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晋国私家史托孤之后,在晋侯葬礼和晋国朝堂上的弑君惨案

晋国私家史托孤之后,在晋侯葬礼和晋国朝堂上的弑君惨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2344 更新时间:2024/1/19 8:01:47

[var1]

托孤的难题

西周初年,周武王去世时,周公执政,他对年幼的成王忠心耿耿,头发顾不上洗,肉顾不上吃,终于安定王室。这是托孤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和传说,汉武帝晚年,宫中画师画《周公辅成王朝诸侯图》赐给霍光,暗示他准备辅政。三国时期,又有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鞠躬尽瘁,成为古今君臣之楷模。

历史上成功的托孤并不多见,因为,托孤本身就意味着转移一部分君权给他人,由此导致受托人产生篡夺的想法,不同受托人对权力的争夺,新君主对受托人的猜忌和矛盾等等,都会让托孤的政治行为变得危险。即便是最成功的托孤,周公背着周成王安定天下,也伴随着成王对周公的猜忌。

在春秋时期,托孤变得更加复杂,这一时期的托孤方式主要有三种,

其一是托孤于近枝公族,尤其是国君的弟弟们,公元前662年,鲁庄公去世前,担心二弟庆父作乱,召见三弟叔牙,问谁可以辅助鲁国新君,叔牙说:“庆父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庄公又召见幼弟季友,季友说:“誓死效忠您的儿子姬般。”于是庄公托孤于季友,季友假托庄公的命令,召见叔牙,派遣巫师送给叔牙毒酒,说:“喝了这杯酒,我会立你的后代,不喝,不单单你死,你的后代也不会有出路。”叔牙喝下小弟送给他的毒酒身亡,然而庆父还在,他一连谋杀鲁国两位国君,最终在齐国的帮助下,季友才稳定局势。

其二是托孤于其他诸侯,在国君去世后,借助其他诸侯的武力拥立世子,葵丘会盟时,宋襄公未等父亲葬礼结束就参加会盟,管仲以为,宋襄公在即位前曾经有让位的行为,这表明了他的贤明,带孝出席会盟,表明了对齐国的尊敬,劝说齐桓公将世子吕昭托福给宋襄公。在齐桓公死后,诸公子争夺君位,齐国的宫室刀光剑影,儿子们连父亲都不记得安葬,在宋国军队的帮助下,世子昭才得以安定齐国。

其三就是晋献公的托孤,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托孤于异姓臣子的尝试。对晋献公来说,这是一种无奈的行为,他没有兄弟子侄,在长达70年的曲沃代翼中,兄弟们已经被清洗殆尽,在这一年,留在晋国的公子只有奚齐和四岁的卓子,其他的儿子早被他驱逐和杀害;他无法托付于诸侯,截至他去世,晋国始终没有参与一次诸侯的会盟。长期的无亲和诡诈迫使晋侯只能托孤于异姓。

在后代,还有尝试托孤于外戚的行为,不过春秋时期,由于诸侯的妻子普遍娶于其他诸侯,君夫人孤身一人在一国很难形成一定的势力,托孤于外戚的可能基本可以排除。

[var1]

晋献公托孤的对话

晋侯在病榻上召见大夫荀息:“世子奚齐年幼,诸大臣不服,我死之后,恐怕会发生动乱,你能够完成拥立奚齐的任务吗?”

荀息回答说:“可以。”

晋献公挣扎着问道:“你如何可以做到这一点?”

荀息的回答是忠贞。《左传》和《史记》的描述不尽相同,《左传》说:(荀息)稽首而对曰:“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史记》说:(荀息)对曰:“使死者复生,生者不惭,为之验。”

对于一个受托孤的大臣来说,忠诚是首要而非充分的条件,这样的回答是不合格的,以季友为例,鲁庄公去世时,季友所作的第一件事情是毒杀三哥叔牙,以削弱二哥庆父的实力。

对时局的准确判断、对复杂局势的果断甚至残酷的处置,是执政者的智慧与能力的体现。荀息只是重复了自己的忠诚和信念,一生杀伐决断的晋献公对这样的回答是无法满意的,然而此时此刻,他已经没有其他的选择。26年来,用无亲和诡诈治理晋国的晋侯,在临终前选择一个忠诚的托孤对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晋侯一声叹息,他又一次问荀息,你所理解的忠贞是什么?

《左传》中荀息回答说:“对公室有利的,但凡知道就一定会去做,这是忠;完成先君的葬礼,服侍新君主,互相之间不加猜忌,这是贞。”

“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送往事居,耦俱无猜。贞也。”《左传》

“知无不为”,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在对话开始前,晋献公即强调了当前晋国恶劣的局势,诸位卿大夫不会效忠于奚齐,他们会在自己死后发起叛乱,而荀息回答以忠贞。晋献公需要的却不止是忠诚,所以,当荀息回答,只要有利于公室的,自己可以无所不为,这是在向晋侯表示,如果卿大夫们敢于发动叛乱,他会毫不留情地予以铲除。

晋献公终于满意了,他随即将奚齐托付给荀息,任命他为相,处理晋国的一切军政事务。

当年九月,晋侯去世。大臣们认为他的一生,是聪明而富于哲理的一生,是心性通达,洞察事理的一生。所以给他一个“献”的谥号。

[var1]

卿大夫的阴谋和两个方案

在晋献公临终前后,阴谋就在晋国的卿大夫中酝酿,里克把这种隐患描述为:三怨,即死去的申生、流亡的重耳、夷吾三人的党羽。

里克找到荀息,进行一次对话,氛围极度不友好,互相之间充满威胁与反抗。

里克说:“三位公子的党羽要杀掉奚齐,你是什么态度?”

荀息说:“先君尸骨未寒而杀他的儿子?这样的恶行我宁死不从。”

里克平静地说:“如果你的死亡能够换来奚齐顺利即位,也算是值得。不过,要是你死了,奚齐也会被废,你的死亡又有什么价值?”

荀息重复了他曾经告诉晋献公的话,只要对公室有利的,我可以无所不做。“我不会为了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放弃践行忠诚的诺言。”他看着里克说道,“纵然死,我也不会逃避。”

里克不再回答,他找到丕郑。丕郑作为外交的负责人,给他提出方案一:我们两人结合起来,晋国无人可以匹敌。你带领七舆大夫(应是三公子党羽)按兵不动,我发动秦国、狄国出兵威慑,在群公子中,选择一位势力弱小、没有人望的人做晋侯,我们可以得到巨大的利益。在计划中,让人诧异的是,丕郑竟然说出”国,谁之国也“这样的话。晋国的卿大夫已经开始通过拥立一位傀儡,来瓜分晋国的利益。这是百余年来,历代曲沃君主无亲和权谋的恶果。

里克拒绝了丕郑的方案,他提出方案二,里克说了一大段冠名堂皇的话,诸如我们的所作所为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要从大义出发,从晋国百姓的需要出发,从晋国的利益出发等等,最终才提及方案的核心:杀掉奚齐,拥立一位逃亡在外的公子。把一场弑君案和宫廷政变说的如此冠冕堂皇,在历史上也是首次。

里克拒绝接受丕郑方案的原因,不是因为他心系晋国,而是他从荀息的话中,察觉到了危险。荀息告诉他,”我将为了公室的利益无所不为”,这让他相信荀息已经决定对自己和丕郑为首的反对势力动手;荀息转述了回答晋献公时说的话,“葬死者,养生者,死人复生不悔,生人不愧,贞也。“他是在告诉里克,埋葬先君,侍奉新君,让先君在九泉之下安息,心怀坦荡面对新君,借以表明自己的决心。在里克听来,却以为荀息动手的时间,就是在晋献公的葬礼之后,新的国君开始处理国政的时刻。如果采用丕郑的计划,旷日持久,恐怕未等秦国、狄国的军队到来,叛乱者的人头就摆在了晋献公的供桌上。

[var1]

葬礼和朝堂上的谋杀

按照周礼,诸侯葬礼停灵五个月,这五个月就是里克的最佳机会。对荀息一派来说,他们出于礼法和稳定的理由,无法在国君葬礼时采取行动,而里克等叛乱者则没有这样的顾忌。

晋献公去世后一个月,14岁的奚齐在灵柩旁的茅屋内哀悼父亲,刺客突然闯入,杀掉了14岁的奚齐。

晋献公去世后两个月,三四岁的卓子在朝堂上公然被里克所弑。

荀息愤而自杀。里克将晋献公君夫人骊姬拉到绛都的大街上,鞭打至死。

这是晋国历史是第一次外姓臣子对君主的弑杀,也是卿大夫之间第一次在权力斗争中互相杀戮。

里克在这件事情中的表现并不光彩,几年前,在晋献公试图杀掉申生之前,荀息、丕郑和他三位大臣进行对话,荀息表示坚决服从国君的命令,丕郑坚决反对,里克毫无底线地表示中立。荀息和丕郑坚持了同盟一贯的立场,里克的中立却坚定了晋献公杀掉申生的决心,加快了晋献公阴谋推进的步伐。在晋献公死后,里克突然由一位怯懦的中立者转变为一位跋扈的权臣,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连续杀掉两位国君,在春秋弑君历史上达到人所未及的高度。

晋国的君臣关系也从此开始失衡。

晋国内乱的消息很快传开,逃亡在狄国的公子重耳、逃亡在梁国的公子夷吾、齐国、秦国,都很快获知了这一消息。他们的态度和行动都十分耐人寻味。

更多文章

  • 关羽秉烛读《春秋》,背后隐藏什么深意?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关羽读春秋什么梗,关羽手捧春秋画像,关羽夜读春秋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历史上的关羽究竟有没有读过《春秋》呢?陈寿所作史书《三国志》并没有记载。《三国志.关羽传记》极为简略,只对关羽生平做了概述,赞他乃是“万人之敌,为世虎臣。”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其卷三十六《蜀书关张马黄赵传》曰:“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又见《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蒙曰:“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

  • 一口气让你读懂东晋史,清楚了解东晋十六国到底怎么一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东晋16国分别是哪些,东晋16国的版图,东晋十六国东晋是不是最强

    那么,真实的东晋历史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本期就让我们一口气看懂东晋十六国。[var1]从公元317年西晋皇族司马睿衣冠南渡,在江南重建晋室开始,到公元420年被刘裕所灭为止,东晋一共历经了103年,共传11位皇帝。[var1]而此时的北方政权,西晋已经灭亡。在100多年的混战中,北方各民族相互征战,先

  • 极限逆转,仅剩两座城池的齐国,为何还能顺利复国?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真实的齐国现状,齐国是怎么复国的,齐国能复国吗

    在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历史里面,有一些国家能一直保持强势,成为当时的超级大国,其中齐国就是一个例子。齐国建国时间非常早,也是姜子牙的封地,齐国建立之后,也不断吞并周边的国家,把自己的国土拓展得越来越大。在春秋时期,齐国已经成为了和晋楚齐名的大国,到了战国,齐国更是成为和秦东西并立的超级大国。可最终统一天

  • 秦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多少个第一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秦国一共有多少年的历史,王立群讲历史视频秦国,历史上的秦国实力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了,19岁的太子赢驷即位,都是秦惠文王。赢驷刚登基,商鞅就倒了霉。虽然变法之后焕然一新的大秦让赢次看到了秦国强大的希望。那年轻的赢驷同样看到商鞅变法早教惹的老贵族们一肚子怨气了。对于一个君王来说,巩固权力开疆拓土是他毕生的修行,因此杀了商鞅,拉拢老贵族,同时继续大行新法意图强

  • 时人轻先见,不惟国亦然——在不断的内讧中艰难存身的晋国栾氏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栾氏三兄弟,晋国栾氏家族复兴,晋国六卿栾氏

    而旧贵族之中身份比较重要、并亲附新兴贵族、且没有参与“五将乱晋叛乱”的栾盾,则被赵盾重用,升任下军将。栾枝去世后,一度失去卿位的栾氏家族因此重入晋国六卿行列。[var1]这一次晋国朝堂中卿士位置的调整方案,是晋国有史以来,第一次非国君任命、而由卿士来主持的人事安排,着手进行这次朝堂调整的正卿赵盾,也

  • 有人说诸葛亮是吹出来的?司马懿表示,魏国名将都是他的经验包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司马懿对诸葛亮评价,司马懿魏国,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差距

    说到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为出名的一个人物。到底多出名?相必很多人都知道成都有个武侯祠,就是诸葛亮的祠堂。不过,这里有个很冷的知识,其实这个祠堂他是刘备庙!如此出名的诸葛亮,在定位上除了是政治家、文学家外,还有一个就是军事家。那么,诸葛亮到底是不是军事家呢?[var1]《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就好像两

  • 晋国私家史晋文侯的隐患:弟弟成师心中的六亲不认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晋文侯简历,晋文侯是什么人,晋文侯最后的结局

    [var1]晋国和文侯的荣耀之巅周幽王死后的第33年,姬宜臼将王室迁到成周(由于清华简中有“周亡王九年”的说法,许多学者对这一说法争论不休,不过由于对我们的叙事没有太大影响,我们就不做纠结),《左传·襄公十年》的记录称,跟随天子东迁的有七姓贵族。天子和他们盟誓:世世代代不要忘记自己的职责。天子在成周

  • 世人皆知负荆请罪,却不知廉颇、蔺相如的下场如何,令人叹息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会说什么,负荆请罪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点,蔺相如廉颇负荆请罪简介

    随后廉颇带领大军直抵齐国首都,其势如破竹的进攻让齐军大为震慑,在回朝后,当即被封为上卿。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后官至廉颇之上,廉颇因此而心生不满,处处针对于他,进而引发了负荆请罪的事情。这件事成为了经典代代相传,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们二人的最终下场,实在令人哀叹。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var

  • 战国最让人恨铁不成钢的诸侯国,5次“合纵抗秦”,2次主动逃跑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战国五国最后一次合纵攻秦,战国诸侯国的实力,战国时期的诸侯战争

    在战国历史上,总共进行了5次“合纵抗秦”的行动,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为什么六国5次“合纵抗秦”都失败了呢?有人说,“合纵抗秦”的失败其实是早已注定了的![var1]除了六国之间矛盾重重,其“合纵”是很难巩固,以及秦国的“连横外交”之外,再来看看这个诸侯国,5次“合纵抗秦”,却有2次主动逃跑!这个堪称战

  • 历史上真正排名前五名的谋士:诸葛亮未上榜,管仲仅排第三!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管仲与诸葛亮谁地位高,诸葛亮和管仲乐毅名气谁大,诸葛亮谋士排行榜

    五、苏秦[var1]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出生贫寒却成为了六国宰相。苏秦早年投入了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游历多年却潦倒而归,最后攻读《阴符》,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开始了仕途之路。苏秦的提出的合纵之术,使得六国合纵联盟,团结一致,而苏秦则被任命为了联盟的联盟长,同时担任六国国相,虽然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