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宋为什么坚持了这么久?

南宋为什么坚持了这么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289 更新时间:2024/1/19 14:11:30

然而,南宋一次次危而不亡,一直支撑了152年。

度过第一次危局:1127-1130

南宋立国之初,风雨飘摇。

当时,金军兵锋打到江西、两湖、两浙,而南宋的政治、军事都出于无绪状态,民心离散,士气低落,国势不振,大有夭亡之势。

第三次攻宋时,金军横扫两淮,渡过长江,占建康,取临安,长驱直入,逼宋高宗到海上避难。

这种情况下,赵构不惜请求金人“见爱而赦己”,后又逃到海上,脸都不要了。

然而,1130年,情况出现了转机。

搜山检海,嚣张无比的金军居然在黄天荡被韩世忠所困,完颜宗弼“几不免”。

从此,金军“诉以过江艰危”,不敢再轻易渡江攻宋了。

如此,南宋才好歹算得到了喘息之机。

此后,南宋结束漂泊流亡,定都临安,政权渐渐稳定。

由此,南宋开始完善政权组织和防御体系,形成了以淮河、汉水、长江为核心的防线,不仅稳定了下来,甚至进行了一些反攻。

渡过第一次危局的原因

1、实力不俗、根基稳固。

南宋的整体实力不亚于金,在人力、物力资源上还优于金。

江南为鱼米之乡、财利之渊,四川“天府之国”,自然条件优越。

靖康之耻前后,大批北人南迁,使南宋人丁兴旺,兵源充足。

而且,尽管在对外战争中的表现令人失望,但赵宋立国以来对士大夫、百姓都不错,赵宋皇室仍能得到士大夫、百姓的支持,南宋朝廷仍能以正统王朝的名义号召南北方人士。

2、地利。

金人自海上骑兵以来,靠骑兵横扫北方。

然而,川陕山地、南方水网,都不利于金人骑兵的驰骋。

所以,宋人有机会将金人阻击于江淮以北,川陕以东,足以立国。

3、金人的失误。

金人自起兵以来,连灭辽、北宋,气势如虹。

金人的军事实力确实令人震惊。

然而,当时的金人,一味依靠军事手段,不善治理。他们依然采取掠夺式经济,使占领区经济恢复缓慢,人口不能成为兵源,开疆拓土的成绩,没有转化为国力的优势。

更严重的是,金人的掠夺,激起了占领区人民的坚决抵抗。

各地的义军纷纷在后方抗金,牵制了金人的力量,为南宋的稳定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战术上,金人在攻占两淮后,不以此为基地,利用河、海、港、湖操练水师,仍一味依靠骑兵远程突击,如此,即便能渡过长江,也不能久留,反而因进退不自由而险遭重挫!

4、不屈的救亡者。

南宋危而不亡,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广大爱国军民的坚决抵抗。

即使在朝廷未能有效统一调度的情况下,韩世忠、岳飞等人,依然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时机打击金人。

而在北方和中原的义军,也纷纷出击,在极其艰难的状况下打击金人。

人心若此,南宋没有必亡之理!

有惊无险的相持:1130-1234

此后,宋金相持百年。

其间,彼此多次征伐,宋人败多负少,但基本上有惊无险。

1、1130年-1140年,金军的优势丧失。

黄天荡大战后,金人不再贸然渡江,而是将重点转移到川陕方向。

尽管金人在富平之战中取得大胜,但很快就遭到了吴玠兄弟的阻击,在和尚原、绕凤关、仙人关接连大败,受到重大挫折。

随即,岳飞等人组织了连续北伐,金人扶持的伪齐政权覆灭,金军也屡屡为岳飞等人所败。

尽管岳飞北伐因为南宋内部问题半途而废,但总体形势上,金人的优势已经逐渐丧失,宋金之间已经基本平衡。

最终,宋金议和,金人接受了宋人的“认怂”。(南宋初建时,高宗屈辱求饶,金人还不愿意搭理)

2、1160-1163年,海陵王攻宋。

此后,金国的海陵王认真组织了攻宋战争,兵分三路,意在灭宋。

然而,三路攻宋,全部失利,海陵王死于金人内讧,攻宋战争结束。

这是金人最后一次一举灭宋的尝试。

此后,尽管金人也组织过一些攻宋作战,但基本是以改善形势为目的,不再作一举灭宋的打算了。

3、1163年后,难以动摇的平衡。

此后,宋人组织了隆兴北伐、开禧北伐,皆以失利告终。

同样,金人在击退宋人北伐后发起的一系列反击,也难竞全功,多是以“惩罚性”条件结束作战。

宋金双方,已经绝对平衡,虽然宋人接受的和平条件一次比一次屈辱,但南宋基本上没有亡国之虞了。

相持百年的原因

南宋与金人相持百年,有惊无险,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实力的平衡。

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宋人在兵源、财富上均居于优势地位。

实力上的平衡,使宋人能获得足够的资源与金人周旋。

同时,金人在军队建设上的失策,也使其始终无法真正威胁南宋根本。

金人从海陵王时期开始,就组建了水军,算是解决了水军从无到有的问题。

然而,金人水军的力量与南宋始终有着巨大的差距。

因此,金水军多无法发挥作用,金虽有雄兵,也就无能为了。

此后,自金章宗时期开始,金国的国力逐渐弱了,后来更是受困于蒙古的崛起,自保尚难,要想“取偿于宋”,就更是痴人说梦了。

第二次危局:1235-1241年

蒙古崛起后,连灭数十国,宋人过去的苦主西夏、金纷纷被灭。

而从蒙古与宋人最开始的作战来看,宋人似乎支撑不了多久。

1235年,宋人发起“端平入洛”。

结果,毫无悬念,当蒙古人反击时,宋人几乎一战击溃,大败而回。

随即,蒙古发起攻宋作战。

很短的时间内,宋人失去了大多数要地。

西线,蒙古人很快攻入四川,占领了成都。

中线,蒙古人很快攻取了襄阳!

西线、中线最重要的城市迅速陷落,意味着宋人防御体系的崩溃,几乎意味着南宋走向灭亡。

然而,由于蒙古军队投入力量不足,在孟珙等人的率领下,南宋军民发起反击。

襄阳数次易手,最终被南宋收回,而攻入四川的蒙古军队也大多退出了四川。

这次亡国之危,算是暂时渡过。

渡过窝阔台攻宋危机的原因

此战,宋军一开始的组织是极其混乱的。

不自量力的“端平入洛”,近乎是自杀行为,不仅损兵折将,更使防御体系出现了混乱。

对蒙古来说,一出手就攻取了成都、襄阳这样的重镇,可以说是得到了很好的机会。

然而,此时,蒙古并没有作好灭宋的准备。

当时,蒙古人同时进行着西征钦察,东征高丽与南征南宋三场战争。

而在攻宋时,又兵分三路。

因此,蒙古军兵力不足,尽管依然连破宋城,但却无力加强对占领区的控制。尤其是到了热天,南方湿热气候使蒙古军难以忍受,被迫回军。

同时,南宋仍有孟珙这样的良将守护,能够及时反击,使南宋从混乱中恢复过来,稳住局面,所谓国之柱石,大约就是如此吧!

第三次危局:1253-1259年

蒙哥汗即位后,再次发起了灭宋战争。

灭宋,蒙哥汗是认真的。

他先以“斡腹”之策,大迂回灭掉大理,直接威胁南宋西南,对南宋形成了“C型包围”。

然后,蒙哥汗再次发起直灭宋作战。

很快,蒙哥汗攻取了大半个四川,直向三峡,大有顺流而出之势力。

中路,忽必烈则直攻鄂州;南路,兀良哈自云南打穿南宋,直与忽必烈会合。

可以说,一旦蒙哥汗大军突破三峡,会合忽必烈,南宋的长江防线将彻底崩溃,亡国机会没有悬念。

然而···蒙哥汗“折鞭”钓鱼城。

志在必得的灭宋战争,就此结束。

渡过第三次危局的原因

宋人能暂时渡过此次危机,主要是宋人自己准备得好。

蒙哥汗三路攻宋,但关键在四川一路。

只有自四川顺流而下,才可能真正粉碎南宋的长江防线。

以常理,在攻取了2/3个四川,尤其是控制了成都平原后,其完全控制巴蜀之地,再顺流而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然而,南宋名将们创造性地在今重庆、川东打造了山地防御体系。

蒙哥汗身死钓鱼城是偶然的,然而,不能灭宋确实必然的。

当他无法攻取钓鱼城,突破南宋的山地防御体系时,其灭宋的计划也就破产了。

过不去的坎

南宋渡过了三次亡国之危。

第四次,终于撑不住了。

忽必烈“以汉法治汉地”,不但稳定了北方,还从北方获取了大量的兵源、物资,甚至任用了大量的汉将(尤其是水军将领)。

如此,与过去的蒙古军相比,元军在攻坚能力、水战上都已脱胎换骨。

因此,围攻襄樊,凭借水军拒援,凭借回回炮攻城,终于攻破坚城,在南宋的防御体系上打开口子。

此后,大举灭宋时,宋军水战、陆战、守城战均无力与元军角力,虽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仁人志士,但终究无法挽救南宋灭亡的命运了。

总的来说,南宋能够长期立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南宋军民的坚决抵抗。

尽管南宋朝廷缺少恢复之志,在大多数时间内只求苟安,但南宋军民保家卫国的勇气从来没有改变过。

无论是抗金还是抗蒙,南宋可歌可泣的勇气从未断绝。

尽管南宋朝廷重文轻武,压制武将,但南宋从来不缺乏爱国良将。

其中,前期的岳飞、韩世忠,中期的毕再遇,后期的孟珙、余玠,这些智勇良将,如柱石一般支撑着大宋王朝。

此外,金、蒙古在灭宋战略上的长期错误,也使南宋能一次次危而不亡。

南宋立国,西则依川陕山险,东则依淮、汉、长江组成的水网防御体系。

然而,金,忽必烈之前的蒙古,似乎都没有认真考虑解决山地战、水战、攻坚战能力不足的问题,每每以骑兵远程奔袭,虽能制造足够威胁,但不能粉碎南宋的防御体系,自然不可能从根本上灭宋了!

南宋得以多次危而不亡,多是因为上述原因。

然而,形势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

南宋朝廷长期偏安一隅,不图北伐,使北方失望,他们不再效忠抛弃自己的大宋朝廷,转而为忽必烈效力。

南宋朝廷长期不纠正其压制、迫害武将的“传统”,导致许多将领投敌,后来忽必烈的水军将领,如刘整等人,都是被“打算法”逼走的宋将!

这些将领投敌,既损耗了南宋的国防力量,也使对手弥补了自身的弱点。

当忽必烈将西域的工匠、南宋“送去”的水军将领,北方的兵源整合到一起时,南宋不再有”危而不亡“的运气了···

更多文章

  • 因何在靖康之耻发生时,闻名天下的杨家将毫无踪影?原因满是心酸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靖康之难杨家将为什么不出来救国,靖康之变全过程,野史小说中的靖康之变

    按理说,有这样一个忠贞不二的英雄之家,北宋怎么也会落得灭亡的地步啊?在发生靖康之耻的时候,“杨家将”为何没有出现呢?真实理由辛酸又遗憾。骁勇善战在“杨家将”的故事里,杨家有六个儿子全部都战死沙场,但他们妻子和孩子却继承了“杨家将”的精神,继续上战场厮杀,这样的桥段确实感人,却与真实的历史完全不符。在

  • 朱棣登基之后,除了朱允炆外,朱标的妻子和其他的子女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棣对朱标子女的态度,朱棣与朱标的真实关系,朱标压得住朱棣吗

    可惜,朱棣却始终不是朱元璋最喜欢的那一个儿子。要知道,朱元璋心目中的最佳继承人,一直都是大儿子朱标。哪怕是朱标死后,朱元璋也没有多看朱棣一眼,而是直接将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朱棣的能力和手腕都很强硬,无论从哪方面来看,他都比年纪轻轻的朱允炆更适合登上皇位。于是,他便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

  • 韩琦晚年写晚春诗一首,欲以酒力战闲愁,情致委婉,彰显为民情怀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宰相韩琦,韩琦千古名句,韩琦的牡丹诗

    而“通叛”一职,则由黄帝直接委派,以期辅佐郡政,“通判”之意,即是因上下公文均须与地方知州联合签署而得名,是兼行政与监察于一身的中央委派官吏。被任命的“通叛”的人,可以直接向黄帝和中央汇报工作。对于韩琦来说,虽然他是靠才华赢得了“通叛”这个职位,但是,他毕竟只是一个“弱冠小儿”,是一个“小荷才露尖尖

  • 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朱棣?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元璋有传位给朱棣的想法吗,朱元璋为啥没有传位给朱棣,朱元璋考虑过朱棣吗

    历史上雄才大略的君王几乎都会在继承人的问题上犯错。秦始皇一直都不立太子,将长子扶苏发配到蒙恬军中效力,反而巡游四方的时候,将幼子胡亥带在身边。最终沙丘政变发生,赵高就篡改了遗诏,将昏庸无道的胡亥坐上了大位,秦朝在秦始皇死后三年就灭亡了。汉武帝怀疑太子刘据,听信了奸臣江充的鬼话,巫蛊之祸矛头直指太子刘

  • 岳飞临死时直呼自己没有罪,但狱卒说的一段话,让岳飞哑口无言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岳飞临死前狱卒说的六个字,狱卒一句话让岳飞哑口无言,岳飞死前说过的话

    自古英雄都是被世人尊敬的,无论朝代是怎么样的更替,英雄的都是名流千古的,在宋朝就有一个名流千古的英雄,那就是岳飞,我们都知道岳飞是一个英雄,最熟悉的莫过去岳母刺字的故事还有岳飞留下来的《满江红》那么尽管岳飞的英勇人尽皆知,可他还是被宋高宗赵构赐死了。或许这是当时乃至现在很多人的意难平,岳飞一生傲骨,

  • 赵氏兄弟达成篡周立宋大业背后的神秘功臣——杜太后和燕国长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宋朝赵家和杨家的故事,赵氏建立了多少个王朝,燕国长公主

    他玩的什么“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类花招,在五代时根本是司空见惯,基本是照搬了郭威以周代汉时的旧套路。大多数人都知道,在这出谋朝篡位的大戏中,赵匡胤的心腹谋士赵普和他的弟弟赵光义、再加上其同党“义社十兄弟”,都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其幕后还有另一些神秘人物,在其间穿针引线,她们的作

  • “妖僧”姚广孝帮朱棣登上皇位,朱棣问他要什么赏赐:姚:一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棣杀姚广孝原因,大明第一妖僧姚广孝,姚广孝对朱棣的帮助

    明朝时期就有一位厉害的和尚,也是唯一一个帮助亲王造反成功的和尚—姚广孝。而他帮助的这位亲王就是朱棣,帮助他将自己的叔叔—朱元璋打退,继承明朝的大统。“妖僧”姚光孝是如何帮助朱棣登上皇位的呢?帮助朱棣登上皇位后,朱棣自然要感谢姚广孝,但是姚广孝却没有要金银珠宝,而是问朱棣要了一个人,要的到底是什么人呢

  • 宋太宗赵光义,真的曾经临幸李煜的小周后,还让人作画留念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李煜虽然作为皇帝没有什么作为,但是他的诗词很有名,和大周后、小周后的两段爱情也很浪漫,因此后世也有不少关于他和大小周后的故事和传说。比如说北宋王铚在《默记》中就提到,南唐灭亡时,李煜和小周后被宋军带到开封。宋太宗赵光义继位以后,曾经以各种名义召小周后入宫,让她留在宫中几天才能回去。为此小周后每次一回

  • 北方女真在攻打大明的时候,明朝宗室在干嘛?明朝灭亡的不冤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朝为什么没有消灭女真,明朝东北女真部落分布,明朝对女真族的战斗

    从历史角度来看,明朝的灭亡是历史定律,但是明朝的灭亡也属实是咎由自取,在明朝末年,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可是明朝东林党却还在内斗,面对清军他们侃侃而谈,可是真的需要他们为国家效命的时候却一个个“水太凉”。而在明朝末年,明朝宗室更是过分,由于当年朱洪武定下了规矩,规定了宗室的支出全部由明朝财政供养,而

  • 蓝玉曾提醒朱标小心朱棣,为何朱标刚死,蓝玉就被剥皮实草?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标死后蓝玉的命运,朱元璋想惩罚蓝玉怕朱标,蓝玉怕朱标吗

    我们知道,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信奉佛教,而剥皮实草这项酷刑,就是佛教传说中对罪大恶极的灵魂施以的惩罚。当初朱元璋的意思是,把这项酷刑用在贪赃枉法的官员身上,用来告诫所有的官员不可贪污腐败。这么一来,这项酷刑适用的对象范围就确定下来了。但事实上,也有人的死法是剥皮实草,但死因确切点说应当不是贪赃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