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孔子最开始也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公元前549年,孔子生父叔梁纥病逝,孔子和母亲就被叔梁纥的正妻施氏驱逐,母子二人与孔子的异母兄长孟皮便在至曲阜阙里过着相对清贫的生活,此时的孔子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年轻的孔子学习的原因仅仅只是如何重新回到权贵阶级而已。 改变发生在公元前535年时候,鲁国权臣季氏邀请士一级的贵族聚会,孔子自认为自己也是士,便赶去宴会,结果被季氏家臣阳虎给赶了出来,从那以后孔子便愈发羡慕士族阶层,开始努力的研究学识,终于在二十岁左右引起了鲁昭公的关注,被委任为管理仓库的吏员。
[var1]
七年后,二十七岁的孔子遇到了影响孔子一生最重要的人,郯国国君郯子,此时的郯子已经是各国之间家喻户晓的文人,而孔子虽然富有文化,却只是空顶一个贵族头衔的普通小吏,但此时的郯国却很弱小,郯子也欣然同意会见孔子,两人在屋内彻夜讨论学问,孔子则顺势拜郯子为师。 孔子因登门求见的原因是想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吏系统来完善自己开办私学的想法,而郯子据传说是少昊的传人,拥有商周时期最正统的礼法解释权,等两人分离后,孔子回头看向郯子的住所,无奈的摇头说到:像郯子这样有学问的人,已经散落于四方了。
[var1]
经过郯子的肯定后,孔子开办私学课堂,吸引天下优秀的学子来学习,也正是这时开始,孔子的学生开始汇聚在孔子坐下听从孔子讲学,孔子则将自己这些年总结的思想传达给众人,再由自己的弟子传达给其他人,短短几年后孔子便成为了鲁国最富学问的大师。 公元前500年,因为孔子的学问和民间的影响力,孔子被任命为鲁国大司寇,相当于如今的司法委员一职,为了削弱当时把持鲁国朝政的三恒来践行自己学问的目标,史称隳三都,在鲁国大量拆除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因为鲁定公的举棋不定,隳三都行动失败,早年间孔子游历齐国,齐国深知不能让孔子这样的人来治理鲁国,不然将来必会成为齐国大患。
[var1]
因此公元前497年,齐国借三恒和孔子的矛盾,送了八十位美女腐化了三恒和鲁定公,孔子被彻底排除在鲁国朝政之外,被逼无奈之下,孔子携带自己的妻、子和愿意跟随自己的学生离开楚国去列国寻找自己的出路,但是孔子当时的思想过于超前。 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国而言,要的是法家,兵家,纵横家这样能帮助他们一统天下的学派,而不是儒家教导君主诗书礼仪的学派,在后世也无数次证明,儒家在绝大部分时候都是束缚人性的一道利器,对于大一统的王朝而言,这道利器可以帮助君主约束臣子,而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而言,束缚人性只会让自己过得不爽,让军队战斗力下降。
[var1]
然而这种束缚是可以更改束缚条件的,这既是儒家的优点,也是儒家的缺点,就如同《论语·述而》中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儒家最擅长的便是去扩散化思维,在战国时期儒家发展成儒家八派,几乎囊括了各个阶级的需求,这才让儒家学派得以传承。 不难发现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最伟大的一点便是包容万象,诸子百家中,墨家的包容指的是兼爱、非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包容,而儒家思想是一种思想与思想之间的包容,这实际上已经不是一种文学思维,而是一种哲学思维,也是我国传承千年的文化基调,能提出这种思维的人无论在哪一个时代都能算得上是最杰出的哲学家。
因此哪怕孔子是现代人,用现代的学术思维为孔子评价的话,如今大学中那些整日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理论的所谓哲学家,根本不可能和孔子这样在数千年前就奠定了中华文化基调的顶级哲学家而言,仅仅评价孔子的哲学成就,孔子就算得上是如今哲学界的一股清流,一位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