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韩、魏土地交换:韩国想避秦楚、魏国想获战略缓冲,却遭西周反对

韩、魏土地交换:韩国想避秦楚、魏国想获战略缓冲,却遭西周反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905 更新时间:2024/1/16 10:25:54

[var1]

一国之土,在地理上却被隔绝开来,在治理时必然形成了诸多不便。正因为如此,分晋后韩、赵、魏三家难免会产生土地交换的需求。到了魏惠王时期,三家更是频繁地进行土地交换。

公元前362年,魏惠王用榆次(今山西晋中市榆次区)、阳邑(今山西晋中榆次区太古东阳邑村)与赵国交换了泫氏(今山西高平)。榆次、阳邑接近赵国晋阳,泫氏临近魏国上党;这次土地交换,魏、赵二国就是为了方便管理。

[var1]

公元前358年,韩昭侯正式继位。就在这年,韩、魏之间也达成了一次土地交换协议:韩国以枳道(今河南济源通往山西的山道)、鹿(今河南浚[xùn]县东)与魏国的平丘(今河南长垣西南)、户牖(今河南兰考东北)、首垣(今河南长垣东北)交换。这次交换,魏国得二地、韩国得三地;况且枳道又是纯粹山地,完全无法从事农业生产,看似魏人吃了大亏。可此时魏国还未遭遇马陵大败,国力正处鼎盛,面对三晋中的韩国显然不可能吃大亏。枳道是通往汾河谷地的交通要道,控制了枳道,就能有效地防范敌人从南向北攻入魏国的政治经济核心区域。因此,虽然魏国送出的土地更多,但却得到了一块关键性的军事战略要地。

对韩、赵、魏三家而言,原本就系出同门。虽然魏武侯之后三家多有冲突,可毕竟还是留有一些情谊,多次进行心平气和的土地交换,其实并不奇怪。可就在三家都对土地交换视为平常事之后,接下来的一次土地交换却意外遭遇到了强力阻碍。

[var1]

公元前322年,三晋中最弱的韩国也公开称王了。在韩国之前,楚、魏、齐、秦、中山等等国家早已称王;三晋中的赵国虽然列国都同意其称王,但赵武灵王以“无其实,敢处其名乎?”的理由拒绝了王号。这样的情形下,韩宣惠王虽然称王,可毕竟心里还是有些底气不足。

当前,秦国已是周王室认可的东周霸主。为缓和与秦国的关系,韩宣惠王派出太子,与魏国太子一起前往朝觐秦惠王。也就是在这一年,在韩国大臣公仲的推动下,韩宣惠王决心操办一轮新的土地交换计划:以韩国的三川(黄河、洛河、伊河一带的土地)、南阳(今河南南阳一带的土地)来交换魏国的上党。

三川一带靠近秦国,南阳一带靠近楚国;韩国放弃这两块土地,意图十分明显:在自身实力不足的前提下,避免与这两个大国的直接对抗。此外,上党一带,韩国长期占领北部,魏国占有西南;一旦纳入魏国上党,那么两上党就合而为一,号称“天下之脊”的战略要地就完全被韩国所控制。能避开咄咄逼人的秦、楚,又能在赵、魏之间控制一块战略要地,对于韩国而言,自然是一笔很划算的交易。

对于魏国,却又是另一番情形。

[var1]

此时虽然还是魏惠王执政,但此时情形已与前两次交换土地时完全不同了。此时的魏国,先后遭遇了桂陵与马陵两次大败,国力大大下降。西部的秦国趁机加强进攻,不但攻占了魏国河西之地,还跨越黄河,向魏国河东之地进行蚕食。公元前329年,秦国大举进犯河东,一举抢占了崤函之道。虽然在魏人献出上郡后,秦人三年后又将崤函通道归还给了魏国,可魏国的衰退迹象已显露无疑。节节败退的魏国急需一个缓冲空间,来应对秦国的步步紧逼。

如果能获得三川之地,秦、魏边境就增加了一个战略纵深,对于魏国自然是弥足珍贵。因此,即便南阳对魏国是无足轻重,可魏惠王还是同意了这次交换。

然而,这一土地交换计划发生在秦国边境线上,秦国又正处强大之时,不能不先知会秦惠王。或许正因如此,韩、魏二国才同时派太子到秦朝觐,也是想提前知会秦惠王这次土地交换计划。

[var1]

有些凑巧的是,就在同一年,魏人张仪离开秦国、回到魏国出仕。此时,张仪的公开身份还是秦臣,来魏国也是要当相国。秦相国来魏当相国,足以证明秦惠王对韩、魏这次土地交换并不以为意。对秦国而言,韩国、魏国都不足为惧,土地在哪家手里都是一样。

这么看来,这次韩、魏土地交换的最大障碍去除,土地交换即将水到渠成。

不想,这时突然就跳出来一个令人意外的反对者——西周国。

韩、魏提出土地交换以来,西周立刻就感受到了危机。自三家分晋后,周王室与韩、赵、魏的关系就始终不太融洽。后来韩、赵二家,因为对王室不满,更是主导了东、西二周的分裂。因此,韩、魏这次土地交换,引发了西周的高度敏感。

于是,西周君立刻派出大夫樊余出使楚国,劝说楚怀王阻止这次交易:“周一定会灭亡了。韩、魏交换土地,韩国多得两县,魏国多失两县。魏人之所以同意交换,是因为交换后魏国领土已可完全包围东、西二周,这样所得到的土地比两县要大得多。况且,九鼎还存放在这。不过,魏国兼有南阳、郑地(今河南郑州一带)、三川而包围二周,那么楚国方城之外的土地就危险;韩国兼有两上党而兵临赵国,那么赵国羊肠(今山西晋城南太行山上)以上的区域也就危险了。因此,交易一旦完成,楚国与赵国就变得无足轻重了!”

[var1]

这番见识,完全是从自身角度出发而揣度韩、魏心思。其实以韩国与魏国现实的处境而言,两国根本就不太可能存在这么大的野心。

可在楚怀王眼中,周人这番话确实有些道理。

虽然遭遇了马陵之败,可魏国实力仍在。公元前329年的陉山一战中,在秦军助力下,魏人大败正如日中天的楚威王,令楚威王含恨而亡。虽然六年后楚相昭阳在襄陵之战(今河南睢县)一雪前耻,可毕竟楚、魏之间还是互有胜负、难分高下。一旦占有南阳,魏国势力就逼近南阳盆地,将对楚国政治经济的核心区构成巨大威胁。万一魏惠王真的吞并两周、夺得九鼎,背后再有秦国相助,楚国南阳盆地之外的土地就将难以保存!

[var1]

想到这,楚怀王不得不慎重考虑这一风险。于是,他立刻派人前往赵国,让赵武灵王出面,阻止了这次交易。

西周、楚国、赵国要阻止这次土地交换,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这不难理解。可令人意外的是,在韩国内部居然也有人不希望这次土地交易达成。

此时,韩国的相国虽然是楚人昭献,但韩国政坛却有两位彼此敌对的实力派人物:公仲和公叔。公仲,名朋,是韩国公族;公叔,也是韩国公族。两人同属公族,彼此争斗不休,势同水火。

公仲策划了这次交换土地,公叔从头到尾都强力反对,却未能成功。为此,心灰意冷的公叔就想出走韩国。可亲信史惕却劝阻道:“您如果出走,那么交换一定会完成。那样,您就没有任何借口返回韩国。而且,这还向天下人展示出您在韩国无足轻重,您还不如顺其自然。韩地交换给魏国,就会损害赵国;魏地交换给韩国,就会损害楚国。您还不如把这件事告诉楚、赵二国,楚、赵必定会担心。赵国听了,必定起兵逼近羊肠;楚国听了,必定出兵方城之外。这样一来,这次交换必然失败!”

[var1]

听史惕这么一说,公叔最终还是留了下来。以此而言,虽然史书没说公叔是否向楚、魏派出了使者阻止这次交易,但他应该是依史惕之计行事了。对比西周的说辞,是否就是公叔教之?

如果是的,可以说是公仲与公叔的权力斗争,使得这次土地交换功败垂成了。

申不害变法之后,韩国就强调以术治国。公仲与公叔,其实就是公室有意培植的相互制衡的两股势力。长期政治斗争格局下,任何人都不可能主观地判断公仲促成这一土地交换就是有利于韩国,公叔反对土地交换就是有心要害韩国。

然而,另一件事或许可以证明这次土地交换计划的利弊。

[var1]

大约在这次交换土地计划失败后不久,秦国突然大举围攻韩国的陉邑(今山西曲沃西北)。为此,韩国不得不派出使者,主动向秦国提出拿南阳这块战略要地与秦国交换。不想,秦国虽然接受了交换,却继续围攻陉邑。万般无奈之下,韩国不敢再提“交换”二字,直接把南阳割让给了秦国!可秦国依然不肯罢手,还继续攻打陉邑。最终,还是此时在秦的陈轸看不下去、出面劝阻,才让秦军暂时停止了进攻。南阳没有被交换给魏国,却被无偿送给了秦国,韩宣惠王内心有没有在滴血?

韩国原本就羸弱,处在秦、楚、魏三大国之间,就如同待宰的羔羊。如果能顺利完成这次交换,国土重心也许就能转移到山西东南的太行山一带,能够获得暂时的安全。可惜,来自内外部的种种阻碍,最终令这次交换功败垂成,岂非天乎?

不过,即便这次交换完成,躲避也不过是权宜之计。就在这次未遂的土地交换近七十年后,秦国就凭借长平一战吞并了上党;如果这次交换成功,韩国也不过就能多过上七十来年的舒适日子。没有彻底的变革,就算是躲到了天边,又怎能获得永久的安宁呢?

更多文章

  •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是世仇,常年互相讨伐,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吴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春秋吴越之战,勾践灭吴国的全过程,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实力

    [var1]兵败养马这时的吴国大臣伍子胥就建议杀掉勾践以绝后患。但却被当时的吴国太宰伯嚭所阻挡,说什么越王已经被俘虏已经难成大器,并且越王勾践自愿为吴王驾车养马,成为吴王的马夫以此来表示忠心,为越王是说尽了好话。那有人就会问了吴国的太宰为什么要放过敌对国的国王呢?答案很简单,早在勾践被俘虏之前就给吴

  • 庞涓真的是名将吗?为啥一个坑里掉两次?吃一百个豆也不嫌腥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庞涓死在哪里,庞涓军事才华如何,庞涓攻秦

    庞涓真的是名将吗?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因为庞涓在一个坑里掉了两次。庞涓掉了两次的坑,是围魏救赵(韩)。而挖这两个坑的,是庞涓的同学,古代中国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孙膑之所以给庞涓挖了两次坑,是因为和庞涓之间的爱恨情仇。孙膑和庞涓的老师,是不是鬼谷子,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孙膑、庞涓的老师相当的厉

  • 吕不韦与嬴政之间,二人关系的三次微妙变化,谁在主导这些变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吕不韦与嬴政关系好吗,吕不韦和嬴政的真实关系,吕不韦对嬴政的影响

    嬴政嬴政与吕不韦之间的关系,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依靠,中期质疑,后期反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以吕不韦办事之周全、考虑问题之细致详尽,他难道想不到这些、看不到变化吗?主要原意还是在于嬴政本人身份和性格上。嬴政主导了这一份关系的变化。奇货可居有个基础:异人的父亲安国君被立为太子,异人才有机会吕不

  • 刚愎自用-春秋楚国大将子玉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国时楚国子玉,子玉是谁,子玉的典故是什么

    子玉成名之战便是《城濮之战》,一战而青史留名,只不过是反面教材。子玉这个人是有一定的才干,但是刚愎自用,丝毫不听劝谏。要不是靠着楚国令尹子文的帮助,不遗余力地提拔,将属于自己的功劳全部给了子玉,更是消耗了与自己及宗族与楚成王的情分,可谓是宠爱至极。子玉曾带领军队进攻陈国这个小国,原因是陈国和楚国的死

  • 张仪被秦国驱逐,他的孙子推翻秦朝,他的后代坐上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张仪走后谁来秦国,张仪哪年入秦,秦国丞相张仪简历

    [var1]张仪的儿子张封章,没有什么突出历史成就,他的个子不高,善于养生,他的儿子个头都比较高。张封章的二个儿子张苍和张伯辽。张苍,和李斯、韩非子是同门,师傅是荀子。在秦朝担任御使,负责四方文书。后来因为犯罪逃亡,随刘邦起义参加入关灭秦。汉朝建立,被刘邦封为北平侯,在各诸侯王国赵、代、淮南任国相。

  • 《世界军事战争史-051》魏国霸业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世界战争史合集,魏国最后一战,战国魏国战争01期

    [var1]1.战国七雄与变法强兵经过近300年的春秋争霸战争,见于经传的160余国,至战国初仅剩40余国(含20余个少数民族国家)。其中,以齐、楚、燕、韩、赵、魏、秦最为强大,史称"战国七雄"。战国时期,许多国家新兴地主阶级夺取了政权,登上了政治舞台。为巩固封建统治,消除奴隶制度残余,健全封建制度

  • 为什么说三国争霸之时,只有曹魏政权,才是三国时期的“正统”?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三国曹魏是正统吗,三国曹魏政权在现在哪些地方,三国时期魏国详细介绍

    在研究历史之前,这个问题很好回答,自然是刘皇叔所建立的蜀汉最具正统性。但遗憾的是,说出这个答案的朋友,无不陷入了《三国演义》造就的历史误区,把除了蜀汉之外的所有军阀都视作“汉贼”。实际上,只有曹魏政权,才是三国时期的“正统”。[var1]每个开国皇帝,都曾为“正统”二字大费周章。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

  • 秦始皇灭掉六国,是怎么处置这六国的国王的?他到底是不是暴君?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秦始皇扫六国统一了哪六国,秦始皇是暴君吗小视频,秦始皇灭六国谁的功劳最大

    [var1]很多人可能永远想不到,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称皇帝人,但始皇帝嬴政也正是因为他是一位历史的开创者,所以面临的问题和麻烦更为复杂,也致使他死后的名声也毁誉参半。[var1]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历时10年他统一了天下,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

  • 为什么把扁鹊移出课本?专家:看他的病人年纪有多大,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扁鹊为什么会被移出课本,扁鹊真的活了几百年吗,扁鹊是哪年开始治病的

    战国时期,群雄角逐,最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与三国豪杰们一起名垂青史之人还有名医华佗,民间有许多关于华佗的传奇故事,他妙手回春,有拯救苍生的壮志,但可惜的是最后被曹操杀害,最终也没有留下太多的医学资料。每个时代都需要医生的救助,他们救死扶伤,治愈病人的身体与心灵。中国的教科书的相关编辑人员,也十分的

  • 为什么说春秋五霸中,真正霸主只有齐国和晋国,其余三个名不副实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齐国vs晋国,春秋五霸谁的实力最强,春秋五霸都有谁最厉害

    由于距离现在非常遥远,很多当年的故事我们都不得而知,只有从明朝文学家冯梦龙撰写的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里面能够窥探一二。[var1]在周平王迁都洛邑之后,周王室的影响力逐渐式微,各诸侯国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开始不断地互相攻击,为了替周王室统一号令,管理众多的诸侯国,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五位强有力的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