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孟姜女,从春秋活到战国,然后,又活到秦朝,哭倒了秦始皇的长城

孟姜女,从春秋活到战国,然后,又活到秦朝,哭倒了秦始皇的长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009 更新时间:2023/12/14 12:46:16

[var1]

这个故事的基本情节就是:

孟姜女正在她家后园的池子里洗澡,突然看见一个男青年跳进了她家的后园。

她问这个男青年是谁,为什么要跳进她家的后园。

男青年向她诉说,自己叫范喜良,是从修长城的工地上逃出来的,正在躲避秦始皇追兵的抓捕。

孟姜女遂说:“女人之体,不可视。君视我体,即为君妻。”

于是,他们结为了夫妻。

可是,他们夫妻恩爱了没几天,范喜良就还是被秦始皇的追兵给抓走了。

孟姜女日日夜夜思念丈夫。

可是,她写给丈夫的信,却一封一封地都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到了冬天,孟姜女想到丈夫在北方干活,没有寒衣,就准备了寒衣,打算亲自给丈夫送去。

她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长城。

可是,找到与丈夫一起修长城的劳工们后,她才知道,丈夫范喜良已经死了,就被埋在长城里面。

突然的噩耗,让她忍不住痛哭起来。

她的悲情,感动了天地。

霎时狂风怒号,长城轰然倒塌。

丈夫范喜良的尸骨,由此也露了出来。

这时,秦始皇来了,要纳孟姜女为妃。

孟姜女提了三个要求,秦始皇都一一点头答应。

于是,孟姜女随秦始皇回宫。

在途经海上时,孟姜女痛骂了秦始皇一通,然后,就纵身跃入了大海。

[var1]

这个故事被改编成戏曲,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善良百姓,也让秦始皇的“暴政”,遭到了一代又一代善良百姓们的切齿痛恨。

然而,那些被故事感动的人们,又有几个人知道,这个故事的原型,到底是怎样的呢?

其实,孟姜女和她的丈夫范喜良,在历史上,都是实有其人的。

但是,他们不是生活在秦始皇的秦朝,而是生活在比秦始皇的秦朝早几百年的春秋时期。

这个故事的最原始版本,是在《左转·襄公二十三年》里。

公元前550年,齐庄公吕光,攻打卫国。

[var1]

第二年,他班师回朝的时候,顺带突袭了莒国。

在这次战斗中,齐庄公手下的大将杞梁(殖),战死了。

齐庄公带着杞梁的尸体回到齐国,遇到杞梁的妻子在郊外迎接自己丈夫的尸体。

齐庄公就派身边的使者,去向杞梁的妻子表示吊唁。

不料,杞梁的妻子不接受使者的吊唁,愤然地说:“我的丈夫(殖)是有罪的吗?为什么要这样折辱他呀?如果他没有罪,那么,我们家祖先们,给我们家留有祖居,我不可能就在野外凭吊我的丈夫!”

于是,齐庄公只好专程前往杞梁的家中,去进行吊唁。

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

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

齐侯吊诸其室。

这个故事表明,杞梁之妻,是一个性情刚烈的女子。

[var1]

因为其性情刚烈,所以,后来的文献中,就对她多有提及和描述。

但是,故事越描,就越走样,以至到了西汉刘向的《列女传》里,就变成了这样:

庄公袭莒,殖(杞梁)战而死。

庄公归,遇其妻,使使者吊之于路。

杞梁(殖)妻曰:“今殖有罪,君何辱命焉?若令殖免于罪,则贱妾有先人之弊庐在,下妾不得与郊祭。”

于是,庄公乃还车,诣其室,成礼然后去。

杞梁(殖)之妻无子,内外皆无王属之亲。

既无所归,乃就其夫之尸于城下哭之。

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

……

遂赴淄水而死。

[var1]

这个故事的情节,就大大地丰富了。

但是,这时候的杞梁之妻,还是个无名无姓的春秋时期的齐国贵妇。

被她哭崩的,也还是齐国的一段城墙。

到了唐朝的《琱玉集》里,故事就转移到秦朝来了,被哭崩的齐国城墙,也就变成了秦始皇的长城了:

杞良,在秦始皇时筑长城,逃走,入孟超后园。

超女仲姿浴于池中,见杞梁惊而唤之。

答说:“我叫杞良,燕国人,服役筑长城,因不堪其苦而逃此。”

仲姿说:“女人之体,不可视,君视我体,即为君妻。”

告其父母,遂结为夫妻。

杞良俄而被追埔、打死,筑入城墙。

仲姿寻夫,哭倒长城而认夫尸。

[var1]

这时,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基本上是齐活了。

只是,人物的姓名还不够大众化,故事情节也不是那么曲折丰富。

于是,到了元朝发达的戏曲里面,杞梁—杞良之名号,就演变为范喜良、万喜良等朗朗上口的名字。

至于这个故事的主角杞梁之妻,其名氏,就变成了“孟姜女”了。

“孟姜女”这个名氏,其实也并不是随便取的,而是有一定的根源在内的。

“孟”,为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的意思;“姜”,就是姓氏。

“孟姜女”,本意是“姜家的大女儿”。

而“姜”姓,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姓氏,乃齐国的国姓。

[var1]

“孟姜女”,就是齐之长女,即齐国国君之长女的意思。

这样的身份,无疑就把主人公的地位,拔得很高了。

而当连姜子牙的后裔这样身份的人,都受到秦始皇“暴政”的迫害,这就更加显得秦始皇的“暴政”,是罪恶滔天了。

但是,秦始皇到底有没有“暴政”呢?

这个故事,当然是假的,就是纯粹给秦始皇的“暴政”加料的。

而即便是史书上言之凿凿的秦始皇“焚书坑儒”,和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中所说的“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这样的记录,在我们今天的考证中,也都被推翻,而成为不实之言。

[var1]

另外,我们看刘邦,大杀有功之臣;朱元璋,大杀有功之臣。

那么,秦始皇杀过有功之臣没有呢?

面对淳于越等儒士们,就秦始皇的既定国策在朝堂上大放厥词,秦始皇,也没有说,把他们拉出去砍了,而是让大家充分地讨论、争辩。

这样的秦始皇,他的名声,为什么还不如刘邦,还不如朱元璋呢?

为什么刘邦、朱元璋都没有被塑造为“暴君”,都没有被指责为“暴政”,反倒是他秦始皇被塑造为“暴君”,被指责为“暴政”了呢?

这其实就是大圣人孔子所说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秦始皇,之所以被人痛恨,被人污蔑为“暴君”、指责为“暴政”,其实,就是因为他是个“始作俑者”。

秦始皇做什么是“始作俑者”呢?

就是他为去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这项政策的“始作俑者”。

这项政策,是由他开始,经由刘邦继续,然后,再由汉武帝而最终完成的。

这就像锤子敲钉子,不可能一下子将钉子敲下去,必须得连续地敲它几下,才能够达到目的。

[var1]

而在这几下中,第一下,是最关键的。

没有第一下,也就没有后面的第二下和第三下。

所以,反对去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的人,他们就最恨这个敲第一下的“始作俑者”。

那么,为什么有人反对去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呢?为什么有人仇恨敲第一锤的“始作俑者”呢?

去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就是让贵族们的贵族权益,失去了家族世袭的可能性。

这当然会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而他们尤其仇恨其中的“始作俑者”,就是因为,“始作俑者”在前面探了路,定了方向,使后面的跟进者们,有迹可循,有据可依。

要是没有“始作俑者”的前面探路,后面,就不可能有跟进者,就不可能有这个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革”了。

所以,“始作俑者”,是最可恨的。

但是,即便“始作俑者”最可恨,那也应该是由汉朝的贵族们去恨呀,为什么到了唐朝,到了宋、元之后,还有那么多人,去恨这个“始作俑者”秦始皇呢?

这是因为,社会,在不断发展;“始作俑者”,也在不断地涌现。

而这些“始作俑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变革”,就是不顾反对者们的反对,要使用铁的手腕,强行“变革”。

比如,隋朝的隋炀帝杨广,就是第二个“始作俑者”。

[var1]

隋炀帝杨广“始作俑”了什么呢?

隋炀帝杨广“始作俑”了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变革”。

虽然,他因此和秦始皇一样,“二世而亡”了。

但是,他敲下了这第一锤,就引来了唐太宗李世民、和武后武则天的第二锤。

然后,宋高祖赵匡胤,再来第三锤,这门阀士族,也就从中国历史上彻底地消失了。

所以,这些“始作俑者”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以铁的手腕,不惜冒着鱼死网破的风险,去与既得利益者们为敌。

因为,他们损害既得利益者们的利益,采取的又是毫不妥协的铁的手腕,所以,他们就是“暴君”,他们实行的就是“暴政”。

所以,即便没有事实,也要塑造事实、捏造事实、歪曲事实,来让他们成为“暴君”,来让他们的政策成为“暴政”。

秦始皇修长城,阻断了小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入侵的可能性,除非北方游牧民族联合起来,实行大规模进攻。

而这样的几率,比小股游牧部落随时入侵的几率,就要小得多。

隋炀帝杨广开凿运河,便利了南北运输,造福千万代。

然而,在他们的敌对者那里,这些,就都可以捏造、歪曲为他们的“暴政”的。

既得利益者们塑造出这些“暴君”、“暴政”者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制造出一顶顶帽子,如果,以后还有人敢于“变革”,敢于充当“始作俑者”,以铁的手腕损害他们既得利益者们的利益,那他们就制造舆论,将这一顶顶帽子给送出去,让这些“始作俑者”们,在群情激愤中“社死”。

更多文章

  • 孟子家世:始祖连杀两个国君,名字为内乱者的代名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孟子接触过哪些国君,孟子见过几个国君,古代孟子的背景资料

    [var1]鲁国是一个犯嫌、又悲催的国家,犯嫌的原因在于鲁国掌握历史书写权,代周天子写史,所以看谁不顺眼,就抹黑其两句,将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悲催的原因在于,鲁国只是一个小国,身旁就是强大的齐国,导致它经常被齐国欺负。春秋前期,鲁桓公娶了貌美如花的文姜,但文姜早与同父异母兄长齐襄公有私通,因此鲁桓

  •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霸业达到顶峰成为名正言顺的“霸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齐桓公九合诸侯主要内容总结,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原因,齐桓公九合诸侯誓言内容

    齐桓公帮助周天子教训了楚国,迫使楚国低头认错,答应尊周为王,并保证向天子大王进贡称臣。于是,齐桓公带着胜利之师,得意地回去了。楚王也拖了一车茅草,送到中原来,作为贡品献给了周王。[var1]但是楚王心里很不舒服,天下怎么能有两个大王呢?他那个是正宗的,我这个是冒牌的,如果我不称大王,按朝廷册封的爵位

  • 两个齐桓公,别再傻傻分不清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齐桓公个人简介,一分钟读懂齐桓公,齐桓公真的强大吗

    齐自公元前1046年建国到221年被秦灭国,前后经历了两姓君主,姜齐和田齐,历史上两个齐桓公分别是春秋时期姜姓齐桓公和战国时期田姓齐桓公。两个齐桓公各做了两件事让自己“名扬天下”,这两件事似乎都是一正一邪,那就是用业绩巩固了自己在列国中的地位,又用死证明了自己有多昏聩和无知。姜齐是姜太公自辅佐周武王

  • 重审长平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秦赵长平之战原文,评论长平之战,秦赵长平之战视频完整版

    [var1]处于两大强国之间的韩王很聪明,反正上党是保不住了,给谁不是给:给秦国虽能暂时换取安宁,但秦国欲壑难平,还会卷土重来;给赵国则能将战火转移,让秦、赵二虎相争,自己渔翁得利。但韩王的小九九不能明说,他一方面向秦求和,答应割让上党,一方面暗中授意上党太守拒绝向秦交接,转而归顺赵国。赵王知道,收

  • 齐桓公差点成为第一个泰山封禅的人 两次“葵丘会盟”分别有何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齐桓公有多厉害,葵丘会盟的故事简短50字,葵丘会盟

    公元前651年,周襄王上台之后,历史上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姜小白,在葵丘这个地方主持了第九届春秋高峰会谈。这是当时最盛大的一次了,史称“葵丘会盟”。《左传》上记载得很有点奇怪,先说:“夏,会于葵丘。”紧接着又说:“秋,齐侯盟诸侯于葵丘。”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葵丘会盟”进行了两次,前一次是夏天,后一次是

  • 韩、魏土地交换:韩国想避秦楚、魏国想获战略缓冲,却遭西周反对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秦国韩魏,韩赵魏和秦国关系,韩赵魏不分晋国能得天下吗

    [var1]一国之土,在地理上却被隔绝开来,在治理时必然形成了诸多不便。正因为如此,分晋后韩、赵、魏三家难免会产生土地交换的需求。到了魏惠王时期,三家更是频繁地进行土地交换。公元前362年,魏惠王用榆次(今山西晋中市榆次区)、阳邑(今山西晋中榆次区太古东阳邑村)与赵国交换了泫氏(今山西高平)。榆次、

  •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是世仇,常年互相讨伐,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吴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春秋吴越之战,勾践灭吴国的全过程,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实力

    [var1]兵败养马这时的吴国大臣伍子胥就建议杀掉勾践以绝后患。但却被当时的吴国太宰伯嚭所阻挡,说什么越王已经被俘虏已经难成大器,并且越王勾践自愿为吴王驾车养马,成为吴王的马夫以此来表示忠心,为越王是说尽了好话。那有人就会问了吴国的太宰为什么要放过敌对国的国王呢?答案很简单,早在勾践被俘虏之前就给吴

  • 庞涓真的是名将吗?为啥一个坑里掉两次?吃一百个豆也不嫌腥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庞涓死在哪里,庞涓军事才华如何,庞涓攻秦

    庞涓真的是名将吗?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因为庞涓在一个坑里掉了两次。庞涓掉了两次的坑,是围魏救赵(韩)。而挖这两个坑的,是庞涓的同学,古代中国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孙膑之所以给庞涓挖了两次坑,是因为和庞涓之间的爱恨情仇。孙膑和庞涓的老师,是不是鬼谷子,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孙膑、庞涓的老师相当的厉

  • 吕不韦与嬴政之间,二人关系的三次微妙变化,谁在主导这些变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吕不韦与嬴政关系好吗,吕不韦和嬴政的真实关系,吕不韦对嬴政的影响

    嬴政嬴政与吕不韦之间的关系,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依靠,中期质疑,后期反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以吕不韦办事之周全、考虑问题之细致详尽,他难道想不到这些、看不到变化吗?主要原意还是在于嬴政本人身份和性格上。嬴政主导了这一份关系的变化。奇货可居有个基础:异人的父亲安国君被立为太子,异人才有机会吕不

  • 刚愎自用-春秋楚国大将子玉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国时楚国子玉,子玉是谁,子玉的典故是什么

    子玉成名之战便是《城濮之战》,一战而青史留名,只不过是反面教材。子玉这个人是有一定的才干,但是刚愎自用,丝毫不听劝谏。要不是靠着楚国令尹子文的帮助,不遗余力地提拔,将属于自己的功劳全部给了子玉,更是消耗了与自己及宗族与楚成王的情分,可谓是宠爱至极。子玉曾带领军队进攻陈国这个小国,原因是陈国和楚国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