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魏的典韦许褚有万夫难挡之勇;刘蜀的赵云陈到,内可护君救主,外可杀敌建功;孙吴的周泰,随主公“小霸王”孙策开疆拓土......
这些历史牛人身边的侍卫,忠勇护卫,建功立业,在历史的长河里也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而明初朱元璋麾下的一名“超级保镖”陈德也是其中之一。
曾经,为了救朱元璋,陈德身负九箭,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朱元璋说:“朕决不负你”,可是,在27年后,陈德被抄了家,只剩一子活了下来。
起于士卒,成为保镖
说起陈德其人,不得不先聊一聊他的“老板”——朱元璋,那个被我们戏称:“开局一个碗,装备全靠砍”的明朝开国皇帝,他以最低的起点(当过叫花子),一路“通关”,建立明朝,开启洪武之治。
朱元璋一生戎马,历经八次北伐,驱除鞑虏,推翻蒙元的残暴统治;又在和陈友谅张士诚等人的“三足鼎立”中笑到最后,统一全国,建立明朝。
而我们今天的主人公陈德便伴于朱元璋整个戎马生涯,英勇守护在朱元璋身侧,为他的人身安全保驾护航。
早在朱元璋起义的第二年,陈德就前来投奔,成为最早加入朱元璋起义队伍的人之一。看着这么一个和自己有着相同命运的同乡小兵,朱元璋更加坚定了他内心的想法:
一定要带领这帮穷困潦倒饱受欺压的士卒逆天改命,驱除鞑虏,让他们摆脱蒙元的压迫,人人有饭吃,有衣穿,不再挨饿受冻、任人宰割。
陈德听着朱元璋这位同乡领导亲切的乡音,看着朱元璋身先士卒的样子,他也暗自发奋,把自己的青春热血挥洒在战场,英勇杀敌,建立功勋。
在陈德加入朱元璋麾下之后,两人的命运便开始交织在了一起。朱元璋在账内运筹帷幄,在沙场挥斥方遒,陈德在沙场日夜苦练,在战场杀敌建功。
当时,陈德跟着其他的将星,如徐达、汤和等人攻城拔寨,所向无前,在战场上熠熠生辉。从至正十四年到至正十九年,陈德跟随朱元璋在皖浙大地大杀四方,攻克城池十余座。
而他本人也由一个寂寂无名的士卒成长为帐前都先锋,甚至在随常遇春攻克衢州之时升任帐前大元帅。
按照剧情的发展,陈德应该会成长为一名领兵有方,率部众在战场上过关斩将的统帅或将军,但是随着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朱元璋的人身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
内有郭子兴无端刁难,制造险境;外有蒙元、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刺客伺机而发。从陈德入伍以来,短短几个春秋,危及朱元璋人生安全的事情就发生过多次。
因此,对于朱元璋的保护成为了他们军队中当务之急,众人开始为朱元璋谋筹一支护卫队,这也是明朝锦衣卫的前身。
陈德作为朱元璋同乡,又在短短几年屡获战功,个人能力十分出众,所以他便临危受命,和韩成、陈兆先、宋贵等人一起成为保护朱元璋的中坚力量。
身负九箭,吾不负卿
朱明开国战中,最具决定性的战役便是鄱阳湖之战,而陈德的人生巅峰也在这场战役中到来,其过程之跌宕,场面之惊险,文字难述其十分之一二。
至正二十三年,“汉王”陈友谅携水陆两师,号称60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朱文正(朱元璋子侄)所戍卫的洪都。此时城内仅有2万明军,朱文正率军死守,竟然奇迹般地防守住陈友谅60万大军围攻85天。
朱元璋在部署好后,并且在陈德的护卫下,率20万部众开向洪都,两军在鄱阳湖进行了一场决定存亡的生死大战。
水陆两大战场,20余万对阵60万,其场面之盛和三国的赤壁之战也不遑多让。战役伊始,朱元璋的兵力处于绝对的劣势,战局一度陷入极端被动。
到了至正二十三年二十一日,朱元璋甚至陷入了九死一生的绝境!“汉王”陈友谅麾下的第一猛将张定边,率领三艘战船从陈友谅水阵中悄然驶出,朝着朱元璋的旗舰径直冲来。
两军当时均认为这只是普通巡航,谁能料到此举乃是他“擒贼先擒王”之计。在此情况下,明水军毫无防备,张定携其艨艟如入无人之境,竟然杀的明水军节节败退。
等到朱元璋的护卫军反应过来前往抵挡,张定边已经冲破了朱元璋的中军防御,杀红了眼的张定边势不可挡,朱元璋的护卫大将韩成、陈兆先、宋贵等都先后战死。
千钧一发之际,旁边的陈德英勇冲出,面对敌军如潮一般攻势和如雨一般的箭弩,挺身横在朱元璋身前,誓死掩护朱元璋撤退。战斗中陈德身中九箭依然死战不退,死死地挡住了张定边等人的突袭。
等到常遇春、俞通海率军前来支援,杀退张定边,重伤的陈德才被士卒带走救治。在战斗结束后,朱元璋大赞陈德的英勇,并说“吾不负卿”。
鄱阳湖之战朱元璋最终以少胜多,笑到最后,“汉王”陈友谅也在战役中败亡,而朱元璋凭此一役奠定了其汉人之主的地位。最终,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实现了改朝换代之盛举。
陈德在这场人生巅峰之战后更是所向披靡,英勇无敌,在往后的清剿陈友谅余孽、伐元、征明夏、讨北元等一系列征战中都立下赫赫战功。
其子陈镛更是浴血沙场,为朱明开国英勇献身,陈家父子用凡人之躯行战神之力,为朱元璋为明朝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
朱元璋在统一天下以后也兑现当初“吾不负卿”的诺言,封陈德为临江侯,和徐达、常遇春等人被列为开国24将。
死后追封,子孙蒙难
在鄱阳湖之战的第九个年头,陈德因为当时箭伤处理不当,旧疾复发。彼时,朱元璋遍请杏林高手为其诊治,奈何伤势过重,药石无医,回天乏术。
最终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陈德这位忠勇无敌,舍身护住的超级保镖,这个一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英雄在自己的家乡凤阳,缓缓地闭上了他的眼睛,叶落归根。
朱元璋悲恸不已,停朝三日,感念其当初舍身护卫,为自己打下的江山立过不世之功,追封其为杞国公,谥号定襄,后代世袭其爵。然伴君如伴虎,陈德为自己赢得了生前生后名,其子孙却已悲惨收场。
朱元璋是个雄猜之主,好杀伐,开国之又后事必躬亲,嫉恶如仇,这于国于民而言是件幸事,但对于那些因为战功赫赫而封王拜侯的功臣而言却是一场灾难。
一统天下,建立明朝之后,面对那些恃战功而骄的王侯公爵,为了巩固自己朱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的屠刀开始挥向了这些开国功勋以及他们的子孙后代。
在位期间,朱元璋发动了震动朝野甚至震惊史册的洪武四大案: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和蓝玉案。
而胡蓝两案朱元璋就屠戮了九个国公,二十余名侯爵和四万多名与此有关的人员,正所谓“天子一怒,伏尸百万”。
后世坊间,因朱元璋大兴牢狱,诛杀功臣,创作出“火烧庆功楼”这一戏剧来贬讽朱元璋。陈德一族也因胡惟庸一案,全族被牵连,其族被屠戮殆尽,只留得陈德一孙苟活于世。
可能是朱元璋挥斩屠刀时,耳畔回响起他当初在陈德为其身创九簇时,对其承诺的“吾不负卿”,才让陈德不至于断子绝孙。
在皇权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统治之下,个人和家族的命运是由君上不由己的。如果得遇良主比如唐太宗,生前不仅手握重兵,配享荣华富贵,还可赢得生后之名。
遇到稍微次一点的,像宋太祖,一个“杯酒释兵权”,虽能顾全功臣的生前生后名,但是想要手握权力地或者却也不能够。
最惨的是遇到汉祖洪武这样的“老板”,可共苦却无法同富贵,令人唏嘘、