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代官私盐之争:从盐业的发展历程,揭晓清朝私盐泛滥的根本原因

清代官私盐之争:从盐业的发展历程,揭晓清朝私盐泛滥的根本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577 更新时间:2024/2/11 22:36:22

盐不仅是用的调味品,也是人体正常运行所需的重要化学物质,中国使用盐的历史十分悠久,在《说解字》中对盐有如此解释:“天生者为卤,煮成者为盐”,古人将浓缩的海水称之为“卤”,将“卤”煮干就成了常用的食用盐。

在考古发掘中,至今为止,我国出土最早的盐大约在公元前五千年左右,和史书中的记载基本一致,不过中国自古以来,对盐的控制都十分严格,《周礼》中称管理盐的官员称之为“盐人”,封建朝越到后期,对盐的控制就更为严格。

至周朝起,国家就开始了管控盐,私盐不得贩卖,否则会被剁掉脚趾头,在这之后,历代王朝都不愿放弃盐这块大蛋糕,对贩卖私盐的惩治也越来越严,其实在明中叶之前,普通商贩能贩卖私盐的机会是极少的,因为制盐这一行当,都是由国家来掌控,但明中后期过后,中国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加上当时明朝官方制盐效率下降,为了满足百姓需求,制盐逐渐交给民营,至此,盐商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存在,也让贩卖私盐逐渐泛滥。

清入关后,大部分制度都是延续明朝制度,盐法也不例外,为了控制私盐泛滥,清朝发明了一个新制度,既认票卖盐,在得到清政府的准许后,盐商就可以领票,前往盐井处购买盐,然后再运往全国售卖,而全国的盐井全都有官府控制,没有票就不能购买盐,从而控制私盐的泛滥。

但这一制度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盐商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就会私下提高价格,压榨百姓,百姓痛苦不堪,这也让私盐有了可乘之机。

二、私盐为会泛滥?

自汉代起,中国的统治者就开始立下律法,不得私自煮盐卖盐,盐必须由官方售卖,也是自此开始,有了“官盐”和“私盐”之分,既由官方生产并合法销售的食用盐称之为“官盐”,反之则是“私盐”。

私盐贩卖的问题一直都是历代统治者最为头疼的大事,随着朝代更替,到了清朝时,私盐贩卖的情况最为严重,并且因此分出了许多种类的私盐。

《商盐加引减价》中就有记载,私盐主要分为这六大类,分别为:场私、军私、官私、邻私、船私以及商私,由此就可以看出私盐问题之复杂,每个环节都有人私下偷盐并将偷偷私卖,首先“场私”,顾名思义就是在制盐的场合偷偷贩卖的私盐。

就以云南滇盐为例,部分制盐的灶户,平时多制造额外的盐,私下将其运输出去,并将其以低于官府的价格售卖于百姓,后来官营制盐改成民营制盐,私自贩卖私盐的灶户就更加泛滥,官府后来对此有所整顿,但私盐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场私的问题还未能解决,官私问题,又变得更为棘手。

在诸多私盐类型中,官私的危害最为严重,因为这涉及到了官员的腐败问题,就以云南制盐为例,清初时,政府对销售食盐的方法是“官运官销”,既从运输到销售,都为官府所为,制定者一措施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私盐泛滥,可没想到,这种销售方式,让许多官员从中谋取了大量的福利。

盐其实并不是稀缺品,官员利用职务之便,在灶户拿盐时多报重量,私下将多出的部分偷偷贩卖,以谋取巨额利润,灶户也从中获得好处,可谓是官民勾结,导致私盐问题更加泛滥,云南布政使张霖就因此获利160万两白银,康熙知道后,亲自审查此案,并将张霖除以斩刑,并对盐业进行更加严苛的管控。

在诸多私盐类型中,最难管控,也最难根除的私盐类型是“商私”,商私顾名思义就是盐商私下进行贩卖的食盐活动,原本盐商必须根据政府要求,按量按价进行食盐贩卖,并将所得的利润大部分上交国家,许多盐商对如此巨额利润垂涎三尺,于是就产生了私自贩卖食盐的想法。

盐商本来就有贩卖食盐的权利,所以想要查出是否贩卖私盐,本身难度就极大,盐商们和制盐的灶户们暗中勾结,灶户负责制造更多的盐,而盐商则负责将这些食盐售卖,盐商为了防止被查到,往往会将盐运出自己的辖区贩卖,甚至是运出省外,而运盐时,为了掩盖耳目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门。

例如有的盐商会将盐和粗沙混合一起,运到目的地后,用小筛网将盐和沙子分离,这样就可以成功运输,并且不会被发现,更有甚者将盐溶于水中,之后再晒干,无数盐商利用各种办法,并暗中打点官员,官商勾结,导致私盐泛滥不断,并且屡禁不止,虽然惩罚力度也很大,可在巨额利润面前,无数盐商冒着掉脑袋的风险,进行着私盐贩卖活动。

私盐无法根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清政府为了私盐泛滥,制定了无数律法,也投入了大量的白银进行维护,可越是禁止,私盐就越泛滥,清政府的措施,只是缝缝补补,并没有找出私盐泛滥的根本原因,并对症下药,不过归纳起来,也并不复杂,清朝大臣也曾提及,可想要解决根本原因,对清政府来说,似乎更是一件难事。

查阅私盐泛滥地区的史料就会发现两个现象,一、古代食盐大多数是供不应求,其二、百姓选择私盐大多是因为物美价廉。

从这就可以逆向推导出清朝盐业存在的重大问题:一、清政府盐业的产能效率低下,产出的食盐无法满足百姓的需求,二、所产出的食盐质量良莠不齐,且价格太贵,导致更多的百姓选择购买私盐。

就以广西一带为例,广西食盐的主要来源是海盐以及井盐,但海水晒盐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受天气影响很大,官府又禁止百姓私自卖盐,遇到连续恶劣天气时,食盐的产出就会下降,导致供不应求的情况出现,为了解决此问题,清政府只好向云南、四川等地进购食盐,而古代运输效率低下,漫长的运输时间,冗杂的运输线,为私盐提供了市场,许多商贩便私自从其他地方囤积食盐,因此牟取暴利。

再以井盐为主的云南举例,清康熙年间,为了响应发展西部计划,康熙派了大量人移民前往云南,进行土地开荒,开采矿产,一时间云南涌入了大量人口,人一多,就得需要更多的盐,可人口迁移的同时,清政府并没有建设更多的盐井,这导致官盐一度供不应求,日常生活又不得不没有盐,这又为私盐的泛滥提供了必要条件。

遇到暴雨天气,盐井被毁坏的时候,云南产出的食用盐更是少之又少,为此清政府又只能向邻省借调食盐,这又为私盐提供了可能。

而在产出充足的情况下,百姓也更多倾向于购买私盐,原因很简单,相较于官盐,私盐更加物美价廉,清政府对盐的赋税极为严重,为了谋取利润,有的省份税率高达70%,这给盐商留下的利润空间实在太小,再除去工人开支,几乎所剩无几,可商人都是趋利而行,为了赚钱,又要满足食盐的提供量,盐商只好降低官盐的质量,有的甚至会将泥沙与盐混合,再售卖。

而私盐是不需要交税的,留给商人的利润空间更大,所以盐商就可以用质量更好的盐,对于百姓而言,也更加喜欢私盐,这也是清政府私盐屡禁不绝的主要原因。

由此来看,又可以看出清政府在对盐业管理上存在的巨大弊端,盐作为必需品,在人口较少的秦汉时期,政府来管控食盐,实行专卖还有可行性,可在人口已经过亿的清朝,官府还在专卖食盐就不适用了。

清朝版图大,人口多,需求大, 而能够卖盐的机构少之又少,根本无法满足百姓日常需求,而盐又是必需品,这其中的利润十分可观,在市场经济下,有需求就有市场,无论是官、商、民,都是为了“利”而活,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朝廷试图通过管控食盐,来实现独吞食盐这块大蛋糕,可管控力度又不够,于是私盐就出现,仍有清政府如何加大力度进行管控,都无法杜绝,因为本身制度就错了。

这也反应了一个问题,日常必需品所带来的利润是很可观的,可如果想要垄断必需品,并以高价来让民众服从,这是行不通的,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商品的价格可以在价值附近波动,可如果远远高于价值,就会出现许多竞争对手,从而拉低其价格,这对于清政府而言也是一样的,清政府想通过其强制力控制盐价,私盐则会拉低价格,使其趋于真实价值。

简而言之,清朝私盐泛滥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政府管控力度不够,而是其根本制度就错了,巨额课税下,政府掠夺了大量财富,而付出劳动力的商民却获得了最少的利润,导致食盐这一行业出现了畸形,在官盐价格日益升高,质量不断下降的情况下,消费者没有理由不选择物美价廉的私盐。

而对此,清政府只想着惩罚贩卖私盐的商贩,而不是提高官盐的竞争力,这本就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也正是因为如此,自康熙起至宣统末,清政府始终都没有办法杜绝私盐,反而越来越泛滥,这其实不是坏事,而是历史进程中必定会经历的历程。

参考资料:《清史稿》《盐法志》《清代盐政变化》《云南通志》《清代云南私盐发展与移民的关系》

更多文章

  • 清朝唯一一个被废皇后,被废时怀有身孕,到蒙古后至死不回北京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清朝历史上唯一被废的皇后,清朝被废的皇后,清朝唯一被废的皇后回娘家生子

    博尔济吉特·孟古青是蒙古人,但是满蒙联盟,清朝皇帝很多都娶蒙古人作为皇后。博尔济吉特·孟古青是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孝庄文皇后侄女。当时和顺治帝是表亲,古人盛行这种婚姻。当时他们可以说是亲上加亲。在多尔衮的主持下,顺治和孟古青成婚。并且封孟古青为皇后。不过顺治帝对这个皇后并不喜欢。孟古青长得

  • 蒙古皇后嫁给仇敌皇太极,自己成为宠妃,儿子当了驸马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皇太极蒙古妃子,蒙古皇后最后嫁给谁了,皇后和皇太极的关系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朝代,被朱元璋所推翻后,元顺帝逃往漠北,继续使用“元”作为国号,史称北元。后来蒙古取消了这个国号,不过蒙古帝国却是长期存在,这也避免了蒙古族如同匈奴、契丹、党项等族一样,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在后金崛起的时候,蒙古帝国的领袖是第35任大汗林丹汗。他并非庸才,而是非常有才干,甚至让人感

  • 清朝漕运水手是怎样的群体?从史料分析,探讨漕运水手犯罪之根源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代漕运与元代漕运的区别,评价晚清漕运,清朝漕运体制的变化

    而主要负责漕粮运输的就是漕运水手,这些水手大多都是从运河沿岸的州县中,通过地缘或血缘关系的方式招募的一些游民。整个清代漕运水手人数达到了10多万人,由于他们处于社会最底层,而漕粮运输又路程遥远,风险也大,故而这些水手需要互助互济,久而久之,就出现了拉帮结派的现象。在李世喻的《青帮早期组织考略》中,认

  • 从康熙活到民国,有图有真相,256岁的李青云,难道真的存在过?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青云真人照片,清朝有个李青云活了256岁是真的吗,长寿老人李青云图片

    1933年,256岁的李青云与世长辞,据说他先后共娶过24位妻子,有180位后人。按照这个年代推算,李青云应生于1677年,也就是清康熙16年,并先后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直至民国。在我国的坊间传言中,自古不乏长寿之人,传说先秦时期的道家先驱彭祖活了800岁。关于彭

  • 民国绝色佳人陆英:嫁妆排满十条街,16年怀14胎,36岁意外离世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民国陆英个人资料,陆英出嫁的故事,民国名媛陆英生下14胎

    婚后她与丈夫夫妻和美、伉俪情深,但是仍然难逃生孩子传宗接代的命运,在与丈夫的16年婚姻中共怀14胎,消耗了大量的体力和精力,在36岁时因为意外不幸离世,美人薄命。一代名媛就此香消玉殒,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陆英灿烂且悲剧的短暂一生。出生名门的大家闺秀陆英出生于名门贵族,是典型的的大家闺秀,其父亲陆静溪是扬

  • 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时期,针对旗人罪犯的刑法有哪些?有什么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努尔哈赤与八旗制度,清朝皇太极和努尔哈赤的关系,满清八旗和努尔哈赤的关系

    努尔哈赤统治时期,对旗人犯罪的处罚主要是来源于传统的女真部落的习惯法,皇太极参汉酌金,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司法机构,对罪名和刑罚都加以规范化,使女真部落的习惯法逐渐向成文法,为清朝入关后在刑事方面的法律制度打下了坚实的根基。一、努尔哈赤时期旗人刑罚的特点刑罚具有野蛮性。努尔哈赤统治时期是满族从奴隶制社会

  • 此书法作品一直被质疑,乾隆却不以为然,在上面盖了80多个章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乾隆书法400幅,乾隆皇帝御笔精品书法,乾隆书法欣赏霸气

    乾隆非常爱好诗歌,留下的诗歌就有四万多首,几乎与《全唐诗》的总数相当,但谁也不会认为乾隆是诗人。但是,他爱好收藏,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文物,都要囊括在内。说他是大收藏家,甚至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收藏家,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但是,乾隆在收藏上有个很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喜欢留下自己的痕迹。特别是在字画上,

  • 乾隆为何废了那拉氏,不是剪发这么简单,此人找到真相被乾隆斩首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野史乾隆为什么恨那拉皇后,那拉皇后断发之谜,乾隆剪发

    乾隆皇帝一生取了50几位妃子,不过这些妃子大都是与朝廷政权相关的。其中,真正能够入他眼留名后世的恐怕只有他三位皇后了。一,孝贤纯皇后,他的原配妻子,史书记载二人伉俪情深,孝贤纯皇后死后乾隆伤心不已,一生为亡妻作了百首思爱诗。二,皇后那拉氏,她的一生可就有点悲哀了,上位的原因是因为其有母仪天下的能力,

  • 她比武则天和慈禧还“厉害”,逼疯皇帝,并将皇帝的妃子赐给乞丐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为什么武则天比不上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和武则天谁最厉害,慈禧和武则天哪个强

    虽然女子倍受压迫,但也有例外,就比如王公贵族家的千金大小姐以及皇帝的妃子、女儿等等,身份地位自然会高贵一些,所以在历史上也有一些比较强权而又出名的女性,就比如唐朝时期的武则天,以及清朝末年的慈禧太后等等。除了像武则天以及慈禧太后这种广为人知的,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这些女性也在封建王朝社会有着一定的话

  • 李自成打明朝,失败百次重起百次,为何被清朝打败后就起不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为什么打不过李自成,李自成和明朝灭亡的关系,李自成是怎么打败明朝的

    因为李自成在清朝遇到的情况,和在明朝遇到的情况是差不多的。明朝的时候,李自成之所以能够多次东山再起,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明朝需要两线作战,既要对付农民起义,又要对付满清入侵。当他们集中兵力把农民起义打压下去以后,就得腾出手来,对付满清的入侵。这也给予了农民起义者喘息的机会。李自成也就抓住了这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