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的出处大概就是《大秦帝国》小说,作者出于对秦始皇的美化,才杜撰了这么一个情节。
秦始皇建立的是皇权专制国家,也就是私天下。国家就是秦始皇一家的,秦始皇还梦想自己的基业能够千秋万代。他对反叛自己的势力从来都毫不留情,为的就是巩固大秦帝国的统治基础。
秦国都快要灭亡了,秦始皇还要那个岭南做什么?中原地区才是大秦帝国的核心根据地,巩固这一地区的统治才是大秦帝国存在的根本。
秦始皇派往岭南的50万大军,并非都是关中的老秦人。可以说是多国部队,有此前的赵国人、魏国人,当然主体是关中人。
这50万大军一多半人都是负责后勤的,一线作战部队大概有二十万左右。岭南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处于非常原始的状态。秦军战线拉得又比较长,不得不用重兵来对付当时的土著。
[var1]
第一任的统帅屠睢可以说是秦始皇的嫡系,他在与百越人的战斗中死去。第二任的统帅任嚣早就对秦始皇非常不满,他曾经说过秦无道的话。当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他就想居岭南而独立。
任嚣不太适应岭南的气候,不久就死去了。临死前他找来了自己的嫡系好友赵佗,让他担任了南海尉,掌管着军队主力。
赵佗一上任,就封锁了对外的关口,尤其是现在的韶关。然后在南海郡的各个部门都换上了自己人,再派兵占领了桂林、象郡。从此以后,他就占据了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的部分地区,建立了南越国。
[var1]
赵佗并不是秦国人,而是现在的河北正定人,当时应该是赵国人。他对秦国并没有强烈的归属感,秦国的死活对他来说根本就不重要。
当时的人口平均年龄40岁,这50万大军也处在不停的征战当中,到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大概也就剩下了一半左右。
当时的交通条件非常差,从岭南回到中原地区,至少也要用大半年的时间。当他们一切准备妥当,回到中原大概一两年时间就过去了,估计黄花菜都凉了。
几十万大军调动,就需要庞大的开支。当时岭南的百越人并没有完全臣服,很难筹措大批的军粮和装备供几十万人使用,这就决定了岭南的几十万大军没有办法千里回防。
更重要的一点,秦国灭亡了,灭掉的是嬴氐江山。和岭南大军并没有什么关联,秦国不是他们的秦国,江山不是他们的江山。
赵佗原本也不是秦人,没有必要为秦国殉葬。当时的这支大军基本上控制了岭南的局势,自立为王是最好的选择。与其为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当老板。
[var1]
不管是秦始皇、秦二世有意调这些军队回防,路上庞大的开支没有着落,这50万大军也不可能马上就出发的。因此这与秦始皇有没有下令50万大军不能回防没有关系,只是处在当时环境下的一种必然选择。
汉朝建立后,南越国虽然成了汉朝的一个附庸,但实际上却是一个独立王国。直到汉武帝年间才出动大军击败南越国,正式把这一地区纳入了汉朝的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