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自己觉得的自己这种丰功伟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应该用一些和他们不一样的东西来纪念自己的功绩,于是秦始皇取三皇五帝,将它们合二为一命名自己为皇帝。除此之外,他还将皇帝的自称改为朕。许多人认为朕这个字,从古至今就是用来形容帝王的,又或者说他们认为朕这个字就是皇帝造出来的。其实不然,朕是很早以前就有的字,而这个字在秦始皇之前,一般都是用来称呼“我”的。
许多史料都有记载,除了屈原的辞赋中常常用朕来自称之外,东汉著名学者也在自己的作品中指出,“朕者,我也,上古尊卑不嫌,贵贱共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朕”就是我的意思。在很久之前不论尊卑还是贵贱,你都可以用朕字来自称,就好像我们现在的自称“我”一样。那为什么会被秦始皇变成是皇帝的自称,并且只允许皇帝使用呢?史学家专门去研究过这个问题。
史学家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曾经找到过古人用以自称为“我”的字,分别有“我”、“吾”、“余”、“朕”等字,史学家们分别对这些字做了一个对比分析。其中“我”、“吾”、“余”在生活中使用得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每个人都在说,天天都在说,使用频率非常之高。要是秦始皇用这几个字作为自称,让天下百姓改口,估计等到秦朝覆灭的时候,天下百姓还没有习惯不能自称“我”、“吾”、“余”呢!并且这几个字太为随意了,皇家的东西总是要经过精挑细选,挑选最好的才能够呈上来供皇帝使用,太过随意会显得不够端庄。
再看“朕”字,这个字虽然在生活中使用的程度没有其它三个字那么频繁,但是这个字常常会出现在文学作品,或者是书面作品中。这就意味着这这个字除了口语用处,还有书面语的用处,书面语的特点就是文雅且庄重。而皇帝的自称自然不能够太过粗俗而随便,所以作为书面语的这个朕字,自然而然就成为了秦始皇改称呼的第一候选。
除了“朕”作为自称更为文雅,端庄肃穆之外,我们在记载中还常常发现,如果有人使用“朕”这个字,那他一定是一个身份不凡的人,不是平常的贩夫走卒能用的。例如屈原就在作品中多次提到朕,屈原的身份就不平凡;再有周天子封赏诸侯的时候,也曾记载过周天子说“朕”字;舜也曾经自称过“朕”。由此可见,朕的使用群体还是非常有限的,虽然明面上是谁都能用,但是平民百姓少有去用的。除了两个原因,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就这件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将朕拆分为两个字。按《先秦史》里的说法,朕拆开之后一半是“舟”,一半是“灷”,意思就“舟中火种”。舟,在古代时行船的工具,具有非常重要的运输功能,同时也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火,则意味着身份和权力的象征,因为上古的时候,一个族群的火种总是由最德高望重的人来保存的。而这个“朕”字,集结了财富和权势,正是一个非常尊贵的自称,秦始皇拿来称呼自己也并不奇怪了。作为帝王,秦始皇确实配得上“舟中火种”的这个评价。虽然这个猜想只是一个个人的看法,但是吕思勉先生的解释非常到位,对于我们了解秦始皇,也是一种有力的参考。
结语: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他做出了许多的成就,需要我们慢慢去探索,去发现,将这段光辉的历史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参考资料:
《太史公自序》
《离骚》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李四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