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债主儿子离奇丧生,债主本人为何入狱?揭露明朝民间借贷乱象

债主儿子离奇丧生,债主本人为何入狱?揭露明朝民间借贷乱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14 更新时间:2024/3/7 7:08:46

古案卷宗/不定期更新/细雨丝竹(撰)|

明穆宗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海瑞外放应天(南直隶)巡抚。对高利贷及土地兼并现象深恶痛绝的他,立即向救命恩人——前内阁首辅徐阶家族举起“正义之剑”,铁面无私地对徐阶家族巧取豪夺大量良田的问题加以处置。徐阶家族拥有的田产一说在24万亩至40万亩之间,据信其中有相当部分是通过发放高利贷、蚕食鲸吞债务人的田地而来。

徐阶家族的财富增殖轨迹是明朝土地兼并的一种典型模式(不是唯一)。明代广大农民、小商贩缺少生产资源,往往要借助民间借贷途径获取急需的生产要素。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每遇天灾人祸,一些人不光生产资料匮乏,就连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物资也须仰赖民间借贷。借贷标的物常见的有各种农作物的种子、粮食,等等。伴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和白银货币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债主要求债务人用银子偿还债务。而明廷旨在防控高利贷的有关规定却很少得以切实地贯彻执行。许多债务人的财务负担日益沉重,最终,部分人不得不忍痛割舍家庭仅有的土地,用于偿债。

海瑞以为自己以徐阶家族为突破口,就能够以点带面,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清除民间借贷当中存在的乱象——尤其是高利贷问题。他豪气干云地展开一场大扫荡,每天受理3000至4000份相关“禀帖”。然而,隆庆四年春(1570年),上任未满一年的海瑞就失去了应天巡抚的位置,整治高利贷的行动无果而终。致使海瑞离职的客观因素很复杂,其大刀阔斧地打击高利贷、四面树敌恰恰是一项重要原因。

不知“出师未捷先下课”的海瑞可曾读过明宪宗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大理寺卿槩的工作笔记?他是否知晓,早在“海瑞”名扬天下90年以前,明代“野生放养”式的民间借贷体系就已孵化出一些令人头痛不已的大麻烦,包括人命案。

事起福建某地,黑豆、柏叶等经济作物种植区。古人认为食用黑豆有益寿延年之功效;柏叶可入药,并用作香料和酿酒的辅料。有需求就有供给,福建种植黑豆、柏叶的历史悠久,到明代已发展为当地知名的特色产业。明廷在福建设立公营产业园——“官园”,设置专业“杂役户”——“果户”。列为“果户”的百姓从事特定的经济作物种植工作,以劳动成果或以劳动成果折算为银子缴纳赋役,同时全部或部分免除普通人所须承担的其他种类杂役。不过,专业“杂役户”并非旱涝保收,实质也要自力更生、自负盈亏。有时遭逢歉收年,无力足额缴纳征赋的专业杂役户被迫举债甚至卖儿卖女、举家逃跑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即便在寻常时期,杂役户为了维持、扩大生产规模而互通有无、相互借贷的情形也不罕见。

福建这一片黑豆、柏叶种植区有一位精明能干的刘女士,明朝人称之为“刘氏”,其将家业操持得有声有色。但一个人如果只有准确、冷酷的算计而缺乏人情味,不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未免容易招人憎恨。刘氏放债给武从信、谷友亮、张福华、刘王、何昇、李秉义等多家“果户”,约定折变成银子偿还;她自家又从武从信家借得黑豆六斗,约定用柏叶偿还。然则,刘氏似乎从一开始就不打算如期偿还武从信的黑豆,那些黑豆被她视为武从信提供的抵押品或附加利息。可是武从信等人欠她的款项呢,七算八算,连本带息每家已累积至银子若干。不料“果户”们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彼此紧密联络,结成“diss刘寡妇”同盟,一致拒绝向刘氏还债,不管是银子还是实物,一律不还、坚决不还。

刘氏大为光火,派儿子石名上门催收,要求武从信等债务人每家先偿还首期2钱银子再说。石名首先找到武从信家,转达刘氏的意思。武从信一口驳回:“你们说好了拿柏叶偿还我的黑豆呢?一片柏叶都没见着,倒问我要银子!”石友回嘴,大概说:“跟你欠我家的银子相比,你借给我家的那点破黑豆算个屁!”武从信恼怒,撵石名出去:“你且挑柏叶来还了我的黑豆,再谈银子的事!胆敢在这里拿大,小心我揍你!”于是,双方“争骂”起来……

另一边,刘氏在家左等右等,不见石名返回,竟等来一个晴天霹雳般的噩耗:乡亲发现石名挂在“官园”的树上,已经断气了!

表面上看,石名貌似“自挂东南枝”。但刘氏绝不肯相信。她留意到儿子遗体的额、颅、腮、脸颊等头面部及肩胛、肚腹等肢体部位均分布有“青、赤”色伤痕。刘氏向衙司申告,说明自己的怀疑:石名是被武从信、谷友亮、张福华等人群殴致亡的!衙司派仵作勘验,查明石名身上的伤痕确实与刘氏的证词相吻合。假如刘氏的怀疑成立,武从信、谷友亮、张福华等人应当按斗殴致亡论处,要全部处以绞决!

武从信坚称,他并未动手,只是大骂了石名一顿,扬言:“你这奴才,快送柏叶还我黑豆钱便罢,不然月后我撞见你就打!”石名气急,羞愤交加,一时糊涂,竟跑到“官园”自缢。至于石名身上的伤痕,武从信辩称不知情。

双方各执一词,孰真孰假?

如前所述,一个有贪婪刻薄名声的放债者通常很难得到世人的同情。假设刘氏“单挑”武从信一家,或许还有较高的胜算。可是她千不该、万不该,在客观证据不足的情况下,非要把谷友亮、张福华等几家都牵扯进来。在宗族文化强大、民风彪悍的明代福建,一位没有强力宗族为后盾的寡妇,丧子之痛淹没了理智,感情用事,企图将好几家已经结盟的“果户”一棍子掀翻,胜面能有多大?

闹来闹去,衙司作出结论:采信武从信一方的辩词,认定刘氏诬告,判处杖一百、徒(刑)三年;武从信威逼石名致其寻短见,杖九十;谷友亮、张福华、刘王、何昇、李秉义也有行为不当之处——估计是指拒不还债等情节,对石名自尽负有一定责任,依明律的万金油条款“不应得为而为之事理重者”处以杖责七十。蹊跷的是,刘氏居然改口认可了这份结论——这是为什么?读过本系列前期文章的读者自然了解明代衙司的手段,必定明白个中奥妙,本文不再赘述。

卷宗呈送至大理寺。大理寺卿王槩一看,气不打一处来,毫不留情地予以批驳。下文结合笔者个人理解进行阐述:

一、刘氏及石名家只欠武从信六斗黑豆,并不是“重债”。尤其相对于刘氏、石名一家掌握的债权来说,六斗黑豆不可能成为压垮石名生存意志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按武从信的说法,他没有殴打石名,仅仅骂了几句。请问,石名是母亲刘氏经营借贷业务的得力助手,承担催收任务,这种人的脸皮如果不是比城墙还厚,只怕都说不过去,怎么会因为武从信骂了那几句不算出奇的话就羞愧自缢?难道石名的心理比一般人还要脆弱?他的脸皮真有那么薄吗?

三、武从信的供词疑点重重。他反复强调他原本不认识石名、与之“不相干”,意思是两人在石名堵门催收那天才初次相识,没有宿怨,他不具备伤害石名的动机。这就非常不可思议了。武从信与石名、刘氏一家的债务纠葛纷繁搅扰多时,他和石名却素昧平生,这样的可能性有几何?从王槩的口吻来看,调查走访的结果并不支持武从信的说辞。

那么,武从信为什么谎称其与石名素不相识?王槩指出,很有可能是武从信心虚,脱身心切,故而作出画蛇添足之举;反之,假如他果真句句属实,何妨坦荡地承认自己与石名相识?

四、地方衙司的结论完全回避了石名身上的累累伤痕。受伤原因是什么?伤势如何?伤痕与石名的亡故有何关联?卷宗对这些关键问题未作半句回答,简直匪夷所思。

综上所述,王槩几乎是明晰地说出了自己的推断:武从信与石名因借贷纠纷斗殴、致石名负伤身故、后伪造石名自缢假象等一系列嫌疑极大。王槩气愤地写道:对石名亡故的“根因”,地方上“不行究问明白,刘氏为子伸冤,反坐诬告重罪。死者衔冤,生者受屈。似此断狱,恐亏公道,实难平允。”

王槩好像差点儿就要直说了:“你们是不是因刘氏放债而对她抱有成见?因此在武从信等人的家族施加影响之后,你们就顺水推舟、偏听偏信,顺便‘修理’刘氏?至于武从信等人采取哪些措施引导你们作此判断,咱就不知道了,咱也不敢问……”

王槩以客观公正为准则。在他看来,无论刘氏的借贷行为正当与否、人品如何,都不应影响人们严谨探究石名命案的真相。只是,即使本案终究会给他一个答案,诱发本案的明代民间借贷疴疾也是无解的。王槩难解,近百年之后,知名度更高的海瑞依然难解。大明王朝,终将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在明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大潮中,将出现无数民间借贷破产者的身影。

本文参考资料:明代王槩《王恭毅公驳稿》,彭峰《高利贷葬送明帝国》、陈辰《明代私债探析》、高寿仙《明代北京杂役考述》。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多文章

  • 南宋为何没宦官之祸?原因:宋高宗因为宦官嚣张,差点被叛臣所杀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南宋的十大奸臣,宋高宗对南宋的影响,南宋权臣与南宋灭亡的原因

    毫无疑问,南宋同汉朝、唐代以及北宋一样,一概属于集权专制的朝代。可是,与汉朝、唐代乃至北宋相比,南宋宦官权势明显削弱。在通常情况下,宦官无非是皇权的附属品。为什么在集权专制的南宋时期,宦官权势反而削弱?这一历史现象由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的因素所促成,并非不可理解。 1、南宋没有宦官之祸的客观原因 所谓

  • 燕王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他发动靖难之役时,三个哥哥为何不阻拦?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元璋为何怕燕王,朱元璋为啥要贬燕王为庶人,朱元璋怎样处理燕王

    朱元璋最看重的嫡长子也是太子朱标死后,大明王朝继承人的位置就出现了空缺,朱元璋一共有二三十个儿子,这些儿子尤其是年长的藩王们都对太子的位置虎视眈眈。可是朱元璋在一番权衡利弊之后,却选择了自己年幼的嫡长孙朱允炆作为继承人。藩王叔父们年长,作为继承人的皇太孙朱允炆却年幼而无威望,这样的组合在朱元璋去世、

  • 朱元璋出上联:“老子天下第一”,才子对出下联,朱元璋:杀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有句话说的好,最是无情帝王家。古代封建皇帝的残酷,有时候会超出现代人的想象,他们为了保护住自己的最高权力,父子相残兄弟相杀,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其中有些皇帝更是为了保住权力,到了心理变态的地步,他们在文化领域,采取专制措施,文人的一句话不符合他们心意,往往会招来杀身之祸。今天要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 抗金英雄韩世忠,亦作曲子词,比岳飞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韩世忠与岳飞,韩世忠和岳飞的年龄,抗金名将韩世忠的故事

    前言 都知道岳飞能文能武,其词作《满江红》千古流传,激励了无数国人。不过,很多人不知道同为中兴四将之一的韩世忠也能填词。杨慎在《词品》中评价道,韩世忠长期在军队中生活,并没有熟读诗书,想不到晚年退隐后,书法和诗词均有所成就。可见,这类英雄不是普通的人物。 王生长兵间,未尝知书,晚岁忽若有悟,能作

  • 8次科举不中,却被赞为明朝第一文人,齐白石:愿为门下走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齐白石做出了哪些贡献,齐白石历史记录,齐白石有何成就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拔取才的制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隋朝大业元年为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为终,1300年间诞生了700余名状元,进士及第的人数也是数不胜数。这些文人学子在实现个人经世报国的人生理想的同时,也为王朝的政治运行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作为一项制度,科举制在尽最大可能选拔取才的同时,也不是没有

  • 明朝被称为第一“宠弟狂魔”的朱瞻基:我的弟弟,我自己宠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朝第一战神朱瞻基,明朝朱瞻基有多厉害,明朝皇帝朱瞻基的照片

    明朝一直以来都是许多人热衷于探讨的一个朝代,因为两百多年间朝堂之上出了许多矛盾尖锐之事。比如朱元璋去世之后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还有像明朝中叶嘉靖皇帝和众大臣的矛盾,以及到了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等等。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皇帝是明宣宗朱瞻基,他是明成祖朱棣的孙子,朱瞻基从小聪明伶俐,他做了皇帝

  • 刘邦、曹操、赵匡胤有资格称太祖,杨坚、李渊为何没资格称太祖?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上真实的李渊和赵匡胤,刘邦李渊赵匡胤朱元璋哪个更强,杨坚和赵匡胤相似之处

    我觉得老婆的问题挺有意思,就写了这篇贴文,回答老婆的问题,同时传上网络,与诸君分享。古代的帝王驾崩了,接班人会给他上庙号和谥号。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加起来就是太祖高皇帝。我们今天说刘邦是汉高祖,是个约定俗成的误会。曹操生前没有称帝,死后被追尊为魏太祖武皇帝。宇文泰生前没有称帝,死后被追尊

  • 大明黑衣宰相:辅佐朱棣称帝,朱棣让他得以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大明朱棣简介,大明王朝朱棣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明朝帝王如何评价朱棣

    姚广孝,幼名天僖,是明朝初期,乃至历史上少有的僧人。他的祖上世代为医,在他14岁那年,正值元末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小小年纪的姚广孝,目睹了百姓的困苦,毅然决然地跑到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法名道衍。然而,别的和尚出家是为了修行,为了学习佛法,得个清净,而姚广孝出家显然是另有目的。因为就在他出家

  • 成吉思汗的老营,如今在哪?境内有一种“四不像”的动物!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成吉思汗的老营是现在什么地方,成吉思汗墓葬到底在哪,成吉思汗白马群图片

    斡难河1162年5月31日,成吉思汗生于漠北斡难河上游地区。后来,成吉思汗就把这里称为老营,老母等家眷都在这里生活。根据资料记载,斡难河是一条主要位于蒙古和俄罗斯境内的河流,属黑龙江水系。这条河流发源于蒙古小肯特山东麓,流域面积94,000平方公里,与音果达河汇合成石勒喀河,之后流入黑龙江。正是这片

  • 赵匡胤发现一个天大的秘密,他用绝根之计,却留下一个致命的疏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赵匡胤最能思考的就是五代的问题。为什么会有五代?从后唐开始,到后周,有一个谁也不敢说破的天大的秘密,后唐是被谁灭掉的?石敬瑭。石敬瑭当年可是后唐的第一猛将啊,唐明宗的心腹爱将,他还娶了唐明宗的女儿,成为后唐的驸马。有着皇帝的眷爱,石敬瑭当上了当时实力最雄壮的河东节度使。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