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白起,对战国历史比较感兴趣的朋友应该说没有人不知道这个人的。
白起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名将,他熟悉兵法,善于用兵,同时足智多谋。在担任秦国主帅统兵30多年期间,为秦国攻下70多座城池,可以说几乎无一败绩,同时也为秦国统一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var1]
白起(剧照)
白起不仅仅是秦国的名将,放眼整个战国时期,能够与白起相提并论的大将军,也只有赵国的名将廉颇和李牧,还有同他一样属于秦国大将的王翦,他们四个在当时被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长平之战
而说到关于白起最著名的战役,当然非长平之战莫属。
在《史记·秦本纪》中曾记载:
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
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秦昭襄王47年,秦国攻打韩国的上党地区打算吞并。而随后上党因为归降于赵国,秦国呢因此发兵攻打赵国,赵国也派兵攻打秦国。秦国派出白起与赵国(赵括)决战于长平,白起大破赵军,并杀赵国降军40多万。
[var1]
结束于公元前260年的秦赵长平之战,可以说在当时战国时期,是一场非常重大的战役,他直接影响了整个战国时期的形势变化,秦国最强力的对手赵国因为这一战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对抗秦国的实力,为秦国一统六国打下了基础清除了障碍。
之所以长平之战如此出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而因为长平之战,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也让他有了一个“杀神”的称呼。成语“纸上谈兵”也是由长平之战中而来。
[var1]
长平之战遗址
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的一个原因就是听信谗言,撤换廉颇,启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多客观因素,我们也不能把责任全部推给赵括。
秦国能赢,赵国惨败。这说白一点,还是和白起老谋深算,运筹帷幄有很大关系。
白起禁止士兵吃羊肉
说白起足智多谋,就要说说有关于长平之战白起的一些事。
前面说到,秦国和赵国两国之间的军事纷争,就是源于争夺上党地区。而当时如果秦国军队要进入上党地区的话,就必须突破一道堪称的天险的地方,空仓岭。
[var1]
而当时,赵国名将廉颇也是看中了这个地方一夫当关万夫地理位置,于是选择在这里固守。
不过在和白起的几次交战之中。廉颇都是吃了败仗,这让赵王脸面挂不住了。再加上廉颇的固守行为,让赵王以为是廉颇不主动出击。
在这个节骨眼上。白起就派间谍进入秦国,污蔑廉颇打算投降,并扬言秦军怕的是曾经大败秦国的的名将赵奢,也怕他的儿子赵括,导致赵王换了廉颇启用赵括,此乃计之一。
[var1]
等到赵王换了廉颇之后,可以这样说,赵括在白起眼中已经没有什么威胁了。他抓住了赵括急于求胜的心理,假装失败后撤,引诱赵括率领军队脱离阵地追击,然后进行分割包围,全歼了赵国的主力军,此乃计之二。
由上就可以看出,白起确实善于使用谋略。
而至于在长平之战时,白起禁止士兵吃羊肉,也是体现白起智慧的一面。
当时据说长平之战时,白起向部队下达了一道命令:禁止吃羊肉。
[var1]
这吃羊肉跟打仗有什么关系啊。再说了,打仗是体力劳动,热量比较高,有利于士兵体能的补充,这对于天天吃羊肉的秦国士兵而言,实在是不可理喻。
不过既然主帅都发话,下面的人也不敢不执行,不过总有那么几个胆大的偷偷摸摸地吃。当时传闻有个士兵在夜里偷摸着吃羊肉,被白起得知后直接拉出去打了三十军棍。
[var1]
事后才得知,原来白起禁止士兵吃羊肉是有原因的。羊肉虽好,但是羊肉味特别浓烈,当晚那个士兵吃羊肉,羊膻味和肉香直接都把周围士兵给搞醒了。试想一下,如果全军都在吃羊肉,这肉香顺着风可以飘多远?
白起假装后撤其实暗中调兵遣将,如果因为吃羊肉被赵军察觉暴露行踪,导致赵军停止追击或者有所防范,那么前面的一切都将付之一炬,也就不可能实现包围赵括军队。
这个道理虽简单,但是不一定人人都可以想到。所以说,从一件小小的事情――吃羊肉都可以看出白起的心细之处,这也难怪白起会成为战国时期的常胜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