可能这样明目张胆的将“丹书铁券”赐给柴氏子孙,因为这会让他们有了即使是犯罪也不用承担责任的依靠。一旦他们做出危害宋朝安定行为,赵匡胤优待柴氏子孙的举动也会沦为笑柄。

▲柴进是柴荣的后人

其次,赵匡胤一向对于国内人民保持怀疑态度,害怕国内的百姓会像自己一样起兵造反。这一点从宋朝的国防特点就可以看出来,其他历朝历代都是将最精锐的部队放到边疆,用于抵御外国的入侵。

但是宋朝却是恰恰相反,故意将老弱病残放到边疆地区,而将最精锐的禁军放到国内的各个重要城市,仅仅东京就有八十万禁军。所以宋朝的防御重点,是在防止国内的老百姓造反,而不是抵御来自外部的进攻。

▲赵匡胤在后周为将

在这种思想主导的前提下,赵匡胤可能将这一有可能引起国内混乱的“丹书铁券”,这样大张旗鼓地赐给柴氏子孙吗?更何况柴氏是先朝皇帝,如果他有了想造反的念头,那么造反之师反而就会变得师出有名。

将来如果柴氏子孙真的造反,那么柴氏子孙的造反,对于赵氏皇权的威胁远大于普通百姓。所以对于柴氏子孙赵匡胤即使是想优待他们,也不可能将优待的条件放到明面上,肯定也只是在暗中对他们的要求放宽一点,所以柴进口中的先皇御赐的“丹书铁券”,其实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小旋风柴进

总结一下,柴进经常提到的“丹书铁券”,在真实的历史中到底有没有出现的可能?只能说这只是在小说中才能出现了的,因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即使真的想要“优待”柴氏子孙,也没有必要让柴氏子孙知道内情,因为弄不好还会出现相反的结果。

其次,柴氏子孙与普通的百姓不同,他们的身上流淌着前朝的皇家血脉,一旦将“丹书铁券”公之于众,必然会有一些心怀不轨之徒,故意挑拨造成大宋社会的动荡。所以赵匡胤肯定不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自然柴进口中的先皇御赐的“丹书铁券”也只是一个施耐庵笔下的一个创作而已。

▲天贵星柴进

关于柴进拥有先皇御赐的“丹书铁券”,以及在历史上有没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分析到此结束。如果大家觉得分析得有道理,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如果大家有更好的观点,同样也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历史前锋,每日一更。更多精彩解析内容持续更新中,欢迎大家留言、评论,下期见!

参考资料《水浒传》《避暑录话》

戴宗神行术日行800里,仍追不上神驹子马灵,主要原因有三点……

水浒中的两对奇葩夫妻,同样是不般配,但是最终结果却是截然相反

王伯当不顾兄弟情义,誓死保卫昏庸李密,网友:他被李密迷惑了

更多文章

  • 宋朝战争胜率是唐朝的2倍,因何还是军事颓废?其实道理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唐朝前期的对外战争史,就是一部部灭国史!但是北宋呢,从来没有给敌人造成巨大的心理阴影,周边国家从来没有一听大宋的名号就战栗的。相反,他们身体发抖是即将碾压北宋的激动心情的表露!而且,北宋还产生了严重的“恐辽症”,“恐金症”。北宋的作战,不仅不能大量杀伤敌人,反而被敌

  • 汤和的存在对朱元璋也是一种威胁,为何朱元璋让汤和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汤和先死还是朱元璋先死,汤和为什么可以善终,朱元璋和汤和是一起长大的吗

    老朱杀功的板子不能全打在他一个人的屁股上,实事求是的讲有老朱残忍和猜疑的原因,也有功臣为非作歹以及老朱为儿子清除障碍等诸多因素。不管怎样讲,一些功高至伟的功臣最终难逃厄运。比如老朱曾经的红人、新锐宰相胡惟庸,还有把北元小朝廷赶到漠北的蓝玉、冯胜、宋濂、傅友德等人无一幸免。然而开国元勋中汤和却是个例外

  • 原创清官被免职回乡,穷到卖女儿来凑路费,朱元璋闻讯把他阉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元璋阉了没钱回家的清官,朱元璋手下清官下场,朱元璋最信任的清官

    这位得罪朱元璋的清官就是曾任陕西参政的曾秉正。洪武初年,天下初定,朱元璋为更好的治理国家而要求各地举荐人才。曾秉正就因品学兼优而被南昌地区举荐,后朝廷授予他海州学正的职位。这海州距南昌有千里之遥,但曾秉正为了实现自己报国的愿望,还是欣然赴任。在海州学政这个岗位上,曾秉正一干就是七八年。后来直到朱元璋

  • 秦桧后人抗击女真以死报国,曾祭拜岳飞,为先祖赎罪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秦桧生平简历,秦桧害死岳飞的故事150字左右,岳飞死后秦桧活了多久

    话说宋宁宗时期,金国在蒙古的打压下国土面积急剧减少,仅占据河南地区而已,宋宁宗见金国挨打,马上“落井下石”,停止向金国出纳岁币,金国经济上也出现了断条。金国统治者女真人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对策,讨论的结果是,蒙古人惹不起,北方可以放弃,宋人落井下石,应该继续南下侵略宋朝,扩大自己的疆土,掠夺他们的财

  • 看似羸弱的宋朝,比起唐朝却是强上不少,更有能打的不败战神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朝怎么推翻唐朝的,唐朝和宋朝谁最厉害,宋朝与唐朝的比较

    就连对外战争上,宋朝也并不是一项的软弱怕事,宋朝有一位将领,他是将门之后,父亲是李处耘,是宋朝的一位开国名将宋太祖时期,攻打后唐,他负责粮草的押运工作,面对敌军来袭,他身先士卒斩杀对方一位高级将领。有力的保障了宋军的粮草补给。这位名将不仅勇猛过人,就谋略而言也是更胜一筹。到了赵光义时期,攻打北汉,在

  • 岳飞路过金山寺,道月禅师送他一首保命诗,可惜他临死前才领会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岳飞在镇江金山寺,关于岳飞的经典历史故事,岳飞历史上有哪些故事

    对于岳飞的结局,他的挚友道月禅师早已警示他,可惜当时岳飞一心为南宋南征北伐,无暇顾及其他。那么道月禅师究竟对他说了什么呢?为何岳飞最终还是遭了奸人暗算?一、金山会道月,挚友送偈语在岳飞的人生轨迹当中,他的大多数时间都放在了抗击金军。在金朝方面,他面临的最大敌人是完颜亨,完颜亨虽然强大,但是在岳飞以及

  • 善待百姓的朱元璋,为何要大肆杀戮昔日的伙伴?可怜天下父母心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元璋对老百姓有多好,朱元璋成为皇帝后怎么善待家人的,朱元璋对平民的态度

    但是这位对待百姓都很仁慈的皇帝,在后来却大肆杀戮了很多昔日的伙伴。当年他从一个小小的义军士兵,一路攻城略地打下了整座江山,靠的就是昔日的这些伙伴们。朱元璋曾经跟手下官员说过,自己这个皇帝以及天下的文武百官,都是依靠普通百姓来供养的,所以要官员们善待百姓。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朱元璋是一个知道感恩的人。那

  • 宋朝繁荣昌盛,却为何发生了433起农民起义?此项政策是元凶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朝三次农民起义,宋朝统一战争的背景,宋朝灭亡前的三大军事战争

    同时宋朝也是起义发生最多的朝代,在我国古代,起义事件稀疏平常,这基本上是任何一个朝代都经历过的,但是除宋朝之外,其他朝代发生的起义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般发生在王朝末年,通常王朝建立之初政治清明,刚刚结束了战乱的人民得到安定,是不会发生武装起义的。但是宋朝是个例外,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朝

  • 诗中李杜,词称苏辛——苏轼的坎坷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苏轼对仕途坎坷的态度,苏轼人生坎坷经历,李杜苏辛是谁

    北宋年间,出了一位惊才绝艳的词人,便是苏轼,号东坡居士。与南宋那位天才辛弃疾遥相呼应,并领宋词豪放派的杰出人物。苏家父子在唐宋八大家里占了三位,古龙作品《小李飞刀》有幅对联:“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以形容家族中文采之盛,用在苏门这里,倒是十分贴切。苏轼是四川眉山人,早年随父进京赶考,主考官是当时

  • 宋朝屡战屡败,那些被俘百姓还有机会重返故土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朝二帝被俘,宋朝最残酷的战争,宋朝十大战争详解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徽、钦二帝并不值得同情,毕竟他们身居高位,有义务为自己的软弱无能负责。最无辜的其实是那些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平民,被俘后,他们往往妻离子散,几代人的积蓄化为乌有,在敌国过着猪狗不如的为奴生活。由于被俘后的生活太过凄惨,再加上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故土情节,宋朝被劫掠走的平民基本上都日思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