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逼走商鞅,赶走吴起,致强魏衰败,你身边也有公叔痤这样的伪君子

逼走商鞅,赶走吴起,致强魏衰败,你身边也有公叔痤这样的伪君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114 更新时间:2023/12/18 9:37:10

当时的魏国属于七国当中的霸主,此时的秦国正被人揍得满地找牙,而为魏、赵、韩三分晋之后,魏国在名将吴起的带领下,建立了威震天下的魏武卒,当时的魏武卒可以说是七国之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一支奇军,就连一向作战勇猛的秦国也被打得割地求和。在秦国被按在地上摩擦得体无完肤之后,魏国又联合韩国、赵国对楚国发动了攻击,逼得楚国也,割地求和。

如此强大的魏国却迅速走向了衰落,而与此同时,西部边陲的秦国却在迅速的崛起,这两个国家的一起一落皆和一个人动向有关,这个人就是商鞅

商鞅是法家学徒,提倡以法治国,商鞅来到魏国之后,在公叔痤门下当一个中庶子这样的小官,公叔痤深知商鞅的厉害,但他却一直没有向魏侯引荐。

直到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公叔痤病重,魏侯亲来探望问道:“丞相如今病重,如果你一旦西去,将来魏国又应该倚重何人?

这时公叔痤提出让魏王重用商鞅,此人极具才华,魏国一定要重用他,如果不重用他,那么一定要杀了他,千万不能让他为其他国家所用,否则他是必成魏国祸害。

[var1]

魏惠王走了,公叔痤又将商鞅叫来说:”我向魏王建议让他重用你,如果不重用你,就让他杀了你。我毕竟是魏国的丞相,必须要先为国家着想,你赶紧逃吧。

商鞅说:“魏王没有听你的话中重用我,那么他也不会听你的话,杀了我。

商鞅在魏国一直得不到重用,最后无奈之下跑到秦国去一展才华,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强国。

并带领秦军收复了当年被魏国所占的河西之地,趁着魏国与齐国交战之际,秦国趁机占领了崤山天险(后来的函谷关),有了黄河和崤山两道天险的秦国,一路开了霸主之势。

[var1]

而失去了崤山天险和河西之地的魏国,从此再无屏障,只得迁都大梁,而到这时,魏王仍在后悔,当初应该听公叔痤之言啊,若是当年杀了商鞅,又岂会被全国如此羞辱?

公叔痤除了送给秦国卫鞅以外,还逼走了名将吴起。

吴起原来也是卫国人,他从小家境殷实,喜欢兵法。后来拜儒家曾子为师,曾子本来很喜欢吴起,但是由于吴起的母亲去世,吴起居然没有回家守孝,曾子一气之下就将吴起赶出师门。

吴起又去了鲁国,鲁国是当时的文化中心,但在对外战争中总是吃亏,鲁国任命吴起为将军之后,这种情况立即有了改变,吴起在军事上的天赋,也让鲁国人心花怒放,正当鲁国打算与齐国开战之时,却有人提出,吴起的老婆是齐国人,吴起很难用尽全力。

[var1]

吴起知道这种情况后,回家立即就休了老婆,他本以为鲁国人会很高兴,没想到鲁国人却又说吴起连自己的老婆都不要,这种人太可怕了。显然吴起属于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物,他这时才明白自己掉进了陷阱,进退两难,只好逃亡。

吴起来到了魏国,李悝很欣赏他,魏侯(魏斯)也很重视他,吴起在魏国混得风生水起。

在李悝、吴起、西门豹乐羊的支持下,魏国已然成了七国霸主。

但可惜,魏击继位后,吴起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当时的丞相公叔痤害怕吴起与自己争夺相权,便想除掉吴起。

当时有个门客就向公叔痤建议,要想除掉吴起这种大将,只能示之以弱而不能示之以强。吴起经常顶撞君主,君主对吴起也早已怀恨在心,但碍于他的领兵能力,才迟迟不敢动手。

你只需要向君主说:吴起这样的人才,可能并不甘心留在我们魏国,要想试探吴起是否真心留在我们魏国,可以劝君主将公主许配给吴起。如果他欣然接受,那么就表示他愿意留在魏国,而不同意,就表示他对魏国并没有忠心。

然后您再亲自邀请吴起到你府上,让夫人各种羞辱你。当吴起看到你娶了魏国公主之后,虽然身为丞相,但在家里的地位其实很低贱。吴起必然就不愿意娶公主了。

此时君主再提出让吴起娶公主,吴起必然会拒绝,这样君主肯定怀疑吴起的忠心。

[var1]

等吴起反应过来时,已为时已晚,此时他若不逃跑,肯定死无葬身之地。

而你还能有两全其美的之名!

可能魏王到死都不明白,强大的魏国是如何沦落到被秦国按在地上摩擦的境地的。其实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类似公叔痤这样的伪君子,为了自己的私利排除异己,但还打着一切都是为你好的幌子,左右挑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更多文章

  • 商鞅变法强秦,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谁对秦国统一天下的贡献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商鞅变法与秦的统一有何关系,商鞅和嬴政谁最厉害,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商鞅是一匹千里马,如果没有秦孝公这个伯乐识别千里马的话,中国历史上不会有商鞅这个人被记载下来,商鞅为秦国提供的是变法图强的方法,秦孝公为秦国提供的是维持商鞅变法需要的所有特别条件和平台,没有秦孝公的强力支持,商鞅变法就不可能成功。商鞅变法[var1]同时,反过来说,秦国变得强大,不仅

  • 晋国私家史桓、庄之逼,晋献公为何抛弃叔叔、伯伯们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var1]晋国的隐患周惠王、晋献公六年(公元前671年),公族大夫富子见献公道:“当年桓叔起事,平定晋国的祸乱,地仅曲沃一座城邑,财用不足,甲士匮乏,全靠诸子同心,方克难克艰;后庄伯奋起,诛晋孝侯,逐晋鄂侯,周天子派虢公征伐,其师悍勇,桓庄两族,接踵赴难,蹈死不顾,救曲沃于危亡;武公扩军,又毁家纾

  • 虎狼之师,名将辈出的秦国,为何后期无人可用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秦国何时成为虎狼之师,秦国虎狼之师图,秦国虎狼之师有哪些军队

    秦国靠着强大的实力顺利消灭其他国家,这与他们所实行的商鞅变法有着极大的关系。靠着这套变革制度,秦国还打造出了一支强悍的军队,秦军无疑是战国时期最为成功的军队,秦能成功靠的就是这种强悍的军事实力。往往实力强大的军队,就必然能培养出众多的名将,秦国也是名将辈出的国家,诸如白起,王翦这些顶级的名将,在历史

  • 管仲有条毒计,伐国灭城不用刀兵,如今却成了美国的杀手锏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管仲灭楚国的毒计,管仲权谋之术,管仲的一条毒计兵不血刃

    《孙子兵法》中有一句“不战而屈人之兵”,意思是说,不动用刀兵就让敌方的军事力量归降我们,这是孙子兵法的最高境界。在孙子眼中,带兵打仗将敌国打残不得已而臣服,那不是最厉害的本事,最厉害的是使敌国完整无缺的投降我们,这样的话,可以获得最大的利益,又能达到战略目的。当然了,做到这样的事情很难,但是并不是没

  • 解密:明朝皇帝英宗和代宗轮流当皇帝,是怎么回事?天道有轮回!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朝英宗代宗是怎么回事,明英宗是怎么当上皇帝的,明英宗究竟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而且这俩个皇帝的出生都不能说是特别的正统,都不是正宫所生,他们只是有共同的父亲明宣宗。英宗算是长子,代宗算英宗同父异母的弟弟。简要说明一下他们的出生,他俩的来历可以说都不好,英宗的名义上的母亲是一名贵妃,但母亲实际上是一名被宣宗临幸的宫女,当时的正宫皇后没有子嗣,他母亲正好用宫女的孩子伪装成自己的孩

  • 千古名臣范仲淹天平山风水之谜:盛名千载又有着怎样的关联?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天平山和范仲淹的墓,范仲淹关于风水的故事,天平山最新消息

    范仲淹,北宋名相,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仅是这些结论性的语言,远远不能体会范仲淹独特而丰富的人生内涵。文武兼备、智谋过人的范仲淹,其官贵之显、政绩之著、正气之浩、声名之盛,可谓一绝:其著——主政于朝,发起“庆历新政”,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整饬地方

  • 历史上的宋江,为了保住性命,冒死南下征讨方腊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上宋江真的征讨方腊吗,宋江为什么要征讨过方腊,宋江征讨方腊有多严重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现在很多人都极其讨厌宋江,认为正是他的官本位思想一心想要招安才造成这样的结局。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宋江又是怎样一个人呢,又为什么要去征讨方腊呢?历史上关于宋江的记载非常少,但是宋江这个人是有的,梁山好汉也是有的,只不过不像《水浒传》中写的那样有108将,打的朝廷不敢剿匪。在真实的历

  • 杨门女将将真的存在过吗?宋朝真的很有钱吗?看了这些请不要惊讶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朝杨门女将有几个,宋朝杨家将的历史资料,历史上真有杨门女将吗

    ·到底有没有杨家将?杨家将这个词已经不是一个家族的称号了,它代表的是整个大宋的国威和霸气。而潘仁美,这个靠女儿上位的奸臣,注定被人唾骂千年。但历史上,所谓的杨家将仅仅只是一个副将。而所谓的【潘仁美】潘家,不是西宫,而是正宫,是一位对大宋兢兢业业的老功臣。他不但为人低调,而且做官也很有成绩。而他怎么却

  • 原创明亡前崇祯做了一个怪梦,大臣纷纷道喜,唯独此人跪地:大明要亡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大明崇祯15年的大事,大明暴君崇祯,明朝十大神秘预言

    史学界一直有一种说法,“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万历之怠惰。”。另外,在《明史》神宗的结尾处,有这样一句话,“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万历皇帝,这个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长达30年不上朝。灭亡一定有征兆,明朝之亡,始于奇灾。从万历年间开始,明朝各地几乎年年都爆发各种灾害。干旱不必说,尤其鼠疫

  • 苏轼是北宋大才子,可是为什么要举荐一位大“奸臣”?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苏轼到底多厉害,苏轼人物生平及评价,苏轼有什么突出贡献

    他曾经写过一首《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洗儿”是古代汉族风俗,婴儿出生之后不久,要清洗身体并宴请亲友。这首诗表面上是对于儿子的“希望”,何尝不是对于自己坎坷经历的一种感慨?何尝不是自己心目中所向往的理想生活?——不要自作聪明,要大智若愚,要无病无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