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孟子家世:始祖连杀两个国君,名字为内乱者的代名词

孟子家世:始祖连杀两个国君,名字为内乱者的代名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120 更新时间:2024/1/23 5:41:42

[var1]

鲁国是一个犯嫌、又悲催的国家,犯嫌的原因在于鲁国掌握历史书写权,代周天子写史,所以看谁不顺眼,就抹黑其两句,将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悲催的原因在于,鲁国只是一个小国,身旁就是强大的齐国,导致它经常被齐国欺负。

春秋前期,鲁桓公娶了貌美如花的文姜,但文姜早与同父异母兄长齐襄公有私通,因此鲁桓公得到了文姜的人,却得不到文姜的心。一次,鲁桓公携妻文姜访问齐国,齐襄公又与文姜私通,鲁桓公获悉后勃然大怒,把文姜训斥了一顿,于是齐襄公一不做二不休,将他灌醉之后派人勒死了他。

面对强大的齐国,鲁国人只能自认倒霉,之后鲁桓公长子姬同继位,史称“鲁庄公”。但鲁庄公继位时,三个同父兄弟都是卿大夫,即仲孙氏庆父、叔孙氏叔牙和季孙氏季友,他们共同辅佐鲁庄公。

古代兄弟排行次序为:伯(孟)、 仲、 叔、 季,伯代表嫡长子,孟代表庶长子。当时,男子20岁时冠礼取字,结构为“排行+私名+甫”,其中“甫”通“父”,所以可以看到史书上的“伯某父”、“仲某父”等称呼。

[var1]

鲁庄公是一代英主,重用曹刿,一度打败宿敌齐国(曹刿论战),但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却没有处理好。

按照鲁国的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王位,但如果没有嫡子的话,王位就可由顺位弟弟来继承。问题在于,鲁庄公正妻哀姜(齐国国君之女)未育,哀姜妹妹叔姜有庶子公子,宠妃孟任有子公子斑,此外还有一个不受重视的公子申,而鲁庄公喜欢公子斑、不喜欢公子启,于是就想安排庶子公子斑做继承人。由于公子启是哀姜妹妹之子,如果鲁庄公传位于他,那么公子启不仅能得到哀姜的支持,还能得到齐国鼎立支持,地位将比较稳固。但孟任是鲁国大夫党氏的女儿,身世背景相对较差,而鲁国传承制度是没有嫡子的话,王位可以由顺位弟弟庆父继承,因此传位于公子斑,极有可能引起内乱。

为了确保公子斑继位,鲁庄公试探了三弟叔牙与四弟季友,叔牙认为理应由庆父继承,季友认为由公子斑继承。为了避免叔牙与庆父勾结,在鲁庄公的授意下,季友以叔牙家人为要挟,便毒死了叔牙。

[var1]

鲁庄公去世后,季友扶持公子斑即位。庆父很不甘心,就与老情人哀姜密谋,两人准备暗杀公子斑。当时,恰好一个叫“荦(luò)因”的马夫调戏公子斑喜爱的侍女,遭到公子斑的鞭打而怀恨在心,于是庆父唆使荦因在鲁庄公丧期刺杀了公子斑。

庄公刚死,新君又死,庆父为了避嫌,就拥立叔姜之子、八岁的公子启为君,史称“鲁闵公”。之后不久,庆父觉得公子启是个妨碍,准备将他杀了自己做国君。当时,齐国使者向齐桓公汇报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尽管齐桓公是鲁闵公的舅爷,但正处于争霸、做诸侯楷模的时期,他也不能无缘无故的杀死其他诸侯国的大臣,于是只能支持鲁闵公治国,并让季友担任国相。

然而第二年,庆父忍不住了,指使一个叫“齮”的人袭杀了鲁闵公,准备自立为君。看到两任君主都被刺杀,季友趁乱带着公子申(鲁庄公庶子)逃到邾国(今山东邹县),同时发布讨逆檄文,号召国人杀死庆父,拥立姬申。之后,国人响应号召,庆父非常害怕,就逃到了莒国。姬申(鲁僖公)继位后,季友买通了莒国,庆父在途中自杀而死,但家族得以保存。

由于庆父祸乱朝纲,一连杀了两个君主,所以常把制造内乱的人比作为“庆父”,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即源于此。

[var1]

那么,庆父是仲孙氏,按理是排行第二,他的后代又如何成为孟姓呢?

原来,庆父实际上是庶长子,按次序应该是“孟”,但因为姬同(鲁庄公)是国君,为表示君大于臣,所以自称“仲”——老二。历代注释指出,《春秋》中庆父自称“仲氏”,但实际上当时人们都称“仲氏”为“孟氏”。等到鲁庄公、庆父都去世之后,后代又恢复了原本称呼,庆父之子不叫仲孙敖,而叫孟孙敖,谥号为“孟穆伯”。春秋晚期的一段时间,其后代以“仲孙”为姓,但谥号都是“孟”字开头。因此,孟姓之祖是庆父之子孟孙傲,孟子是庆父第十二代传人。

战国时期,孟孙氏衰落,孟子先人从鲁国迁徙到了邹国,但到了邹国后,这一支还是不断的衰败,而清贫的生活却造就了伟大的孟子。

更多文章

  •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霸业达到顶峰成为名正言顺的“霸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齐桓公九合诸侯主要内容总结,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原因,齐桓公九合诸侯誓言内容

    齐桓公帮助周天子教训了楚国,迫使楚国低头认错,答应尊周为王,并保证向天子大王进贡称臣。于是,齐桓公带着胜利之师,得意地回去了。楚王也拖了一车茅草,送到中原来,作为贡品献给了周王。[var1]但是楚王心里很不舒服,天下怎么能有两个大王呢?他那个是正宗的,我这个是冒牌的,如果我不称大王,按朝廷册封的爵位

  • 两个齐桓公,别再傻傻分不清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齐桓公个人简介,一分钟读懂齐桓公,齐桓公真的强大吗

    齐自公元前1046年建国到221年被秦灭国,前后经历了两姓君主,姜齐和田齐,历史上两个齐桓公分别是春秋时期姜姓齐桓公和战国时期田姓齐桓公。两个齐桓公各做了两件事让自己“名扬天下”,这两件事似乎都是一正一邪,那就是用业绩巩固了自己在列国中的地位,又用死证明了自己有多昏聩和无知。姜齐是姜太公自辅佐周武王

  • 重审长平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秦赵长平之战原文,评论长平之战,秦赵长平之战视频完整版

    [var1]处于两大强国之间的韩王很聪明,反正上党是保不住了,给谁不是给:给秦国虽能暂时换取安宁,但秦国欲壑难平,还会卷土重来;给赵国则能将战火转移,让秦、赵二虎相争,自己渔翁得利。但韩王的小九九不能明说,他一方面向秦求和,答应割让上党,一方面暗中授意上党太守拒绝向秦交接,转而归顺赵国。赵王知道,收

  • 齐桓公差点成为第一个泰山封禅的人 两次“葵丘会盟”分别有何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齐桓公有多厉害,葵丘会盟的故事简短50字,葵丘会盟

    公元前651年,周襄王上台之后,历史上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姜小白,在葵丘这个地方主持了第九届春秋高峰会谈。这是当时最盛大的一次了,史称“葵丘会盟”。《左传》上记载得很有点奇怪,先说:“夏,会于葵丘。”紧接着又说:“秋,齐侯盟诸侯于葵丘。”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葵丘会盟”进行了两次,前一次是夏天,后一次是

  • 韩、魏土地交换:韩国想避秦楚、魏国想获战略缓冲,却遭西周反对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秦国韩魏,韩赵魏和秦国关系,韩赵魏不分晋国能得天下吗

    [var1]一国之土,在地理上却被隔绝开来,在治理时必然形成了诸多不便。正因为如此,分晋后韩、赵、魏三家难免会产生土地交换的需求。到了魏惠王时期,三家更是频繁地进行土地交换。公元前362年,魏惠王用榆次(今山西晋中市榆次区)、阳邑(今山西晋中榆次区太古东阳邑村)与赵国交换了泫氏(今山西高平)。榆次、

  •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是世仇,常年互相讨伐,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吴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春秋吴越之战,勾践灭吴国的全过程,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实力

    [var1]兵败养马这时的吴国大臣伍子胥就建议杀掉勾践以绝后患。但却被当时的吴国太宰伯嚭所阻挡,说什么越王已经被俘虏已经难成大器,并且越王勾践自愿为吴王驾车养马,成为吴王的马夫以此来表示忠心,为越王是说尽了好话。那有人就会问了吴国的太宰为什么要放过敌对国的国王呢?答案很简单,早在勾践被俘虏之前就给吴

  • 庞涓真的是名将吗?为啥一个坑里掉两次?吃一百个豆也不嫌腥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庞涓死在哪里,庞涓军事才华如何,庞涓攻秦

    庞涓真的是名将吗?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因为庞涓在一个坑里掉了两次。庞涓掉了两次的坑,是围魏救赵(韩)。而挖这两个坑的,是庞涓的同学,古代中国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孙膑之所以给庞涓挖了两次坑,是因为和庞涓之间的爱恨情仇。孙膑和庞涓的老师,是不是鬼谷子,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孙膑、庞涓的老师相当的厉

  • 吕不韦与嬴政之间,二人关系的三次微妙变化,谁在主导这些变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吕不韦与嬴政关系好吗,吕不韦和嬴政的真实关系,吕不韦对嬴政的影响

    嬴政嬴政与吕不韦之间的关系,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依靠,中期质疑,后期反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以吕不韦办事之周全、考虑问题之细致详尽,他难道想不到这些、看不到变化吗?主要原意还是在于嬴政本人身份和性格上。嬴政主导了这一份关系的变化。奇货可居有个基础:异人的父亲安国君被立为太子,异人才有机会吕不

  • 刚愎自用-春秋楚国大将子玉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国时楚国子玉,子玉是谁,子玉的典故是什么

    子玉成名之战便是《城濮之战》,一战而青史留名,只不过是反面教材。子玉这个人是有一定的才干,但是刚愎自用,丝毫不听劝谏。要不是靠着楚国令尹子文的帮助,不遗余力地提拔,将属于自己的功劳全部给了子玉,更是消耗了与自己及宗族与楚成王的情分,可谓是宠爱至极。子玉曾带领军队进攻陈国这个小国,原因是陈国和楚国的死

  • 张仪被秦国驱逐,他的孙子推翻秦朝,他的后代坐上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张仪走后谁来秦国,张仪哪年入秦,秦国丞相张仪简历

    [var1]张仪的儿子张封章,没有什么突出历史成就,他的个子不高,善于养生,他的儿子个头都比较高。张封章的二个儿子张苍和张伯辽。张苍,和李斯、韩非子是同门,师傅是荀子。在秦朝担任御使,负责四方文书。后来因为犯罪逃亡,随刘邦起义参加入关灭秦。汉朝建立,被刘邦封为北平侯,在各诸侯王国赵、代、淮南任国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