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传说秦始皇所作的诗歌,并不霸气,却有一丝浪漫

传说秦始皇所作的诗歌,并不霸气,却有一丝浪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896 更新时间:2024/1/22 15:06:33

《大秦赋》的热播,让秦始皇再次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人物。其实,关于这位帝王,从来就不缺乏热度,他的功绩和暴政的争议,持续了两千多年。看样子,永远也不会有结束的一天。最近,有朋友私信小珏:秦始皇有没有写过诗歌?

关于这个问题,还真不好随便回答。要知道,在哪个时代,平民百姓的文化有限,贵族们还是精通六艺的。春秋之后的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按理说秦始皇当然会读诗,理应能写诗。试想刘邦项羽还能写出《大风歌》、《垓下曲》,统一文字的秦始皇怎么不会写诗?

然而,话虽如此,但要拿出铁证,摆明哪首诗是秦始皇所作,实在太难了。因为年代太久,又因为反秦风暴太猛,摧毁了关于秦始皇的绝大部分真实资料。再加上几千年儒家思想攻击他是暴君,让正史中没有一首秦始皇的诗歌。小珏常常在想,也许,只有秦陵之中可能还有蛛丝马迹。

正史没有,但民间流传着几首秦始皇的诗歌,可惜并没有出处。稍微值得信赖的,还是这首《祠洛水歌》:

洛阳之水,其色苍苍。祭祀大泽,倏忽南临。洛滨缀祷,色连三光。

我们先来看这首诗的内容,关于真伪和出处,小珏稍后再讲。从标题不难看出,此诗是秦始皇祭祀洛水时所写,它以叙事写景为主,写法与《诗经》很类似,并没有过多的抒情成分。

第一句“洛阳之水,其色苍苍”,说的是当时的场景和环境。此处的“洛阳”并不是指现在河南省洛阳市,古代将山之南、水之北当作阳。所以,“洛阳”说的是洛水的北面。洛水起源于陕西渭南,在河南巩义汇聚于黄河,主要流域为河南地区。这一句说的是洛河背面的水,颜色是深绿的。

别看这条河现在不起眼,在古代特别是先秦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易经》中“河出图,洛出书”演变为河图洛书,相传黄河中出了一幅图,洛水里出了一本书,伏羲从中领悟了八卦,周文王从八卦领悟了易经,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所以,秦始皇祭祀洛水与封禅泰山同等重要。

第二句“祭祀大泽,倏忽南临”说的是洛水的流速。秦始皇感慨在此处祭祀洛水,不经意间,河水就已经到达南岸了。河水奔流不息,怎么看得出来?小珏认为这是在祭祀过程中,抛洒了各种祭品,才有了参照物。

第三句“洛滨缀祷,色连三光”中有个生僻字“醊”,在这里读zhui,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它是把酒水洒在地上的一个动作,以此表示祭奠。三光在此处值的是阳光、月光和星光,整句诗说的是秦始皇在洛水之畔将酒水抛洒祭奠,洛水把日月星辰的光连接在一起。是不是还有一些浪漫气息?

也许很多人会失望,认为这首诗不够豪迈霸气,看不出是帝王诗特别是始皇诗歌。其实,写诗是根据心情而来,秦始皇虽然地位尊贵,但也是凡人,也有喜怒哀乐,不可能始终如一保持雄霸天下的情绪。诗歌偏偏反映了他在祭祀时虔诚平和的心态,当然不一定霸气侧漏。

另外,很多人也质疑这首诗的真伪。这首诗出自《古今乐录》,书中提到:“秦始皇祀洛水,有黑头公从河中出,呼始皇曰:‘来受天之宝’,乃与群臣作歌云《洛阳之水》”。很明显,这带有神话传奇色彩,经不起推敲。然而,正史之中光怪陆离的说法也不少,我们不能太过苛求。

另外,《古今乐录》现在也只有残本,但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是南北朝时期的释智匠所编,是唐代之前对乐府诗记录最完整的著作。后来的《乐府诗集》所引用最多的,其实也是这本书。具体说到秦始皇的这首《洛阳之水》,争议确实很大,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也只能定为疑作。不过,这比有些乱七八糟根本没有出处的“始皇诗歌”,已经靠谱多了。

很多读者私信问小珏,如何能培养孩子养成阅读唐诗习惯,进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小珏也不是教育专家,但我们现在有专家啊。推荐一套书籍,涵盖唐诗宋词元曲,特别有纳兰性德、李清照、李煜仓央嘉措的经典诗集,一共十本书,一次投资拥有多部经典。讲解唯美,通俗易懂,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很合适。不管什么时代,多读点书总是不会错的。而且,平台与商家搞活动,一套10册才149元,每本不到15元,从我这里进入领券还能减10元,链接奉上。

更多文章

  • 追随刘备东征西讨每战必胜的第一谋臣并非诸葛亮,他究竟是何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刘备对诸葛亮怀着怎样的态度,刘备征西川带了哪些人,正史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

    然而根据相关可信的真实历史记载,我们从演义和传说中了解到的诸葛亮却并非三国之中最为厉害的谋略大师,甚至在刘备的蜀汉阵营里诸葛亮也未必称得上智冠群臣,独领风骚。在蜀汉开国之主刘备的麾下也确实有一人,出谋用兵之能远在诸葛亮之上,就连诸葛亮本人都对他赞叹有加,自愧不如,刘备之所以能入主西川蜀地,北定汉中,

  • 名将们都想取得霍去病的成就,但无人敢模仿他的战法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霍去病资料合集,李广和霍去病谁更强,霍去病所有战绩

    汉初时,曾经被秦朝打败的匈奴壮大起来,成为中原的心腹大患。汉高祖刘邦曾经亲征,就是想替子孙解决这个大麻烦,却遭到了白登之围的惨败。此后,吕后还遭到过匈奴王的羞辱,文景二帝时藩王作乱,也只能选宗室女当公主送去和亲,换来暂时的和平。直到汉武帝横空出世,才将匈奴打服。汉武帝固然雄才伟略,堪称一代英主。但他

  • 关羽张飞后人结局大不同,一个全族被灭,一个被封为列侯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张飞关羽有后代么,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张飞,关羽和张飞的出身

    这是明代杨慎的一首词,由于被用作老版三国的主题曲而被人们所熟知。虽然杨慎在写此词时并没有与那个刀光剑影的时期发生过何种联系,但他所写的每一句,却都是对三国最好的概括。翻开史书,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将星齐耀,群英荟萃。名将们于战场上厮杀鏖战,在刀剑和流矢之间策马驱驰。旧人去新人来,黄沙之下洒满英杰之血,

  • 袁绍占据4州号召力最强,为何不挟天子以令诸侯,却便宜了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袁绍的实力有多厉害,袁绍当时有多少万大军,袁绍在三国中有多厉害

    熟悉汉末三国这段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曹操之所以能做大做强,进而兼并群雄、统一中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把汉献帝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由此获得号令天下的资本。但令人费解的是,作为占据四州、号召力最强的军阀,袁绍其实更应该去迎奉汉献帝,以便成就一番大事业,但他最终却没有这样做,实在是失策至极。其实,袁绍

  • 古代匈奴为何盛行老爸死了娶老妈,兄弟死了娶嫂子?让人难以接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匈奴有父死子娶的习俗,古代匈奴为什么娶嫂子,古代匈奴的婚嫁习俗

    原来身为野蛮部落的匈奴和汉人有着很大的不同,由于缺乏文明礼数的教化,他们的一些行为在汉人看来是非常不堪,甚至是难以接受的。就比如昭君原本的丈夫是呼韩邪单于,但是在对方死后,昭君却因上书请求回国无果,而被迫嫁给了自己的继子。最后直到这位绝色美人去世,她一共服侍了三代单于,而这些单于之间还都是有血缘关系

  • 孔融因得罪曹操被灭族,7岁女儿临死前说了一句话,成为千古名言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曹操为何杀孔融,孔融怎么被曹操杀害,孔融是怎样被曹操害死的

    东汉末年的大名士孔融字文举,鲁王国(今山东省曲阜市)人,是孔子第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之子。据正史记载,孔融年少聪颖、禀赋异人,深受大名士李膺等人赞许,而“孔融让梨”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千百年来为人称颂不已。时至今日,孔融的事迹还出现在语文课本中,可见其知名度之高。孔融成年后博学善辩、擅长辞赋,与陈

  • 刘邦灭秦后将士们争抢钱财,萧何却收集两样“废物”,助主公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邦起兵反秦前后有哪些资源,刘邦与萧何,刘邦在反秦战争中起到的作用

    汉朝的头号开国功臣萧何是沛县人,自幼喜欢研读法律,对历代律令制度颇有研究,通过相关的考试后,得以出任当地的主吏掾,由此成为地方重要公务员。主吏掾是县令的高级属官,主管群吏进退、人事任免工作,在县里面的地位、名望非常高,是很多人争相巴结讨好的对象(“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椽。”见《史记

  • 汉朝最可怜的皇后,11岁嫁给舅舅15岁守寡,40岁去世时还是处女身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汉朝四大传奇皇后,汉朝最善良的皇后,谁是汉朝最传奇的皇后

    按照常人的理解,皇后作为天子配偶和六宫之主,地位仅次于皇帝,平日里锦衣玉食、出尊入贵,宛若生活在蜜罐中,不知羡煞多少普通女子。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命运坎坷、晚景凄凉的皇后其实并不在少数,她们的结局有时还比不上普通人。就汉朝而论,最可怜的皇后非孝惠皇后张嫣莫属。张嫣出身高贵,外祖父是汉高帝刘邦,外祖母

  • 为什么说诸葛亮《隆中对》错漏百出,埋下了刘备集团覆亡的种子?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备访隆中,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什么屡次战败呢,诸葛亮和刘备之间的所有事件

    三国时期战乱不断,在各方势力角逐的情况下,各方谋士在后方建言献策。谋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直接关乎一个国家的走向。诸葛亮作为刘备的谋士,对于蜀汉江山的成立有着巨大功劳,刘备感慨于诸葛亮:“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但诸葛亮下山前,他的老师司马徽却暗自感慨:“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句预言也预见了

  • 孙策开创东吴基业,临死前让位给弟弟孙权,为何只获得王的封号?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孙策死前对孙权说的话,孙策和孙权谁成就最大,孙权建立吴国时孙策去哪里了

    在谈论三国话题时,“小霸王”孙策从来都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大人物。作为名将孙坚的长子,孙策率军渡江,占据江东六郡,成为割据一方的大诸侯,并奠定东吴的基业。等到临终前,孙策又力排众议,将职位让给孙权,并留下张昭、周瑜二人尽心辅佐他,对胞弟的帮助真可谓不遗余力。但让人费解的是,孙权称帝后,对待亡兄及其后代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