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年,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棣等诸侯王手握重兵,朱允炆深感不安,便采取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实行“削藩”。可惜,朱允炆缺乏战略智慧,太过着急,燕王朱棣走投无路,只好起兵与朝廷作战。
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了给朱允炆扫除障碍,诛杀了很多大将,但依然给朱允炆留下一帮人马。只要用人得当,朱允炆有一百个机会擒拿朱棣,耿炳文、徐辉祖、瞿能、郭英,若是一开始就得重用,且授予主帅职务,朱允炆就是“靖难之役”的人生赢家。
耿炳文擅长防守,朱允炆不信任;徐辉祖是朱棣的大舅哥,也信不过;瞿能还是信不过,偏偏信任李景隆,坑了自己。重用李景隆,这是朱允炆的错,朱棣笑到最后。
1399年,朱棣在北平起兵,收编附近兵马,实力不断增强。真定之战,耿炳文失败,却严防死守,朱棣屡次攻城失败,燕军士气低迷,无奈撤兵。接着,李景隆取代耿炳文,统率数十万大军北上,攻打燕京,突袭朱棣的大本营。
李景隆,名将李文忠的儿子,从辈分上讲,朱棣还是他的表舅。如果说李文忠是赵奢,李景隆就是“纸上谈兵”的赵括,朱棣则扮演白起的角色。李景隆,能力一般般,朱棣无视他的存在,但十分忌惮瞿能,这是他的劲敌。
瞿能,安徽合肥人,明朝名将,与蓝玉一起出征西南,屡次击败缅甸,以及当地的叛军。燕京之战,瞿能、瞿陶、瞿郁,父子3人上阵,攻克了张掖门,准备杀入城内,擒拿燕军将士的家属。此时,若非李景隆嫉妒瞿能功劳,能及时派兵增援,朱棣的“靖难之役”就此结束。
燕京之战时,朱棣去找宁王搬救兵,得到8万兵马,其中有两万多是效忠于明朝的蒙古骑兵,骁勇善战。得到宁王朱权的兵马,朱棣信心大增,击败李景隆不在话下。1400年夏,朱棣率十万兵马追击李景隆,但前锋被瞿能击败,南军再次恢复斗志。
白沟河,位于河北保定市,是燕军、南军决战的主场。朱棣亲自上阵,摆出从正面强渡白沟河,直取李景隆中军的架势,自己则率主力绕道上游,从南军防守薄弱处渡河攻击。朱棣善于用兵,李景隆没发觉,但瞿能早有准备。
同样是名将,瞿能自然不会被蒙骗,他早已在上游严阵以待,与儿子瞿郁、瞿陶率精兵设下埋伏,给朱棣一个意外惊喜。就此而言,瞿能的确厉害,比李景隆强太多了。
朱棣率军渡河,准备绕道南军侧后,发起突袭。谁知,瞿能早就准备好了,燕军渡河完毕,立足未稳,瞿能率伏兵杀出,直奔朱棣而来。瞿能、瞿郁、瞿陶都是悍将,亲自上阵厮杀,南军士气高昂,无不以一当十。
火器、弓弩齐射,然后两侧包抄,朱棣麾下的蒙古骑兵损失惨重,朱棣只能率兵逃离战场。瞿能紧追不舍,朱棣率兵掉头,继续厮杀;一直杀到傍晚,才各自收兵回营,等明日再战。
第二天,瞿能、瞿郁、瞿陶身披铠甲,决心击败朱棣,一战定乾坤。瞿能父子3人同时上阵,瞿能身先士卒,率先发起进攻,斩杀燕军将士数百人。朱棣麾下的猛将张玉、朱能、陈亨、谭渊等人不敢迎战,十分畏惧瞿能。
强者对强者,朱棣不能示弱,瞿能已经击败了燕军前锋,若是再不出击,就只有被俘虏的份了。朱棣也身披铠甲,以万余骑兵布阵,直接冲向瞿能,试图从中路取得突破。瞿能以弓弩、火器齐射,并用长矛、木桩阻挡骑兵靠近,朱棣的蒙古骑兵攻势受挫。
接着,朱棣率骑兵绕开中路,从两侧进攻,也没能找到突破点。瞿能所部兵马并不是很多,但此人善于用兵,跟蓝玉不相上下,朱棣岂能轻易得手。正当朱棣寻找突破口,李景隆率兵前来增援,从燕军的侧后发起进攻。
李景隆的增援,无疑糟糕透了,还不如提前把这些兵马给瞿能。朱棣返身迎战李景隆,以少量兵马交战,李景隆却不敢全力以赴。瞿能则乘势冲杀,与燕军展开搏斗,朱棣三次更换坐骑,还是不能阻挡瞿能的攻击。
燕军招架不住,朱棣筋疲力尽,而李景隆因一时无法取胜,想暂时罢兵。瞿能高呼:“朱棣已经累了,大家跟我一起冲锋,捉拿燕王”。说着,瞿能手持长矛,直奔朱棣而去,朱棣乘马逃亡大堤坝,麾下护卫亲兵死伤百余人,局势不妙。《明史》记载:“燕王倦矣,不趁此时擒之,更待何时。”
堤坝也不安全,朱棣只能继续跑,瞿能紧追不舍,燕军将士惶恐不安。突然,狂风大作,沙尘漫天,战场昏天暗地,李景隆的帅旗被折断。作为一位主帅,李景隆应该稳坐中军,临危不乱,并寻找机会将燕军一网打尽,但李景隆太差了。
帅旗被折断,李景隆胆战心惊,朱棣则乘势阻止兵马,突袭南军大营,纵火将其焚毁,李景隆撒腿就跑。瞿能见状,与儿子瞿郁、瞿陶返回,阻止朱棣,却被沙尘遮蔽了双眼。激战中,瞿能、瞿郁、瞿陶,父子3人阵亡沙场。
白沟河之战,南军开局一片大好,瞿能父子奋勇冲杀,有望击败朱棣,夺取“靖难之役”的胜利。可惜,李景隆不是合格的主帅,没有父亲一半的才能,坑了广大将士;若是换成李文忠,朱棣早就束手就擒了。
朱棣惨胜,损失也不小。瞿能的勇猛,忠诚,朱棣十分敬佩。1402年,朱棣夺取帝位,让人厚葬瞿能,并将其事迹昭告天下。瞿能的后裔,朱棣也厚待,没有为难,算是英雄相惜吧。
参考书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