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为何只有康熙立皇太子?继位制度改善,却引发了九龙夺嫡

清朝为何只有康熙立皇太子?继位制度改善,却引发了九龙夺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899 更新时间:2024/3/2 23:35:09

为什么清王朝没有立太子的习俗呢?其实康熙年间这位皇太子胤礽的废立,是这件事的分水岭。不立太子分两个阶段,一个是康熙之前,清朝没有哪个皇帝立太子。一个是康熙之后,清朝依旧没有哪个皇帝立太子。

这就是说,清王朝历史上,只有康熙皇帝是立了太子的,此外,没有任何一位皇帝在位期间,有皇太子这么一说。

01康熙之前,并没有立太子的习俗。

努尔哈赤被袁崇焕的大炮给轰受伤了以后,撤退回到沈阳。他并没有立刻死去,而是坚持了大半年的时间。这段时间,难道他没有想过立太子吗?

当然是有想过,此刻他已经建立了后金政权,自称大汗,相当于后金的皇帝。继承人的事情,当然要提上议程。

可是问题来了,努尔哈赤偏偏就没有立太子,也没有指定哪位皇子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后来说多尔衮有可能是他指定的继承人,这种说法没有根据,所以不靠谱。

当时努尔哈赤已经68岁了,人生70古来稀,所以努尔哈赤在68岁的时候,依旧没有指定继承人,这说明当时的八旗,压根就没有指定继承人的制度。

皇太极是在代善以及岳托和萨哈廉的支持下,才登上了皇位,成为大清国的开国皇帝。他登基以后,其实满清的格局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依旧还是四大贝勒掌权。

太祖崩,储嗣未定。代善与其子岳讬、萨哈廉以上才德冠世,与诸贝勒议请嗣位。上辞再三,久之乃许。天命十一年丙寅九月庚午朔,即位于沈阳。诏以明年为天聪元年。初,太祖命上名,臆制之,后知汉称储君曰“皇太子”,蒙古嗣位者曰“黄台吉”,音并闇合。及即位,咸以为有天意焉。---《清史稿》

不过问题来了,皇太极死的时候,也没有指定继承人。而且因为他的这一失误,直接导致了多尔衮和豪格之间的斗争。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十四子,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按照道理来说,豪格作为皇太极的长子,登基称帝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问题是豪格的权力没有多尔衮那么大。

这就造成了豪格与帝位失之交臂的处境,那么皇太极为什么没有立皇太子呢?我认为这个时候已经建立了大清国,在汉人文官的建议之下,皇太极当然是有考虑过立太子的事情。

可是皇太极死的太突然,死之前还策马打猎,可见他是猝死的,年仅52岁。所以他压根就没来得及册立皇太子。而女真族当时父辞子继的习俗也没有形成,兄终弟及的情况在女真族中也屡见不鲜,所以多尔衮和豪格之间才会出现争斗。

八年秋八月庚午,太宗崩,储嗣未定。和硕礼亲王代善会诸王、贝勒、贝子、文武群臣定议,奉上嗣大位,誓告天地,以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辅政。---《清史稿》

顺治皇帝在这场争斗中,以6岁的年纪登上了皇位。在位18年时间,他的死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出家做和尚了,一种则是得天花死了。姑且不论哪种死法,他的确也没有立皇太子。

顺治时期已经入关,汉人的一套习俗他们也都已经学会,这个时候理应是可以册立皇太子的。主要还是因为顺治太年轻了,24岁就去世了,谁也无法料到。即使有了册立皇太子的制度,顺治也不会在这么年轻的时候想到去立太子。

02康熙时期立太子胤礽,结果导致九龙夺嫡。

到了康熙时代,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他是8岁的时候,从顺治手里接过了权柄,成为大清国的皇帝。

虽然年轻的时候,没什么权力,但是儿子没少生。所以早早就生了大阿哥胤褆,后来又有了二阿哥胤礽。二阿哥胤礽的母亲是赫舍里皇后,因为难产死了。

理密亲王允礽,圣祖第二子。康熙十四年十二月乙丑,圣祖以太皇太后、皇太后命立为皇太子。---《清史稿》

康熙皇帝为了纪念赫舍里,所以将胤礽立为皇太子,当时的胤礽才不过刚刚满周岁。谁也想不到,康熙实在是太能生儿子了,陆续一口气生了三十多个儿子。

其中有九个当时已经长大成人,他们每一个都想要继承康熙的皇位,就算自己不继承,也打算扶植自己关系好的兄弟继承皇位。

这就导致了九龙夺嫡的事情发生,康熙不仅儿子生得多,活的岁数也也不小,69岁才去世。所以胤礽一直在做皇太子,做了三十多年,可见他在这个位置上,犹如在油锅上一样。

因为其他兄弟都机关算尽地想要把胤礽搞下去,虽然有康熙的庇佑,可是也难免遭逢不测。结果胤礽果然被搞下去了,其他皇子都疯了一样地想要夺取皇太子的地位。

既,上召诸大臣,命於诸皇子中举孰可继立为太子者,诸大臣举允禩。明日,上召诸大臣入见,谕以太子因魇魅失本性状。诸大臣奏:“上既灼知太子病源,治疗就痊,请上颁旨宣示。”又明日,召允礽及诸大臣同入见,命释之,且曰:“览古史册,太子既废,常不得其死,人君靡不悔者。前执允礽,朕日日不释於怀。自顷召见一次,胸中乃疏快一次。今事已明白,明日为始,朕当霍然矣。”又明日,诸大臣奏请复立允礽为太子,疏留中未下。上疾渐愈,四十八年正月,诸大臣复疏请,上许之。---《清史稿》

子之争,其实也就带动了朝臣之争,因为每个皇子背后,都有一些朝臣在押宝似的支持。康熙为了稳固朝纲,只好再次将胤礽复位。

没想到这几位皇子们再次想办法把胤礽给搞下去了,有了第一次倒台,自然就会给皇子们无限希望。无奈之下,康熙拒绝再册立皇太子,胤礽也就成了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太子。

03此后历代皇帝,都没有册立皇太子的习惯。

康熙是第一位秘密立储的皇帝,因为他被这帮儿子给搞怕了,自己晚年差点就不得善终了。真要是落得个齐桓公、梁武帝的下场。

所以康熙皇帝采取秘密立储的方法,册立了雍正作为继承人。因为他生前不管立谁做太子,其他儿子都会想办法把这个太子搞掉。

与其让皇子们专门找太子斗,倒不如让每个皇子都心存希望,彼此之间却又互相成为对手,这么一来真正的继承人,风险要减轻很多。

康熙的这一做法十分明智,所以雍正册立乾隆、乾隆册立嘉庆全都是秘密立储。很多人不解的是,嘉庆皇帝登基的时候,乾隆皇帝还活着,这也算?

嘉庆元年丙辰春正月戊辰朔,举行内禅,上侍高宗遍礼于堂子、奉先殿、寿皇殿。高宗御太和殿,授玺。上即位,尊高宗为太上皇帝,训政。颁诏天下,赐宴宗籓。庚戌,立皇后喜塔拉氏。宁寿宫举行千叟宴,太上皇帝莅焉。九十以上者,召至御座,赐卮酒如故事。辛酉,祈谷于上帝。---《清史稿》

要知道嘉庆没有一天是做过皇太子的,他是直接由皇子,晋升为皇帝的人。此后的道光、咸丰包括同治全都是皇帝死的时候,一气呵成,被立为继承人。

主要原因很简单,皇子之间的争斗,实在是太让人寒心了。每个皇子都想着要争夺皇位,这就导致了皇太子的安全系数,极度降低。

雍正是吃过九龙夺嫡的苦的,所以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也成为夺嫡的对象。于是他是延续了康熙秘密立储的习俗,甚至为了乾隆能顺利登基,逼死了自己的亲儿子弘时。

后代皇帝们没有祖先的能力和魄力,自然也就不敢轻易立皇太子了,久而久之,皇太子就成了历史,不再是习俗。

浅论嫡长子继承制的重要性,虽然不科学,但是合理。

很多人提到嫡长子继承制,就非常反感。因为他们认为,嫡长子未必就是最贤能一个,凭什么让一些怂包继承皇位呢?

当年李渊为了坚守嫡长子继承制,一直支持太子李建成,结果酿成了玄武门之变。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了以后,坚持立嫡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继承皇位,结果导致了靖难之役。

难道李渊和朱元璋都比较傻吗?他们看不到其他儿子的优点?其实他们什么都看得到。李渊知道李世民能征善战,朱元璋也知道朱棣不是等闲之辈。可是嫡长子继承制,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不敢随便改变。

为什么不敢随便改变?因为一旦嫡长子继承制不成立,那么立贤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没有哪个皇帝能够把握好这个分寸。

即使大家都认为这个人贤能,那他就真的是贤能之人了吗?比如说隋炀帝杨广,在登基之前,装着十分孝顺乖巧,可是登基以后,还不是把大隋朝给搞灭亡了?

贤能这种标准实在是太虚无了,一旦册立皇太子没有了标准,那就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朝中可能因此按照皇子的人数,被分为若干个派系。

每一个派系都会想各种办法帮助他们所支持的皇子,来争夺皇太子的位置。因为皇子做了皇太子,这些朝臣们也就算是跟对了人,将来的前程,自然是不可限量的。

要真的是这样,那王朝很快就会处于战乱之中,没有哪个皇子的派系会是等闲之辈,因为他们知道,但凡是皇子,都有机会成为君主,这本身就是一种动力。

为了朝纲稳固,历朝历代,基本上都是坚持以嫡长子继承制,作为立储的标准。集中力量栽培嫡长子,即使后来嫡长子不成器,只要不是太过分,也能够继承皇位,至少这样不会在当代皇帝时期,出现混乱局面。

总结:清王朝的秘密立储,是比较合理的立贤制度。

所谓秘密立储,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是被逼出来的无奈之举。因为只有在皇帝生前隐藏储君的人选,才能将储君的危险降到最低,才能让储君顺利地登基称帝。

而储君本人当然就是所有儿子里,最贤能的一个了。可能每个皇帝对贤能的标准不一样,比如说康熙看中雍正的能干,雍正看中乾隆的聪明,乾隆看中嘉庆的老实,嘉庆则看中道光的质朴,道光看中咸丰的仁爱,咸丰看中同治的老妈。

历代君王对贤能的理解不一样,所以这也相对造成了选贤与能的标准也就不同了。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嫡长子继承制在康熙年间,出现了严重危机,选贤与能的标准又无法统一,挑选继承人,的确成了千古以来最困难的一件事,你认为该怎么解决最好呢?

参考资料:

《清史稿》

更多文章

  • 曾国藩的后代兴旺,人才辈出,全靠这桩娃娃亲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曾国藩后代人才辈出,曾国藩子孙兴旺秘籍,曾国藩家庭兴旺的五个方法

    在旧社会,男女婚姻基本上不能自主,都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有甚至,还会由长辈定下娃娃亲,极端情况是指腹为婚。因为缺乏感情基础,彼此之间缺乏了解,导致了许多婚姻的不幸。比如曾国藩的几个女儿,除了幼女崇德老人曾纪芬外,都深受其害。然而,凡事皆有例外,曾国藩的儿子,却因一桩娃娃亲,延续了子嗣,也让后代人丁

  • 他娶了位工厂女工,总感觉妻子与众不同,6年后才知她是清朝皇妃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一个人在清朝娶八个老婆,娶了工厂女工原来是清朝末代皇妃,清朝第一美女与长工的爱情故事

    我国的传统思想观念里,一直普遍存在“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一般情况下来说,也确实符合社会所处的现实环境。因为相近的生活习惯,自然会对事物有相近的看法,生活上也容易有共同的生活语言,两人会让婚姻有更持久的生命力。但是,在某些特殊社会历史环境下,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反而会把真正的缘分天然阻隔开来。曾经贵

  • 雍正王朝中,文武双全的十三爷胤祥为何不夺嫡?胤禛会真心辅佐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比如说九阿哥胤禟和十阿哥胤就是为了支持八阿哥胤禩的,而十三阿哥胤祥则是支持四阿哥胤禛的。十四阿哥胤禵最初支持的是八阿哥胤禩,后来自己想着独当一面了。这一票人里面,十三阿哥胤祥,相对来说是比较单纯善良的一个。小说里给他的设定,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不光知书达理,而且能文能武,这样的人不夺嫡,实在是太可

  • 乾隆的儿子们上课逃学,乾隆大怒,听到儿子的说辞后,老师被处罚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乾隆对儿子的教育,乾隆皇帝的启蒙老师,乾隆皇帝如何对待孩子

    老师朱轼对此有点意见,问:“你为什么不留下来预习明天的功课呢?”弘历不以为然,次日,朱轼又劝道:“另外两位阿哥还没念完功课,你不如陪在一旁多读点书。”弘历觉得有理,开始主动留堂,学业大有进步。弘历偶尔也会叛逆,不服管教时就向雍正告状,雍正对朱轼说:“无论你教或不教,他都是皇子,何必对他如此严苛?”朱

  • 左宗棠究竟立下何等丰功伟绩?连梁启超都直言:没他,中国将缩水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左宗棠丰功伟绩,左宗棠的功绩有多高,左宗棠贡献和评价

    清代著名书法家潘祖荫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而大名鼎鼎的梁启超更是直言道,如果中国没有他的存在,国土面积将会大大缩水。相信大家都很感兴趣了,他到底是立下了何等的丰功伟绩,才担的上如此高的赞誉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左宗棠出生在一个普通的乡野家庭。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当时的他渴望通过

  • 清朝的灭亡,是不是出现了昏君,是不是“气数已尽”的缘故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清朝没一个昏君为何被骂,清朝灭亡后还有昏君吗,清朝是否出现昏君

    比如,它为那些造反者们解决了问题。那些造反者们得以理直气壮地造反,他们不会觉得这是一件谋逆的事情。因为之前的那个王朝“气数已尽”了,江山要换主人了,而且,自己正好就是这个大好河山的新主人。因此,造反者们的腰杆会挺得非常直,脑袋也高高地昂起来。然后,然后,他们就利用这个作为宣传口号,理直气壮地号召天下

  • 她是梁启超无名无分的妻子,养育了6名国家栋梁,晚年却死在草棚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梁启超一生有几个妻子,梁启超最后一任妻子,梁启超的婚姻状况

    “四德”一词见于《周礼·天官·九嫔》: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四德也是束缚着古代女性,对于女子来说,若能嫁个好人家,便是一生幸运,不过王桂荃为梁启超生育了6个孩子,一生却无名无分。王桂荃本名王来喜,四川人,父母给她这个名字是为了讨一些喜头,但这个名字并没有改变她悲苦的命

  • 清朝把香港割让给英国,英国向清朝支付了多少租金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清朝时香港被英国租借了吗,清朝哪一年把香港租给英国的,香港租给英国多少年

    从18世纪到19世纪,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有着“日不落帝国”称号。英国人看中的东西,是一定要抢到手的。于是,1840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经过两年战争,1842年8月29日,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与清朝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通过这项条

  • 作为农民起义的太平天国,是怎么剿灭反抗它的农民起义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太平 天国运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农民大起义,农民陈胜吴广是怎么起义的

    包立身起事后,屡屡杀戮太平军之人,忠王李秀成之子、乡官潘某、乡官姚某均命丧其手。他还指令乡勇捣毁太平军所设乡官局,公然对抗太平天国。太平军曾试图招降包立身,但前来包村的说客均被斩首示众。于是,太平军对包村展开了数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均被包立身联合其他义军击败。同治元年五月,侍王李世贤、戴王黄呈忠、梯

  • 二婚的容妃28岁才入宫,就受到了乾隆的恩宠,多亏了宫中的荔枝树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乾隆对容妃有多宠,乾隆皇帝对容妃的评价,乾隆容妃简介

    李建群老师饰演的容妃是个怎样的人物呢?她又为什么能够得到乾隆皇帝的宠爱,以至乾隆打破朝廷法制让她跟着一起南巡呢?乾隆皇帝的后宫众多,虽然不及李隆基的三千佳丽的后宫规模,但是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却也是排得上前三名的。在乾隆皇帝的40多个妃子中,有一个与众不同,她来自吐蕃维吾尔族地区,她就是容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