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不仅是常用的调味品,也是人体正常运行所需的重要化学物质,中国使用盐的历史十分悠久,在《说文解字》中对盐有如此解释:“天生者为卤,煮成者为盐”,古人将浓缩的海水称之为“卤”,将“卤”煮干就成了常用的食用盐。
在考古发掘中,至今为止,我国出土最早的盐大约在公元前五千年左右,和史书中的记载基本一致,不过中国自古以来,对盐的控制都十分严格,《周礼》中称管理盐的官员称之为“盐人”,封建王朝越到后期,对盐的控制就更为严格。
至周朝起,国家就开始了管控盐,私盐不得贩卖,否则会被剁掉脚趾头,在这之后,历代王朝都不愿放弃盐这块大蛋糕,对贩卖私盐的惩治也越来越严,其实在明中叶之前,普通商贩能贩卖私盐的机会是极少的,因为制盐这一行当,都是由国家来掌控,但明中后期过后,中国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加上当时明朝官方制盐效率下降,为了满足百姓需求,制盐逐渐交给民营,至此,盐商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存在,也让贩卖私盐逐渐泛滥。
清入关后,大部分制度都是延续明朝制度,盐法也不例外,为了控制私盐泛滥,清朝发明了一个新制度,既认票卖盐,在得到清政府的准许后,盐商就可以领票,前往盐井处购买盐,然后再运往全国售卖,而全国的盐井全都有官府控制,没有票就不能购买盐,从而控制私盐的泛滥。
但这一制度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盐商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就会私下提高价格,压榨百姓,百姓痛苦不堪,这也让私盐有了可乘之机。
二、私盐为何会泛滥?
自汉代起,中国的统治者就开始立下律法,不得私自煮盐卖盐,盐必须由官方售卖,也是自此开始,有了“官盐”和“私盐”之分,既由官方生产并合法销售的食用盐称之为“官盐”,反之则是“私盐”。
私盐贩卖的问题一直都是历代统治者最为头疼的大事,随着朝代更替,到了清朝时,私盐贩卖的情况最为严重,并且因此分出了许多种类的私盐。
《商盐加引减价》中就有记载,私盐主要分为这六大类,分别为:场私、军私、官私、邻私、船私以及商私,由此就可以看出私盐问题之复杂,每个环节都有人私下偷盐并将偷偷私卖,首先“场私”,顾名思义就是在制盐的场合偷偷贩卖的私盐。
就以云南滇盐为例,部分制盐的灶户,平时多制造额外的盐,私下将其运输出去,并将其以低于官府的价格售卖于百姓,后来官营制盐改成民营制盐,私自贩卖私盐的灶户就更加泛滥,官府后来对此有所整顿,但私盐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场私的问题还未能解决,官私问题,又变得更为棘手。
在诸多私盐类型中,官私的危害最为严重,因为这涉及到了官员的腐败问题,就以云南制盐为例,清初时,政府对销售食盐的方法是“官运官销”,既从运输到销售,都为官府所为,制定者一措施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私盐泛滥,可没想到,这种销售方式,让许多官员从中谋取了大量的福利。
盐其实并不是稀缺品,官员利用职务之便,在向灶户拿盐时多报重量,私下将多出的部分偷偷贩卖,以谋取巨额利润,灶户也从中获得好处,可谓是官民勾结,导致私盐问题更加泛滥,云南布政使张霖就因此获利160万两白银,康熙知道后,亲自审查此案,并将张霖除以斩刑,并对盐业进行更加严苛的管控。
在诸多私盐类型中,最难管控,也最难根除的私盐类型是“商私”,商私顾名思义就是盐商私下进行贩卖的食盐活动,原本盐商必须根据政府要求,按量按价进行食盐贩卖,并将所得的利润大部分上交国家,许多盐商对如此巨额利润垂涎三尺,于是就产生了私自贩卖食盐的想法。
盐商本来就有贩卖食盐的权利,所以想要查出是否贩卖私盐,本身难度就极大,盐商们和制盐的灶户们暗中勾结,灶户负责制造更多的盐,而盐商则负责将这些食盐售卖,盐商为了防止被查到,往往会将盐运出自己的辖区贩卖,甚至是运出省外,而运盐时,为了掩盖耳目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门。
例如有的盐商会将盐和粗沙混合一起,运到目的地后,用小筛网将盐和沙子分离,这样就可以成功运输,并且不会被发现,更有甚者将盐溶于水中,之后再晒干,无数盐商利用各种办法,并暗中打点官员,官商勾结,导致私盐泛滥不断,并且屡禁不止,虽然惩罚力度也很大,可在巨额利润面前,无数盐商冒着掉脑袋的风险,进行着私盐贩卖活动。
私盐无法根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清政府为了私盐泛滥,制定了无数律法,也投入了大量的白银进行维护,可越是禁止,私盐就越泛滥,清政府的措施,只是缝缝补补,并没有找出私盐泛滥的根本原因,并对症下药,不过归纳起来,也并不复杂,清朝大臣也曾提及,可想要解决根本原因,对清政府来说,似乎更是一件难事。
查阅私盐泛滥地区的史料就会发现两个现象,一、古代食盐大多数是供不应求,其二、百姓选择私盐大多是因为物美价廉。
从这就可以逆向推导出清朝盐业存在的重大问题:一、清政府盐业的产能效率低下,产出的食盐无法满足百姓的需求,二、所产出的食盐质量良莠不齐,且价格太贵,导致更多的百姓选择购买私盐。
就以广西一带为例,广西食盐的主要来源是海盐以及井盐,但海水晒盐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受天气影响很大,官府又禁止百姓私自卖盐,遇到连续恶劣天气时,食盐的产出就会下降,导致供不应求的情况出现,为了解决此问题,清政府只好向云南、四川等地进购食盐,而古代运输效率低下,漫长的运输时间,冗杂的运输线,为私盐提供了市场,许多商贩便私自从其他地方囤积食盐,因此牟取暴利。
再以井盐为主的云南举例,清康熙年间,为了响应发展西部计划,康熙派了大量人移民前往云南,进行土地开荒,开采矿产,一时间云南涌入了大量人口,人一多,就得需要更多的盐,可人口迁移的同时,清政府并没有建设更多的盐井,这导致官盐一度供不应求,日常生活又不得不没有盐,这又为私盐的泛滥提供了必要条件。
遇到暴雨天气,盐井被毁坏的时候,云南产出的食用盐更是少之又少,为此清政府又只能向邻省借调食盐,这又为私盐提供了可能。
而在产出充足的情况下,百姓也更多倾向于购买私盐,原因很简单,相较于官盐,私盐更加物美价廉,清政府对盐的赋税极为严重,为了谋取利润,有的省份税率高达70%,这给盐商留下的利润空间实在太小,再除去工人开支,几乎所剩无几,可商人都是趋利而行,为了赚钱,又要满足食盐的提供量,盐商只好降低官盐的质量,有的甚至会将泥沙与盐混合,再售卖。
而私盐是不需要交税的,留给商人的利润空间更大,所以盐商就可以用质量更好的盐,对于百姓而言,也更加喜欢私盐,这也是清政府私盐屡禁不绝的主要原因。
由此来看,又可以看出清政府在对盐业管理上存在的巨大弊端,盐作为必需品,在人口较少的秦汉时期,政府来管控食盐,实行专卖还有可行性,可在人口已经过亿的清朝,官府还在专卖食盐就不适用了。
清朝版图大,人口多,需求大, 而能够卖盐的机构少之又少,根本无法满足百姓日常需求,而盐又是必需品,这其中的利润十分可观,在市场经济下,有需求就有市场,无论是官、商、民,都是为了“利”而活,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朝廷试图通过管控食盐,来实现独吞食盐这块大蛋糕,可管控力度又不够,于是私盐就出现,仍有清政府如何加大力度进行管控,都无法杜绝,因为本身制度就错了。
这也反应了一个问题,日常必需品所带来的利润是很可观的,可如果想要垄断必需品,并以高价来让民众服从,这是行不通的,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商品的价格可以在价值附近波动,可如果远远高于价值,就会出现许多竞争对手,从而拉低其价格,这对于清政府而言也是一样的,清政府想通过其强制力控制盐价,私盐则会拉低价格,使其趋于真实价值。
简而言之,清朝私盐泛滥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政府管控力度不够,而是其根本制度就错了,巨额课税下,政府掠夺了大量财富,而付出劳动力的商民却获得了最少的利润,导致食盐这一行业出现了畸形,在官盐价格日益升高,质量不断下降的情况下,消费者没有理由不选择物美价廉的私盐。
而对此,清政府只想着惩罚贩卖私盐的商贩,而不是提高官盐的竞争力,这本就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也正是因为如此,自康熙起至宣统末,清政府始终都没有办法杜绝私盐,反而越来越泛滥,这其实不是坏事,而是历史进程中必定会经历的历程。
参考资料:《清史稿》《盐法志》《清代盐政变化》《云南通志》《清代云南私盐发展与移民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